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2020-11-04 知識分子

圖源:pixabay

撰文丨楊榮佳(河北大學教授)

責編丨戴 威


最近蘋果公司發布新的 iphone12 系列的手機,最吸引大眾眼球的亮點之一是晶片 A14,採用了最新的5納米工藝技術,把上百億的電晶體集成在一起。這在幾百年、幾十年甚至幾年前來看,都是難以想像的事情。諸如此類的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都離不開量子物理的發展。

在其他領域,小到雷射筆、U盤的生產,大到飛機、輪船、衛星的製造,無一不受到量子物理的影響。在思想觀念方面,自誕生之日起,量子物理也不斷地給現代社會帶來衝擊。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下量子物理對人類哲學觀的影響。

1、世界不一定是連續的:離散物質觀


哲學的發展,離不開物理學的推動。唯物主義哲學,從牛頓力學吸取了不少有益的養分。根據牛頓力學,描述一個系統,一般需要三個量:坐標、動量和能量,並且這些量都是連續變化的。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說的就是時間不停地流逝。

牛頓時代,人們雖然已經認識到河流是由水分子組成的(離散的),不過仍認為時空、動量和能量是連續的。直到物理學天空一朵烏雲的出現,能量的連續性觀點才被顛覆。

這朵烏雲就是黑體輻射。「黑體」 是物理學中完全吸收外來的電磁輻射的理想模型,不過,實驗中的黑體輻射的能譜與經典理論給出的預言不符。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普朗克發現,如果假設黑體的能量是一份一份地輻射,而不是像經典理論假設的那樣連續輻射,那麼由此得到的黑體輻射公式就能很好地與實驗一致。

在當時,能量可以分成最小份是個離經叛道的假設,不過,愛因斯坦的發現支持了普朗克。關於光的本性,一直以來有兩種觀點:一種是 「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許多微粒組成的,牛頓是這一觀點的倡導者;另一種是 「光的波動說」,認為光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波。在光的雙縫幹涉實驗和赫茲驗證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是電磁波的預言之後,光的波動說取得壓倒性勝利。但是光電效應的發現,光的波動說無法解釋。受普朗克的能量子觀點的啟發,愛因斯坦認為光也是由一個一個的「光子」組成,每個光子具有一定的頻率和能量。愛因斯坦的光子說,發展了牛頓的光的微粒說,並成功地解釋了光的波動說無法解釋的光電效應。

能量的量子化,即能量擁有最小單元、不可無限細分,顛覆了人們以往的直觀經驗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物質觀。但是,量子力學並沒有明確給出時空和動量是否也是量子化的。龐加萊根據量子物理基本原理推測:時空本身也是量子化。一些量子引力理論,如超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理論,預言時空是離散的。如是,那麼動量也可能是離散的,這將進一步革新人們的物質觀。

除了能量、時間、空間,微觀中的電子軌道也不是連續的。實驗觀測發現,核外電子輻射的並非連續的光譜,而是間隔的幾條光譜線。玻爾根據量子物理,提出新的原子模型:電子只能在原子核外的一些固定的軌道上運動,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會輻射或吸收相應能量的光子。


玻爾原子模型 圖源:Wikimedia Commons/Bohr atom model

量子物理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離散化現象,那就是粒子的自旋。比如光子的自旋為1,電子的自旋為1/2,引力子的自旋為2,等等。根據自旋,基本粒子分為兩類:玻色子和費米子。玻色子的自旋為整數,費米子的自旋為半整數。

自旋,在經典物理中沒有對應的概念,是量子物理的一個全新的發現。

2、只有概率,沒有確定:概率因果觀


因果觀是重要的哲學內容。無因不能生果,有果必有其因。這是因果觀的主要觀點之一。反映在經典物理中,就是機械決定論:根據經典物理規律,我們可以給出粒子任何時候的諸如位置、動量和能量等物理量的相關信息。

經典物理中,當我們測某個系統的能量時,得到的結果是唯一確定的。機械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有句名言:宇宙像時鐘那樣運行,某一時刻宇宙的完整信息能夠決定它在未來和過去任意時刻的狀態。

在量子物理中,情形完全不一樣,機械決定論徹底失效。我們知道,光子能量是離散的,但當我們測量某個光子的能量時,我們無法確定能測到哪一具體值,而只能預言測到某個值的概率有多大。再比如,當我們觀測電子的自旋時,我們無法事先確定能測到的是左旋還是右旋,我們只能預測測到左旋或右旋概率是1/2。

一個微觀粒子,從經典力學來看,它在任一時刻的位置是唯一確定的;但量子物理卻認為,該微觀粒子,任一時刻可以在時空中的任一點出現。量子世界裡,我們無法確定它在哪一點出現,我們所能確定的,是它在某點出現的概率是多少。這是量子物理的一條基本規律:玻恩的波函數概率詮釋,波函數是量子力學中描寫量子的微觀狀態的函數。

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2.11—1970.1.5,德國物理學家)

在量子物理中,雖然有因仍有果,但是得到什麼樣的果,已經變得無法確定。原因是確定的,結果卻是概率的。經典物理中的機械決定論,量子物理中代之以概率因果論。

3、測得準這個,就測不準那個:互補世界觀


在經典物理中,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可以同時測定,互不影響。我們可以通過位置,也可以通過動量,詳細把握粒子運動的演化。量子世界中,著名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認為:人們不可能同時對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都測得任意精確。位置測得越準確,動量就測得越不準確,反之亦然。進一步研究發現,凡是互不對易的兩個量(如位置與動量、轉角與角動量等),都不能同時測得任意精確。

沃納·卡爾·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2.5—1976.2.1,德國物理學家)

在經典物理中,在一定時間內,理論上粒子的能量可以測得無比精確。在量子物理中,雖然時間和能量不是共軛量,時間甚至不是算符,但它們仍然滿足測不準原理,也就是說,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把粒子的能量測得任意精確。

在量子物理中,微粒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就像人面獅身像一樣—— 既像人又像獅子,這就是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在量子世界中,必須同時把握量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才能對客體有全面的了解,忽略兩者的任何一面,得到的都是殘缺的信息。

玻爾把這一現象上升為一條哲學原理,即互補原理。該原理認為:一些經典概念的應用不可避免地排除另一些經典概念的應用,而這「另一些經典概念」在另一條件下又是描述現象不可或缺的;必須而且只需將所有這些既互斥又互補的概念匯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對現象的詳盡無遺的描述。互補原理反映在物理上,就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這也是量子世界的一條基本原理。


4、觀測將產生影響:創造實在觀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們不觀測時,難道月亮就不存在了嗎?

這句話反映出愛因斯坦所秉持的客觀實在觀:客體獨立於觀測者存在,有沒有觀測者,客體都照樣存在;客體的屬性和規律也獨立於觀測者,與觀測者所採取的觀測方法也無關。用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主客體互相獨立,相互之間不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繫,主體可以在客體之外去認識客體,同時不對客體產生影響。

這在經典世界中,沒錯。不管你看還是不看,月亮都在那裡,它不會因為你反覆觀望或幾十年不看一次而有絲毫的損減或突然消失。

在量子世界中,情形完全不同。一個自由電子,如果沒有觀測者的觀測,它將處於某種左旋和右旋的疊加態,即一種電子自旋屬性不確定的狀態。也就是說,這時候討論電子是左旋還是右旋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你一旦觀測,得到的不是左旋電子就是右旋電子。也就是說,你的觀測,創造了一個先前不存在的具有確切自旋的電子。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0.7—1962.11.18,丹麥物理學家)

這反映在認識論上,就是說主客體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單獨說客體的屬性和規律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同時說明主體的情況與其採取的觀測方式,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必須通過對客體施加影響(如觀測)來實現。當然,如果在一定條件下主體對客體的影響可以忽略,經典認識論就是適用的。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玻爾的互補原理和波恩的波函數統計詮釋以及相關聯的量子觀念,構成量子物理的基本思想—— 哥本哈根詮釋。這些思想,不僅影響,甚至革新了人類的哲學觀。

雖然量子力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人們去探索去破解,如量子糾纏的本質是什麼?它到底存不存在幽靈般的超距作用?時空是不是離散的?等等。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量子物理中的這些未解之迷的認識,將進一步對人們已有的哲學因果觀和時空觀帶來影響甚至衝擊。

參考文獻:

[1] 玻爾,《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戈革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3月

[2] 海森堡,《物理學與哲學》,範岱年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5月

[3] 龐加萊,《最後的沉思》,李醒民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相關焦點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諸如此類的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都離不開量子物理的發展。 在其他領域,小到雷射筆、U盤的生產,大到飛機、輪船、衛星的製造,無一不受到量子物理的影響。在思想觀念方面,自誕生之日起,量子物理也不斷地給現代社會帶來衝擊。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下量子物理對人類哲學觀的影響。哲學的發展,離不開物理學的推動。
  • 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也根本無法解釋和理解量子力學領域中微觀物質運動的基本現象。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哲學上的迷惑不解,能級的量子化及波粒二象性等問題,在哲學的基本存在性質上、邏輯上都無法理解。量子力學始終無法找到量子現實與經典物理之間的調和理論。波和粒子兩種特性無法擺脫地糾纏在一起。既是粒子又是波,如此圖像及運動規律在已有的常識中沒有物理上的對應物。
  • 量子物理哲學的運動觀與傳統物理運動觀的區別是什麼?
    量子相干論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分別定義為:物質間由於相互作用形成的物體運動,稱為相干變化。意識、精神對物質存在的一般性反映,稱為相關變化。這兩種概念的區別,歸屬於量子物理的哲學範疇。量子物理首先明確兩種不同概念的基本性質,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實用有效的量子思維的邏輯分析理論。
  • 量子物理從新定義哲學,我們將看見一扇全新的大門!
    一直以來,物理學儘量避免因果律,可是隨著量子物理發展,這一定律要被打破,不僅如此,就連許多哲學問題都將不再困擾我們,比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已經流傳千年的因果關係問題,在這裡也得到了完美詮釋。要知道因果關係一般都會披上一層神秘外衣,因為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闡述,它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可是這一問題如今隨著量子物理發展,它神秘外衣將被揭開,回到最初的問題,古希臘人提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哲學問題,困擾了我們多年,可是在量子物理學中,雞和蛋是可以同時出現的,也就是兩者沒有先後,可以同時產生。
  • 量子物理與哲學的第一個碰撞點——不確定性原理
    ——查德·奧澤爾《如何跟你的狗聊量子物理》在讀《如何跟你的狗聊量子物理》一書以前,我從未相信,物理學也可以極具詩意和哲學的美感。 與經典物理不同的是,量子物理描述了一個超越了我們日常所見、顛覆了我們常識的世界。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對此望而卻步。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物理哲學的形上學世界觀推崇「透過現象看本質」哲學理念,當用理性的方法看世界的時候,人們在預設的參照系下,只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微觀物質領域的「測不準」、「不確定性」等問題,無法給出徹底、合理的理論解釋,給我們認識物質世界真值造成巨大障礙,致使量子世界的粒子行為,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但介乎這兩者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就是哲學。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把尚未可知的暫時付諸於哲學和神學,而隨著人類可知區域的不斷誇大,不確切的區域將越來越小,科學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越來越光明的明天,現代文明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於科學就是明證。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
  • 量子物理學:從普朗克到東方哲學
    演講者是年輕的德國量子物理學家海森堡,他來解釋量子物理學的奧秘。據報導:「大約200位數學物理學家聽了他對這一概念的簡短闡述,這對改變人們對所謂的'常識'和'現實'的信念很有必要。」《時代》周刊指出,解釋量子理論比解釋相對論更加困難,量子科學只能用數學來表達。「普朗克是量子理論的奠基人,海森堡、薛丁格和德布羅意表明,必須重寫整個這一力學科學。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20世紀以來,隨著基礎物理學理論的不斷革命和突破,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代表,構成了整個物理學的支柱,其應用被延伸到了幾乎所有物理學的分支領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第二階段以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和宇宙學的標準宇宙模型為代表,在物理學的統一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第三階段以超弦與圈量子引力為代表,雖然目前它們還只是數學結構,而非成熟的物理理論,但正因如此,哲學討論的意義更大。
  • 量子理論三原理的哲學意義
    這三項原理中的任何一個突破,都足以震撼和改寫文明史。先說下波粒二象。科學家在測量量子運動的位置和運動能量時,發現量子的運動的軌跡既是波浪也是顆粒形狀的,就像海浪拍打礁石,既是波浪在運動也有無數水滴在運動,海浪由水滴組成,水滴也是海浪的一部分一份子。
  • 哲學和數學與物理的關係
    哲學教會人們思維,數學把思維形式化,然後就是物理。這些東西產生的後面的驅動力來自人類希望認識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本能,是內在的精神需求,也是生存需要。這有點科學達爾文主義的味道,從宗教角度,當然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不涉及宗教問題。
  • 認識物質實體,建立量子哲學,實體觀思維的基本邏輯學原理是什麼
    在定性、定量的描述方法上,它摒棄了一切意識和精神理性思維,先驗的預設,這是認識物質實體、建立量子哲學相干反映論的重要理論特徵。但是如果沒有人意識和精神的活動存在,認知就不可能發生。也不會產生出任何對物質世界觀念的思維反映。物質的相干性運動也就只能是宇宙間物質的獨立活動,與我們的認識無關。隨著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世界認識的範圍、深度、層次越來越深入。
  • 物理的盡頭是神學?不,是人生哲學!
    一提到物理,我不得不要提一下哲學,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古至今大多數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特別是在古代,可以說是哲學引領者物理,而隨著物理法則的越來越精確,我們逐漸看清世界的本質,慢慢的物理開始引導著我們的哲學。
  • 為什麼我們搞不懂量子物理、量子力學、量子通訊?(二)
    其實不然,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學也許失去很多人為的光環,人類又回到了哲學的最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或者說物質和意識,誰先誰後的問題?世界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  關於量子物理現象的試驗很多實驗室都成功地實現了重複,但關於量子現象的解釋卻沒有達成一致,也沒有形成主流解釋,有些解釋甚至用上與「意識」有關(推翻了自然科學的基本假設)。
  • 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究竟是什麼?
    大家好,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物理定律,但是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與我們的常識認知有些相悖,所以不確定性並不是很好理解的,很多人、也包括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一時間都很難認同它,但是不確定性原理卻並沒有因為質疑而湮滅,反而成為了是物理學上可能是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2012-09-27 16:48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讀書散記10:經典物理與哲學
    —————————————————————物理和哲學的出發點,都是旨在探索事物的本源和規律,不過物理研究的對象限於自然,物質及其運動規律;而哲學研究的對象更加寬泛,或者更加基本。因此科學問題、尤其物理學,總是包含哲學問題,在科學誕生之初就是如此。
  • 量子物理的相干邏輯關係,有什麼重大意義?它算是二值邏輯嗎
    量子物理的相干邏輯關係,是量子相干論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突破性的創新。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它具有怎樣的創新。首先我把它分為四點:(1)量子物理的哲學觀,重新定義了什麼是「物質」這樣一個最基本、最原始、最不可思議的基礎性物理概念。並且重新確定了對物質範疇全新的認識論、方法論。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摘 要:科學實踐正日益成為當前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關注點。科學實踐哲學的核心內涵是實踐必須成為知識和實在的界定者, 在此意義上, 科學哲學突破了其傳統的認識論界限, 開始成為一項本體論的事業。進而, 在本體論的層面上, 實踐哲學將傳統科學哲學所排斥的倫理學、社會學甚至科技政策等問題重新引回到科學之中, 從而重塑了一種基於科學實踐的新哲學。科學哲學走向實踐, 既是學科內部發展的一個邏輯結果, 也是科學哲學在向科學本身的一種回歸。科學實踐哲學突破了近代哲學的二元論框架, 為人們反思許多重要的哲學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