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性思維的特性體現在對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上。在定性、定量的描述方法上,它摒棄了一切意識和精神理性思維,先驗的預設,這是認識物質實體、建立量子哲學相干反映論的重要理論特徵。但是如果沒有人意識和精神的活動存在,認知就不可能發生。也不會產生出任何對物質世界觀念的思維反映。物質的相干性運動也就只能是宇宙間物質的獨立活動,與我們的認識無關。隨著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世界認識的範圍、深度、層次越來越深入。在現代科學的研究中,如何區別開思維的不同性質歸屬,對物質世界的最終認識,同樣需要通過對物質實驗的具體觀察、測量的相干性認同去認識與把握。

第一、實體觀相干思維的變化方式離不開物質實體,它反映與描述的對象和內容,或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變化,或是客實體物質在相互作用下的某種運動。對物質實體的反映,由於客體物質變化規律的各異,它不會精確地服從於任何相關思維形式框架的變化,只能是近似。相干思維對物質實體的反映,則要求被客體物質的變化所制約和規定。物質與精神的基本性質雖不同,但是,實體觀所體現的物質觀與知覺意識,要求即時、反對稱、有時空量化歸一性的特點。

當人的意識與精神脫離開預設的思維定勢框架和某種先驗的變量模式後,由於受到來自感覺系、實在觀測的約束,兩者在理論表述上,就會出現物理量的不對稱性。此時,服從來自物體給定的量化內涵,就稱為是相干變量,它與物質實體的自然變化量之間具有等價特徵。相干性思維變化的本質是對物質間相互作用的反映,量化的範式、表述的內容,均是在此支配下的產物,這是相干思維存在前提條件,它以嚴格與此對稱等價的方式體現在反映論中。雖然它的性質仍然歸屬精神範疇,但是物理變量的性質、內涵、表述方式則發生了根本變化。
例如:空間的尺度、對時間的量化方式,由於要保持與物體運動的相干形態一致,在形式具有量化值嚴格的歸一性,因此,實體觀相干反映論在表述物質運動、變化的規律時,在本質、內容,形式等方面,必須擺脫開理性思維的約束,從屬於精神觀念變化,預設相關邏輯的框架。相干理性思維的建立,是物理實體觀反映論的體現,它符合實體物質相互作用的自然規定性。在這種相干性質的約束下,任何相干性思維的建立,都只能是對物質實體的具體反映。
相干性思維,只有當它與實體物質對象的運動與變化相符一致、包括動態的時空反映量化具有同時、同步、同態的理論特徵時,才具有實體觀反映論的內涵和價值。觀察者任何抽象的精神反映,脫離開物質對象、不切合實際、不被物質實體具體歸定,沒有來自外界時空約束的觀念變化,都與相干反映論不等價,呈離散態。
第二、從實體物質觀的性質看,對實體物質的觀察,通過相干哲學認識論產生的意識規定導向的把定,它完全可以溯源到相干直覺、相干知覺的層面,對相干概念的特殊性加以定義。當回歸於物質相干性條件下所規定的物理情境中時,我們就能找到可以真正反映物理實在,並與此保持一致的相干性思維方式。實體觀起到了對物質的存在與變化,通過觀察直覺的反應,轉換為知覺觀念形態的變化,這樣關鍵環節的中介轉化作用。
相干思維變化的性質、內涵歸屬於物質範疇,而形式上仍為觀念化的存在。在量子物理哲學的範疇內,把具有性質不同,但時空等價、量化等價的物理量,通過相干性思維的複製反映,精確地還原出物質相互作用的物理特性,體現了相干物理觀的獨到性。相干性意識、精神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完全可以實現等價物理量的描述。由此,它可以作為認識自然規律有力的、普遍的科學方法。
第三、相干性思維的本質,同樣是將物質相干性運動的變化規律,轉換成用符號化、概念化的語言、通過抽象數學工具可以表達的理論。實體觀不同於客觀,它不能先於或滯後於物質實體的相干現象而存在,它只是一種與物質世界在描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等價、同步的意識精神反映形式。在確定相同的物理條件下,客體觀的理論與實踐,完全具備可以重複、再現物理觀實踐確定的運動變化規律。相干性思維產生的理論模式與預設(假言判斷)的理論方式有本質的區別。相關先驗的預設在對物質的認識源頭、對物質世界性質的理解上,企圖用精神世界的相關思維變化,統一對物質世界作出理解解釋,其認識論、方法論與相干反映論完全不同。

實體觀變化的性質,歸屬於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客體觀反映的內容,它不依賴於人的精神世界為轉移。對物質世界認識,雖然仍以「觀念」的形式而抽象的存在,但作為反映的內容和概念,其本質與特性已超越出了傳統物理哲學觀的局限,因此可以視同為將物質相互作用的變化規律,觀念化、邏輯化、思維化、精神化的反映。也可以說,量子相干論的相干思維,它們的變化性質、特點、規律與物質世界相互作用支配下的變化和運動性質是等價的。
第四、儘管物質與精神的基本存在方式不一樣,性質也不同,但是以相干性思維為思想基礎認識論所反映的運動規律,是來自人的意識、精神範疇變化之外的物質世界。當我們按照物質實體觀的認知規律去認識事物、反映事物時,歸根到底,它反映的內容、性質就不再歸屬於人孤立的意識、精神活動了,它歸屬於自然界物質自身的相互作用和由此產生的自然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