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回到問題最開始的起點,即「元起點」或者「元問題」,你就必須採用「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也就是本文所說的哲科思維。具體如何呢?請跟隨哲學詩畫往下看。
1,人生而平等
人類簡史有一個觀點,說美國建國以前和之後,整個政治學的大貢獻就是美國政治學的第一性原理,人生而平等。
這是寫在1776的《獨立宣言》裡的。在這個理念之前,幾乎全世界所有的政治理念都是人生而不平等,這是之前的邏輯奇點。日本有層級、中國古代有層級、印度有層級、大英帝國有層級,只有到了美國、美洲沒有層級。
美國《獨立宣言》是第一性原理式的一篇文章,《獨立宣言》開篇的第一句話: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不證自明的真理,人生而平等。如果看的懂西方文本的特徵,第一句話就是整個體系的第一性原理,後面所有條文都是在這句話當中產生出來的命題而已,這句話的分量可想而知。
林肯有一個著名的兩分鐘演講,兩分鐘演講裡面第一句話依然是人生而平等。人類簡史說,人生而平等這句話在生物學上是不成立的,生物學上沒有任何兩個生物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人生而平等只能是個假設和理念。而這個假設和理念構成了今天美國政治學的邏輯奇點和基石假設,沒有任何人敢否定這句話,這句話被美國認為是所有政治裡面最正確的一句話。
研究發現,這句話的邏輯奇點來自於清教思想和古希臘思想。清教和古希臘哲學對美國建國的那一小撮先德們產生了劇烈影響。
林肯最偉大的貢獻有兩個:第一防止國家分裂,南北戰爭;第二解放黑奴。解放黑奴現在看來是很簡單的事,但在當初,議會裡全是白人,大部分是反對黑奴獨立的。
在那樣的政治氛圍之內,籤署這個法律並且讓議會通過非常艱難。奧斯卡影片《林肯》裡有一個場景,在籤發解放黑奴的法律之前,林肯一個人獨坐在書房,拿起歐式幾何來看。看到歐式幾何的第四公理:所有直角都相等。
這就是第一性原理,這就是歐式幾何的力量。所有人會認為歐式幾何僅僅是一個幾何,而那一小撮人能看到歐式幾何是一個哲學。正是在歐式幾何的影響之下,建立了人生而平等的基本原則,也就是第一性原理的下移鑄就了今天美國政治的根基。
2,看不見的手
當代經濟學最重要的一個第一性原理來自於亞當斯密,叫看不見的手。在亞當斯密之前,幾乎所有人的基石假設是為富不仁。無論是中國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全都一樣。
《聖經》有句話,富人上天堂,難過駱駝鑽過針眼。普遍認為這個世界的財富被富人搶過去了,所以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亞當斯密打破了這個邏輯奇點。在他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這本書裡提出了看不見的手,他推論說,把你的財富投入到再製造、再流通當中去,你的財富本身就給這個世界創造了價值。
人變得富有,不是因為剝削,而是因為這個餅變大了。是創業家和企業家把這個餅變大了,而不是創業家、企業家把窮人給剝削了。亞當斯密說,每個人只要按照個人的利益去走,在一個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之下,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國家就會富裕。
經濟增長的模型特別像奇點大爆炸之後的宇宙膨脹。宇宙從137億年前奇點狀況一直膨脹,今天宇宙狀態繼續膨脹。財富總額也是持續膨脹的。
我們再看人類簡史裡面的數據,公元1500年的時候,全球人口5億,人均產值550,全球GDP2500億,2010年全球人口70億,全球GDP60萬億,漲了240倍。
3,第一性原理的性質
第一性原理跟平時從經驗裡邊用歸納法提煉出來的具象思維模型,到底有什麼區別?
歸納法可以得到一些具象模擬,演繹法可以得到一些抽象的思維模型,通過哲科思維的第一性原理是繼續把它給抽象化,到一個系統最底層的那一條叫第一性原理,這三個層級是非常不一樣的。
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有三個哲學上的特徵:
第一,第一性原理是第一因。
第一因是哲學裡面的詞彙,是亞里斯多德提出的,用大白話有點像萬物要從頭算,找到那個頭。第一因目的是為演繹法尋找根基。
第二,第一性原理必須符合簡一律。
判斷一個系統是不是理性系統只有一個標準,這個理性系統一定要運行在一條基本道理或原理之上。而且這是這個學科是否成熟的一個標誌。
第三,第一性原理的最大作用是提供了曲線轉換的動力因。
古希臘哲學有兩大問題,第一是實體問題,第二變化問題;實體問題思考的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是什麼,變化問題在思考這些基本元素怎樣變化,通過變化生成這些我們看到的事物。
基本元素是不變的,變化的是基本元素之間的組合關係,這就是還原論、原子論、物質生成論的說法。
這兩大問題背後還應該有一個第三大問題:第一,事物可以拆解為基本要素,是實體問題;第二:實體要素之間的變化會組合成事物,是變化問題;第三,這些基本要素為什麼要變化,推動這些基本要素變化的動力因是什麼。
而第一性原理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推動變化的動力因。牛頓的F= ma這個力提供了原子之間分離和組合的動力因。生物學的實體是基因,基因是不變的,基因之間的分離和組合,造成了遺傳和變異。達爾文研究的就是基因為什麼要變化那個動力因,也就是自然選擇,生存競爭。
4,生存競爭,,自然選擇
物種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作用力下適應外界,變異適應的留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然後新的物種產生。
由此可見,第一性原理提供動力因。再看經濟學。熊彼特把經濟體拆解後有技術、產品、市場等基本要素,所謂創新就是哲學思維中的變化,指的是這些基本要素的新組合,就是打破它們之間原有的規則順序。
這些基本要素之所以要重新組合,是因為有一小撮人叫創業家,在投資家金錢的支持之下,把這些要素從原有體系裡面拉出來,重新組合。而哪些要素會成為未來的主流經濟結構,依靠自然選擇和市場的優勝劣汰。再看馬斯克,他的動力因是物理學的還原論思維,拆吧拆吧,拆到第一點,然後重新組合。賈伯斯的動力因是變化思維,而且是連續性變化。
一個產品剛剛發布之時,他已經開始了下一個產品的研發,等待摧毀上面這個產品。完全是把非連續性運用到日常每一個行動當中去了。
馬化騰也是生物學思維。從QQ到微信,不是布局出來的,是從下而上長出來。馬雲跟別人不一樣,他不做執行的事情,甚至不做戰略的事情。他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跳出邊界。
這些例子說明,第一性原理不是使命和價值觀,不是公司文化,不是企業目標那些東西。換一句話,凡是目光所及範圍之內,用眼、耳、鼻、舌、身體驗出來的一定不是第一性原理。因為第一性原理無法用人的感覺經驗來捕捉。
所有表象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第一性原理,它是一個哲學概念。也可以理解為需要調動哲科思維才能找到的那個東西,叫第一性原理。
總結:
回顧一下第一性原理的特徵,我們就會明白,人類眼、耳、鼻、舌、身所活著的現象世界裡邊,會產生一個經驗的邊界。由於所在的時空太窄,把所在時空的經驗用歸納法整理出來一定是錯誤的,會把我們束縛在裡面。人類思維的局限就在這裡,無法跳出人自己給自己設置的知識邊界。
如何認識第一性原理呢?這就需要我們用創新的思維模型去打破。思維模型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簡化,思維模型就像眼睛把光扭曲為顏色一樣,我們的邏輯把世界扭曲為思維模型,這叫思維模型決定論。找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的捷徑是,用他人已經證明的「公理」作為基石。這需要你學習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也就是跨學科地學習重要理論。現實中很多人都只在自己的學科基礎上認識世界,從來不會跳出來看世界,這通常會讓你扭曲現實,把所有的信息都往既有認知上去套。結果就是容易進入死胡同,容易變得鑽牛角。
絕大多數人到這一步就夠了,一小撮人如果還不滿意,還想往上走,需要新的思維方式來打破思想的邊界,取得更大的成就,這個思維方式就叫哲科思維。
只有哲科思維(哲學+科學)能打破我們的思想邊界。演繹法不能證偽,所以需要給演繹法提供一個根基,即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論是普遍懷疑和奇點下移,由此破除群體效應,破除人類認知邊界。
每一個以往的邊界都建立在第一性原理之上,第一性原理定義建立在幾個邏輯奇點之上。人類既有的思維模式構成了邊界,一旦打破這個邊界,就會變成以前的十倍好,看到不一樣的新世界。最後告誡大家,一切進步都來源於對原有邊界的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