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在任何一個系統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違反。」
第一性原理思維模型:回溯事物本質。
我們認識事物有兩種方法,通常是經驗為主:
舉個例子:09合約的甲醇交割前大部分時間下跌,所以8月份做空09合約的甲醇是可以獲利。
實際上,這是通過多年的經驗形成的一種模式,我們稱之為歸納法。
而第一性原理不同,它本身是一種思維方法或者本身量個物理、數學定律,如果用第一性原理看問題,可能每次是需要損耗很多腦細胞。
如果用第一性原理的去思考的話,會想得比較深:
1、為什麼09合約甲醇會在8月份下跌?
2、如果這個邏輯放在甲醇05合約上,會不會同樣引發價格下跌?
3、甲醇的邏輯是否適用同樣是液體化工的乙二醇?
4、先做假設-數據驗證-總結規律-形成思考模型
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
網上找到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引用一下:
當一位船長,觀察到前方有座冰山:
一個善用歸納法思維的船長A會這麼想:我上次遇到的冰山在水面下還有一個大冰山,我上上次遇到的冰山也是這樣,鐵達尼號遇到的冰山也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冰山下面一定也有一個大冰山,看來我要小心地繞過去。
一個善用演繹法思維的船長B會這麼想:觀察到這個冰山是移動的,說明它是浮在水中。根據浮力原理,F浮=G排(即物體浮力等於物體下沉時排開液體的重力),所以水面下一定藏有一個體積足夠大的冰山,看來我要小心地繞過去。
歸納法只能對已發生的事實總結規律,常常會忽略尚未在內部發生的新生事物;而顛覆式創新卻是一種未發生的事情,所以歸納法思維是很難創造出顛覆式產品的。
這裡有兩個延伸的結論:
第一條,歸納法與演繹法有時會出現一致的結論。同樣的結論,不一定思維方式是一樣的。
第二條,使用演繹法出現了兩個結論,同樣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深度和角度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
譬如,
1、期貨價格的上漲過程中價差排布通常是:Back結構,也就是近高遠低,表現出的是遠月貼水。
2、而期貨價格下跌中的價差排布大多是Contago結構,也就是近低遠高,表現出的遠月升水。
所以,當看到Back價差結構,通常資金願意做多,也是買入貼水,這是歸納法的經驗總結。
但是遠月升水的期貨價差結構,就不能形成大幅上漲的趨勢嗎?PTA為什麼持續在高庫存,高升水的情況下價格持續上漲?
買入貼水,賣出升水的邏輯一定是有效的嗎?
如果使用演繹法,我們去思考的是商品定價的基礎原理,從而再去看價差的結構排列,這樣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質。
歷史文章:
大格局看化工品交易邏輯框架
化工品研究邏輯解讀及未來市場走勢
估值+時間價值+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