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思維方式中,拜拉特曾問道:「真理是什麼東西?」一切還不是那麼一回事,沒有什麼東西是有意義的。

誰說不是呢?我還在深思,量子哲學第一個問題仍然是思維的對象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最簡單、最明了的答覆就是,首先指明物質對象的真值在哪裡。真理是一個思維邏輯訴求的名詞,對真理的價值追求,量子哲學觀與傳統哲學觀有截然的不同。在這裡,真理的標準不再是客觀而是客體觀。尤其是強調,它必須與物質的對象保存動態的一致性。這種動態的性質是由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樣一來,我們觀念的變化就不再允許由任意主觀設定去框定。我們是否能夠認識到,相干思維的概念與相關思維概念的不同,相干思維的內容與相關思維內容的區別,關係到能否堅持量子物理對動態物質對象保持一致的價值描述取向。是否能夠刷新物理科學的真值標準體系,這是能否堅持相干思維邏輯,認識論、方法論的關鍵。
對思維對象的性質分析、把握,是量子物理邏輯學的基礎。我們已經認識到,感覺與感覺到的物質對象,與我們的意識、精神的反映,有不同性質的差別。而量子物理相干思維的內在核心,是如何把握什麼是正確的標準。
兩者的區別,不同概念的內容分析,去表述與(感覺系)物質對象一致的思維形式和理念。我們通過何種思維形式,才能形成與傳統意識、精神反映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內容,如何定性、定量的表述物質世界對我們精神世界的約束關係,這是量子相干思維需要在基礎理論方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相干邏輯關係的論述首當其衝。感覺是一切感性事物存在的反應方式,通過意識的判定,我們可以把握感覺來自的方向。對於外部物質世界物質的認識,自然界形形色色,又豐富多彩具體實在的物理變化內容,它顯然不是先驗思維、預設、形上學的思維方式,能夠完全解讀的。
感覺到的物質世界,往往受到意識、精神已有框架和有限經驗指導,受某種思維形式的約束。相關理性思維的模式,在意識、精神的反映層面,由於不能超越出思辨的範圍時,就只能停留在相關邏輯變化的範疇中。通過相干邏輯思維的把握,通過相干思維與相關思維表述內容不同的反映,相干思維蘊涵物理學的特殊表述,才能被揭示出來。相干邏輯學的底蘊,不僅僅是理性思維的一種選擇方式,而且是徹底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思想體系,是對物理哲學完整的理論建樹。
量子物理的哲學原理,以物質世界的獨立性作為思維變化的依據、內容、表述的對象。通過相干邏輯關係,我們能夠進行科學的物理思考。但是,如果邏輯除了使人僅僅熟習於某種思維活動的形式,而沒有指明思維要實現的具體任務,相干邏輯對於我們,也許就不會帶來什麼新的認知?
從研究思維科學的領域看,傳統的相關形式邏輯,也是一種引導直覺意識習慣的思維表達,相關邏輯思維的結構基礎、源發形態、理論體系依據,其伸張、演化的維度,已經被傳統哲學長期固化。一方面,對於人來說,理性思維的知識,即使只是單純的主觀活動,也能夠比較明確的具有實用性,滿足人的一般性需求,他想說什麼,他想做什麼等等。但是,相關邏輯的思維方式,當應用於物理學時,面對物質對象的變化與運動,我們要通過數學、幾何或某種抽象的邏輯關係的量化描述,找到與此對應可以給出精確物理量,找到動態、同步的時空演化形式,就不能再沿用傳統形上學的思想維度。如何建立起物理相干思維的邏輯關係,突破精神世界純粹理性自變的邏輯框架,這始終是物理哲學孜孜不倦的理論訴求。
相干邏輯內涵的哲學性質,如何去定義?無論何種思維,都歸屬於精神範疇。從傳統相關思維一般的反映內容來看,它通常的意義是主觀的、精神的、也是感覺、直觀、想像、欲望、意志等,並列雜陳的混合反映。無論何種思維活動,它呈現的反映形式都是抽象的,思維是具有能動性的變化,是主觀能動還是客觀能動或是客體觀能動,思想的維度、依據、反映的結構、方式不同,內容也就完全不同。在相干思維的定式下,只允許對感覺的對象,進行客體形態約束下的同態反映。
概念及內容的表述,必須有物質實體的對應存在,所謂相干思維的動態變化,只能是對物質實體存在的某種反映。量子相干論的實體觀,並不是僵化、機械、被動的反映論。它並不拒斥和缺乏理性思維的創造與想像。相反,相干思維的邏輯形態,思想的內涵由於正確地反映了外部物質世界的運動與變化,思想維度有來自物質實體真值的決判,則更具有思維科學的簡潔性。任何科學的重大發現在本質上表明,它不可能是經驗思維的產物。具有相干性質的物質世界,我們只要求在觀察時,對它的注意力和抽象力,納入到與感覺保持一致,相干知覺的反映體系中去。通過相干邏輯思維的訓練,建立起正確的觀察、表述方法,與對物理對象的變化儘可能作出一致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