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理解現代性之一

2020-11-30 澎湃新聞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說,要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努力,那時候講的就是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但現代化又是什麼?現代化的特點,也就是現代性又是什麼?

在如今的藝術、文學領域,經常會冒出來「現代的」、「後現代的」描述,這些概念,又代表了什麼含義,他們從何而來,又會到哪兒去呢。我們經常自稱是現代的人,那我們這種自稱又有什麼文化深意?帶著這些疑問,《瞎看一氣》會進行一個全新的嘗試,用幾期的內容,去深入解讀一本針對現代性的書——來自於馬歇爾伯曼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All that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 Marshall Berman)。 

這本書可以說是關於現代性少有的佳作,不僅分析透徹,而且筆觸精彩,用簡單的文字勾勒出現代性的眼花繚亂以及其背後的深刻性,同時中文翻譯也非常到位,兼具文學性和理論性,同時對沒有過多理論背景的讀者也非常友好。如果只選擇一本書去理解現代性的話,我會推薦這本。

本書分為六個主要的部分。

導論——現代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一章——歌德的《浮士德》:發展的悲劇

第二章——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馬克思、現代主義和現代化

第三章——波德萊爾:大街上的現代主義

第四章——彼得堡:欠發達的現代主義

第五章——在象徵的深林中:關於紐約現代主義的筆記

本期《瞎看一氣》就先從導論入手,去了解一下現代性的前生今世。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書名源自於馬克思的一段話——

生產的不斷革命,一切社會關係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確定和騷動不安,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區別於過去一切時代的特徵。

一切固定的凍結實了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掃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冷靜地直面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他們的相互關係。 

I 什麼是現代主義、現代性、現代化?

就像出生在21世紀的年輕人會把網際網路當作一種人類文化必然的組成部分,而不會有任何疑義一樣,但凡如今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沉浸在被稱之為「現代」的一種社會狀態之下,就好像空氣之於人類,海水之於魚類一樣。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出生,成長,享受現代所帶來的一切美好和憂愁。

但總有那麼一刻,我們會突然出戲。也許會發現,自己掙扎在異常繽紛且豐富的物質世界中,被各種社會意識裹挾,卻毫無自我思考的空間,想要掙脫卻無力反抗;也許會發現,在為了一些莫名的目標奮鬥著、奉獻著,用生命去換取所謂的進步和發展,但卻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為什麼要這麼做;也許會發現,自己跟大多數人一樣,以一種同頻的社會節律吃飯、工作、睡覺,甚至跟別人的思考方式也都一樣。

也會有那麼一刻,自我的身體仿佛在夜店狂舞一夜之後躺在床上一般的疲憊,在炫目而又令人興奮的刺激之後,一切變得索然無味,對於電子產品的期待,對於奢侈品的想像,對於一種舒適無憂生活的追求,都仿佛手中的菸蒂一般,失去了在心中的任何價值。

每天我們要面對眾多的矛盾,新鮮的和陳舊的,城市的和鄉村的,快速的和悠然的,美麗的和醜陋的。我們的世界不僅擺滿了豐富的物品,也被各種各樣的觀念所轟炸,發展的、增長的、現實的、未來的、心理的、進化的、歷史的。這些社會觀念如同我們能消費的那些物品一樣,令人興奮,也讓人疲憊。

這,就是一幅典型的現代畫圖景,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每天要面對的事情,也許我們已經習慣,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內化為身體的一部分,但偶然間爆發的社會革命、身體的不適,還有更多的諸如精神層面的焦慮、抑鬱,都在提醒著還沒有進化完全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我們,現代性是存在的。

在本書中,作者把現代主義定義為:現代的男男女女試圖成為現代化的客體與主體、試圖掌握現代世界並把它改造為自己的家的一切嘗試。

而現代性就是全世界的男女們都共享著的一種重要的經驗——一種關於時間和空間、自我和他人、生活的各種可能和危險的經驗。

「所謂現代性,就是發現我們自己身處一種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允許我們去歷險,去獲得權力、快樂和成長,去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但與此同時它又威脅要摧毀我們擁有的一切,摧毀我們所知的一切,摧毀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現代的環境和經驗直接跨越了一切地理的和民族的、階級的和國籍的、宗教的和意識形態的界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現代性把全人類都統一到了一起。但這是一個含有悖論的統一,一個不統一的統:它將我們所有人都倒進了一個不斷崩潰與更新、鬥爭與衝突、模稜兩可與痛苦的大漩渦。所謂現代性,也就是稱為一個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中,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而在當前,式的這個大漩渦產生並使它不斷變化發展的各種社會過程,被稱之為「現代化」

總的來說,現代化就是一種描述,是我們這個社會脫離黑暗年代不斷變化發展到如今的各種社會過程的統稱;而現代性就是我們努力生活在現代化社會的一種理解的觀念和在此之下的一種行動;而現代主義就是在人與現代化關係當中,對人所做出適應和改造行為的一種描述和肯定。

現代化,仿佛是一輛戰車,將一切剛剛形成的社會觀念,剛剛建好的建築,剛剛統一的審美,剛剛流行的時尚趨勢無情的碾壓過去。如果說有什麼是固定的,那就是只有變化本身是固定的。現代的男男女女,在這種不斷建立又崩塌的物質和精神世界中,被拋來拋去。但現代主義的又給了人們固定的抓手和力量,也就是肯定人們創造的自由、發展的權力,以及努力去改造社會和自身使二者相適應,讓自己在世界中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的能力。

生活在現代社會,意味著一種冒險,一種隨時要面臨昨天走過的路明天就被改道,昨天住過的房屋明天就要被拆除,昨天相信的牛頓明天就要被愛因斯坦、量子物理所替代,昨天剛剛能接受不婚主義明天就要努力去理解同性婚姻的冒險。

為什麼人類歷史中會出現這樣一個特別的時期,為什麼我們要去忍受去經歷它,那就要去看看現代性是從何而來。

II 現代性的三個歷史發展進程 

高速的旅行,在巴黎吃早餐,在倫敦餵鴿子;大規模的遷徙,生活在城市中,卻安家在農村;上升的通道,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學習去改變生活的境況。這些在「中世紀」之前都是難以想像的,那時的社會,仿佛是一張鐵幕,壓在每個人身上,把每個人固定在他生長的地方,毫無變化的機會和發展的權力。

從西方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自16世紀開始發生了改變。而本書作者也從哪個時期開始,給現代性定義了三個主要的歷史發展進程——

第一階段,16世紀至18世紀末

第二階段,18世紀90年代的大革命浪潮

第三階段,20世紀

在第一個階段中,恰好是資本主義在西方萌芽的階段,封建的土壤開始鬆動,資本主義在乾涸的大地中尋找合適的土壤發芽。那時候人們剛剛開始體驗現代生活,還不清楚自己受到了什麼撞擊,他們竭力卻又是半盲目地尋找著恰當的詞彙,對於能使他們共享自己的試驗與希望的現代公眾社會還沒有什麼感覺。

但一波又一波的思想變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讓宗教等神聖的東西在人們生活中漸漸退卻。人們也從對外部的關注逐漸轉向了對內心自我地尋求,在這樣的尋求中,不同階層的自由等觀念越發碰撞,伴隨著生產的提升,物質逐漸走向一種滿足所有人需要的可能,現代性的曙光,終於在一種強烈的衝突中爆發出來。

那就是第二階段的大革命浪潮。法國大革命和他引起各種的迴響,使得一種偉大的現代公眾突然戲劇性的出現在生活之中。在之前提到的現代主義觀念中,強調了每一個男男女女都有改造這個世界並適應它的自由和權利,這在中世紀是不可想像的。但大革命卻給每個人描繪出這種圖景,全社會的人,特別是那些曾經在底層的人,驚奇的發現,原來當他們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公眾力量之後,竟然有能力摧毀一切堅固的東西。

革命的衝擊僅僅是一個導火索,除了在觀念上帶來巨大的動蕩之外,物質的發展,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內心對這種變化的反應都是一種現代性的、戲劇性的。盧梭是第一個以19實際的方式來使用「現代主義」的人。在他的浪漫主義小說《新愛洛綺思》中,年輕的主人公賣出探索人生的一步,從農村走到城市,在給他情人的信件中,困惑和恐懼的感受放在今天的中國依然不過時—— 

「我開始感受到這種焦慮和騷亂的生活讓人陷入的昏亂狀態。由於眼前走馬燈似的出現了如此大量的事物,我感到眩暈。在我感受到的所有事物中,沒有一樣能抓住我的心,但它們卻擾亂了我的情感,是我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應當歸屬的對象。

我不知道自己下一次終於會愛上誰…我僅僅看到了自己眼前的幻象,但只要我試圖抓住他們,他們馬上就消失了。」

正是這樣的感受——焦慮和騷動,心理的眩暈和混亂,各種經驗可能性的擴展及道德界限與個人約束的破壞,自我放大和自我混亂,大街上及靈魂中的幻象等等——之中,誕生出現代的感受能力。

而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這片土地上,似乎同樣的劇本依舊在上演。社會的魔力吸引著無數年輕人投身其中,在擴展開自己的可能性的同時,也打開了混亂的魔盒,去追求更多可能還是被某種固定的道德束縛?是造成大部分人焦慮的一些主要因素。

當代的中國人,一方面傳承著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要每天經受著不斷砸碎自己觀念,再凝結,再砸碎的過程。對新鮮的渴望與恐懼,反覆的灼燒著原本就不夠強大的內心。在每一個看似沉靜的面孔之下,都隱藏著一顆躁動而又彷徨的內心。

在現代性第二階段的19世紀中,有兩個貌似截然不同的人,卻為現代性發出了同樣的聲音,他們是尼採和馬克思。尼採一直認為現代歷史的潮流是嘲弄的、辯證的:如基督教追求靈魂完整和追求意志的理想最終摧毀了基督教本身。帶來了「上帝之死」和「虛無主義的來臨」。現代人類發現自己處於一種價值的巨大確實和空虛的境地,然而同時有發現自己處於及其豐富的各種可能性之中。在《善惡的彼岸》中——

「在這裡,除了一些新的裡有之外別無他物,也不再有任何共用的公式;在這裡,腐敗、罪惡和最字符的欲望可怕的彼此相關,種族的精神從豐富多彩的善惡中湧現出來;在這裡春天於秋田命中注定的同時出現。……危險——這一道德之母、巨大的危險——再次出現了……」

在這樣的時代裡,個人敢於追求個性,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一系列的法則,需要自己的技能和計謀來達到自我保護、自我提高、自我覺醒、自我解放。但這樣的要求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過於困難。尼採指出,他們解決現代生活之混亂的辦法無非是——企圖根本就不生活:對他們來說「成為平庸」是唯一講得通的道理。

雖然都發現了現代性中的辨證、混亂和令人無暇喘息的變化,但馬克思卻導向了另一個境地,他將這一切引入了他的歷史唯物主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那種響徹天地的筆法,描繪出那種資本主義的動蕩「生產的不斷革命,一切社會關係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確定和騷動不安,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區別於過去一切時代的特徵」。

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這樣的前提下,資產階級的形式將會消解,一種共產主義運動獲得了權力。這種醞釀在資本主義內部的永恆變化,被馬克思運用在歷史唯物主義中,得到了共產主義的理想(這部分將會在書的第二章專門討論)。

19世紀中,現代性也在經受著自身創造出來的各種價值觀念的責備,人們希望明天後天的現代性將會之於今天的現代男女的傷痛,這種嘲弄的和矛盾的辨證,滋養了19世紀所有偉大的現代主義作者——從馬克思到克爾凱郭爾、惠特曼、易卜生、波德萊爾、梅爾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

III 現代性的近況 

在作者的觀察中,20世紀的現代性有平面化和想像範圍收縮的趨勢。

「19世紀的思想家同時既是現代生活的熱心支持者,優勢現代生活的敵人,他們孜孜不倦地與現代生活的模稜兩可和矛盾做鬥爭;他們的自我嘲弄和內在緊張是他們創造力的一個首要源泉。20世紀的思想家們則遠比他們的先驅更加傾向於極端化和平面化。現代性或者受到盲目的不加批判的熱情擁抱,或者受到一種新奧林匹亞式的冷漠和輕蔑地指責;無論在哪種情況下,現代性都被麝香味一塊封閉的獨石,無法為現代人塑造或改變。對現代生活的開放見解被封閉的見解所取代,既是/又是被非此/即彼所取代。」

作者在這裡提到的那些不加批判的熱情擁抱,主要是那些被稱為「未來主義」的思潮,他們熱烈的歡迎著現代,並打算無情的摧毀傳統,一切都應該是新的,技術也是極好的,在一幅現代化的圖景中,再也沒有被舊思想所束縛物品或者人——現代人除了插上插頭通電之外,就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

而在「未來主義」的另一端,一群人旗幟鮮明地反對著現代生活。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整個「現代經濟秩序的龐大宇宙」被視為「一個鐵籠」。韋伯對民眾缺乏信任,對統治階級更缺乏信任。他的立場是一種不斷採取防禦姿態的自由主義。

「許多20實際的思想家採取這樣的觀點:在大街上國家中擠壓著我們的芸芸大眾與我們自己不同,他們缺乏敏感性,沒有靈性或尊嚴;既然如此,說這些大眾,不僅應當擁有統治他們自己的權利,而且由於他們人數眾多而擁有統治我們的力量,這不是很荒謬嗎?」

大眾既沒有自我,也沒有本我,他們的靈魂沒有了內在的緊張或活力:他們的觀念、他們的需要、甚至他們的夢想,都不是他們自己的;他們內在的生活受到了徹底的管理,除了按照設計去產生社會系統能夠予以滿足的欲望之外別無他想。人們在他們的商品中認識自己;在他們的汽車、音響、住房、廚房設備中找到自己的靈魂。

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洗禮之後,60年代現代性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呈現出了三種趨勢——

第一種,接力避開現代生活和現代主義。由巴特在文學領域、格林伯格在視覺藝術領域中最有力的標識出來。他們認為現代主義唯一應該關注的是自身;表達的手段就是傳達的訊息或媒介即信息;現代主義與現代生活的正當關係就是沒關係;現代主義就是對純粹的、自指的藝術對象的追求。

第二種,把現代主義是為反對全部現代經驗的一種永不停歇的革命。它要激烈的推翻我們一切價值觀念,卻又不考慮重建被它摧毀的世界;現代主義成了表示一切反叛力量的代名詞;同時還傾向假定一種模範的現代社會應當是自身沒有麻煩的社會;這種現代主義,除了忽略了馬克思描述的那種永恆不定的動蕩之外,還遺漏了「建設」這種偉大的浪漫精神。

第三種,醒過來回到實際生活的「後現代主義者」的現代主義。一群有時候自稱為「後現代主義者」對現代世界無窮盡的產生出來的大量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事物、物質和觀念都採取開放的態度。持有這種觀點的「波普派現代主義」創造出了很多對世界新奇和博大的看法,但缺乏把握現代的批判能力。

隨著20世紀70年代後許多藝術和文學領域的知識分子都全新投入到了結構主義的世界中,現代主義似乎被歷史拋到了腦後,後現代主義者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站到了歷史舞臺。福柯對自由的否認,對於權威的摧毀,似乎給了現代主義的最後一擊——

在福柯看來,對人類狀況所做的各種形式的探究,只不過是在求助於一個又一個學科的權威,僅僅是對得意洋洋的「權力的言說」的保護衝。任何批判聽起來都是空洞的,因為批判者本人就「處於那表示全貌的及其之中,受它的制約,那是我們帶給自己的東西,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它機制的一部分。」

現代主義完了麼?也許當前的思想家們為消解現代主義所付出的努力正證明了現代主義依然頑固的存在於我們身邊,並無法被抹去的事實。

IV 如何理解現代性

作者在觀察了現代主義發展的歷程之後,給出了一個有趣的論點——

過去的現代主義能夠使我們重新感覺到我們自己的現代之根,這些根可以追溯到兩百年之前。它們能幫助我們吧我們的生活與那些生活在數千裡之外、完全不同於我們自己社會的社會裡、經受著現代化的創傷的千百萬人的生活聯繫起來——並且與上火在一個世紀或更多事件之前、經歷了現代化的千百萬人聯繫起來。他們誰能夠說明那些激勵並且折磨著我們的彼此矛盾的力量和需要。

例如我們一方面要植根於一個穩定且一致的個人與社會,另一方面又貪婪的追求著變化與增長;

一方面我們拼死效忠哥哥種族、國家、階級和性別集團,希望他們給予我們一個牢固的身份,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卻日益國際化,抹去了身份和階級;

一方面我們欲求生活所依賴的各種乾淨且堅固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又追求現代生活和經驗的無限可能性。

馬克思和尼採和他們同代人體驗著一個整體的現代性時,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現代。但時至今日,現代化猶如一張大網,任何人乃至世界上最遠的角落裡的人都無法逃脫時,我們可以從最初的現代主義者哪裡學到很多東西。把昨天的各種現代性拿來為我們所用,既可以是對今天的各種現代性的批判,又可以是對明天和後天的各種現代性——以及對現代的男人女人——的信奉。

結語

如果說在西方的語境中,當前他們已經邁入了完全的現代化,回顧最初的現代性有助於他們理解他們目前的境況的話,那麼在現在的中國,一如許多年前西方社會現代化火熱發展的那個階段,我們更可以通過西方最初的現代主義者在剛剛經受到現代性的時候那種強烈的反應,給我們自身在震蕩於現代性矛盾中的現狀找出一些相似的感受和解決的力量。

也正是如此,回顧西方的現代性,可能對正在大力發展現代化的中國更具有重要意義。《瞎看一氣》下一期將會聚焦本書的第一章,跟作者一同去結構歌德的浮士德,去體驗浮士德博士身上所折射出來的現代性光輝。

最後引用一段作者在前言中的動情敘述,作為本篇的結尾——

「本書完成不久,我親愛的兒子馬克離我而去了,當時他只有五歲。我將《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奉獻給他。他的生與死使書中如此多的觀念和主題貼近了家,例如:現代世界中那些像他一樣在家中最快樂的人,最容易受到纏繞著現代社會的各種惡魔的攻擊;例如,在運動場上運動、騎自行車、購物、吃喝、搞衛生、擁抱、接吻等日常活動可能不僅是無限快樂和美麗的,而且也是無限不安全和脆弱的;又例如,要維持這樣的生活也許需要拼死的應用鬥爭,可有時候我們仍然失敗了。伊凡 卡拉馬佐夫說,沒有什麼東西比兒童的死亡更加使他想把自己的入場券還給這個世界。但是他沒有還。他繼續在戰鬥在愛著;他繼續不停的繼續著。」

相關焦點

  • "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法國對革命的幻想與幻滅
    現代性在構建現代世界的兩次決定性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共產主義革命中充分地展開其內在的矛盾和危機,因此孚雷對現代政治的思想史闡釋乃是對現代性病理的診斷。這個診斷開始於孚雷對自己早年的共產主義思想的反思,因此他對大革命和共產主義理念的思考就像託克維爾對舊制度和大革命的思考一樣,乃是一種介入的歷史學,一種致力於理解個體和時代命運的歷史學。布羅代爾在德國戰俘營中度過了五年。
  • 世界哲學日: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哲學的生活為何更加必要?
    記者 | 實習生 陳靜儀編輯 | 黃月1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的現代社會,古老的哲學教育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什麼呢?我們紀念蘇格拉底,稱他為哲學家,不是因為他提供了一套「我們該如何生活」的標準答案,而是因為他帶來了「蘇格拉底的方法」,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對正義、道德、美、存在等重要問題提問,讓處於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人們可以通過提問和對話,過一種哲學式的、反思性的、向新觀念開放的生活。
  • 如何理解我們正在經歷的發展?馬克思曾經給出過答案
    現代世界的特點: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這些故事中有著發展的興奮與幸福,也有著迷茫與焦慮,作為一個現代人,該如何去理解和適應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切?這種現代化的圖景,對於置身其中的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曾經做過一段精彩的論述——「生產的不斷革命,一切社會關係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確定和騷動不安,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區別於過去一切時代的特徵。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這一基本理論視角的確立,有助於克服傳統的解釋體系和學科建制的局限,從而深化我們對馬克思哲學內在邏輯和歷史發展的理解。一、歷史唯物主義:奠定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基石歷史唯物主義被恩格斯譽為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之一。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內容提要]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規定,奠定了社會關係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中的本體論地位。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
  • 現代性起源於什麼?
    這樣一來,「現代性」便被描繪成一種「與過去決裂」的絕然二分模式。然而,早在20世紀初,這種關於「現代性」起源的傳統理論就開始受到不少質疑。法國歷史學家艾蒂安·吉爾森 (étienne Gilson)率先提出:「『新時代』締造者的許多關鍵思想實際上都是從其中世紀前輩那裡借來的。」
  • 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
    現代性的張力:歷史的描述 現代主義的反傳統立場不難理解,但現代主義的反現代立場似乎就不那麼順理成章了。至少需要更多地辨析。假如我們仍沿用現代性反對現代性的悖論表述,那麼,一個隱含的邏輯前提是至少存在著兩種現代性。這個問題正是西方哲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晚近熱門話題之一。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先鋒派試圖取消藝術與生活、幻象和現實的區別,試圖抹殺藝術品與現成品的差異,試圖廢除一切標準,從而把審美判斷等同於主觀體驗的表達,最終宣布一切都是藝術,而人人都是藝術家……這些藝術綱領最終顛覆了藝術體制的基本觀念:作者作為天才,作品作為有機體,接受作為靜觀。然而,如果回顧1800 年前後的浪漫主義語境,這些口號聽起來何其相似乃爾——世界必須浪漫化。
  • 金耀基:現代性論辯與中國社會學之定位
    這些都是偉大社會學家關心的問題,不論他們是處於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古典時代,或是處於早於及後於古典時代,都是一樣。"  啟蒙與現代性最重要的連接點便是西方的理性主義( Occidental rationalism )。這一點在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的德國的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手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詮釋。韋伯同時代,法國的杜凱(E.Durkheim)則是站在聖西蒙與孔德的肩上開展這門初生的學科,並使社會學成為現代大學一個獨立學科,他的社會學著作在學院派社會學中更取得典範的地位。
  • 現代性的塗層危機
    四、質樸社會:形式主義的內在破解  現代性、城市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新階段,但現代性、城市社會遠未成熟。形式主義、塗層社會的出現與流行,是現代性與城市社會已經發展又不盡成熟的表現;而現代性與城市社會的不盡成熟又是形式主義和塗層現象生成、蔓延的重要原因。
  • 文化尋根能否解決現代性危機?
    《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一書,是葉舒憲運用比較文學和文學人類學方法進行社會批評的力作。  在書中,葉舒憲簡要回顧了伊拉克戰爭和SARS疫情的經過,指出這兩次危機的根本原因,都在於現代性的風險,我們現在正處於「風險社會」之中。
  • 舊體詩的現代性問題
    作者:劉煒評(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舊體詩創作由沉寂、寥落走向復甦、繁盛,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引人注目的文學景象之一。相關的學理研討,也經歷著日益拓寬、深入的積極變遷。其中兩個方面的爭鳴最為詩壇和學界關切:一是現當代舊體詩是否具備進入現當代文學史的資格,二是現當代舊體詩創作能否獲得文化精神上的現代性。
  • 劉華傑:「無用」的博物學,如何破解現代性的悖論?
    在劉華傑看來,現代性的發展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非常難解決。這是因為現代化過分相信和依賴科技、高科技,相信所謂的現代性進步,而這其實是一條不歸路,「以發展高科技、推動進步的名義,將天人系統引向不歸路,導致天人系統矛盾越來越嚴重,是『現代性』的一種悖論。」這促使劉華傑將目光投向了博物學,「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要討論他們(梭羅、利奧波德、卡森等)的博物學家身份?」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自啟蒙運動開始,俄羅斯哲學就展開了對於現代性的批判性反思。  早在啟蒙運動伊始,現代性的負面效應尚未展開之際,人們還沉浸在剛剛品嘗到現代性之便捷的樂觀主義美夢之中時,俄羅斯哲學家們就已經深刻地洞悉了西方文明所蘊含的危機。為此,他們回望初衷,再次提出了那個自古希臘時期開始,人類始終追求的終極性理想,即如何才能獲得至善、幸福與解放,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社會與現代性重構
    技術研究可以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促進人們對技術現象的深入理解和認識,技術研究領域的潛力比成就更重要。社會制度與技術發展的適應關係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技術與現代性之間存在的同樣是一種複雜的歷史關聯性,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建構」。人類需要檢視現代性的技術理性,以交往理性重塑行動者的公共空間。
  • 侯深 | 懷舊與救贖 ——《帝國之河》中上演的現代性
    而我,則對這部書如何在美國西部的沙漠上演繹不同版本的現代性饒富興味。實際上,相較於哲學家、文學批評家及人類學學者,歷史學者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未能對現代性中蘊含的進步觀做出反思。直至1960年代,出現了以種族、階級、性別為切入點進行的歷史敘事,現代性中的種種負面因素方得以在歷史敘述中被系統地分析和思考。
  • 警惕「佛系現象」:披著美麗東方外衣的現代性消極後果
    這種刻畫給人以強烈震撼,這是小說戲劇通過表現的極端性來顯示現代性的後果。但你是否從「佛系現象」中看到了「局外人」的影子呢?人們曾經只是從抽象的人類處境來理解人的孤獨、隔離與頹喪,還從來沒有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來理解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若只是普普通通的「局外人」,我們可能就認不出他的「局外人」特點了,但這種普通的現象可能更具普遍性,更具欺騙性。
  • 為什麼現代性總是和男性相關,而懷舊總帶有女性氣質?
    他常被視為德國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但在其學術生涯的大部分時候,他都沒有獲得穩定的職業地位,沒有榮膺那些來自體制的常見頭銜。他在學術上和職業上的邊緣化,一方面是因為德國學術界泛濫的反猶主義,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作品兼收並蓄,脫離了正統。齊美爾的興趣遠超出了社會學慣常的關注點,涉及了心理學、哲學、文化和藝術等各種話題。
  • 俄羅斯詩人普希金作品的現代性
    在中國,普希金不僅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俄國作家之一,而且也稱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西方詩人之一,在「中俄文字之交」中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有論者認為,「說他的創作已經融入了中國新文學創作的血脈,一點不過」。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 圍繞現代性的思考,如何影響對史前人類普遍性和獨特性的認識
    如今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這個「現代性」的概念。史前史無處不在。每有驚人發現,媒體必廣為傳頌。拉斯科或肖維巖洞舉辦壁畫復原展,人們都爭相去參觀。我們從中了解人類的起源和古老的祖先,了解藝術和符號的誕生、農業和畜牧業的發明、文字書寫的開始以及國家的出現。通過這些無從追溯的上古時代,人們總結出一些人類普遍共有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