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起源於什麼?

2021-01-08 明白

你是否想過,我們身處的與傳統社會截然不同的現代社會,是從什麼開始的?

換句話說,「現代性」起源於什麼時候?

有人可能會說,當然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那「工業革命」又是怎麼來的呢?總不會是憑空蹦出來的吧?

工業革命時期的曼徹斯特街頭,工業革命的開始一度被認為是現代世界的鑰匙。

比「起源於工業革命」稍微靠譜一些的說法則是:現代世界是由一群非凡的人造就的,這些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探險家克服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宗教迷信,建立起了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新世界。

這樣一來,「現代性」便被描繪成一種「與過去決裂」的絕然二分模式。

然而,早在20世紀初,這種關於「現代性」起源的傳統理論就開始受到不少質疑。法國歷史學家艾蒂安·吉爾森 (étienne Gilson)率先提出:「『新時代』締造者的許多關鍵思想實際上都是從其中世紀前輩那裡借來的。」

後來的歷史學研究紛紛表明,現代性是一個漸近的過程,從中世紀到現代世界逐漸過渡,而不是在歷史某個時刻的「基因突變」。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美國哲學學者米歇爾·吉萊斯皮(Michael Gillespie)所寫的《現代性的神學起源》這本書。

吉萊斯皮認為,「現代性」誕生於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源於基督教內部關於上帝之本性和存在之本性的形上學-神學危機」,也就是中世紀晚期的一場思想危機。

回應這場思想危機的正是14世紀的英格蘭修士威廉·奧卡姆(William Ockham)。

奧卡姆提出著名的「奧卡姆剃刀」理念,核心是「若無必要,勿增實體」。在這裡,「實體」又可譯作「共相」,是指在個別物體中所擁有的共通特性。舉例來說:在房間中,存在兩張綠色椅子,它們之間共通的特質,比如「綠色」被稱為「共相」。

在奧卡姆看來,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相信了「共相」的存在,並藉助「共相」來理解世界,但每一次都不由自主地偏離了事物的真相。

「奧卡姆剃刀」的神學意涵在於:上帝並沒有創造「共相」,因為「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存在之後,唯一「必要」的存在是上帝本身,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出於上帝意志的偶然發生的創造而已。

奧卡姆的這些思想被後世稱為「唯名論」,意思是:「『共相』並不實際存在,只是一種名稱而已」。它極大地挑戰了當時相信「共相」存在於心靈之外的中世紀經院哲學,因此引發了上述中世紀晚期的那場思想危機。

並且,與追求「共相」相反,「唯名論」對「殊相」的強調激發了後世對「人的個體性」理想,而正是這一理想激發了推動「現代性」發展的人文主義運動。德國哲學史專家海因茨·海姆塞特(Heinz Heimsoeth)早在1922年,就已看到文藝復興早期與奧卡姆之間的明顯關聯:「人文主義既與唯名論一起發展,又源於『唯名論』。」

在《現代性的神學起源》這本書中,你還將了解到「唯名論」從中世紀晚期到近現代是如何在各個領域內烙下深刻印記的,這為「現代性」的成形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按照作者的觀點,這一切是從聖方濟各會的一名修士、從基督教內部的思想變革開始的。因此,德國哲學家卡爾·洛維特(Karl Lwith)在《歷史中的意義》中指出,「現代性」是基督教理念世俗化的結果。

「現代性」的起源和宗教也有關係?這似乎有些反直覺。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性」仿佛始終與「宗教」勢不兩立。在歐洲,這意味著宗教的日益式微:先由康德將其限制於「純然理性的界限」之內,然後通過尼採的「上帝已死」宣告其落幕。

對此,吉萊斯皮用《現代性的神學起源》這本書進行反駁:現時代對宗教的反對並不能證明現代性的核心也是反宗教的。他寫道:

「『現代性』從一開始就不是要消滅宗教,而是試圖支持與發展一種關於宗教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的新看法。」

吉萊斯皮的觀點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現代性」與宗教並非互不相容,它的複雜面貌背後,也藏著來自中世紀修道院的「奧卡姆剃刀」。

相關焦點

  • 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
    從這個角度說,現代性誕生伊始,在強烈的樂觀主義衝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對現代性反思和批判。盧梭是第一個使用現代性概念的西方哲學家,同時也是批判現代性的始作俑者。「我真不知道未來我們喜歡什麼。」 更進一步, 假如我們把前後期的現代性視為本身存在巨大差異的現象,那麼,儘管在早期現代性中已經出現了對現代性反思批判的聲音,但從總體上說,現代性自身的矛盾或張力,可以從歷時的角度看作是前後期現代性之間的歷史轉變,是後期現代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所謂的後現代性或後現代主義)對前期現代性的否定。
  • 文化尋根能否解決現代性危機?
    《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一書,是葉舒憲運用比較文學和文學人類學方法進行社會批評的力作。  在書中,葉舒憲簡要回顧了伊拉克戰爭和SARS疫情的經過,指出這兩次危機的根本原因,都在於現代性的風險,我們現在正處於「風險社會」之中。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現代性批判的視野下,馬克思力圖實現對現代社會的總體性把握,注重考察物質生產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在現代性生成過程和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
  • 現代性的塗層危機
    四、質樸社會:形式主義的內在破解  現代性、城市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新階段,但現代性、城市社會遠未成熟。形式主義、塗層社會的出現與流行,是現代性與城市社會已經發展又不盡成熟的表現;而現代性與城市社會的不盡成熟又是形式主義和塗層現象生成、蔓延的重要原因。
  •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理解現代性之一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說,要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努力,那時候講的就是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但現代化又是什麼?現代化的特點,也就是現代性又是什麼?
  • 舊體詩的現代性問題
    其中兩個方面的爭鳴最為詩壇和學界關切:一是現當代舊體詩是否具備進入現當代文學史的資格,二是現當代舊體詩創作能否獲得文化精神上的現代性。  現代性是在與古代性的比照中呈現自身質性的,其要義在於物質和精神的持續融舊出新,即對於時代生活動態,尤其精神文化動態的熱誠反映與介入。這樣的現代性,並非今世才有而是自古有之。
  • 金耀基:現代性論辯與中國社會學之定位
    誠然,社會學之興起是對現代社會之出現的一種回應,我們也可說社會學是研究社會之"現代性"(modernity)的一套知識。勃格(P.Berger )與凱爾納(H.Kellner )說:"社會學不止是在研究途徑與方法上是一特殊的現代學科,它也是一開始就受到現代性的困惑而展開的一個探索的課題。現代世界有何不同?它如何會變成那樣的?什麼是它的主要的結構?它會往哪裡去?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從社會關係本體論出發,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這樣,社會批判理論在馬克思那裡就表現為一種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他將現代性這一「時代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因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最終只能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批判,也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完成。
  •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社會與現代性重構
    社會制度與技術發展的適應關係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技術與現代性之間存在的同樣是一種複雜的歷史關聯性,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建構」。人類需要檢視現代性的技術理性,以交往理性重塑行動者的公共空間。他指出,原始社會是「非技術的」,技術可能起源於巫術,但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徵是宗教的。中古時期的技術更多被視為工具,人類並未將自身命運與技術進步相結合。傳統社會也都趨向技術使用的改進,關注工匠技巧,而很少關心技術本身。埃魯爾將傳統社會分為外拓型與內斂型兩種類型。前者傾向於土地開採、戰爭、徵服等各種擴張形式;後者進行足以維持生計的勞作,關注自身而非物質的擴張,表現出神秘主義特徵。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本文系《有機的現代性——青年黑格爾與審美現代性話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即出,379頁,52.00元)一書的導言。在著名演講《現代性——一個未完成的方案》(1980)中,哈貝馬斯意圖通過總結先鋒派運動的經驗教訓來為啟蒙方案辯護。在其中,他明確地將先鋒派的藝術綱領命名為「審美現代性」。在哈貝馬斯那裡,「現代性」意即「文化現代性」或「啟蒙方案」,但不同於「社會現代化」。後者指的是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合理化進程、亦即技術化、工業化和科層化的進程。
  • 劉華傑:「無用」的博物學,如何破解現代性的悖論?
    梭羅是《瓦爾登湖》的作者,利奧波德寫過《沙鄉年鑑》,卡森寫過《寂靜的春天》,但除了作家的身份,他們還是什麼家?有什麼背景?歸哪個專業?剛剛出版了《西方博物學文化》的劉華傑表示,事實上,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博物學家。劉華傑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近年來致力於復興博物學文化,他認為,人這個物種本來來自大自然,但現在卻變得越來越不自然。
  • 警惕「佛系現象」:披著美麗東方外衣的現代性消極後果
    「佛系現象」主要發生在「九零後」這一代年輕人中,主要的表現是採取一種什麼都行、不走心、風輕雲淡、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各位學者從不同角度給予了多方面解讀,有讚賞的,有批判的。在這種「佛系現象」中他表現得並不那麼「自我」,只是什麼都不關心,什麼都不走心,樣樣都行、都可以、無所謂,他甚至對自己都漠不關心,更不要說關心他人,生活呈現出一種「漫無目的」的樣態;在這種「漫無目的」的背後,並不是對現在充滿競爭氛圍的逆反與修正,毋寧說是對生活有一種「頹喪」的態度。這似乎是一種體現為「喪文化」的「佛系現象」,它在整個「佛系現象」譜系中顯示出比較極端的維度。
  • "宅"現象分析:當代青年精神生活與現代性的碰撞
    當年輕人徜徉在時尚潮流中享受現代化成果的同時,現代性也隨之跟進,出現在青年生活中。  當代青年的精神生活與現代性正在發生激烈的碰撞。青年精神生活的異化現象也正是這種碰撞所發出的聲響,當這種異化進入青年人的生活時,一些青年就似疾病纏身,說不出扔不掉,常常讓人全身不爽。
  • 鮑德裡亞的「hyper-」概念群及其對現代性理論的極限演繹
    [10] 哈貝馬斯, 2004, 《現代性的哲學話語》, 曹衛東譯, 譯林出版社。[11] 馬泰·卡林內斯庫:2002, 《現代性的五副面孔》, 顧愛彬、李瑞華譯, 商務印書館。[12] 齊格蒙特·鮑曼:2013, 《現代性與矛盾性》, 邵迎生譯, 商務印書館。
  • 人類進化排序標準不能僅憑「行為現代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紐約大學人類學家研究認為,早期智人的行為與「現代」人類更接近,行為的現代性不能作為進化排序標準,而應更多研究行為的變化性。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出版的《當代考古學》上。 人類起源研究開始於歐洲,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記錄,一直被當作早期行為和非歐洲人的對比標準。
  • 韓 晗 | 從預設立場到內在超越: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現代性」範式嬗變及多元面向
    ,由此派生的文學現代性、文化現代性等概念,為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代表性研究範型奠定了基礎。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李歐梵的「啟蒙/頹廢現代性」與王德威的「自發現代性」先承後續,成為了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事關「現代性」論述的體系化呈現,推動了「現代性」的多元闡釋。進入到21世紀,海外中國文學研究逐漸呈現出以海外華人學者為「主力軍」的勢態,「現代性」這一概念也因內在超越而呈現出向「文化現代性」過渡的勢頭。
  • 【文萃】以唯物史觀辨析人工智慧的現代性挑戰
    當現代科技「天使」與「魔鬼」的雙重身份一體化,並以人工智慧的形式呈現時,與現代性共謀、加劇現代性危機的潛在可能被增強,但這並非人工智慧本身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辨識人與人工智慧、現代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2018年01月26日 16: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車玉玲 字號 關鍵詞:俄羅斯;思想家;文化;存在
  • 圍繞現代性的思考,如何影響對史前人類普遍性和獨特性的認識
    為配合展出,參與策展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還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博物館內舉辦主題為「現代性與史前史:人類的普遍性和獨特性」的研討會。今天,有一個概念在這些遠古時代中劃下了一條界線,它就是「現代性」。這個概念的形成要歸根於人們為了捏合「人類進化」和「人類基本文化共性」這兩種理念所作的努力。19世紀下半葉,史前史學科創立伊始,「現代性」的觀念便隨之萌芽,只是當時還沒有明確的命名。接受進化思想就意味著必須確定「人類」在何時何地真正「完全形成」,將我們最直系的祖先從諸多「化石」形式中區分出來。
  • anti fans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起源於韓國飯圈
    anti fans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起源於韓國飯圈時間:2020-01-30 14:37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anti fans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起源於韓國飯圈 anti在英語裡是反,反對等意思,fans就是粉絲,antifans就是討厭並且會傷害(如在網上造謠誣陷,或者直接威脅恐嚇等)自己討厭的明星的一種粉絲,類似於黑粉。 起源於韓國飯圈。 也被直接稱為anti,因為韓國的an   原標題:anti fans什麼意思什麼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