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我們身處的與傳統社會截然不同的現代社會,是從什麼開始的?
換句話說,「現代性」起源於什麼時候?
有人可能會說,當然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那「工業革命」又是怎麼來的呢?總不會是憑空蹦出來的吧?
工業革命時期的曼徹斯特街頭,工業革命的開始一度被認為是現代世界的鑰匙。
比「起源於工業革命」稍微靠譜一些的說法則是:現代世界是由一群非凡的人造就的,這些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探險家克服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宗教迷信,建立起了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新世界。
這樣一來,「現代性」便被描繪成一種「與過去決裂」的絕然二分模式。
然而,早在20世紀初,這種關於「現代性」起源的傳統理論就開始受到不少質疑。法國歷史學家艾蒂安·吉爾森 (étienne Gilson)率先提出:「『新時代』締造者的許多關鍵思想實際上都是從其中世紀前輩那裡借來的。」
後來的歷史學研究紛紛表明,現代性是一個漸近的過程,從中世紀到現代世界逐漸過渡,而不是在歷史某個時刻的「基因突變」。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美國哲學學者米歇爾·吉萊斯皮(Michael Gillespie)所寫的《現代性的神學起源》這本書。
吉萊斯皮認為,「現代性」誕生於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源於基督教內部關於上帝之本性和存在之本性的形上學-神學危機」,也就是中世紀晚期的一場思想危機。
回應這場思想危機的正是14世紀的英格蘭修士威廉·奧卡姆(William Ockham)。
奧卡姆提出著名的「奧卡姆剃刀」理念,核心是「若無必要,勿增實體」。在這裡,「實體」又可譯作「共相」,是指在個別物體中所擁有的共通特性。舉例來說:在房間中,存在兩張綠色椅子,它們之間共通的特質,比如「綠色」被稱為「共相」。
在奧卡姆看來,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相信了「共相」的存在,並藉助「共相」來理解世界,但每一次都不由自主地偏離了事物的真相。
「奧卡姆剃刀」的神學意涵在於:上帝並沒有創造「共相」,因為「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存在之後,唯一「必要」的存在是上帝本身,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出於上帝意志的偶然發生的創造而已。
奧卡姆的這些思想被後世稱為「唯名論」,意思是:「『共相』並不實際存在,只是一種名稱而已」。它極大地挑戰了當時相信「共相」存在於心靈之外的中世紀經院哲學,因此引發了上述中世紀晚期的那場思想危機。
並且,與追求「共相」相反,「唯名論」對「殊相」的強調激發了後世對「人的個體性」理想,而正是這一理想激發了推動「現代性」發展的人文主義運動。德國哲學史專家海因茨·海姆塞特(Heinz Heimsoeth)早在1922年,就已看到文藝復興早期與奧卡姆之間的明顯關聯:「人文主義既與唯名論一起發展,又源於『唯名論』。」
在《現代性的神學起源》這本書中,你還將了解到「唯名論」從中世紀晚期到近現代是如何在各個領域內烙下深刻印記的,這為「現代性」的成形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按照作者的觀點,這一切是從聖方濟各會的一名修士、從基督教內部的思想變革開始的。因此,德國哲學家卡爾·洛維特(Karl Lwith)在《歷史中的意義》中指出,「現代性」是基督教理念世俗化的結果。
「現代性」的起源和宗教也有關係?這似乎有些反直覺。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性」仿佛始終與「宗教」勢不兩立。在歐洲,這意味著宗教的日益式微:先由康德將其限制於「純然理性的界限」之內,然後通過尼採的「上帝已死」宣告其落幕。
對此,吉萊斯皮用《現代性的神學起源》這本書進行反駁:現時代對宗教的反對並不能證明現代性的核心也是反宗教的。他寫道:
「『現代性』從一開始就不是要消滅宗教,而是試圖支持與發展一種關於宗教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的新看法。」
吉萊斯皮的觀點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現代性」與宗教並非互不相容,它的複雜面貌背後,也藏著來自中世紀修道院的「奧卡姆剃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