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日: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哲學的生活為何更加必要?

2020-12-04 界面新聞

記者 | 實習生 陳靜儀編輯 | 黃月1

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的現代社會,古老的哲學教育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什麼呢?自2002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11月第三個星期四設立為「世界哲學日」,以此強調哲學對於每個個體、對於不同民族和區域、對於人類整體而言的意義。哲學理論和哲學史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思想潮流的多樣性,激發我們對既有觀念的思考和討論。哲學歡迎提問,鼓勵對既有價值的反思,並讓我們看到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它鼓勵不同的解釋和方法,呼喚一個整體上更加寬容的社會。

世界哲學日

今年的世界哲學日是11月21日,主旨在於強調哲學在不同地區語境中的重要性,目的是在有關支持社會變革的當代挑戰中納入區域性的倡議。 我們正面對著不同層面的社會分裂與對立,今年哲學日增進區域活力、促進全球合作的目標也正由此而來,以應對移民、激進化、環境變化或人工智慧等重大挑戰。

在哲學日這一天,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試圖從蘇格拉底和莊子的哲學觀點中發現追問與反思、智慧與包容的可能。

蘇格拉底的方法:提問與反思

哲學(philosophy)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的「φιλοσοφα」,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因此,談到哲學,我們往往不可避免談到古希臘,談到蘇格拉底。2000多年後,蘇格拉底的方法仍然鼓勵我們嚴肅對待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蘇格拉底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總是以辯駁、詰問的方式向那些「真正擁有知識」的詩人和智者提問,逼迫談話者細細考察神話和展示性演講中提到的觀念,最終使對方承認那些習以為常的、看似不可動搖的觀念可能禁不起推敲。作為蘇格拉底的對話者,智者教授的修辭術會影響法庭關於正義的判決,影響雅典公民大會做出的決定,其演說是雅典公民生活的重要組成。而蘇格拉底卻試圖指出,這些演講者不僅對於他們所講的問題一無所知, 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以《歐緒弗洛篇》為例,蘇格拉底問歐緒弗洛是否自認為具有關於神聖的知識。在準備控告父親是殺人犯的歐緒弗洛看來,他正是因為「非常肯定,完全了解」什麼是虔敬,所以才敢於控告自己的父親,蘇格拉底的問題顯得十分愚蠢。但是,在一問一答反覆詰問之後,歐緒弗洛最終承認自己先前的回答是有問題的,關於「虔誠」很難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他先前的行為並非基於「真知灼見」。最後,歐緒弗洛只能拋下蘇格拉底,推說他有急事而匆匆離開。

蘇格拉底的提問是對已有秩序和世界觀的挑戰,是危險的,是充滿挑釁意味的,是使人憤怒的,甚至使他最終因「腐蝕青年」和「崇拜新神」「不崇拜城邦諸神」的罪名而被處死刑。我們紀念蘇格拉底,稱他為哲學家,不是因為他提供了一套「我們該如何生活」的標準答案,而是因為他帶來了「蘇格拉底的方法」,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對正義、道德、美、存在等重要問題提問,讓處於不同文化語境中的人們可以通過提問和對話,過一種哲學式的、反思性的、向新觀念開放的生活。

拉斐爾:《雅典學院》溼壁畫 770cm x 500cm

莊子之「大小」:挑戰絕對

《莊子》試圖通過不著邊際的神話和寓言,動搖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彼此標準。《逍遙遊》講鯤鵬之大與燕雀之小,並非意在說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而是說日常生活中雖然有小知大知、小年大年的區別,不過在真正的「大」、在無極之外復有無極的烏何有之鄉面前,所謂的大小都是不足稱道的。彭祖是傳說中的長壽之人,但是這種長壽在所謂「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上古之大椿面前,不也是像不知晦朔、不知春秋的朝菌或惠蛄一樣嗎?當我們把時間拉得足夠長,視野放得足夠大,就會對大和小有新的理解。

莊子像

《齊物論》指出,我們擁有的不過是從自己立場出發的一己之見,怎麼能知道我的個人判斷就是必然的是非標準呢?「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不應該從一人一時的好惡出發而辨別是非,並把這種是非當作唯一的標準。所謂「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不同的人關於什麼是美味有自己的看法。

對於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而言,溝通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卻不能辨別絕對的是非。即使是對於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亦會有不同的看法,正如莊子所言:「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

尾聲

在今天全球化的生活經驗之下,遙遠的蘇格拉底和莊子對我們的哲學仍有意義嗎?

一方面,當世界不同區域之間緊密相連,當不同地區的人們共享著相似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這構成了溝通和合作的基礎。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意味著多元化,意味著可能的衝突和挑戰。原有的地區、民族、宗教之間的差異不會因為全球化而銷聲匿跡;而在同一文化環境中,階層、代際、性別、職業間的差距和隔閡則可能進一步增加。

面對一個多元的、充滿變化的世界,哲學教育和哲學研究能夠帶來的是蘇格拉底式的、對既有觀念的不斷追問與反思,以及多種不同回答的可能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個人、國家和區域都可能而且應當做出自己的「哲學的努力」。

相關焦點

  •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理解現代性之一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書名源自於馬克思的一段話——生產的不斷革命,一切社會關係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確定和騷動不安,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區別於過去一切時代的特徵。一切固定的凍結實了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掃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
  • 翻譯:阿祖萊2020年世界哲學日致辭
    Audrey Azoulay,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on the Occasion of World Philosophy Day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世界哲學日致辭19 November 20202020年11月19 日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在邏輯的世界圖景中,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也是可以被呈現的,而且這種認識和呈現在一定條件下是明確的和統一的,所不同的只是已經被認識和尚未被認識的差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是有答案且是可以被正確回答的。「哲學不是自然科學之一」。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奧古斯丁認為,自從人類祖先亞當、夏娃因犯罪而被貶人間之後,現實世界就被劃分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 第三節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與教父哲學一樣,都是為基督教信仰服務的,都是「神學的奴婢」。但是與主要奠基於柏拉圖主義的教父哲學不同,經院哲學的主要思想基礎是從古代文獻中發掘出來和從阿拉伯世界中輾轉流歸的亞里斯多德主義。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正如康德所說,儘管在近代人(指理性主義者)那裡至善似乎過時了,變成附屬的東西了,但是人們仍然試圖將道德研究完全建立在至善之上。康德與理性主義者不同,他試圖確立自由的權威,試圖從自由出發來尋求道德的根據。他在《實踐理性批判》說道:「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又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一、我們需要以怎樣的視角來看待古希臘哲學,乃至一切思想學說,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既往的學說思想,那麼需要什麼樣的視角看待古希臘哲學;/壹/一切理解都必然帶有主觀思緒>一切理解都必然帶有主觀思緒;要知道,任何人都無法逃脫自身主觀思想系統的束縛,因為要了解西方哲學的人總不可能是剛出生幾乎空白的嬰兒;所以,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有著一個相對自洽的主觀邏輯模型,無論是農民、白領、教師、商業家、金融家、教授都是如此;並且對自己的主觀邏輯模型深信不疑
  • 聽說懂哲學的人都很厲害,怎樣讓自己喜歡上哲學?
    對於自己真心不愛,但又強迫去喜歡和學習的東西,又哪裡能夠看得進去呢,也是沒有心情去深入理解與專研的。不能聽說別人覺得什麼厲害便去學什麼,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哲學,是一門深入思考的學科,他不僅僅限定在人生哲學裡,還有很多職場、社交、宇宙等等方面的哲學。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大多數一說到的哲學,便讓人想到的是有關人生哲理方面的。哲學為什麼會讓人覺得厲害?
  • 哲學的本體論——什麼才是最真實的東西?
    我們的心靈能夠感知道他們, 在一個唯心論者看來,這些東西僅僅是因為被我們的心靈經驗到才是真實的。(若是沒有被我們經驗到我們就不曉得它存在)換言之,正是心靈才是最真實的東西,其他的一切都依賴於心靈。 唯心論:認為真實的東西只有心靈 。其他所有的東西、物質、對象、數、觀念等,都存在於心靈中,或者在某種根本的意義上,依賴於心靈而存在。
  • 人生哲學的定義
    當然,人生的範圍我們勢必要認定是人的一生,是從生到死的這一段,屬於今生今世;舉凡今生今世的一切問題,像生存、生活、生命、生計、生態,都是人生的課題。但是,人生哲學則要把前生前世,以及來生來世包括進去;因為這二者都足以構成人生今生今世的因緣,同時亦都在影響著人在生命過程中的人生觀。
  • 讀《世界哲學史》3-1——古希臘哲學之前蘇格拉底時期
    2、阿那克西曼德他是米利都人,生活於公元前611-公元前549年。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一種不確定的和無限的東西,一切都由此派生出來,最初的地球是一個懸浮的液體球,生物是隨著地球變幹二產生的,生物從水裡轉向陸地。
  • 我國哲學大師解析黑格爾關於哲學的7個比喻,太厲害太精闢了!
    這就是說,哲學,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陽光一樣,照亮了人類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學,人類的生活就會變得黯然失色。正因如此,黑格爾說:「凡生活中真實的偉大的神聖的事物,其所以真實、偉大、神聖,均由於理念。」又說:「 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由此可見,黑格爾是把「哲學」視為對「崇高」的追求,並把哲學的「理念」視為「崇高」的存在。
  • 從數據到哲學,漫談表象生活背後的思維世界
    很明顯的一點變化是,科技愈發貼近生活,技術融合更向善,為社會生產各行各業賦能價值。未來人工智慧將發揮更大作用,而打破數據孤島是關鍵。因為數據就是資源,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來源。數據的智能讓我們預見了未來的無限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帶來的美好前景,讓人有理由相信作為人工發展基石的數據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組成。
  • 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真正的哲學,有這種區分標準嗎
    從莊子的角度來說,這世界上不存在什麼真假,關於人「定義」的一切只是針對於「人」來說的,但凡脫離人的範疇,那所謂真假、好壞、善美等等就不再存在了,所謂「意義」也是人類文明的特產而已,對天地宇宙而言,不存在這種東西,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合作的哲學(日更 15/21)
    人類以群居為主要生活方式,各自做著各自的事情。而群居的好處,在於共同為今天活下去的目標努力,發揮群體的勞動力,可以抵抗明天不可預知的風險,從而風險分攤,利益共享。時至今日,社會任務的精細化高度分工,合作的必要意義更加凸顯。你有百畝良田,我有完整的銷售平臺和利益分配鏈條,那不妨將生產的糧食先賣給我,我幫你把糧食賣給更多的人。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阿圖爾·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家,叔本華的哲學有效汲取了西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東方中國《道德經》《周易》等。古代「先哲」的思想營養,同時汲取了古老印度哲學的一些思想,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改造,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具有開創性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對尼採、薩特、維根斯坦等人的哲學產生深遠影響。
  • 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
    按照羅素的理解,傳統本體論對於時間、空間、實體等問題的思考和把握,實質上都是邏輯分析的結果,其本身最終亦可歸結為邏輯問題。語言的邏輯結構與世界的邏輯結構是「同型」的,經由語言和邏輯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認知這個世界」。這樣,羅素事實上否認了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而一再強調,哲學思考離不開邏輯,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哲學應儘早從意義的糾纏和紛爭中解脫出來。
  • 什麼是文化哲學
    「文化世界」越來越取代自然世界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環境。與之相應,人與文化的矛盾關係逐漸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無法迴避的課題。如何消解人與文化的緊張,切實使文化成為肯定人的力量,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尺度,這就成為需要人類在哲學層面建構的話語體系——即文化哲學生成的歷史理由。  何謂「文化哲學」?
  • 讀《世界哲學史》10-2——英國的實證哲學
    >邊沁的學說是一種純粹的社會功利主義哲學。他把心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都劃入人文科學,把歷史學劃入自然科學。在倫理學上,穆勒試圖在邊沁的功利主義基礎上尋找一種個體與全體之間的平衡。穆勒認為,人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得快,夠給人帶來快樂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我們所追求的東西並不是物質對象本身,而是通過它而帶來的那種快樂的感覺。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中國共產黨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每到重大歷史關頭,都會帶著新的問題對實事求是進行再強調和再闡釋,對實事求是的每一次闡釋都有新的意義,都是一次新的思想啟蒙、思想解放,充分體現了正確的哲學觀念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智慧和力量  在社會主義建設早期,「左傾」錯誤再度興起,社會主義建設脫離實際、急於求成、急躁冒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