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哲學
英國的實證哲學
一、邊沁和穆勒
1、傑裡米·邊沁(1748一1832)
邊沁的學說是一種純粹的社會功利主義哲學。
他說如果我們要為人類的行為設想一個普遍有效的目的,這個目的要確實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這個目的只能是最大程度上使儘可能多的人感到滿足。
每一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必須認識到他自己的追求同時也符合大多數人的普遍利益時,對他自己才是最為有利的。
2、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06一1873)
邊沁和孔德的思想以及英國經驗主義的傳統在穆勒身上匯合到了一起。穆勒的主要哲學著作是《演繹與歸納邏輯體系》。
穆勒試圖為實證主義提供心理學、邏輯學和認識論基礎。
心理學是基礎科學,是哲學的基礎;邏輯學是把偶然的觀念聯繫與持久的、合乎規律的觀念聯繫區別開;經驗是認識的唯一源泉,所以歸納邏輯就是唯一可靠的認識方式。
穆勒把自然科學從人文科學中分離出來,促使自然科學的進步。他把心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都劃入人文科學,把歷史學劃入自然科學。在倫理學上,穆勒試圖在邊沁的功利主義基礎上尋找一種個體與全體之間的平衡。
穆勒認為,人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得快,夠給人帶來快樂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我們所追求的東西並不是物質對象本身,而是通過它而帶來的那種快樂的感覺。這就是說,我們對價值的判斷,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嚴格說來是沒有一個普遍的標準的,是可變的並且取決於人的經驗。
二、斯賓塞
1、查爾斯·達爾文(1809一1882)與進化論
十九世紀下半期,生物科學成為對哲學思想起決定作用的理論背景,許多思想家,特別是斯賓塞和尼採都受其影響,這與一個世紀前心理學對英國的經驗主義者和穆勒產生的影響非常類似,以及在這之前數學曾經對笛卡爾、萊布尼茨以及其他思想家產生巨大的影響類似。
達爾文的進化論——英國人達爾文是第一位將生物進化的思想運用到生命科學研究的人,著有《物種起源》和《人類的由來》。
達爾文的進化論以生物可變性(變異性)、遺傳和繁衍後代等生物學事實為依據,生物之間為了自我繁衍展開「生存的競爭」,不利個性特徵的物種在鬥爭中失敗,不能繁殖後代,逐漸走向滅絕。只有「適者」才能生存,生物以這種方式從低級發展到較高級的形式。
進化論對哲學的意義——進化論為人們開闢了一個新的觀察問題的角度,自然的合目的性可以通過因果機械論加以解釋:最能適應生存條件的有機物最適宜存活和繁殖。
達爾文的學生恩斯特·海克認為,人並不是與自然對立的或優於自然的,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上帝和世界是一回事。他試圖用真、善、美的理想取代上帝、自由和永生的理念。
2、赫伯特·斯賓塞
①進化的規律——斯賓塞指出,宗教和形上學的世界觀都陷入不可調和的矛盾中。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
無神論者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它的存在沒有任何原因。有神論者則認為宇宙是神創造的。
這兩種答案我們的理性都無法接受。
什麼是「物質」?
物質能否被任意地和無窮地分割?
我們對一個物質對象的真正「實質」究竟能夠認識多少?
宇宙中的星體從原始雲誕生,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物質的聚合,從不確定、同質狀態集結為確定的、異質的狀態,然後從聚合到分散,很快又開始循環。
②人類社會——斯賓塞將社會比作一個有機體,進化的一般選擇適用於社會。
他認為,國家的強力統治,明顯的階級劃分,父系社會中家族長老的絕對權威,以及婦女的從屬地位,都是黷武主義社會的表現。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不是表面上不同國家體制的更迭,不管是君主制還是貴族統治,或者是民主制,問題的關鍵在,應該用和平的和工業化的社會形態逐漸取代暴力的和戰爭的野蠻社會形態。
國家的專制制度和軍人統治應該消失,種種社會限制應該松,,個人自由和民主應該佔據統治地位,婦女應該獲得解放。隨著向工業社會的過渡,人類的興趣也逐漸遠離宗教而轉向世俗生活。
在斯賓塞眼裡,社會主義也屬於陳舊的專制主義社會形態。
他指出,在這種福利國家中存在著兩種危險:
第一,國家按需分配社會的勞動果實而不是按勞分配,違背自然競爭的原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在幾代人之內社會就會走向衰落。第二,國家試圖控制極為錯綜複雜的經濟有機體,必然會導致國家經濟的癱瘓和政府極端的官僚主義。
斯賓塞極力推崇個人自由,他試圖在自由和社會計劃的必要性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使全體成員都有參與決定權,不再是個人利益完全服從國家利益,而是國家利益應該服從個人利益;並且人們將不再是為了工作而生活,而是為了生活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