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哲學的三大批判——當今社會是否已容不下哲學或不需要哲學了?

2021-01-10 老胡說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在西方,知識分子之間的對話已經持續了大約2500年,哲學相對來說是不受歡迎的,所以讓我們來看看我能想到的三個最受歡迎的批評來解釋這種不受歡迎,沒有特定的順序。

(1)哲學太迂腐,充斥著術語,與主題無關,甚至可能不再正確

職業哲學是高度防禦的,原因有很多。網際網路上大量的免費信息不僅威脅著媒體公司,也威脅著人文學科的消亡。問題是,儘管你需要昂貴的機器來做科學或工程,例如,人文學科主要有你可以自己閱讀的文本。因此,為了保護這門學科,讓它看起來精英、專業、值得學生投入時間和金錢,哲學家們發明了需要專家解釋的術語。因此,你應該受益於老師一對一的指導,以掌握該主題。

哲學並不是唯一一個用術語捍衛自己地盤的人;律師、經濟學家、醫生和科學家也有很多行話。為術語辯護的人說,這不是偏執的表現,而是為了精確。如果事實足夠複雜,則需要仔細區分,以便用模型跟蹤它們。

哲學是否已經複雜到要求使用你在學術哲學期刊上找到的晦澀難懂的術語?我對此表示懷疑,這意味著這種解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學的。這種學究氣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保護哲學制度的防禦策略。

不過,請注意,這種反對意見只適用於專業哲學,而不適用於哲學本身。你不必學究式的去研究哲學。

哲學是反社會的

這是針對蘇格拉底的指控之一。蘇格拉底通過破壞人們對他們的神和社會習俗的信仰來威脅雅典人。蘇格拉底問了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他希望人們理性思考,而不是屈服於教條。他認為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

相反,大多數人認為審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瘋狂的。正如尤瓦爾哈拉裡在《智人》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只有通過妥協和達成共識,才能在社會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合作。神話和宗教服務於社會功能,無論它們是有神論的還是世俗的。否則,我們將回到一場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因此,為了生活在文明的和平中,我們犧牲了知識的完整性,聽信柏拉圖所說的「高尚的謊言」。

那麼,至少,哲學不是適合每個人的,如果它被普遍實踐,甚至會是危險的。這是因為哲學思考所揭示的真理,幾乎從來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那樣。科學知識同樣是反直覺的,但科學有實際應用(技術),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或至少讓我們從現實的非人本性中分心。當哲學思維被持續應用時,結果通常是哲學家被排斥,就像蘇格拉底或斯賓諾莎一樣。

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綿羊一樣生活。少數人寧願用他們的幸福來換取對現實世界的了解。正如李奧·施特勞斯所指出的,這些知識精英們不得不過著雙重生活,假裝屈從於高尚的謊言,以適應和避免幹擾大多數人的無知和幸福,同時秘密地縱容他們對隱含的反社會的知識的欲望。然而,哲學只是信使;現實本身與社會和大眾幸福是對立的,因為後者是由那些經不起哲學推敲的錯覺所支撐的。

(3)哲學是偽科學,是狗屁

這種反對意見特別適用於所謂的大陸哲學,而不是分析的或更合乎邏輯的和嚴格的那種哲學。

此外,這種反對的理由是,哲學站在科學和藝術之間。哲學不僅包括理性,還包括直覺和修辭。原因在於,哲學是要把一種世界觀的全部,包括威爾弗裡德·塞拉斯所說的科學的和人類本性的明顯的(天真的、民間的、直覺的)形象結合在一起。

如果我們只對數據和原始事實感興趣,我們就沒有任何規範基礎來處理它們。一個科學主義的世界觀將是惰性的,科學家將癱瘓。情感和直覺激勵我們去追求目標,去想像替代方案,去實踐某些理想。藝術直接涉及情感、直覺和我們的「主觀」興趣,而科學和理性則發現客觀的、經驗的事實。

那麼,在西方哲學中所發生的是,歐洲哲學的大部分(即講法語和德語的哲學家)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所實踐的講英語的哲學有所不同。分歧是複雜的,但我想強調的是,大陸哲學是反科學的指控建立了一個科學家的稻草人。

與我在回答第二個反對意見時所說的一致,歐洲大陸的哲學家們認為科學是反社會的。科學表明,我們在社會中需要得到的假設往往是不合理的。大自然本身對我們的語言遊戲漠不關心。於是,這些哲學家覺得自己有資格玩弄概念,把哲學文本當作詩歌或藝術作品,訴諸美學或文學標準,而不是假裝所有的論述都應該是科學的或邏輯的。

與此相反,分析哲學受到了科學實證主義者或僵化的經驗主義者的影響,他們認為修辭和散文詩與哲學無關。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歐洲大陸的哲學是值得懷疑的,即使只是因為有些遊戲不值得玩,尤其是那些沒有規則的遊戲;這樣的遊戲既無趣又無娛樂性。有些所謂的後現代哲學的大部分著作可能不值得一讀,因為它們是用官樣文章寫成的,而且確實有害於把偽科學說成是事實。這些文本是由冒名者或噴子寫的,他們利用藝術或非科學話語的開放性來注入廢話。後者現在經常用於政治目的、虛擬信號等等。

然而,有人提出了哲學在21世紀的作用問題。哲學應該只是科學的僕人嗎?我同意塞拉斯的觀點,即顯性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只是為了社交和激勵的目的。哲學應該幫助我們調和理性與信仰、情感、直覺和藝術。哲學應該以理性為中心,但應該幫助我們確定我們的非理性或不那麼理性的努力是如何產生的,並且可以在對它們中立的自然世界中被證明是合理的。

科學本身對規範性問題保持沉默,自然本身也是如此。僅憑事實本身永遠不能決定應該對他們做些什麼。沒有哲學,我們就會成為煽動家和暴君的獵物。有了批判性思維,我們可以找到作為人類最值得尊敬的方式,一種負責任地處理我們令人震驚的存在狀況的方式。

相關焦點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面對日益空間化的社會現實,歷史唯物主義如何可能生成出自己的社會空間哲學理論至關重要。但歷史唯物主義不可能直接轉化成為社會空間哲學,更不能淪為實證的非批判的社會空間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所開啟的社會空間哲學是社會批判理論,但它首先並不是對社會現實的直接批判,而是在反思批判西方主流社會科學方法或其中的意識形態基礎上才成為可能。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批判時期——從《純粹理性批判》開始就是批判時期,直到《判斷力批判》發表,他完成對先天純粹定理的界限規定。後批判時期——《判斷力批判》發表以後,康德在前面已經完成批判的哲學基礎上,完成自己關於宇宙、世界和人的思想體系。一、前批判時期——第一個階段,我們從三本著作介紹他的自然科學思想,然後介紹他批判問題的起因。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因此,在討論馬克思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關係時,是否能在思想史和現實中拓展馬克思哲學的發展,是否能夠注意到現實領域或現實問題的一維,避免觀念論哲學或者說思辨哲學侵入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和對現實問題的理論解答,成為哲學研究者的難題。這不僅直接觸及對馬克思哲學性質的理解,也直接觸及基於中國經驗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闡釋。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從《第一哲學沉思集》的「前言」來看,笛卡爾的目的是在《談談方法》的基礎上,更深入地討論上帝或人的靈魂,「這兩個問題是應該用哲學的理由而不應該用神學的理由去論證的主要問題」。在這種情境下,作為道德根源的宇宙真切地參與到了人類生命意義的塑造過程。但當以笛卡爾、洛克等為主要代表的近代哲學家,完全拋棄傳統宇宙秩序觀,將道德根源的諸善來源替換成人類主體的「自我控制」與「自我決斷」的時候,本質上就是選擇了一條「祛魅化」道路:宇宙不再被視為人類生命意義的來源,它不再關涉人類的靈性生活。人類主體需要對自己負責,將「自我控制」和「自我決斷」的理性視為我們構建道德秩序的標準。
  • 哲學思維的三大特點
    ,是哲學批判與一切科學批判的共同特點。但是,哲學批判永遠不滿足於既有結果,不迷信任何權威,不拘泥於習慣和成見,而是對它們保持一定的懷疑和審視態度,儘管其結果完全顛覆了既有的認知,卻總是探索新的路徑,走向新的發現、發展和超越。當然,僅僅從概念自身來理解哲學的批判性是遠遠不夠的。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邏輯實證主義作為標準的科學哲學,確定了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提出了邏輯原則和證實原則,其後的其它科學哲學派別,都延續了它的問題,都是在批判其觀點的基礎上產生的。批判理性主義批判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庫恩則既反對邏輯實證主義,又反對批判理性主義,既反對證實和證偽的經驗原則,又反對他們共同的邏輯原則。拉卡託斯對批判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進行了折衷。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張文宏認為,要以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的起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解決目前學科體系不健全、學術體系不完善、話語體系不到位的問題,為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 反身性視野下的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知識、社會與行動
    在反身性視野下,社會科學不再是一個外在於當代社會的獨立變量,而是包含在它的研究對象之中,構成研究對象的一部分。基於反身性視角,實證主義、解釋學與批判理論的傳統分歧得到了彌合;同時,在建構論與實在論、知識的統一性與多元論等議題上,反身性也為當代社會科學哲學開啟了新的張力。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今天看來,中國道路的成功不僅已被時間和實踐所證明,而且更從當今中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對比中得到證明。從時間檢驗上看,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持續了40年,而且相對世界經濟而言中高速的增長還在繼續,中國發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在世界現代經濟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40年這樣的時間長度足以說明一個事物存在發展的穩定性、規律性和合理性。
  • 關於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淺見
    對馬克思主義抱什麼態度,歸根到底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誰服務的問題。只有正確解決這一問題,才能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意義,從而自覺奉為研究工作的指南針。在當今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會受到國內外各種思潮的影響,這些思潮在意識形態領域以複雜多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與這些錯誤思潮之間的矛盾甚至鬥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將長期存在。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敢於批判權威】
    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意識,要麼不存在,如果存在,一定是以不完全的狀態存在,一定是以殘缺的方式存在,一定是以絕對和相對的矛盾統一體的方式存在。只要有相對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應該批判的地方,因為相對之處就是錯誤之處,我們要把相對的地方批判到沒有相對為止,批判到只有絕對為止,批判到完全為止。
  • 哲學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的「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與統一哲學不是西方的。哲學是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思維。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思維的直接對象,人類思維的間接對象,人類思維的內容物的到達方式的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科學之母」的精確科學的哲學,由西方哲學建制為哲學體系以後,出現了幾次關涉哲學體系的根基和基礎的變革,人們都在疑問,西方哲學出了什麼樣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停滯不前。
  • 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
    》作  者: 魏鶴 著 出 版 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ISBN:9787511237064定 價:¥25.00二、內容簡介   《高校社科文庫: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通過對哲學自然主義及其在社會理論中的作用和表現形式的系統研究,認為自然主義作為哲學一元論,具有反神秘主義、反先驗哲學、
  • 不懂哲學的人生不值得過
    孫傳庭問:「先生認為,大明朝氣數已盡了嗎?」吳又可答:「《黃帝內經》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歷朝歷代始興終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馭世之術,而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癒。」而就在當夜,孫傳庭下令,將瘟疫未痊癒的一百多名士兵全部燒死。第二天,孫傳庭引兵出關。最終戰死潼關,全軍覆沒。兩年後,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作者 | 劉如楠 「當今社會科學發展迅速,科學技術哲學也有很多可作為之處。拿智能革命和基因工程問題來說,作為人文學科的哲學,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既需要對科學技術本身有了解,又需要有某種超越性,在宏觀層面給出方向性的判斷和引導,這是其不可迴避的任務。」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形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所以,對柏拉圖主義的批判必然促使馬克思批判整個「形上學」。研讀《神聖家族》可以看出,馬克思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批判了「形上學」,並認為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形上學的全部財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質和神靈的事物了」。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11月4日至8日,講座第二季以線上直播與線下講座相結合的形式推出,每晚6點至8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郭湛先生、張志偉教授、李秋零教授、焦國成教授、宋志明教授分別主講,分享他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中國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經年探索與長期思考,帶領大家走進哲學這座宏偉壯麗的殿堂。
  • 什麼是文化哲學
    作者:鄒廣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文化哲學生成的歷史理由  不容否認,文化哲學已成為人類在現代化實踐語境背景下的一門「顯學」。何以至此?筆者以為這與人類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  正是在此意義上說,文化哲學是在已有哲學形態及其價值觀念(乃至思維形式)已不能滿足現代人類對智慧需求的時候應運而生的。誠如馬克思所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文化哲學的產生正是現實人類實踐的一種哲學表達,是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映。
  •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的20本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在物質觀上,法國唯物主義者的物質定義已接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定義。比如霍爾巴赫與其《健全的思想》。對於我們來說,物質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種形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我們歸之於各種不同物質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質在我們內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變化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