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哲學

2020-11-29 光明網新聞中心

  本期主持:鄒廣文(清華大學教授)本期主題:文化哲學及其構建

  主持人語:隨著人類徵服自然的水平獲得極大提高,「文化世界」越來越取代自然世界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環境。與之相應,人與文化的矛盾關係逐漸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無法迴避的課題。如何消解人與文化的緊張,怎樣切實使文化成為肯定人的力量,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尺度,迫切需要人類在哲學層面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文化哲學由此應運而生。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從三個不同視角,闡釋了文化哲學及其構建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引發對此主題的進一步關注和研討。

  作者:鄒廣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文化哲學生成的歷史理由

  不容否認,文化哲學已成為人類在現代化實踐語境背景下的一門「顯學」。何以至此?筆者以為這與人類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在傳統農業社會,人類改造自然徵服自然的能力相對有限,使得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一個比較和諧的狀態,哲學所思考的許多問題都是基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而展開。古希臘時期的自然哲學自不必說,即使是西方近代的哲學話語,在「主體-客體」的二元張力中,其實凸顯的主題仍然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當然最高的目的訴求就是「人為自然立法」(康德語)。但是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類徵服自然的水平也獲得極大提高。「文化世界」越來越取代自然世界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環境。與之相應,人與文化的矛盾關係逐漸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無法迴避的課題。如何消解人與文化的緊張,切實使文化成為肯定人的力量,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尺度,這就成為需要人類在哲學層面建構的話語體系——即文化哲學生成的歷史理由。

  何謂「文化哲學」?顧名思義,它是關於人類文化現象的哲學思考,是對人類文化的總體性把握,它應回答的問題包括什麼是文化、文化與自然的關係、文化與人的關係、文化與社會進步的關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等。

  學界一般認為,文化哲學興起的標誌是新康德主義。哲學所要面對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問題,而是「未然」或者是「應然」世界的問題。「事實」的世界是科學要關注的對象,「價值」的世界才是哲學最需要關注的對象。例如在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看來,「哲學只有作為普遍有效的價值的科學才能繼續存在」。在新康德主義思想家那裡,康德的「物自體」與「現象」之間的對立,被置換成了「事實」與「價值」的二分,其核心價值訴求就在於從人類日新月異的文化世界中,確立人的價值的應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於喧囂的文化世界中。德國哲學家西美爾明確指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對象。」因此,文化在本質上是「人類的一種完善」。以此為尺度,西美爾檢討了近現代人類文化的不足:「客體文化突飛猛進,主體文化卻不能增進……外界事物正變得越來越有文化,而人卻越來越沒有能力從客體的完善中獲得主體生命的完善。」德國哲學家卡西爾作為西美爾的學生,進一步強調了文化對人的精神塑造意義。德國哲學家狄爾泰作為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將「總體的人」作為研究的中心,強調文化哲學(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強調現實文化創造主體有血有肉的知情意生活與無生命的死的「主體」的區別。他將本體論層次上的「悟」作為目標,追問人的體驗和理解——「悟」如何可能?他要透過邏輯層面,直觀邏輯背後的「事情本身」,即把握人的生命中那「先於邏輯的東西」。狄爾泰明確強調:「人是什麼,只有他的歷史才會講清楚。」所以對人的全面理解有賴於對人的全部文化歷史的把握。這樣,狄爾泰從「知」到「悟」、從「認識」到「體驗和理解」、從理性地把握邏輯到全生命地「直面事情本身」,便實現了哲學的第一個轉向:從純粹的理性批判到現實的文化批判。

  「文化」如何走向「哲學」

  如何讓「文化」真正「哲學」起來,達到一種文化自覺,這應該成為文化哲學所努力的方向。一種全新的文化哲學形態的產生,必然是以揚棄傳統哲學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達到對人類現實生活實踐的通觀把握為前提的,尤其是要對現時代的人類文化創造活動有一個全面而辯證的理解。顯然,「哲學」與「文化」親緣的最深厚的根基,即在於人類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實踐要求。對人與人的文化世界關係之合理內涵的系統闡發,正是當代文化哲學的根本性任務。

  從哲學發展的歷史看,人與世界的關係被規定和表現為各種具體的關係,諸如「天人關係」「心性關係」「思存關係」「主客關係」等,它們在哲學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成為人類通達智慧,「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術要旨和哲學主題。然而,在現代哲學的發展中,人所面對的是日益豐富多變的文化價值世界,人類實踐的深化日益消解了主客體之間的對立關係,而把人的現實生活實踐、人類生存環境的優化、文化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等問題日益提升為哲學理解的主題。這種哲學視野是面對人的現實世界而對現代人類的一種精神關懷,因之是一種自覺關注一切人類文化成就的精神個體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此意義上說,文化哲學是在已有哲學形態及其價值觀念(乃至思維形式)已不能滿足現代人類對智慧需求的時候應運而生的。誠如馬克思所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文化哲學的產生正是現實人類實踐的一種哲學表達,是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映。文化哲學在其理論運思中,通過對傳統哲學形態,尤其是近代以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哲學思潮的辯證揚棄,通過對人類現實文化世界的深層體認,用更貼近時代精神的哲學形態去建構表達人與人的世界關係的豐富內涵,並以綜合性、多維性、整體性的哲學視野去表徵現代人類理解的特徵。

  在這種文化哲學視野的導引下,可使我們對文化哲學的理解進入到這樣一個深層問題,即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的縱橫交錯的坐標系中,文化是在何等意義上成為人類注目的中心問題,它又是在何種意義上扭轉了現代哲學的方向,並彰顯了我們的時代主題?

  哲學立足於人的現實存在與發展而對文化的能動思考,為文化的現實發展與進步確定了價值目標。正是哲學對人的文化行為和活動方式的這種價值引導,才使人的行為真正擁有價值。而從另一面看,哲學通過將主體的創造性固定下來,整合規範到普遍文化形式之中,從而改善人的存在方式和能力,達於人性的優化。文化哲學的這種追求表明:一種文化要想成為自覺的文化而非隨意的文化,就必須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種哲學要想具有現實的力量而非虛幻的寄託,就必須進行文化的參與。而「文化」「哲學」的這種共同要求,正是文化哲學所應努力的方向。

  文化哲學的時代關懷

  面對21世紀人類的文化實踐,文化哲學應該體現人類文化創造與哲學反思的雙重自覺。文化哲學的理論建構不應是懸浮於社會實踐之上的抽象理性動作,它應以關注現實人類生存和發展為自己的第一要義。

  人所以要反思文化,所以要面對文化現實提出問題,皆因為文化在其發展中,除了對人的肯定性價值外,還包含著對人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說到底又是根源於人是靈與肉的二重性,根源於人類自我意識的內在矛盾。具體說來,人作為一種能動的存在,是通過自我意識的對象化來確證自身的,文化就是人類自我意識對象化的結果,通過文化,人確證了自己的本質存在。然而某種文化模式、文化規範一經形成,人類本質的各種豐富性潛能就有可能被規定於一種既定的文化形式中,從而形成了對人的豐富本質的否定,在更深的意義層次上說,這也是對人的自由創造性的剝奪。

  尋求永恆的超越意識,這是人的本性。人類主體性的本性不在於追求完滿的絕對同一,而在於為自身創造一種未來性,創造新的可能領域,在於永遠把自身投入自己為自己設立的挑戰中,永遠自己為自己創造需要被徵服的新世界。因此,人類面對文化的否定性質,必然要訴諸一種主體性的抗爭,而這種抗爭首先應以對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面的認識為前提。認識到了現實文化發展的這種雙重本性,我們就能在實踐中對於文化現實自覺投射一種反思與批判意識,在人類的成就與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危機,以使人類的文化實踐減少盲目性,增加行為的自覺性。

  在當代,人類同處於同一個生存空間,現代文化的橫向信息傳播與交流,使各民族的文化越來越趨於開放性和世界性,每一種文化的創造與再生都將不能迴避這種現實而封閉自身。人類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給世界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圖景: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蕩、資本的全球性擴張、傳統與現代文明的衝突,現實文化的差異與斷裂,等等,這一切需要自覺的文化整合,唯如此,未來人類文明才會呈現統一的世界圖景。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社會發展同樣呼喚確立自覺的發展觀,文化發展呼喚文化自覺。按照哲學家黑格爾的觀點,一個民族的主體意識自覺是一個民族現代復興的基本標誌,因此,這種社會自覺或文化自覺的呼喚,是奠基於哲學思維自覺的基礎之上的。從這個視角來看,合理說明「文化」與「哲學」何以關聯的內在根據,這是確立文化自覺的必要前提。而當代文化哲學的理論探索也表明:人作為一種主體性存在,其文化創造不應是一種盲目的、無目的的操作,一種現實文化實踐要想成為自覺的文化而非隨意的文化,就必須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種哲學要想具有引領現實的力量而非虛幻的寄託,就必須進行文化的參與。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9日 15版)

[責任編輯:石佳]

相關焦點

  • 文化哲學:是什麼和為什麼
    從學科分類角度來看,文化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者從哲學研究的理論高度出發,通過對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而展開研究和論述的哲學理論。這裡之所以強調「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是因為只有明確回答了「文化是什麼」和「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這兩個基本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對文化哲學究竟研究什麼、又是如何進行研究的,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化研究一直為國內學術界高度關注。由於文化現象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文化研究幾乎涉及人文社會科學所有學科。這些研究既是哲學研究文化的依據,也是哲學研究文化的對象。哲學對文化的研究,正是在與相關學科的交叉互動中開始的。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陳靜)2020年11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京召開。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
  •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理性主義是一個很不嚴格的哲學概念,它單不是答主說的演繹邏輯。尼採怎麼能算理性主義?科學又怎能局限於經驗?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都是理性主義的內涵,答主的劃分只是些主觀的偏見。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文化一詞很難定義,不同的學術大家總有不同的理解,而我所知道的最短定義來自於餘秋雨先生,「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我想,最初對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理解總有一個基礎或者說是思維原點吧。而這個原點是什麼呢?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關於文化哲學的研究日益活躍深入,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重要成果,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為不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文化哲學作為哲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學科,人們對其的理解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如何理解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哲學,仍然是今天文化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 聚焦數學哲學前沿爭論透視數學文化歷史價值
    原標題:聚焦數學哲學前沿爭論透視數學文化歷史價值   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數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哲學系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聯合主辦的「2013年數學哲學與數學文化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大學召開。
  • 認知哲學是什麼
    要弄清「什麼是認知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什麼是認知?認知與哲學在哪些方面有聯繫?認知哲學與相關學科或領域有何不同?它的問題域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著力探討的問題。從哲學角度對這三方面進行反思將是認知哲學的重大任務。認知與哲學的相關領域目前來看,認知與哲學相關的領域主要有 10 個方面。1認知與情感認知與情感是兩個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概念。比如達爾格萊什(T.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之「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大椿說。 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在過去40年有很大的發展,未來一定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期待。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 天機:哲學是什麼?帶給人類那些不可磨滅的記憶
    哲學的實際意義就是指導思想,感悟生活,游離紅塵,感悟天道,覺悟真理真相,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世界哲學的四大流派,中國易學、古印度佛學、古希臘哲學、以及猶太熱人聖經。哲學和神學很接近,和科學一母所生,和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都是兄弟姐妹。哲學是覺悟智慧的法門,是存在者追求真理真相的路。
  • 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高人總結了10點
    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提問,但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想得到「終極」答案。——題記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1,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哲學一直都隱含地存在著,無論我們是逃避還是迎接,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哲學都在那裡,它永遠不會消失。2,哲學可以讓我們形成預設思維,當我們領悟這些預設,就可以藉助這些預設進行思維和實踐,進而獲得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對部分真理的洞見。3,哲學可以教我們從別人已想過的東西、已做過的事情那裡獲取寶貴的經驗和人類智慧總結。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河北:關於唐山陶瓷歷史與文化的哲學思考
    其實,關於唐山陶瓷的歷史與文化,是一個需要啟動哲學思維的深邃課題。主張唐山陶瓷擁有600餘年歷史者,大抵只是緣於《灤州縣誌》的片語記載。這種觀點的得來,不能說不嚴謹。但是,僅僅困囿於史書史料所得出的學術結論,卻不能說就符合歷史的真實。  唐山是一個具有歷史特異性的城市,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處於遠離各朝代行政中心的邊緣地帶。
  • ...災難需要中國傳統文化5——分級診療哲學體系與醫聯體生態系統
    哲學源於古希臘語,意為「愛智慧」,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定義為「實踐的智慧學」。筆者對分級診療、醫聯體搭建有十餘年系統實踐經驗並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總結,逐步形成分級診療哲學體系。
  • 什麼是政治哲學?
    原標題:什麼是政治哲學?   一般而言,哲學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理論哲學,另一個是實踐哲學。屬於理論哲學的有形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科學哲學和知識論等,屬於實踐哲學的有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法哲學、社會哲學和美學等。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一、什麼是哲學?1.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世界觀的特點是自發的、零散的、不系統的。世界觀通過理論論證,邏輯表達升華成系統化的、理論化的哲學。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況和總結。1.2、哲學是作為世界觀的同時,又是方法論。方法論是關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
  •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其實並不會,首先哲學並非是獨立的學科,它是非常具有關聯性的,中文的哲學本是日文對philosophia的翻譯。這麼說罷,如果把哲學比作一本書,那麼這個書名就是哲學體系的綜合表述,而目錄則是對這個綜合的分解,其作用便是讓人能循序漸進、清澈明晰的去了解這個綜合。黑格爾的問題就是:他的哲學只有一個書名和內容,沒有目錄,甚至就連內容都是滾雪球一般將所有東西都糅雜到一起,卻又生人勿進--------純思辨的闡述很容易讓學人走到魔道上去。
  • 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真正的哲學,有這種區分標準嗎
    從莊子的角度來說,這世界上不存在什麼真假,關於人「定義」的一切只是針對於「人」來說的,但凡脫離人的範疇,那所謂真假、好壞、善美等等就不再存在了,所謂「意義」也是人類文明的特產而已,對天地宇宙而言,不存在這種東西,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