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莊子的角度來說,這世界上不存在什麼真假,關於人「定義」的一切只是針對於「人」來說的,但凡脫離人的範疇,那所謂真假、好壞、善美等等就不再存在了,所謂「意義」也是人類文明的特產而已,對天地宇宙而言,不存在這種東西,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既然如此,當問到哲學和真哲學的關係這個問題的時候,從哲學來說,這就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呢?這是屬於人的,一種相對的認識,要有環境、地點、人物、情形、矛盾等等諸多要素綜合展示,也就是給予它屬於人類的設定之後,才會有真假之分。當然,人不是全世界,所以這些設定也只屬於人,一旦脫離「人」這個設定,那一切又變得沒有意義了。
哲學和真正哲學,已經限定了一個範圍,古往今來,古今中外,過於哲學的思考無一不是圍繞著「人」又或者是因為「人」而產生的,也有哲學家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我們,人類,目前所見所聞所知的一切文明,是人類創造的,還是文明創造了人類。當一個新生的嬰兒呱呱墜地時,他就與這個世界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繫,對他的一生來講,這個世界都是真實存在的;當人到暮年,告別世界之時,在閉上眼睛的那一刻,這個世界就已經和他沒有關係了,他從這個世界上離開,那這個世界也從逝者的世界消失了。所以,到底是人消失了,還是世界不存在了?這不是很神奇嗎?
哲學一直在思考的,可能都是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正如馮友蘭先生說過,哲學本身並不能創造出實際的價值。但是,它又是各種學科的必修課。哲學本身是沒有真假之分,所謂「真」也是有條件的真,一旦陷入真假的爭辯,那叫做「戰爭」,已經不是哲學本身了。
我們現在說道哲學,會想到莊子啊、王陽明啊、蘇格拉底啊、柏拉圖、黑格爾啊,許多許多人,也會去區分哲學流派、門類,它就像是一門學問一樣,被各種劃分,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古代哲學、現代哲學……各種各樣的,我倒覺得這種劃分就像是生活理財,你有1000塊錢,然後計劃著衣食住行的分配,而在實際花費這些錢的時候,又不單單是交易,因為在做出這種分配的動作之前、之中、之後,不僅僅是把錢花掉這麼簡單,這其中包含著你對生活的定位、理解、側重點等等各方面的思考,錢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用錢交換回來的東西對於你的意義和價值,這才是個人對於「錢」的終極意義。哲學就是如此,我們會分門別類,並不是說哲學有什麼標準、要如何分,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去啟發某一種思考,這些思考和領悟,才是「哲學」,之前的準備僅僅是準備、是工具而已,又或者,我們可以粗糙的認為,後者就是真正的哲學,前者則是在告訴你怎麼去領悟哲學。
領悟哲學,當然有很多方式,學習、生活、工作、靈光乍現、沉著思考,等等等等,只要我們的呼吸還在,我們還可以正常思考,那我們都是在思考真正的哲學。孔子老子,又或者蘇格拉底、柏拉圖,再到近代的一些偉大的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和言論會形成典型的、系統的體系,被學習、被傳頌,被賦予某某哲學的標籤,這些當然是真正的哲學。但是,我們平凡的人生中也會思考許多的事情,甚至會因為極簡單的事情啟發思考,雖然不及「專業」的哲學家那麼深刻、言論精妙,但這也是哲學的啊。而且更接近自己,更務實踏實,也更地道。平凡人悟出的道理,不見得比那些哲學流派頂端的人淺薄。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哲學,從來沒有真假,只有你想,或者不想,這一種區分,再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