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三十:
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引發了實證主義哲學,自然主義指的是一種認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別無其他真實事物的態度,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相信自然現象,不相信任何理性假設或聖靈的啟示。
實證主義哲學相信推理和觀察發現的實際規律,一切社會現象都服從自然規律。就如馬克思指出人類的意識形態是社會基礎的產物,達爾文則證明人類是生物逐漸演化的結果,而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研究則發現人們的行動多半是受到動物本能驅使的結果。
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猶太人,他特別強調把歷史推向前進的不是黑格爾所講的世界精神,其實是社會的經濟力量。他將物質、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條件稱為社會的基礎,並將社會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規章、宗教、道德、藝術、哲學和科學等稱為社會的上層構造。
馬克思相信物質條件支持著一個社會裡的每一種思想和看法,事實上一個社會的上層結構正好反映了那個社會的基礎,社會的基礎與它的上層結構之間有一種互動的辯證關係。
記得上大學時學過《政治經濟學》,記憶猶新的一句話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說物質的豐富程度決定了意識的狀態。
馬斯洛在需求層次論中也講滿足了生理需求才會引發後面更高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層次就會產生不同的個人狀態,雖然有失偏頗,但物質需求的確是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基礎,缺乏了這個基礎,意識形態就會發聲改變。
無產階級追求的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消滅貧富差距,這裡的無產階級指的是勞動階級,因為馬克思講勞動創造世界,而不是懶漢創造世界。他說當我們能夠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時,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他說社會的是非標準是統治階級決定的,因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剩餘價值所導致的剝削和階級之間的鬥爭是馬克思的主要觀點。溫和革命派又被稱為修正主義,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為道德標準,漸進式的促進社會主義發展;革命派主張以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並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來建立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看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總結出了剩餘價值和剝削,資本主義者也會看馬克思的《資本論》,儘量的避免無產階級革命,當代的資本主義已經漸進的修正了過往的偏差,完善了醫療、教育、職業保障等等一系列制度的改變,使社會更加人性化,減輕了階級間的矛盾,弱化了階級鬥爭。
胡塞爾(1859年至1938年),猶太人,奧地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老師,現象學哲學的創始人,他認為我們難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只能去探究事物展現出的現象,現象就是人類的理性。
他強調對現象的還原,他的目標是要使哲學建立在嚴密科學的基礎上,即哲學必須放棄一切未經證明的前提以求其徹底性,其概念和論證必須明晰可證,以求其嚴密性。
他認為哲學必須超越心理主義,把對意義的描述分析引導到一個更純粹的、邏輯的現象學的層面上,企圖把邏輯問題歸結為心理問題的觀點忽視了邏輯規律與心理規律之間十分重要的差別。
邏輯規律講究明確性、一貫性、矛盾性和排他性,而心理規律則是模糊性、跳躍性、波動性和偏好性。
心理學並不是十分精確的科學,雖然它講究從實驗事實中總結規律性的東西,但所使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所以心理學所揭示的思想規律的有效性,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成立,並不是完全普遍有效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心理測評並非那麼準確的原因,首先測評的原模(採集原始數據的群體)是一些特定人群,不能拿測試客服人員的題目來測試銷售人員,他們的群體特質原本就不同;其次測評者會自我加工,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答題,而每個人對問題的認識不同、定義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再次測評者會自我掩飾,給出的答案並非是自身的真實狀況,有時甚至是虛假的回答。
胡塞爾認為人的認識對象和認識的可能性都有現成的答案和前提,人的認識和思考從一開始就已經處在某種前提規定的框架之內,而缺少一種體驗的和反思的徹底性,人的認識不是一個真正的起點,也缺少一個內在嚴格的構成機制。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和經歷都會形成一些固有的認識,這就像一個原本就帶著有色眼鏡的人來看其它的顏色一樣,因為他早就被限定在某個顏色中,所以很難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
人不是標準件,每個人的構成機制都不同,不同的人看待一個問題時會產生不同的認識,而且很難完全統一。例如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非常配合他人了,而實際情況則並非如此,這只是他自己的認識。
胡塞爾說哲學必須徹底,而且不要任何前提條件,他主張洞察和直觀。現象學不是關於客觀現象的哲學,而是把客觀現象內在化和觀念化的哲學。
現象研究的對象不是純粹的感官,而是是意識和精神,即由現象引發的一系列的意識活動和精神活動,包括與主客體相關聯的整個意識結構的分析。
例如心理學中的意向分析,就是根據個案對某個事件的講述,分析出個案的觀念、認知、心理活動、價值觀、行為特點、情緒模式、思維模式、關係狀態、過往事件的影響等等方面,發現其中的關聯性問題,協助個案更好的明晰自身。意向分析要釐清活動的主體是什麼,活動的內容是什麼,活動的對象是什麼,得到的結果是什麼。
胡塞爾認為經驗並非科學,數學才是他真正推崇的部分。他認為感知沒有意義,意向的行為才有意義。所謂的意義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意向,它獨立的存在,無論它感知的對象是知覺還是幻覺,也無論意向的對象存在與否,你都可以通過覺知來使它顯現出來,讓它來君臨一切。感謝您耐心的閱讀,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