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主義哲學:把你講的證明給我看

2020-12-06 柴巍老師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三十:

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引發了實證主義哲學,自然主義指的是一種認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別無其他真實事物的態度,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相信自然現象,不相信任何理性假設或聖靈的啟示。

實證主義哲學相信推理和觀察發現的實際規律,一切社會現象都服從自然規律。就如馬克思指出人類的意識形態是社會基礎的產物,達爾文則證明人類是生物逐漸演化的結果,而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研究則發現人們的行動多半是受到動物本能驅使的結果。

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猶太人,他特別強調把歷史推向前進的不是黑格爾所講的世界精神,其實是社會的經濟力量。他將物質、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條件稱為社會的基礎,並將社會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規章、宗教、道德、藝術、哲學和科學等稱為社會的上層構造。

馬克思

馬克思相信物質條件支持著一個社會裡的每一種思想和看法,事實上一個社會的上層結構正好反映了那個社會的基礎,社會的基礎與它的上層結構之間有一種互動的辯證關係。

記得上大學時學過《政治經濟學》,記憶猶新的一句話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說物質的豐富程度決定了意識的狀態。

馬斯洛在需求層次論中也講滿足了生理需求才會引發後面更高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層次就會產生不同的個人狀態,雖然有失偏頗,但物質需求的確是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基礎,缺乏了這個基礎,意識形態就會發聲改變。

無產階級追求的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消滅貧富差距,這裡的無產階級指的是勞動階級,因為馬克思講勞動創造世界,而不是懶漢創造世界。他說當我們能夠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時,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他說社會的是非標準是統治階級決定的,因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剩餘價值所導致的剝削和階級之間的鬥爭是馬克思的主要觀點。溫和革命派又被稱為修正主義,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為道德標準,漸進式的促進社會主義發展;革命派主張以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並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來建立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看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總結出了剩餘價值和剝削,資本主義者也會看馬克思的《資本論》,儘量的避免無產階級革命,當代的資本主義已經漸進的修正了過往的偏差,完善了醫療、教育、職業保障等等一系列制度的改變,使社會更加人性化,減輕了階級間的矛盾,弱化了階級鬥爭。

胡塞爾

胡塞爾(1859年至1938年),猶太人,奧地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老師,現象學哲學的創始人,他認為我們難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只能去探究事物展現出的現象,現象就是人類的理性。

他強調對現象的還原,他的目標是要使哲學建立在嚴密科學的基礎上,即哲學必須放棄一切未經證明的前提以求其徹底性,其概念和論證必須明晰可證,以求其嚴密性。

他認為哲學必須超越心理主義,把對意義的描述分析引導到一個更純粹的、邏輯的現象學的層面上,企圖把邏輯問題歸結為心理問題的觀點忽視了邏輯規律與心理規律之間十分重要的差別。

邏輯規律講究明確性、一貫性、矛盾性和排他性,而心理規律則是模糊性、跳躍性、波動性和偏好性。

心理學並不是十分精確的科學,雖然它講究從實驗事實中總結規律性的東西,但所使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所以心理學所揭示的思想規律的有效性,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成立,並不是完全普遍有效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心理測評並非那麼準確的原因,首先測評的原模(採集原始數據的群體)是一些特定人群,不能拿測試客服人員的題目來測試銷售人員,他們的群體特質原本就不同;其次測評者會自我加工,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答題,而每個人對問題的認識不同、定義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再次測評者會自我掩飾,給出的答案並非是自身的真實狀況,有時甚至是虛假的回答。

胡塞爾認為人的認識對象和認識的可能性都有現成的答案和前提,人的認識和思考從一開始就已經處在某種前提規定的框架之內,而缺少一種體驗的和反思的徹底性,人的認識不是一個真正的起點,也缺少一個內在嚴格的構成機制。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和經歷都會形成一些固有的認識,這就像一個原本就帶著有色眼鏡的人來看其它的顏色一樣,因為他早就被限定在某個顏色中,所以很難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

人不是標準件,每個人的構成機制都不同,不同的人看待一個問題時會產生不同的認識,而且很難完全統一。例如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非常配合他人了,而實際情況則並非如此,這只是他自己的認識。

胡塞爾說哲學必須徹底,而且不要任何前提條件,他主張洞察和直觀。現象學不是關於客觀現象的哲學,而是把客觀現象內在化和觀念化的哲學。

現象研究的對象不是純粹的感官,而是是意識和精神,即由現象引發的一系列的意識活動和精神活動,包括與主客體相關聯的整個意識結構的分析。

例如心理學中的意向分析,就是根據個案對某個事件的講述,分析出個案的觀念、認知、心理活動、價值觀、行為特點、情緒模式、思維模式、關係狀態、過往事件的影響等等方面,發現其中的關聯性問題,協助個案更好的明晰自身。意向分析要釐清活動的主體是什麼,活動的內容是什麼,活動的對象是什麼,得到的結果是什麼。

胡塞爾認為經驗並非科學,數學才是他真正推崇的部分。他認為感知沒有意義,意向的行為才有意義。所謂的意義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意向,它獨立的存在,無論它感知的對象是知覺還是幻覺,也無論意向的對象存在與否,你都可以通過覺知來使它顯現出來,讓它來君臨一切。感謝您耐心的閱讀,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實證主義哲學,在英國獲得進步發展,主要的代表有誰?
    百家原創作者:利利講歷史儘管文學藝術領域和社會經濟領域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和社會主義思潮,但在近代後期,哲學仍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思想領域,而且仍堅持著理性主義的原則。不過,這時的理性哲學已開始越來越多地求助於科學,開始逐漸向科學主義演變。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實證會計理論則是一套關於會計「是什麼」的系統知識體系,旨在揭示出會計現象層面的規律,從而為解釋現行會計實務和預測未來會計實務提供理論依據。  二、當代哲學觀點的評述  1.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19世紀20年代末,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孔德提出了實證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第一個打起了「科學的哲學」這個旗幟。
  • 世界史:實證主義史學,其產生和發展帶來的轟動性,嚴謹學說
    百家原創作者:八達講歷史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實證主義史學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實證主義,是西方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上學」的哲學派別。19世紀30—40年代產生於法國和英國。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實證主義哲學思潮有直接的聯繫。實證派史學家重視史料研究,主張用科學思想和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歷史,反對以主觀主義代替客觀事件的真實性;宣揚資本主義的進步,反對封建主義,要求社會革新。
  • 邏輯實證主義——清華大學教授盧風
    邏輯實證主義所使用的人工語言分析法,是分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分析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作用。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一種澄清或確定命題意義的活動。
  •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你知道幾個?
    目前公認為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別為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以宗教為基礎,以各自的思想特點為分水嶺,世界上的哲學體系又可分為三大類,都哪三大類呢?一起來看。1,西方哲學以古希臘哲學起源為代表的西方哲學,以自然科學和神學為出發點,重視理性和邏輯,以實驗和科學分析為核心方法。其目的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最終走向的是一條科學理性之路。
  • 生物學哲學的兩種理論傾向
    筵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李建會生物學和物理科學的關係問題可以說是生物學哲學的中心問題。相反,有許多哲學家仍然堅持實證主義的基本原則,只是在細節上對實證主義作了修改,被稱為後實證主義。回答不相符合的哲學家則從生物學中尋找材料反對後實證主義的哲學思想,試圖表明,生物學與物理學的差別不會消失,生物學的許多現象都可以根據DNA分子的結構得到解釋。
  • 哲學入門·孔德:實證哲學之父,人類三階段與科學分類法(09/05)
    可幸的是,因在大學教學的關係,孔德在十二年間陸續出版他的巨著《實證哲學教程》(Courses of Positive Philosophy),為他龐大的體系奠基。英國的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讀過孔德的早期作品,非常欣賞,主動寫信給孔德,想要結交這位思想盟友。
  • 讀《世界哲學史》10-2——英國的實證哲學
    十九世紀哲學英國的實證哲學一、邊沁和穆勒1、傑裡米·邊沁(1748一1832)>邊沁的學說是一種純粹的社會功利主義哲學。穆勒的主要哲學著作是《演繹與歸納邏輯體系》。穆勒試圖為實證主義提供心理學、邏輯學和認識論基礎。心理學是基礎科學,是哲學的基礎;邏輯學是把偶然的觀念聯繫與持久的、合乎規律的觀念聯繫區別開;經驗是認識的唯一源泉,所以歸納邏輯就是唯一可靠的認識方式。
  • 《實證論文寫作八講》新書首發
    全書共分為八講,其中第一講和第八講是本書的緒論和尾章,其餘六講分別對應了實證論文的六個核心組成部分,即摘要、引言、文獻綜述、研究設計、實證分析和結語。八、還需要交代的地方思考與練習後記04推薦語 我對西川兄新著《實證論文寫作八講》的出版期盼已久。
  • 世界史冊:新實證主義的興起,有助於科學革命的產生
    像胡塞爾這樣的非科學批評家指出:19世紀下半期,現代人的整體世界觀完全由實證科學所決定,並被它們造成的「繁榮」所蒙蔽,這意味著當時的人正冷漠地避開真正與人性有關的決定性問題。新實證主義將注意力集中於實證科學本身的概念性缺點上。有些科學理論現在看起來已不夠用,它們似乎也被視為「一種語言的束縛和定義的曲解」,而有些圖示的模型(如撞球式原子)又無法令人滿意。
  • 歷史研究的新實證主義訴求
    20世紀是一個籠罩意識形態氛圍的時代,其間,在學術層面秉持實證主義的學者的工作也常常受意識形態預設的支配。這其實是史家讓渡實證原則性而向意識形態妥協造成的,並不是實證原則自身的問題。歷史學家不能完全超脫於其所處時代文化精神之外,也有與其同時代人同樣思考現實問題的責任,但其所有的現實考量都不能越過實證的底線。文化立場一般情況下比意識形態排斥性微弱些,但也不能成為評價歷史判斷可取性的基準。
  • 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但是在阿多爾諾和霍克海默看 來,啟蒙運動由於其自身內在的邏輯轉向了它的反面。理性轉變為非理性,自由和進步 轉變為統治和倒退,啟蒙轉變為欺騙。啟蒙時代的各種話語,包括政治、道德和科學思 想都受到當代人的質疑和批判。19世紀末尼採對啟蒙的批判在各方面都具有開創性和預 見性。我們在此探討的是尼採對產生於啟蒙時代的實證主義科學的批判。這種批判對於 後來的邏輯實證主義和科學實在論都同樣有效。
  • 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我加入左派,最大的願望是解構主義的某些元素能夠為政治化服務,因為鬥爭一直在繼續,尤其是在美國,我希望解構主義的某些元素能使左派政治化或再政治化到某種程度,至少變得不再是簡單的學術。」這是德希達對自己解構學說的表述。
  • 影響西方歷史進程的20個哲學思想流派,知道一半算你牛
    現代西方的科學主義哲學思潮淵源於近代英國的經驗主義,強調歸納、實證、邏輯、實用,關注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科學主義哲學思潮開始出現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實證主義;流行於十九世紀下半期和二十世紀初的馬赫主義是孔德實證主義的後裔,是現代科學主義哲學思潮的第二代;實用主義與實證主義有理論聯繫,而邏輯實證主義則是馬赫主義的直接後裔,是實證主義的第三代;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邏輯實證主義而興起的是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逐漸衰落,代之而興的是庫恩
  • 什麼是實用主義哲學?
    我是子曰千年今天我們聊一下哲學史當中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經驗主義、功利主義和笛卡爾理性哲學、康德、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之間,前者認為人和世界只是一個機械的和生物的過程的一步分;後者認為則認為以人為中心。從而經驗主義者和科學家們對理性主義和衛星主義哲學幾乎持否定態度,認為他們缺乏客觀的證據。然而從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威脅著道德和宗教的信念及人類目的的意識。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在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同時成為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往,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是理性的,因此大部分哲學均屬於理性主義哲學的範疇。但是叔本華卻提出,人的行為並不是理性的,以此為根據和基礎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體系。
  • 別再說你只懂相對主義了,流行「主義」全分析,哲學概念沒那麼難
    哲學領域當然也有術語,不過幸運的是大部分哲學術語根本不像看起來那麼可怕。大部分以「主義」結尾的哲學詞彙都是涵蓋很廣的詞,指某種普遍的學說。涵蓋廣且用法靈活,這就保證了這些詞能夠不斷出現,但這同時也會帶來危害。最主要的危害就是人們會濫用這些詞。不要以為你能說出某個哲學家代表什麼「主義」,就能將這個哲學家劃入某個派別。
  • 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
    利用這個辦法,這些天我看了笛卡爾的所有書籍,相關材料,我覺得我對笛卡爾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在笛卡爾的那個年代,正值中國的李闖王起義和明清交替之際,此時的歐洲大踏步走向新近代。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賦予當時歐洲的思想精英,在對哲學玄而無用的社會批判同時,也要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自身提供堅實可靠的思想武器。
  • 外國史:19世紀的哲學轉向,出現了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
    百家原創作者:啾啾歷史品鑑黑格爾哲學將古典哲學推向了高峰,但西方哲學也由此產生了轉向。西方哲學中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反對傳統哲學,特別是反對從笛卡兒到黑格爾的思辨形上學的浪潮。孔德的主要著作是他的《實證哲學教程》《實證政治教程》《實證宗教教義問答》和《主觀的綜合》等。他認為,歷史證明,任何科學都經歷了三個相繼的階段,即神學階段、形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實證階段拋棄了形上學的思考,終極原因的存在和對絕對的認知,注重探討經驗事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表現人類知識的完美。實證主義的原則認為感覺經驗是人類知識唯一的目標和標準,因此,抽象的觀念或者一般觀念只不過是集合性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