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2021-01-08 認知的維度

意識是無比複雜的,以至於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說清楚它是什麼,而有一樣東西,則經常用來作為意識的對立面,它代表著一種非意識性,同時還被賦予了一種不變性和恆常性,它就是物質。

關於什麼是物質,許多思想家給出了非常獨到的解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這種物質性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列寧對此則進一步解釋道:「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這些解讀深刻的指出了物質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性,以此為基礎而建構的社會發展理論,要比基於唯心主義而堆積的庸俗經濟論要客觀有效得多。然而,如果過於強調物質的這種客觀獨立性,並不容置疑的斷定物質存在的絕對性,同樣會容易讓我們迷失對物質的本性認知,也阻撓了我們進一步探究現實世界的內在底蘊。

物質代表著某種程度上的存在,黑格爾認為,存在就是實際的定在,存在是無的對立面,是事物的初級階段,是質、量和尺度的統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則間接印證了這種說法,場方程深刻的揭示了物質與時間、空間、運動、能量是一體的,沒有物質,就沒有時空,沒有時空,意味著物質也不會存在。

雖然在我們的直觀印象中,物質是固定的存在,但基於宏觀和基於微觀世界的考察充分證實了,物質不是孤立的存在,有許多潛在的關聯因子在映射著物質的存在性,對物質的描述也還有著許多可供挖潛的角度,這些不同的角度也將成為我們進一步認識物質本性的重要窗口。下面將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展開說明。

首先是從自然建構的物理角度來看待物質

在量子物理學家的眼裡,自然規律的基礎不是因果性的,相反,其本質具有統計性質,這種表現實際上從物質本身也可窺視一二。從物理形態上來看,物質有固態、液態、氣態等多種表現,這些形態的差別可以用物質分子運動的空間自由度的差異性來衡量。氣態下的分子運動自由度最高,對這一形態的描述參量有壓力、體積、溫度等等,它們都代表著一種統計性,這種描述方式實際上同樣可以用於固態、液態等相對恆定的物質形態。換句話說,液態和固態可視為氣態分子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日常研究過程中,由於這些參量的衡量在直觀尺度內基本上是恆定的,我們的認知系統會習慣性的把它理解為基準概念,而忽略了尺度不同而帶來的認知差異問題。任何事物的性質表現都與觀察尺度有關,觀察尺度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時間上的尺度和空間上的尺度,這兩個尺度有內在的統一性。給定空間尺度的情況下,不同的時間尺度會表現出不同的性質,給定時間尺度的情況下,不同的空間尺度會表現出不同的關係。

所謂物質性,其本質是在所觀察尺度、所觀察背景參照系下的一種相對不變性,是由其子要素聚合的一種穩定形態表現,這種穩定表現本質上源於更底層的要素運動關係。以極微觀的觀察視角來研究物質,那麼物質內部要素的作用性就會凸顯,而物質外在的整體性質則會淡化,而以極宏觀的觀察視角來研究物質,則任何物質的不變性和恆常性都將被打破,組成物質的子元素間的運動關聯在一個更長遠的尺度上將變得不再穩定,其元素間的聯繫性將不斷變化,乃至解體重組,例如重粒子的衰變、輕粒子的聚變等。

因此,無論是在極微觀的觀察尺度上,還是在極宏觀的觀察尺度上,物質的本性就變得不再單一,物質內部要素的運動形式及其關聯演化才是決定物質性質的主因。研究物質時,尋找其子要素間的運動關聯比尋找其子要素的基本構成更能反應其內在本質。以極微視角來檢視物質的內部世界,空間尺度分得越小,則時間尺度就相對越為寬廣,其可容納的極微尺度上的運動性就越為豐富,其性質就更多的由運動規則來體現,而不是由運動粒子靜態性質來呈現。量子糾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現象,都在預示著極微世界當中運動關聯性的一面,而非物質性的一面。

現代物理進入一個瓶頸,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更微觀粒子的靜態存在性比其宏觀運動性更難以探測和表徵,並且在越微觀的尺度上,極微要素的局部存在與物質的的宏觀性質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就相隔愈遠。

物質思維是一種靜態思維,用一種僵化的物質思維去理解存在無常性的背景尺度下的事物演變,無疑會出問題的,因為同一個系統,在不同的參照系下,會有不同的性質表現,在不同的尺度下,也必然會有不同的表現,這種差異性不能簡單的進行線性類比。

其次是從事物存在的主體角度來看待物質

主體是用來描述複雜事物的一個基本概念,定義主體有四個基本條件,簡單概括的話就是能量體、穩定性、自主性、適應性四個方面的融合,智能系統、生命體,以及由生命體或智能系統組成的複雜系統,都是一種主體,這是對主體概念的俠義理解。

廣義的主體概念,則包括一切的物質在內,這是因為,物質也具有主體的四個基本特點。首先,物質是內含能量的,物質的能量與其質量呈正比;其次,物質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內部存在著複雜的分子、原子或離子關聯結構,雖然在一定條件下物質可能變成固態、氣態、液態,甚至要素結構也發生改變,但是這種改變是有條件的,在特定的場景條件下,物質能夠在外在影響下依然保持自身的固有性質,這體現了物質的一種結構穩定性;第三,在封閉系統中,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存在,體現了物質運動不完全受制於要素因子異動的內在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基於一種特定運動規則來間接體現的;第四,一方面物質能夠引發周邊的空間形變(質量越大表現越明顯),從而對環境物質施加影響,另一方面物質也受外部環境因子的影響而依附於環境物質所建構的質場空間,從而達成一種拮抗平衡狀態,這體現了物質的適應性。綜上所述,物質也可視為一種廣義上的主體。

物質作為一種主體,代表著物質內部要素的運動性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密切關聯,這種交互不僅影響著物質自身的形態,也影響著環境的局部狀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物質與系統、事物、社會等概念是等價的。然而,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把事物、社會等複雜系統視為物質,因為在我們的習慣性觀察尺度上(即直觀尺度),事物和社會是經常變化的,而物質是相對不變的。無論是變化,還是不變,它都是一種相對性的體現,而相對性的另一種表述,就是關係。

認知事物演繹的兩種思維模式

看待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兩種基本的思維模式,一種是物質思維,一種是關係思維。

物質思維認為,任何事物的演變都是由某種確定性質的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拆為基本的物質要素,認知事物的本質,關鍵是認知事物的要素構成,並以此來探究要素之間的作用性,這其中,物質是第一性的,由物質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關係則是第二性的。

而關係思維則認為,物質是因為某種相對性關係相互掣肘的結果,一種穩定的物質之所以長時間存在,是因為組合關係的相互拮抗能夠維繫較長的時間,沒有關係,就沒有物質,物質的存在性代表的是關係掣肘的可達邊界,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本質上是因為關係的演變而導致的,關係決定了物質的表現形態,關係也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演化,關係是第一性的,而物質則是第二性的。

從前文對物質的兩個層面的解析來看,關係思維更能解釋物質的存在性。Margaret J.Wheatley總結道:「在量子世界裡,關係是關於現實的『全部內容』。」懷特海指出:「假如組成自然的各個成員具備定義成永恆的、單個的實體,它們在一切變和相互作用中都保持它們的同一性,那麼就不可能想像出自然界的有創造力的演變。」

現代物理學揭示了物質並不是一種永恆性的存在,與此同時,並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證明不存在恆常性的關係,物質的存在性是關係衍變的階段性表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關係是一種比物質存在性更為底層的呈現。

物質是一定要基於關係的,物質的存在相當於更底層更微觀物質的組合關係體,但關係不一定基於物質的,關係還可以基於能量、基於作用,關係還可以基於關係的組合嵌套之上。關係代表著一種聯繫性,一種作用呈現,它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它可以定義一個特定時刻的狀態呈現,它也可以定義一個累積時間段上的複雜狀態呈現,關係比物質更適合於描述複雜系統。而與之相對應的,物質則往往是指一種靜態的存在性,這種靜態本身剝離了存在物的內在演化和外在聯繫,成為一種歸一的獨立存在,由此導致容易遺漏很多潛在的關聯性狀表現。

物質思維隔離了時間,消解了運動;關係思維內含了作用,鑲嵌了空間。物質思維是從自身存在來看外在表現,關係思維是從內外變化或場景條件來看對象演化。物質思維和關係思維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關係思維可以包容物質思維,物質思維在一定尺度上也可以建構關係思維。

對於任意一個系統來說,當存在變化的一致性時,物質性可以發揮作用,當存在變化的相對性時,關係性更能體現其演化。存在是相對的,變化也是相對的,對於兩個有著不同生命周期的主體來說,性狀更為穩定的主體相比另一個性狀不定的主體更趨近於「永恆」,於是穩定的主體就可以物質化,而不穩定的主體就可以關係化。進一步,在任何事物中,總會存在有變化的一致性和變化的相對性,因此,物質和關係總是會糾纏在一起。

相關焦點

  • 物質與思維的第一性問題
    人為什麼擁有認知物質世界的神奇能力?人的精神世界為什麼在許多方面表現得跟物質世界大相逕庭?是否只有人類才擁有思維能力?人的精神與思維是否可以獨立於物質世界之外?人類是否有機會解構精神世界的運行謎團?人類是否有可能重建一套與人類思維能力相匹敵的機器?
  • 科學思維方式與中華哲學思維方式互相不理解的原因
    絕對個體思維方式的一種有利和兩種缺陷。第一,什麼是個體思維方式?絕對個體思維方式同時也是絕對整體思維方式,因為絕對個體認知的東西也會被認知為絕對整體。比如人是絕對個體,但是西醫科學用解刨學把人解刨成絕對個體組成的絕對整體。
  • 思維是什麼?思維科學又是什麼?思維科學系統觀是一種什麼觀點?
    思維科學和體系的概念,是錢學森院士最先提出來的。思維,廣義地講,是指人類全部的智力和認知活動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人類的大腦,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即人類開動腦筋認識客觀事物和他人的內心活動。思維,是一種機能,由人類的大腦產生、進行和演變。所謂演變,是指方式和能力的變化,既包括向更好的方面前進,也包括向落後的方面退化。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然而,它們通常是用不準確的、通常是負面的方式看待現實的思維模式。 一個例子可能是認為「我是這個星球上最不幸的人」。作為這種思維的結果,或者在經歷任何其他認知影響時,你更有可能以一種更消極的方式看待事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看看什麼是認知影響。
  • 認識物質實體,建立量子哲學,實體觀思維的基本邏輯學原理是什麼
    也不會產生出任何對物質世界觀念的思維反映。物質的相干性運動也就只能是宇宙間物質的獨立活動,與我們的認識無關。隨著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世界認識的範圍、深度、層次越來越深入。在現代科學的研究中,如何區別開思維的不同性質歸屬,對物質世界的最終認識,同樣需要通過對物質實驗的具體觀察、測量的相干性認同去認識與把握。
  • 生物學教學中構建認知模型對科學思維發展的作用
    該定義認為科學思維是一種態度、習慣和能力,同時是認知方式、過程和運用的統一。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剖析這個定義,可以從認知動機、認知行為、認知方式和認知品質四個方面進行認識。其中認知動機作統領,是科學思維的靈魂,失去了認知動機,也就談不上科學思維。
  • 想成為一個哲學家,這個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不能不會
    今天的文章主要介紹下最基本的形式邏輯,即從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問世以來而漸漸被廣為人知並以「三段論」的形式得到傳播的思維方法。本文結合已有的對形式邏輯的定義和先驗邏輯的提出者康德的理解,試圖把康德以前的形式邏輯歸結為"反省—分析"式的邏輯。在這種邏輯中,大前提已經包含在分析前業已形成的觀念中了,因而觀念的正確與否實際上並不僅僅是邏輯正確那麼簡單了。
  • 世界頂級五種思維方式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一齣好戲」,講的是一整個公司的人出去團建,不小心遇到了大浪將他們都困在了一個小島上,沒吃沒喝,面對茫茫大海,遙遙無期,大家都以為世界已經完了,只能靠自己的雙手重新來過。大家都被拉到了同一個水平線上。
  • 論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光明日報-光明網
    【理論前沿】     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思考和認識問題的根本方式,是由人本思維、實踐思維、批判思維、歷史思維、全球思維等一系列相互區別、相互聯繫的根本思維方法構成的統一整體,集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思維品格和思想高度
  • 計算思維到底是怎樣的(3)|關係判斷與數理關係彰顯計算思維的不同方式
    【關係判斷方式與編程思維】我們知道,程序設計的基本流程是由構建數學模型、設計算法、編寫程序代碼、調試程序等環節所構成的,這種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最受肯定的基於計算思維學習方式。能想到與人類年齡對比,這是事物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表現,並非數學思維,也非計算思維。第二步,構造數學模型通過網絡調查研究,發現很多與狗狗年齡分析相關的方式。與人類年齡對比,又分幾種情況,可構成如下分段函數。設相當人的年齡是y,狗狗的實際年齡是x。
  • 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比較
    、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定義和比較,由 Sarah Gibbons 寫於2019.7.14認知地圖、思維導圖和概念地圖是圖解技術,可以在整個UX過程中用於可視化概念之間的知識和表面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是組織、交流和保留知識的三種強有力的視覺映射策略。它們幫助我們規劃出複雜的想法、過程,並認識到模式和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看起來和感覺相似;這種相似性導致了某些混亂。無論是設計師、研究人員還是用戶,它們是三種不同的思維模型形象化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好處。
  • 彭劍鋒:數位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變革,更是一場認知與思維革命
    智能文明60年,中國與世界基本同步,也就是說,在工業文明時期,中國企業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是在數位化、智能文明時代,中國企業如果能夠抓住數位化智能文明時代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中國企業不僅能夠跟歐美企業同步,甚至可以變道超車。
  • 第四種思維方式——認知本體
    直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認知本體。如果你能很容易的安住第三種思維方式——清淨心地,就能很容易地回歸到直覺狀態。如果你不能安住清淨心地,那麼就很難回歸到直覺狀態。為什麼呢?當你進入清淨心地的狀態時,說明邏輯思維已經不那麼控制你了。我們說過,清淨心地,是超越對錯的。你不那麼執著對錯,對錯也就不那麼捆綁你,你就能從二元的思維狀態裡逐漸剝離,回歸到自己本具的認知本體當中。
  • 改變認知+升級大腦,結構化戰略思維是關鍵
    擁有結構化戰略思維,是多向發展的關鍵部門會議,為了項目進行頭腦風暴,員工大多關注細節,領導則能做到穿針引線、劇把控,這種現象反映了我們看待問題的態度,即「問題觀」,「問題觀」的差距,主要是因為思維方式差異。書中提到,按認知過程和方向分類,可以把思維方式分為兩種:專業思維(自下而上)和戰略思維(自上而下)。
  • 可視化策略: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比較
    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作為三種視覺映射策略,在UX過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三種方法代表了三種思維方式。認知地圖、思維導圖和概念地圖是圖解技術,可以在整個UX過程中用於可視化概念之間的知識和表面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是組織、交流和保留知識的三種強有力的視覺映射策略,它們幫助我們規劃出複雜的想法、過程,並認識到模式和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看起來和感覺相似,這種相似性導致了某些混亂。
  • 可視化策略 | 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比較
    本期分析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定義和比較。認知地圖、思維導圖和概念地圖是圖解技術,可以在整個UX過程中用於可視化概念之間的知識和表面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是組織、交流和保留知識的三種強有力的視覺映射策略,它們幫助我們規劃出複雜的想法、過程,並認識到模式和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看起來和感覺相似,這種相似性導致了某些混亂。無論是設計師、研究人員還是用戶,它們是三種不同的思維模型形象化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好處。
  • 投行大佬常用思維方式:第一性原理
    他認為,「在每一種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幾百年來,包括愛因斯坦、普朗克等在內的無數物理學家在努力追逐的物理學統一理論,試圖將強、弱、電子、萬有引力四種不同性質的作用力統一到一個理論框架中,希望將整個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概述成一個簡潔的模型或公式,其實就是這種思維的集中體現。
  • 認知提升的八個原則(一):形成自己的系統化認知思維框架
    在人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世界交給我們的都是非常離散的數據,數據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可言,從數據到智慧,依次要經歷數據–>信息–>知識–>智慧的過程,每一次層級系統的認知躍遷,都一定會經歷極大的挑戰。1.
  • 思維方式:線性思維並不足以支撐我們認識世界
    線性思維可能是一種「思維陷阱」。線性思維?一種很簡單的解釋是,因為A所以B。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思考的體現。那為什麼說線性思考是陷阱呢?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正如馬雲的成功,跟他的個人能力,情商以及格局都有關係,而絕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當時沒有電商。
  • 聾啞人的大腦是怎樣思維的?思維和語言究竟是什麼關係?
    這件事包含一個思維科學中的深刻間題:孩子沒有語言的時能不能思維?用什麼來思維?思維和語言究竟是什麼關係?思維和語言的關係是思維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歷來有多種不同觀點。唯心主義派別認為,思維不必依賴於語言,語言是游離於思維之外的。人可以在心裡暗自思考,可以在與交談者談話的同時思考某件無關的事,思想可以用不同語言表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