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的相干邏輯關係,有什麼重大意義?它算是二值邏輯嗎

2021-01-18 小棉花糖愛科技

量子物理的相干邏輯關係,是量子相干論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突破性的創新。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它具有怎樣的創新。首先我把它分為四點:

(1)量子物理的哲學觀,重新定義了什麼是「物質」這樣一個最基本、最原始、最不可思議的基礎性物理概念。並且重新確定了對物質範疇全新的認識論、方法論。傳統哲學儘管也將物質定義為不被人的意識、精神所左右,具有自身的獨立性。而且也承認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對象,但是,當沒有確定指明在認識範疇,兩種存在不同性質的認知分界,沒有建構觀念反映時的特殊邏輯關係,就結論出物質的世界可以被精神世界反映,甚至可以成為精神世界統一的對象,就必然導致了精神與物質二元邏輯關係基本性質的混淆。

而量子哲學對物質存在的認識定義為,感覺與感覺的對象,對物質反映的存在定義為意識與意識、精神與精神、知覺存在在的邏輯關係,形成了量子哲學理念新的物質觀體系。量子物理的實體觀,賦予物質實體以具體的實在性,並規定為物質具有不被抽象的性質。這種清晰明確的二元邏輯關係,在非量子物理的哲學體系中,是無法得到確認的。

(2)對物質觀範疇的定義,兩種不同的哲學觀,認知的理論分歧主要體現在對客體物質的認識。如果意識精神可以直接的反映和表述自然界的物質性,觀察者認識過程產生的生理與心理;感覺與知覺:物質與精神;兩種不同的存在,它們之間就沒有了性質的區別和分界,就必然要結論精神與物質具有同一性,導致客體存在與客觀反映之間,沒有了基本概念的區別,基本性質、邏輯關係、變化反映產生的因果依據、就是混亂的。事實上這是傳統哲學觀的悖論。在這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上,如果連物質與精神的性質都無法加以區別,那豈不是可以隨便給物質世界的存在與運動給出精神層面的定性、定量。現在我們發現,在物理哲學領域,理性相關邏輯命題的真值,所反映出來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物質觀是對物質世界性質混淆、混亂的表述。

(3)傳統的哲學觀體系,從人的意識、精神的反映出發,思維正確的標準,價值取向,由於沒有來自物質世界的真值約束,就只能取決於它是否與某種預設的參照標準保持了一致。是非對錯,正確與否,邏輯關係上只能是理性思維的自我判定。當進入到物理需要精確量化的反映時,面對運動中的物質對象,在測量、描述時就無法確定兩者的量化方式,產生不致、不對稱、不歸一時的取捨標準。運動的物體就會表現為,在相關邏輯變化的數學、

幾何的框架中,一定範圍內的漂移和概率的反映關係。量子哲學的認識論邏輯,從人以外的自然物質出發,尤其是在認識論的法、原理上,與舊的認識論形成了鮮明的本質區別。

前者的實踐特點是,首先需要提出個近似標準化理論模式:

反覆試驗並加以校正:逐步去接近自然規律。而後者本身就是外部自然規律的直接反應,具有物質的實證性、直接性,是對物質世界自然本質,直接、確定的意識、精神反映。量子相干論在物質的範疇內,藉助人的生命體直覺,通過人相干知覺的邏輯思維方式,實現了對自然物質世界的哲學表述,通過觀察者生理的反應,建立起觀察者同步的精神相干精神反映。表述物質世界的存在與變化。實體觀將物質與精神的兩種不同的反應與反映,在認識的邏輯關係上徹底分開。

而傳統哲學的思維與存在的邏輯關係,在人的理性思維變化的範圍內,只是在反映人的看法、理念。在這種邏輯關係的基礎上形成了靜態世界觀,方法論,本質上都歸屬於人精神範疇比較的、先後的、因果的邏輯變化關係。當面對動態的自然物質運動時,孤立的精神世界無論怎樣預設,都存在著與物質世界無法確定對稱反映的理論問題。

(4)量子物理哲學闡釋的認識論,首先是生理與心理兩者邏輯關係的正確處理。觀察過程中這兩種不同認識階段產生的,不同性質的的存在關係,在量子物理觀認識的原始出發點,邏輯關係就極其明確。在這個基礎上,物質與精神兩者的基本理論關係十分清楚,觀察者面對物質世界建立的物質實體觀,相干邏輯思維的來源、依據,以及兩者關係的變化、相干邏輯推理,都體現了人的思維變化,在物理學的哲學範疇內,必須與外部的物質世界保持一致性的理念要求

那麼量子物理相干思維是不是二值邏輯?

量子物理的哲學基礎,首先就是對物質與精神的性質進行分界。而且是從觀察者認識論的立場出發,構成二值邏輯基本的理論方法。前面已經提到感覺與感覺對象、思維與思維對象的重大哲學區別。這種區別對於量子物理認識自然界物質的屬性,對物質範疇的理論分界把握至關重要。量子物理相干邏輯關係的建立,將這個區別定性為實體觀邏輯的基礎,對於我們認識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由此產生的物理相干運動,對此的理解與表述,在性質的不同規定上有邏輯的理論指導作用。相干性思維首先追溯其外在的來源,感覺到的外界物質對象。但是,僅僅只有感覺,還不能從理性思維的層面,找出對感覺內容物理學需要的概念表述。在邏輯上實體觀明確了對物質世界認識的分界,感性認識升華、過渡到理性思維的過程。

認知的感觸界面其特點是個性化的、個別的、一般的,具體的。可以說,只要是人類可以感覺到的事物,可以通過儀器儀表測量、觀察到的事物變化,都具有彼此相同的物質性。理性思維要建立起抽象、具有概括性的理論思維,兩者的邏輯關係需要進入相干認識論體系。相干思維邏輯的特性,就是觀察者認識外部物質世界時,最初、原始、起點意識的發生,直到轉化為知覺層面的理性思維,都具有明確、清晰的意念指向。實體觀的理念結構,在物質與精神兩者基本存在的邏輯關係上,有確切的認知方式,兩者彼此相互制約、同時並列存在。

這種邏輯關係具有物理哲學認識論的普遍意義。實體觀理念的結構內涵,邏輯關係直接、簡單、明確。來自感覺系外界具體的物質實在,對於我們建立和把握量子物理哲學的相干思維邏輯,區別與一般哲學相關思維邏輯變化,兩者理論的性質、結論,是很容易區別的。相干邏輯思維具有的物質實體規定,有物理觀普遍認識論的意義,它類似一種簡潔的邏輯推理,這種相干邏輯的普適性對於物理的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第三代通訊技術進階小知識(建立量子相干頻率的物理意義)
    建立量子相干頻率的物理意義:建立量子相干頻率的物理是所有的物質運動都是由相互作用造成的,這種物理的變化稱為物質的相干性運動,微粒子的運動與變化都是與場空間相互作用形成的。(2)所有物質的運動與變化,都具有物理量的獨立性與我們給定或指派的數學變量無關。
  • 真理是什麼東西?一切還不就是那麼回事,一切都毫無意義
    在傳統的思維方式中,拜拉特曾問道:「真理是什麼東西?」一切還不是那麼一回事,沒有什麼東西是有意義的。我還在深思,量子哲學第一個問題仍然是思維的對象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最簡單、最明了的答覆就是,首先指明物質對象的真值在哪裡。真理是一個思維邏輯訴求的名詞,對真理的價值追求,量子哲學觀與傳統哲學觀有截然的不同。在這裡,真理的標準不再是客觀而是客體觀。尤其是強調,它必須與物質的對象保存動態的一致性。這種動態的性質是由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樣一來,我們觀念的變化就不再允許由任意主觀設定去框定。
  • 量子力學是唯心論嗎?
    雙縫幹涉已經涉及到波粒二象性,而量子理論中粒子之間也相互作用影響,所以古典概率不能解釋它,但量子波塌縮論就有點將科學哲學化了。量子力學的核心是它的波動方程式,這是一個普通的微分方程,如何定量地求解是理工科出身的人都應該學過的。真正要懂量子力學的涵義,難點在於如何定性地將量子力學的計算與現實的觀察聯繫起來。
  • 相干邏輯思維體系裡,命題與結論存在著什麼樣的關聯性?如何理解
    儘管量子物理的實體運動觀,歸屬於精神範疇,但是,命題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它是由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存在決定的。相干抽象思維的命題與相關抽象思維的命題不同。實體觀的命題概念指謂就是與物質實體的存在保持一致。這種不同於傳統哲學思維命題的理論要求,在傳統的邏輯關係中是無法踐行的。回到主題,實體觀邏輯的命題與結論存在著什麼樣的關聯性,讓我著重說一下。
  • 陳世清:用對稱邏輯解悖(二)
    因此,如果我們找出空間並列的東西之間的層次關係,也就找到了它們之間的時間先後關係。  雞和蛋的共同本質是什麼?是蛋白質。蛋白質有簡單蛋白質與複雜蛋白質,簡單蛋白質是複雜蛋白質的本質,簡單蛋白質展開為複雜蛋白質,所以簡單蛋白質在先,複雜蛋白質在後。雞和蛋相對來講,哪個是簡單蛋白質?當然是蛋。所以蛋在先。  這是從邏輯上推論。
  • 量子信息中心孫麓巖研究組合作實現邏輯比特上錯誤透明的相位門操作
    眾所周知,量子計算在某些問題的處理能力上比經典計算有指數級別的提升,在近二十年來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然而,在實際的量子系統中,與環境耦合而產生的噪聲與退相干使得量子門的保真度遠未達到可以處理實際問題的程度。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可容錯量子計算不僅要求對存儲量子信息的邏輯比特進行量子糾錯保護,而且還需要對邏輯比特操控的動力學過程進行保護,從而得到可靠的量子邏輯門。
  • 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和瞬時信息傳遞與量子退相干的本質
    量子退相干是量子系統與環境因量子糾纏而產生的後果。由於量子相干性而產生的幹涉現象會因為量子退相干而變得消失無蹤。量子退相干促使系統的量子行為變遷成為經典行為,這過程稱為「量子至經典變遷」(quantum-to-classical transition)。德國物理學者漢斯·澤賀最先於1970年提出量子退相干的概念。自1980年以來,量子退相干已成為熱門研究論題。
  • 量子物理哲學的運動觀與傳統物理運動觀的區別是什麼?
    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有它自身獨立的運動規律,不同於意識、思維的孤立變化。物質運動與意識精神理論區別。兩者的理論區別:(1)物質的運動在本質上不受人的意識、精神變化的左右,它是獨立的。(2)意識與精神對物質運動與變化的反映可以是正確也可以是歪曲的。
  • 佛教推理的邏輯——當東方哲學與西方邏輯相遇
    比如:開悟的人死後會發生什麼?人們普遍認為,一個未開悟的人會不斷重生,但開悟的全部意義在於擺脫這種惡性循環。然後呢?你是否還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大約在同一時期,在距離印度5000公裡的雅典,亞里斯多德沿著完全不同的路線奠定了西方邏輯的基礎。在他的邏輯中,有兩條特別重要的規則。一個是排中律,該原則指出,每一個主張必須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沒有其他選擇。
  • 到底什麼是量子計算
    事實上,在物理系統中執行的量子門相對理想量子門的任何偏離都有可能導致量子計算的結果錯誤,進而量子算法失效。退相干在自然界中是廣泛存在的。與此同時,有一些物理機制可以用來抑制退相干。當環境對系統的影響具有某些對稱性的時候,可能存在一個不發生退相干的量子態子空間,因此存儲在子空間內的量子信息可以不受退相干的影響[11-13]。
  • ...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比較_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有什麼區別
    打開APP 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比較_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有什麼區別 發表於 2018-01-30 17:26:04
  • 量子相干和量子糾纏具有操作等效性
    原標題:量子相干和量子糾纏具有操作等效性   上圖 (a)兩個輸入態(S和A)都是不相干的,無法通過非相干操作轉化為糾纏;(b)輸入態S有非零相干,這種相干可以通過非相干操作轉化為糾纏。新結果表明,在這種情況下,輸入相干和輸出糾纏在數量上是相等的。
  • 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比較_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有...
    打開APP 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比較_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有什麼區別 發表於 2018-01-30 17:26:04
  • 意義-事件與析取性綜合——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的事件哲學
    但Chronos作為現在,作為有尺度的物理時間,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存在著一個不可化約的裂縫,在這個意義上,Chronos的時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時間。那麼,克呂西波斯談到的時間,是另一種時間,即Aion,一種無限可分的無形時間。德勒茲的說法是:「對於Aion,過去和未來在時間中持存,並不是現在吸納了過去和未來……相反,而是一個沒有厚度,沒有外延的現在」。
  • 趙文銀:邏輯世界裡的財富能量與產品的關係以及存在形式
    價值的本質是數量性存在,價值就是數量值。價值是自然與人類現象之中普遍存在的數量性事物、存在者、事實。(2)哲學的解釋。價值屬於關係範疇,從認識論上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係,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係的哲學範疇。(3)經濟學的解釋。價值,泛指客體對於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
  • 趙文銀:邏輯世界裡的財富能量與產品的關係以及存在形式
    價值的本質是數量性存在,價值就是數量值。價值是自然與人類現象之中普遍存在的數量性事物、存在者、事實。(2)哲學的解釋。價值屬於關係範疇,從認識論上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係,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係的哲學範疇。(3)經濟學的解釋。價值,泛指客體對於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
  • 進展 | 量子相干度量研究進展
    量子態具有相干疊加的性質,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認識,同時量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又賦予了量子相干更多的物理意義。
  • 物理所在退相干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實驗室研究員謝心澄,孫慶豐和博士生江華、成淑光在前期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的研究了退相干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影響。該工作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 103, 036803(2009)]。  拓撲絕緣體是現代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這兩件事實之間有什麼聯繫並未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用頭腦中先天具有的因果性範疇去思維,才能把兩件本來孤立的事實聯繫起來,說太陽曬是石頭熱的原因,石頭熱是太陽曬的結果。如果說方法論是對邏輯的應用,則康德的先驗邏輯不是邏輯而是方法論,它表明如何對經驗來運用邏輯。所以,先驗邏輯就是知性用範疇綜合經驗的一種方法論。這些範疇是:理性在康德那裡是指一種要求把握絕對的、無條件的知識,即對自在之物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