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是研究人類思維的一門學科,思維是人大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存在概括性的認識。如果我們將認識的對象表述為命題,那麼命題基本單位的構成,量子相干論就要與傳統哲學觀明確的分開處理。感覺與感覺對象歸屬於物質系,是物質範疇的命題。相干思維與思維的對象也歸屬於實體物質觀範疇,同態映射反映的約定。儘管量子物理的實體運動觀,歸屬於精神範疇,但是,命題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它是由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存在決定的。相干抽象思維的命題與相關抽象思維的命題不同。實體觀的命題概念指謂就是與物質實體的存在保持一致。這種不同於傳統哲學思維命題的理論要求,在傳統的邏輯關係中是無法踐行的。
回到主題,實體觀邏輯的命題與結論存在著什麼樣的關聯性,讓我著重說一下。
通常的邏輯關係,命題與結論之間存在著可抽象演化,推導出某種結論的內在變化關係。量子物理實體觀的邏輯命題,意識指向明確,但是由於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的運動與變化,其性質與抽象思維的邏輯變化無關,所以相干邏輯的結論,是無法通過推導產生的。相干思維的邏輯反映,要求同步和物質系的變化保持一致,相干邏輯命題雙重性質的制約,這是與傳統哲學的本質區別。
說到這裡,需要說下相干邏輯思維命題的定義原則,思維內容的區別,其定義是藉助於名詞概念來完成的,概念的多種多樣,涉及到人類認識的不同領域。量子物理哲學,首先要界定的就是概念的基本性質,它的變化是歸屬於物質範疇還是精神範疇。在量子相干論中,相干性是以觀察者感覺對象的特性,來決定概念的歸屬性,而不是以觀察者的意識、思維來決定概念的歸屬。就量子物理的哲學觀而言,感覺與感覺的對象,思維與思維的對象都是概念、都是定義發生的載體形式,但概念性質卻截然不同。物質、物質觀兩個基本概念首先不能混淆,客觀、客體觀的反映,概念也不能混淆。
因此,哲學的概念,便有了不同性質歸屬的理論區別。實體與觀念的反映界面要清晰,內容要確定,物質的變化與精神的變化要分離開表述,觀的變化,概念的內容,也就具有相對性特徵。所謂不同概念的性質定義,是被定義概念的種屬關系所決定的。即歸屬於誰,由誰決定。尤其是動態思維演化形式,還要指明其性質的歸屬。所謂命題,是指具有真假意義陳述句,在量子相干論物理哲學範疇內,凡是相對於物質實體真實存在的,通過感覺系可以把握的,包括藉助於測量的儀器、設備,確定存在的描述對象,都可以是量子物理觀的相干命題。
意識與思維直接與物質的實體,構成的全同態的觀念反映,我們稱之為命題的相干性關聯。相干性關聯的命題,精神範疇的意識存在,是對物質實體全同的觀念反映,這就是量子物理的實體物質觀。這種相干全同反映的存在條件是唯的,即當物質實體存在時,對其作出的概念化定義。簡單地講就是反映與反應要求是同步的、直接的、共生的。「理論實體的存在是由與某些理論相關聯的觀察所確定的。」
相干預相關的關聯性質有著
明顯的不同。「客觀」這一概念,由於物質的存在對象,並不要求與觀察者感覺到的真實保持一致,意識的反映也就沒有了物質的實體,真實存在的對應和約束。靜態如此,動態的變化更是相去甚遠。因此可以看出,「客觀」反映的內涵,包含著由意識、精神可以預設或決定的成分。「客觀」這一概念不具備嚴格的,相干命題的關聯性。量子相干論的實體觀,對物質世界認識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命題概念是否具有相干性,是否具有相干性基礎上的全同性。由此可以劃分出量子相干論物質觀,命題真值的限定條件。
最後我們關心的是相干邏輯對命題關係的哲學約束又在哪裡呢?在傳統哲學中,任何概念都被看成是一個抽象化的形式概念,不必與外部物質世界,有嚴格的實體存在對應關係。而在量子相干論的實體觀,則是由相干邏輯命題的關係,嚴格規定的。物質的實體觀,只存在於觀察者感覺與知覺全同的直接反映。感覺的對象物質實體是否存在,這是個特定的物質存在約束條件,此時此刻人的意識、思維與真實物質世界一致全同的變化,才是對客體物質真實反應同步映射的真值反映。
相干命題的真值,是感覺與知覺的同時存在。因為只有在此時此刻嚴格的命題邏輯規定下,意識與思維的變化才能被約束,才會被外界物質所支配,才是對物質世界真實存在與變化的正確反映。這是人的意識、思維、知覺系的反映,受到生理感覺系的幹涉後,形成的相干命題的直接關聯。量子物理的實體觀,「真值」存在的唯一條件,是因為觀念的存在,它與物質存在,保持了相干的同步聯繫。量子相干論的命題性質,最關心的是,此時此刻的觀念變化,是否被賦予了一種來自外在物質形態,相干支配、約束的力量,並被其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