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是人際溝通的基石,是推動科學進步的一種基礎性力量。起源於西方,它重視一種因果關係。中醫就因邏輯關係不明晰,未得到世界認可。 學點邏輯知識,有利於我們更好地交流、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此前我寫過《邏輯思維的思想框架》、《邏輯學的基本原理》,這都是邏輯學的入門知識,是麥克倫尼(美)《簡單的邏輯學》的讀書整理。這是第三篇。
一、什麼是論證
論證是邏輯學的核心內容,是邏輯思維的具體表現形式。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已知正確的第一個觀點,推斷出第二個觀點,而第二個觀點之所以正確,是由於第一個觀點的正確。
論證有兩個基本要素構成:前提(第一個觀點)、結論(第二個觀點)。前提和結論都是一個命題。
(命題是一個判斷陳述。 人腦善於比較,通過兩兩相比,發現事物之間的完全相同、部分相同、完全不同,從而產生判斷、命題,再通過命題之間的聯結,產生各種觀念、產生對這個世界的連貫認識。)
二、正確論證的形式
為了使論證正確有力,除了前提正確、符合事實、與結論密切相關外,我們還要關注論證結構的有效性,才能使結論有說服力;簡單地說,就是要內容(正確)真實、結構(形式)合理。
論證形式最著名的是三段論,反映了人類思維的習慣性運作。三段論用符號表示就是:
每一個M都是P。每一個S都是M。所以,每一個S都是P。
第一個命題是大前提,第二個是小前提,第三個是結論。M、S、P表示命題中涉及的事物,M代表「中項」,P代表「大項」,S代表「小項」。中項尤其重要,因為它的任務是搭建起聯結其他兩項的橋梁,論證的成功與否有賴於中項。
三段論推理的根據是,首先確定某一部分是屬於整體的,然後得出某一部分的組成成員也是屬於整體的。
在三段論中,儘量使用肯定命題,使得思維清晰、積極;中項至少要有一次是周延的,這樣才能在大項和小項之間起到聯結作用,才能演繹出必然的而不是可能的結論;結論的周延性受前提控制。
周延是指一個概念外圍範圍被全部斷定的情況。比如:所有的化學家都是科學家,「化學家」就是周延的。通常:全稱(全稱、特稱也是個概念範圍,全部、部分,類同周延、不周延)肯定命題主項(命題前半部分)周延,謂項(命題後半部分)不周延;特稱肯定命題主項不周延,謂項也不周延。因此,中項至少一次是全稱肯定命題的主項。
例:
「所有的化學家都是科學家,王明是化學家,所以王明是科學家」是正確的;
「小王是化學家,小張是化學家,所以小王就是小張」,是錯誤的,中項不周延;
「每個化學家都是科學家,每個化學家都努力工作,所以,每個努力工作的人都是科學家」。錯誤,「每個努力工作的人」在結論中是周延(全稱)的,在小前提中是不周延(特稱、部分)的。
三、推證方法
從前提到結論,通常有兩種推理方法:歸納論證與演繹論證。演繹論證是從一般到個別,而歸納論證則恰恰相反。更準確地區分兩者的方法是: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結論,而歸納論證只能得出可能性結論。
我們日常用的較多的是演繹論證。常見的演繹論證包括:聯言論證、選言論證和條件論證。
聯言論證的象徵性表示為:A·B(A和B,A和B都代表一個完整的命題);「A·B,所以A(B)」是正確的論證形式。
選言論證的象徵性表示為:AvB(A或者B)。A、B是相互排斥的,不相容的;它們不能同時為真。一個為真,另一個必為假;也不能同時為假。如果它們同時為假,這個命題就帶有欺騙性。
歸納論證的目的是對大量的事物推理作出可信的一般性結論(即有高度可能性)。常見的是類比論證。
類比論證推理的邏輯是:在已知A、B有足夠多毋庸置疑的相同特性的基礎上,通過A推導出B的其他特性。
201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