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58的「私人語言論證」
本文對「私人語言論證」的考察從§258開始,在這一節私人語言學家提出私人實指定義的方式,在他看來,當感覺S發生時將注意力集中於它並且同時寫下記號「S」,就能夠建立起一種關於感覺S的語言。但是,即使假定上述所有活動都能夠順利實施,這一命名儀式也值得懷疑:「但是『我把它印在我的記憶之中』只能意味著:這一過程使我在將來能夠正確記起這個聯繫。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我沒有正確性的標準。」(PI §258,黑體為筆者所加③)這段話是批評私人實指定義的核心,它表明這一活動不僅僅是當下行為,還要關涉到隨後的記憶活動。在記憶問題上,最重要的不是記憶本身不可靠,而是對記憶的檢測,即如何判斷某一記憶是否正確。這個判斷活動要求提供記憶正確的標準,即憑藉什麼可以判斷記憶的真假。在這個問題上,一種可靠的標準是一種有效的樣本,但是,在私人實指定義情況中缺乏這種標準。因此,上面那段話說的明顯是缺乏關於記憶正確的標準。
但是,這裡到底是關於什麼的記憶呢?對於這個問題,解釋者容易產生可分歧,因為這裡涉及多種記憶要素。在T1階段這裡有三個因素:(1)感覺S;(2)記號「S」;(3)感覺和記號的連接R。與此相應,在T2階段也會出現三個要素:(1)感覺S的記憶S′;(2)記號「S」的記憶「S′」;(3)感覺和記號的連接R的記憶R′。因而,面對記憶檢測,這三個記憶要素都要求正確標準。然而,從文本角度來看,§258中說的是關於R′的檢測。④與前面引文緊鄰的前一句話是這樣:「對呀,那正是通過集中我的注意力而完成;因為通過這種方式,我把記號與感覺的聯繫印在了我的記憶之中。」(PI §258,黑體為筆者所加)接下來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麼缺乏一個正確性的標準,維根斯坦在§264對此作了解釋說明。
記憶檢測存在兩類標準,公共標準和私人標準。私人語言學家只有私人標準可用,將其作為主觀辯護。當他想驗證一個記憶的正確與否,只有心靈內部圖像能夠作為標準,這個圖像可以是通過想像得到,也可以是通過記憶得到。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要面臨進一步的問題:用來檢驗第一個記憶的心靈圖像本身有待檢驗。⑤主觀辯護方法的實質是用一個有待檢驗的樣本去檢驗另一個有待檢驗的樣本,這將導致正確性要求的無限倒退,用維根斯坦的例子來說,就相當於:「一個人買了多份早晨的報紙向自己確認報紙上說的是真的。」(PI §265)主觀辯護充其量只能獲得貌似正確的結果,但是這顯然無法滿足真正語言的語法要求。這一節是對記憶主觀辯護的一般說明,可以看出,§258中提到的記憶三個要素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記憶標準無法確定導致記憶結果不可用,這種不可用還會產生一系列後續問題。對記憶問題的忽略,是導致多種解讀爭論不休的根源。
早期評論者將這一論證歸結為對記憶可靠性的懷疑,認為按照這種論證路線的話,公共語言也會遭受同等懷疑,因為公共語言也需要依賴於記憶。⑥這顯然是誤解,按照本文的理解,私人語言論證並不是記憶懷疑論,毋寧說是關於記憶標準的懷疑論。維根斯坦的論證目的並非懷疑記憶的可靠性,而是根據記憶不可靠這樣的事實,對私人情境下的記憶標準提出懷疑。需要強調,記憶不可靠是維根斯坦的基本出發點,它是導致後面標準缺失問題的原因。這一點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看到:「永遠以這樣的方式擺脫私人對象:假設它一直在變化,但是由於記憶欺騙了你,所以你無法注意到這種變化。」⑦(PI part ii §214)
記憶不可靠是一個普遍問題,但是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在公共領域,雖然記憶不可靠,但不會產生嚴重問題,因為公共領域有獨立於記憶的樣本,從而為記憶正確性提供檢驗。在私人領域,記憶不可靠將導致記憶內容的不可用,因為這裡只能以一個本身不可靠的樣本作為標準,它只是一個虛假的標準,無法為隨後「談論正確記憶」提供可行性,因而也不能在語法層面為與其相關的記號的使用提供有效支撐。由此可見,關於記憶不可靠這個經驗事實問題,無論是在私人情況還是公共情況,維根斯坦的態度都是中立的,這也表明為何早期記憶懷疑論對他的指控是一種誤解。
早期持記憶懷疑論的解讀者專注於質疑記憶的可靠性,沒有看到標準問題,導致他們走向了一個極端。後來的解讀者專注於其他方面的問題,沒有認識到記憶不可靠這一事實是標準問題的原因,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試圖將私人語言問題與記憶問題完全分離出來,表明記憶問題與這裡的私人語言問題完全無關,試圖強調經驗問題與語法問題無關。這一解讀秉承了維根斯坦哲學「語法考察」的精神,遺憾的是他們在論述相關問題時比維根斯坦走的更遠,產生了對語法問題的誤解。這裡面一個頗具代表的策略是所謂的「記憶挑戰」,對此,林允清這樣表述:「在很短時間內,比如說五分鐘,我的記憶是可靠的。因此,難道我不能在這個短時間內正確記起之前的感覺並且知道它和現在的這個感覺是一樣的嗎?我將把這稱為『記憶挑戰』。」(Lin,p.259)林允清認為,這個挑戰可以摧毀記憶懷疑論的解讀。按照記憶懷疑論,私人語言論證建立在對記憶可靠性的懷疑之上。但是,「記憶挑戰者」認為,假設記憶完全可靠,記憶懷疑的難題就會得到解決,其結果應當是產生私人語言,但是這將導致維根斯坦的私人語言論證被瓦解,不過這種結局似乎很難被解讀者們接受,因此,私人語言論證的問題似乎是和記憶懷疑論不相關,問題應該出現在其他方面。這種反證法顯示出記憶懷疑論的解讀誤入歧途。在此基礎上,林允清進一步認為,「記憶挑戰」可以摧毀大多數已知的解讀,包括「缺乏正確標準」解讀和沒有「舞臺背景」解讀等等。他藉此給出了前面提到的「識別困難」解讀。
按照本文的觀點,記憶不可靠問題是標準缺失的一個肇因,而標準問題是私人語言不可能的根源。實際上「記憶挑戰」不會影響本文的解讀。按照「記憶挑戰者」的觀點,假設記憶完全可靠,私人語言學家在T2時間獲得的記憶將直接對應於T1出現的各個要素。在此基礎上,他能夠作出進一步的心靈活動,包括識別S和S1,利用S′記號使用R′,這裡不會出現任何錯誤,這種情況將會使得私人實指定義成為可能。但是,這樣說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雖然假設了記憶完全可靠,但是,這種可靠性通過什麼獲得保證,「記憶挑戰者」並沒有明確說明。對於「記憶挑戰者」而言,需要澄清在什麼意義上記憶可靠。這裡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經驗版本,通過公共標準檢測為記憶提供可靠性承諾;另一種是先驗版本,通過神奇力量保證記憶可靠,在這種情況下,私人語言學家將不需要判斷記憶正確與否的私人標準。但是這兩個版本都存在問題。
如果「記憶挑戰者」堅持經驗版本,那麼在這個假設的場景中,就已經蘊含了公共標準,這樣的結果是,私人實指定義得到的私人語言將是公共語言,私人標準在這裡不起作用,因此並不會對本文解讀提出挑戰。如果「記憶挑戰者」堅持先驗版本,那麼就需要提供這種版本在維根斯坦思想中成立的依據,在本文看來,維根斯坦本人並沒有明確討論過這個問題。⑧不過,即使這個版本成立,那麼也存在嚴重問題。記憶可靠假設了非正常的生活形式,這和維根斯坦談論的正常生活形式下的私人語言場景有很大區別。他反覆強調記憶可能欺騙人們,這就說明這種欺騙的事實是一種基本的經驗場景,或者說,這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形式。按照先驗版本,如果依靠神奇的力量,記憶完全可靠,基本經驗場景或者生活形式就發生改變,這將是一個理想狀況,關於記憶的語法問題將會隨之發生變化。⑨這種設想的場景將會導致私人語言學家無需再為記憶尋找私人正確性標準,因為私人正確性標準是和記憶正確與錯誤的可能性這種生活形式密不可分,如果沒有錯誤可能性,私人正確性標準的要求也將不會產生。換句話說,「記憶挑戰」的先驗版本將改變整個私人語言學家的場景,這與§258私人語言論證討論基本生活形式下的私人場景存在本質差異,因此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總之,在維根斯坦討論的正常生活形式的私人語言場景之中,記憶本身是可錯的(這點由公共標準獲得說明),因而私人語言學家需要為記憶提供私人正確提供標準,但是他只能提供無效的私人標準,致使無法有意義地談論記憶的對錯,最終導致私人實指定義的不可能。
三、「記憶標準缺失」的衍生問題
私人語言定義的確存在關於不同感覺的識別問題,私人語言學家需要正確識別出當下感覺與過去所發生感覺的同一性,只有這樣才可以將之前定義的感覺符號成功應用到當下感覺。不過,在私人情境中,這種識別註定失敗,識別問題的確是私人實指定義的一個難題。但是,識別難題應當歸結於記憶標準的缺失問題。當T2出現一個新的感覺S1時,私人語言學家要將其與T1出現的感覺S進行比較和辨認,由於後一感覺已經消失不見,所以他用來做比較的樣本只能是關於S的記憶S′,對S1和S′的比較是私人語言學家能夠成功進行的操作,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相同或者不同的結果。但是,無論S1和S′的比較結果怎樣,S1和S的比較在一開始就註定是無效的一步。這一比較實際上要斷定S1和S的關係,S′只是起了一個中介作用,為了使得S1和S′的關係比較能夠有效的適用於S1和S的比較,需要確認S和S′的同一關係。前面論述已經表明,私人情況缺乏判斷記憶正確的標準,由此S和S′的關係無法得到確認,其結果是S1和S′的比較關係不能等價於S1和S的比較關係,甚至也不能合理的適用於後者的關係。因此,S1和S的比較關係永遠無法得到有效確認,這裡顯示的是一種邏輯上的不可能性(缺乏標準),其所展示的問題是由(私人)經驗情況導致的邏輯(語法)問題。
持不可識別觀點的評論者認為,S1和S的識別會產生問題,他們在這一點上是對的。但是他們進一步認為這個問題的終極根源是缺乏一個識別標準,⑩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解讀存在問題。他們沒有真正解決標準缺失究竟來源於何處的問題,只是將§258中「缺乏正確標準」當成了缺乏識別標準。這一觀點存在兩個重要問題。第一、這裡所談論的「缺乏正確標準」,在文本上緊接前面一句中出現的「記起感覺與記號的連接」,因此,這個標準應當是關於記憶的標準,因而不能作為S1和S識別困境的直接文本依據。第二、他們沒有看到識別困境實際上根源於記憶標準的缺失,在識別過程中,被認為可以作為標準的記憶本身需要一個標準,但是後面這個標準實際上並不存在,問題出現在記憶樣本的不確定之上。
另外一些解讀者認為,私人語言的不可能是因為私人語言學家無法確認感覺的類型,在這一點上,記憶標準懷疑的解讀與他們的解讀並不衝突。但是,他們沒有給出類型確認失敗的原因,而本文提供的解讀能夠合理地解釋這個現象。實際上,感覺類型的缺失與私人對象空洞有緊密關係,並且二者都是源於記憶標準的缺失。私人對象作為記憶內容的心靈圖像是關於原始感覺的印象,由於缺乏記憶標準,私人對象的正確性無法獲得確認,它與原始感覺之間的同一關係無法得到確認,因而原始感覺的同一性也無法得到確證,任何宣稱原始感覺的「同一」都不是真的同一,而只能是印象中的同一,在這個意義上就無法談論同一。感覺個例的同一性決定了能否建立起真正的類型,在私人對象這裡,這種同一性確認無法得到保證,因此,結果就是感覺類型也無法得到確證。§294還表明,私人對象無法提供任何信息,因為它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都是成問題的:「你承認對於他面前的東西不能說出它究竟是什麼什麼樣子(what kind of)。」在此,私人對象作為一種「假對象」(fake-object)決定了其自身無法作為有效因素進入語言,這種對象看起來像是一般對象,但是「卻沒有任何信息內容。」(PI §298)記憶標準的缺失既決定了無法形成特定感覺類型,也決定了私人對象自身內容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