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標準:「私人語言論證」研究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二、§258的「私人語言論證」

  本文對「私人語言論證」的考察從§258開始,在這一節私人語言學家提出私人實指定義的方式,在他看來,當感覺S發生時將注意力集中於它並且同時寫下記號「S」,就能夠建立起一種關於感覺S的語言。但是,即使假定上述所有活動都能夠順利實施,這一命名儀式也值得懷疑:「但是『我把它印在我的記憶之中』只能意味著:這一過程使我在將來能夠正確記起這個聯繫。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我沒有正確性的標準。」(PI §258,黑體為筆者所加③)這段話是批評私人實指定義的核心,它表明這一活動不僅僅是當下行為,還要關涉到隨後的記憶活動。在記憶問題上,最重要的不是記憶本身不可靠,而是對記憶的檢測,即如何判斷某一記憶是否正確。這個判斷活動要求提供記憶正確的標準,即憑藉什麼可以判斷記憶的真假。在這個問題上,一種可靠的標準是一種有效的樣本,但是,在私人實指定義情況中缺乏這種標準。因此,上面那段話說的明顯是缺乏關於記憶正確的標準。

  但是,這裡到底是關於什麼的記憶呢?對於這個問題,解釋者容易產生可分歧,因為這裡涉及多種記憶要素。在T1階段這裡有三個因素:(1)感覺S;(2)記號「S」;(3)感覺和記號的連接R。與此相應,在T2階段也會出現三個要素:(1)感覺S的記憶S′;(2)記號「S」的記憶「S′」;(3)感覺和記號的連接R的記憶R′。因而,面對記憶檢測,這三個記憶要素都要求正確標準。然而,從文本角度來看,§258中說的是關於R′的檢測。④與前面引文緊鄰的前一句話是這樣:「對呀,那正是通過集中我的注意力而完成;因為通過這種方式,我把記號與感覺的聯繫印在了我的記憶之中。」(PI §258,黑體為筆者所加)接下來的關鍵問題是為什麼缺乏一個正確性的標準,維根斯坦在§264對此作了解釋說明。

  記憶檢測存在兩類標準,公共標準和私人標準。私人語言學家只有私人標準可用,將其作為主觀辯護。當他想驗證一個記憶的正確與否,只有心靈內部圖像能夠作為標準,這個圖像可以是通過想像得到,也可以是通過記憶得到。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要面臨進一步的問題:用來檢驗第一個記憶的心靈圖像本身有待檢驗。⑤主觀辯護方法的實質是用一個有待檢驗的樣本去檢驗另一個有待檢驗的樣本,這將導致正確性要求的無限倒退,用維根斯坦的例子來說,就相當於:「一個人買了多份早晨的報紙向自己確認報紙上說的是真的。」(PI §265)主觀辯護充其量只能獲得貌似正確的結果,但是這顯然無法滿足真正語言的語法要求。這一節是對記憶主觀辯護的一般說明,可以看出,§258中提到的記憶三個要素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記憶標準無法確定導致記憶結果不可用,這種不可用還會產生一系列後續問題。對記憶問題的忽略,是導致多種解讀爭論不休的根源。

  早期評論者將這一論證歸結為對記憶可靠性的懷疑,認為按照這種論證路線的話,公共語言也會遭受同等懷疑,因為公共語言也需要依賴於記憶。⑥這顯然是誤解,按照本文的理解,私人語言論證並不是記憶懷疑論,毋寧說是關於記憶標準的懷疑論。維根斯坦的論證目的並非懷疑記憶的可靠性,而是根據記憶不可靠這樣的事實,對私人情境下的記憶標準提出懷疑。需要強調,記憶不可靠是維根斯坦的基本出發點,它是導致後面標準缺失問題的原因。這一點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看到:「永遠以這樣的方式擺脫私人對象:假設它一直在變化,但是由於記憶欺騙了你,所以你無法注意到這種變化。」⑦(PI part ii §214)

  記憶不可靠是一個普遍問題,但是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在公共領域,雖然記憶不可靠,但不會產生嚴重問題,因為公共領域有獨立於記憶的樣本,從而為記憶正確性提供檢驗。在私人領域,記憶不可靠將導致記憶內容的不可用,因為這裡只能以一個本身不可靠的樣本作為標準,它只是一個虛假的標準,無法為隨後「談論正確記憶」提供可行性,因而也不能在語法層面為與其相關的記號的使用提供有效支撐。由此可見,關於記憶不可靠這個經驗事實問題,無論是在私人情況還是公共情況,維根斯坦的態度都是中立的,這也表明為何早期記憶懷疑論對他的指控是一種誤解。

  早期持記憶懷疑論的解讀者專注於質疑記憶的可靠性,沒有看到標準問題,導致他們走向了一個極端。後來的解讀者專注於其他方面的問題,沒有認識到記憶不可靠這一事實是標準問題的原因,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試圖將私人語言問題與記憶問題完全分離出來,表明記憶問題與這裡的私人語言問題完全無關,試圖強調經驗問題與語法問題無關。這一解讀秉承了維根斯坦哲學「語法考察」的精神,遺憾的是他們在論述相關問題時比維根斯坦走的更遠,產生了對語法問題的誤解。這裡面一個頗具代表的策略是所謂的「記憶挑戰」,對此,林允清這樣表述:「在很短時間內,比如說五分鐘,我的記憶是可靠的。因此,難道我不能在這個短時間內正確記起之前的感覺並且知道它和現在的這個感覺是一樣的嗎?我將把這稱為『記憶挑戰』。」(Lin,p.259)林允清認為,這個挑戰可以摧毀記憶懷疑論的解讀。按照記憶懷疑論,私人語言論證建立在對記憶可靠性的懷疑之上。但是,「記憶挑戰者」認為,假設記憶完全可靠,記憶懷疑的難題就會得到解決,其結果應當是產生私人語言,但是這將導致維根斯坦的私人語言論證被瓦解,不過這種結局似乎很難被解讀者們接受,因此,私人語言論證的問題似乎是和記憶懷疑論不相關,問題應該出現在其他方面。這種反證法顯示出記憶懷疑論的解讀誤入歧途。在此基礎上,林允清進一步認為,「記憶挑戰」可以摧毀大多數已知的解讀,包括「缺乏正確標準」解讀和沒有「舞臺背景」解讀等等。他藉此給出了前面提到的「識別困難」解讀。

  按照本文的觀點,記憶不可靠問題是標準缺失的一個肇因,而標準問題是私人語言不可能的根源。實際上「記憶挑戰」不會影響本文的解讀。按照「記憶挑戰者」的觀點,假設記憶完全可靠,私人語言學家在T2時間獲得的記憶將直接對應於T1出現的各個要素。在此基礎上,他能夠作出進一步的心靈活動,包括識別S和S1,利用S′記號使用R′,這裡不會出現任何錯誤,這種情況將會使得私人實指定義成為可能。但是,這樣說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雖然假設了記憶完全可靠,但是,這種可靠性通過什麼獲得保證,「記憶挑戰者」並沒有明確說明。對於「記憶挑戰者」而言,需要澄清在什麼意義上記憶可靠。這裡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經驗版本,通過公共標準檢測為記憶提供可靠性承諾;另一種是先驗版本,通過神奇力量保證記憶可靠,在這種情況下,私人語言學家將不需要判斷記憶正確與否的私人標準。但是這兩個版本都存在問題。

  如果「記憶挑戰者」堅持經驗版本,那麼在這個假設的場景中,就已經蘊含了公共標準,這樣的結果是,私人實指定義得到的私人語言將是公共語言,私人標準在這裡不起作用,因此並不會對本文解讀提出挑戰。如果「記憶挑戰者」堅持先驗版本,那麼就需要提供這種版本在維根斯坦思想中成立的依據,在本文看來,維根斯坦本人並沒有明確討論過這個問題。⑧不過,即使這個版本成立,那麼也存在嚴重問題。記憶可靠假設了非正常的生活形式,這和維根斯坦談論的正常生活形式下的私人語言場景有很大區別。他反覆強調記憶可能欺騙人們,這就說明這種欺騙的事實是一種基本的經驗場景,或者說,這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形式。按照先驗版本,如果依靠神奇的力量,記憶完全可靠,基本經驗場景或者生活形式就發生改變,這將是一個理想狀況,關於記憶的語法問題將會隨之發生變化。⑨這種設想的場景將會導致私人語言學家無需再為記憶尋找私人正確性標準,因為私人正確性標準是和記憶正確與錯誤的可能性這種生活形式密不可分,如果沒有錯誤可能性,私人正確性標準的要求也將不會產生。換句話說,「記憶挑戰」的先驗版本將改變整個私人語言學家的場景,這與§258私人語言論證討論基本生活形式下的私人場景存在本質差異,因此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總之,在維根斯坦討論的正常生活形式的私人語言場景之中,記憶本身是可錯的(這點由公共標準獲得說明),因而私人語言學家需要為記憶提供私人正確提供標準,但是他只能提供無效的私人標準,致使無法有意義地談論記憶的對錯,最終導致私人實指定義的不可能。

  三、「記憶標準缺失」的衍生問題

  私人語言定義的確存在關於不同感覺的識別問題,私人語言學家需要正確識別出當下感覺與過去所發生感覺的同一性,只有這樣才可以將之前定義的感覺符號成功應用到當下感覺。不過,在私人情境中,這種識別註定失敗,識別問題的確是私人實指定義的一個難題。但是,識別難題應當歸結於記憶標準的缺失問題。當T2出現一個新的感覺S1時,私人語言學家要將其與T1出現的感覺S進行比較和辨認,由於後一感覺已經消失不見,所以他用來做比較的樣本只能是關於S的記憶S′,對S1和S′的比較是私人語言學家能夠成功進行的操作,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相同或者不同的結果。但是,無論S1和S′的比較結果怎樣,S1和S的比較在一開始就註定是無效的一步。這一比較實際上要斷定S1和S的關係,S′只是起了一個中介作用,為了使得S1和S′的關係比較能夠有效的適用於S1和S的比較,需要確認S和S′的同一關係。前面論述已經表明,私人情況缺乏判斷記憶正確的標準,由此S和S′的關係無法得到確認,其結果是S1和S′的比較關係不能等價於S1和S的比較關係,甚至也不能合理的適用於後者的關係。因此,S1和S的比較關係永遠無法得到有效確認,這裡顯示的是一種邏輯上的不可能性(缺乏標準),其所展示的問題是由(私人)經驗情況導致的邏輯(語法)問題。

  持不可識別觀點的評論者認為,S1和S的識別會產生問題,他們在這一點上是對的。但是他們進一步認為這個問題的終極根源是缺乏一個識別標準,⑩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解讀存在問題。他們沒有真正解決標準缺失究竟來源於何處的問題,只是將§258中「缺乏正確標準」當成了缺乏識別標準。這一觀點存在兩個重要問題。第一、這裡所談論的「缺乏正確標準」,在文本上緊接前面一句中出現的「記起感覺與記號的連接」,因此,這個標準應當是關於記憶的標準,因而不能作為S1和S識別困境的直接文本依據。第二、他們沒有看到識別困境實際上根源於記憶標準的缺失,在識別過程中,被認為可以作為標準的記憶本身需要一個標準,但是後面這個標準實際上並不存在,問題出現在記憶樣本的不確定之上。

  另外一些解讀者認為,私人語言的不可能是因為私人語言學家無法確認感覺的類型,在這一點上,記憶標準懷疑的解讀與他們的解讀並不衝突。但是,他們沒有給出類型確認失敗的原因,而本文提供的解讀能夠合理地解釋這個現象。實際上,感覺類型的缺失與私人對象空洞有緊密關係,並且二者都是源於記憶標準的缺失。私人對象作為記憶內容的心靈圖像是關於原始感覺的印象,由於缺乏記憶標準,私人對象的正確性無法獲得確認,它與原始感覺之間的同一關係無法得到確認,因而原始感覺的同一性也無法得到確證,任何宣稱原始感覺的「同一」都不是真的同一,而只能是印象中的同一,在這個意義上就無法談論同一。感覺個例的同一性決定了能否建立起真正的類型,在私人對象這裡,這種同一性確認無法得到保證,因此,結果就是感覺類型也無法得到確證。§294還表明,私人對象無法提供任何信息,因為它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都是成問題的:「你承認對於他面前的東西不能說出它究竟是什麼什麼樣子(what kind of)。」在此,私人對象作為一種「假對象」(fake-object)決定了其自身無法作為有效因素進入語言,這種對象看起來像是一般對象,但是「卻沒有任何信息內容。」(PI §298)記憶標準的缺失既決定了無法形成特定感覺類型,也決定了私人對象自身內容的空洞。

相關焦點

  • 97思維模型:圖爾敏論證模型
    溝通表達不是滔滔不絕,不是妙語連珠,而是用最簡短的語言,最讓人信服的論據,最嚴密的邏輯去達成我們的對話目標。溫莎大學推理、論證與修辭研究中心教授道格拉斯·沃爾頓認為對話有六種類型。在對話的過程中,很多人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邏輯不清。要想有邏輯就要學好邏輯學。
  • 邏輯思維語言~論證
    思維導圖一、什麼是論證論證是邏輯學的核心內容,是邏輯思維的具體表現形式。二、正確論證的形式為了使論證正確有力,除了前提正確、符合事實、與結論密切相關外,我們還要關注論證結構的有效性,才能使結論有說服力;簡單地說,就是要內容(正確)真實、結構(形式)合理。論證形式最著名的是三段論,反映了人類思維的習慣性運作。三段論用符號表示就是:每一個M都是P。
  • 基於形式論辯系統的滑坡論證分析
    摘要: 形式論辯是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作為一種非單調推理形式手段,它可以與自然語言處理、論證挖掘等多個研究方向結合。然而,如何運用形式論辯理論來建模非形式論證,仍然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文章以此為出發點,著眼於一種在法律、倫理領域常見的非形式論證——滑坡論證,使用形式論辯方法對其進行建模。
  • 李航:人工智慧的未來 ——記憶、知識、語言
    面向未來,深度學習(神經處理)與傳統符號處理的結合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神經符號處理(neural symbolic processing)的新範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其研究也取得初步進展。語言是基於符號的,計算機擅長的是符號處理,用符號表示語言處理的結果是自然的選擇。神經符號處理旨在同時使用神經表示與符號表示來描述語言的語義,發揮兩者的優勢,更好地進行自然語言處理。基於神經符號處理的智能問答系統也是由語言處理模塊、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中央處理模塊組成,如圖 3 所示。語言處理模塊又由編碼器和解碼器組成。
  • 學生運動能力等級標準論證會舉行
    導 讀 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於計算機視覺的中國學生運動能力等級標準與測評系統研究」開題論證會近日在北京舉行。
  • 邏輯論證 vs 政治論證
    論證是對論證對象的確立,論證結構的構件,論證過程的推導,論證方向的選擇,論證結果的界定與升華。注意,前提和前件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前提是論證結構的子結構,前件是條件論證中的子結構,條件論證中的蘊涵式表達為if, then. 如果分句為前件,那麼分句為後件。if-then整個句子可以作為1個前提。隱含假設的挖掘 | 為了語言交流的經濟性,一個論證常常可以省略或隱藏了前提,前提的身份可以是假設也可以是實設。
  • 《語言戰略研究》| 方小兵:「語言認同」研究熱度不減
    《語言戰略研究》2018年第3期再度探討這一話題,但專欄名稱從「語言與認同」改為「語言認同」,研究內容更加聚焦語言生活。專欄推出了5篇文章,意在把相關研究繼續向前推進。從中國知網的下載量和被引量看,《語言戰略研究》在語言認同研究方面與國內其他學術刊物有效互動,學術影響力逐年攀升。
  • 語言進化研究的跨學科思考:語言是心理時間旅行的外延
    語言進化研究在近四十年裡進入復興階段,是人類交際能力文獻中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跨學科是這一話題當前研究的顯著特徵,匯集計算機模擬、認知心理學、遺傳學、古人類學、分子生物學、語言學和比較研究等領域知識,才能產生生物學上合理的、計算上可行的和行為上充分的語言進化結論。
  • 克裡普克關於身心屬性二元論的論證
    索爾·阿倫·克裡普克在1970年的普林斯頓大學講座中,在《命名與必然性》中提出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反對身心同一性理論的論證,支持某種類型的屬性二元論。這一論證旨在解釋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在對跨世界同一性條件的性質和邏輯、語義學和語言哲學中的指稱理論進行全面哲學處理的背景下,在相對較高的抽象層次上解決心靈-身體問題。
  • 突圍法律論證困境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哲學和法哲學領域,建立在現代邏輯、語言哲學和對話理論基礎上的論證理論悄然興起。而其中,德國法哲學家羅伯特·阿列克西的貢獻是獨特的,其在1978年出版的《法律論證理論》一書中,型構了包括5個基本規則、4個理性規則、4個負擔規則、6個證立規則和3個過渡規則在內的理性實踐論辯體系,對論證理論的發展無疑具有「立法」般意義。
  • 2021國考申論作文分論點論證之舉例論證
    談到寫作文,不少學生覺得好難,特別是作文分論點的論證。要麼覺得無話可說,要麼覺得論證無力,不能很好支持分論點。那中公教育就來跟大家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在論證分論點的時候可以採用道理論證,舉例論證,還可以採用道理與舉例相結合的論證方式。這裡,我們主要來說說舉例論證。首先,舉例論證的例子從哪裡來選取呢?如果給定資料裡有可以使用的案例,我們可以適量使用。
  • 研究語言蝕失 服務老齡事業
    語言學研究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要求,積極服務老齡事業發展,以實際行動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值得我國語言學界深入思考。探究老齡化與語言衰老之間的關係,是老齡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相關研究有助於認清人類語言發展的重要一端,從而全面展現語言在大腦認知退化狀態下的功能表現,為揭示大腦在生命周期中的變化過程提供觀測數據。同時,該類研究還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包括增加智退症早期篩查的數據形式和檢測維度,為高齡化城鎮建設、健康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性研究數據等。
  • 事業單位寫作技巧:文章寫作論證—對比論證
    遇到很多備考者在事業單位文章寫作過程中,論證方式相對單一,從今天開始陸續給各位備考者分享一些論證的有效方式,幫助備考者豐富論證技巧,今天重點分享的是對比論證。對比論證即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道理或事實之間的對比來證明論點。
  • 批判性思維與語言教學相融合
    自20世紀初以來,與批判性思維有關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受到了許多教育學家的重視。進入21世紀,技術和交流手段的變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問題等全球性挑戰,都要求人們擁有新的知識和技能,來適應其所處和將要面對的環境。
  • 杭州私人一對一英語培訓哪家好?外教一對一英語收費標準多少錢?
    那麼,杭州私人一對一英語培訓哪家好?外教一對一英語收費標準多少錢?接下來就為大家分享一下。  杭州外教一對一英語培訓機構哪家效果好?我了解過一些在線英語培訓班,它們會根據自身的情況安排課程學習方案,而且上課時間靈活,很受大家的青睞。
  • 英研究人員發現閉目養神片刻有助增強記憶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更簡便的方法,閉目養神數分鐘,有助增強短期和長期記憶。研究人員並不限制閉目養神者的思緒,可以天馬行空,可以回憶故事,也可以羅列購物清單。關鍵在於,志願者不受外界打擾,不接收新信息。玩遊戲的志願者,必須從電腦屏幕上兩幅非常相近的畫作中找出兩處細微差別。遊戲要求志願者集中注意力,但並不涉及語言,因為語言處理可能影響對兩個故事的記憶。半小時後,研究人員要求志願者回憶故事細節內容;7天后要求志願者再次回憶。
  • 《CNSET英語口語能力等級考試計算機測評標準》專家論證會舉行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審議了由北京市教育學會學科英語教育研究分會提出,由馳聲教育考試研究院和北京樂恩寧教育測評技術中心起草和研製的《CNSET英語口語能力等級考試計算機測評標準》。參加本次專家論證會的專家有:中國教育裝備研究院副院長喬玉全、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力、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連仲、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孫大偉、貴州師範大學教授丁廷森、中國外語教育東方論壇秘書長徐巖、遼寧省外國語協會會長張達、「傑爾特」基礎英語教育國際論壇發起人劉鷹、「千課萬人」組委會創始人張伯陽、基礎教育課程雜誌社中小學英語教研辦公室主任侯玉林、北京市教育學會學科英語教育研究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丁俊華
  • 語文教材裡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四個備選項裡提到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在語文教科書中,通稱議論文的「四大論證方法」。而且,「相關領域的學術權威」還存在著更新迭代的問題——在筆者所熟悉的歷史領域,因為史料的發掘和研究的深入,一、二十年前「史學權威」的觀點,也很可能已被新的結論取代。
  • 工作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存儲的?
    工作記憶是指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眾多人類獨有的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比如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 大腦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呢?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持續性編碼和瞬時性編碼。
  • 高中作文《採用合理的論證方法》教案
    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 了解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的方法,構建和完善論證。思維發展與提升 理解和評估論證的合理性,提高論證的水平。審美鑑賞與創造 剖析文章的論證過程,體會論證的作用和論辯的魅力。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藉助邏輯知識、採取恰當的論證方法進行論證,增強說理的嚴密性和論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