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伴隨中國城鎮化進程而凸顯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語言學研究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要求,積極服務老齡事業發展,以實際行動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值得我國語言學界深入思考。
語言衰老問題
是老齡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老齡科學研究。探究老齡化與語言衰老之間的關係,是老齡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相關研究有助於認清人類語言發展的重要一端,從而全面展現語言在大腦認知退化狀態下的功能表現,為揭示大腦在生命周期中的變化過程提供觀測數據。同時,該類研究還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包括增加智退症早期篩查的數據形式和檢測維度,為高齡化城鎮建設、健康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性研究數據等。因此,老齡化與語言衰老問題是在世界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的背景下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也是紮根中國大地、瞄準世界前沿的語言學問題。
語言衰老可以分為正常語言衰老和快速語言衰老,它既是老年人在正常老化過程中的顯性表現,也是反映特殊老年人(如罹患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中風等)疾病發展的重要指標。正常語言衰老包括詞彙提取困難、談話缺乏重點或較易偏題、音質及其他語音特徵改變、詞彙豐富度及句法複雜度下降、閱讀及語篇理解能力變化、書寫能力退化等。而由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引起的快速語言衰老則會對老年人的語言能力形成嚴重損傷,包括說話內容空洞、前言不搭後語、自我/他者意識及場景意識模糊甚至喪失、出現譫妄及激越、某些類型言語行為的顯著變化等,病程後期則出現少言、緘默等症狀。
雖然對阿爾茨海默症的研究不斷深入,但目前國際上對於漢語母語者的阿爾茨海默症認知及語言能力衰退的系統性研究依然缺乏。阿爾茨海默症老年人語言能力衰退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可涉及多個方面,其中包括:該類人群的語言能力衰退表現及機制研究;藥物、靶向及認知治療對語言能力衰退的延緩作用;家庭預判及醫學檢測中的語言能力評估研究;患病及高危人群看護、認知訓練及高齡社區治理研究等。這些問題的考察融合了語言學、認知科學、基礎與臨床醫學、心理學、護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體系。即使在語言學內部,也涉及語音學、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話語分析、臨床語言學等多個分支。因此,該類研究本質上是學科交叉的。
例如,已有研究表明,受β-澱粉蛋白代謝異常或清除障礙影響,海馬和大腦皮質等腦區負荷增加,導致海馬和皮質神經元死亡,進而引起腦萎縮。海馬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最先罹患的大腦部分,掌司情緒、情景記憶等,受損後將對新記憶形成產生障礙,難以搜索過去的記憶,並對空間記憶、方位定向造成影響。在言語表現上,患者會出現言語行為重複、時空指向錯亂、場景意識模糊甚至出現妄想等症狀;影像學檢查可發現海馬體積萎縮;腦脊液Aβ代謝標記物及磷酸化Tau蛋白濃度等生化指標也可提示海馬損害程度。這就形成了言語表現數據、神經心理學測驗結果、解剖學表現形態、生化指標的統一證據鏈,橫跨了語言學、神經認知科學、心理學、醫學等學科領域的探究。
又如,認知能力評估是阿爾茨海默症輔助檢查的重要方面,而語言作為複雜的認知心理活動是其中的重要一項,目前相關評估中的語言能力項目尚不夠全面,且未能從韻律特徵、體貌表現等多模態視角對語言能力進行評估,阿爾茨海默症老年人在語用交際中語調變化減少、面部表情減弱等重要提示線索沒有系統納入臨床評估。因此,如何提升認知能力評估量表中語言檢測項目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全面性,如何提升阿爾茨海默症人群早期預判與輔助診斷的精確性,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計算機輔助阿爾茨海默症診斷,都是語言衰老研究的重要應用方面。
另外,相關隊列研究表明,71—75歲時老年人認知衰老程度最為顯著,若能在科學預判基礎上實施早期治療,效果較好。此時進行認知幹預延緩衰退的效果也最為明顯。研究者可以探究言語交際訓練對健康老年人以及言語治療配合其他醫學手段對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老年人語言能力衰退的可行性、實施方案及減緩作用。已有相關研究表明,對老年人實施包括促進言語交際、記憶力訓練等在內的多模態認知幹預方案(Multimodal Intervention),將提升認知訓練的有效性,實現積極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