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2021-01-16 哲學王

作者張仲濤 原載《外國哲學與哲學史》 1996年第1期

轉自設計與哲學公眾號 ID: PhilosophyDesign


先驗邏輯是康德的先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驗邏輯是研究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是關於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論學說,它系統地探討與研究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構方面尋找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礎。在科學方法論史上,康德是從近代自然科學到現代自然科學承前啟後的人物,其方法論思想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邏輯實證主義即邏輯經驗主義系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為維也納學派所倡導,因其學說的核心是邏輯分析的可證性而得名。該學派的一些觀點對現代科學方法論亦有重要影響。本文試從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的聯繫和區別方面作一些探討。康德的工作是從休謨那裡得到啟示的。牛頓時代,自然科學獲得了空前發展。在宏觀領域牛頓科學有著驚人的預言和解釋能力。但英國經驗論者休謨清楚地注意到,牛頓科學是建立在因果律基礎上的,因果律是人們通過歸納經驗得來的,而歸納又怎樣證明其正確性呢?需用經驗證明。而用經驗證明歸納的只能是一種循環論證。這樣就使牛頓科學的哲學基礎出現了危機。然而康德卻深信自然科學中存在著確定的因果律,康德正是從這一角度去研究其先驗邏輯而為牛頓科學提供哲學基礎的。先驗邏輯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核心內容,是關於認識論和邏輯的學說。它在內容上可分為二大部分: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主要討論知性問題,在先驗辯證論中主要討論理性問題。康德所謂的知性是指主體自我對感性對象進行思維,將特殊的、沒有聯繫的感性對象加以綜合,使之成為有聯繫有規律性的科學知識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康德認為知性用一套範疇來綜合感覺經驗材料,也就是範疇對從經驗通過歸納得到的判斷加以邏輯的規定,從而使判斷具有普遍必然性,由此便形成先天綜合判斷,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增加新知識的判斷。康德認為,一切真正的科學知識都是由先天綜合判斷構成的,先驗分析論為認識真理提供先天的條件,知性的認識活動是用範疇作判斷,在判斷中實現綜合。例如,就太陽曬,石頭熱這一現象來說,康德認為感性只告訴我們兩件孤立的事實:一是太陽曬在石頭上;一是石頭溫度升高了。這兩件事實之間有什麼聯繫並未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用頭腦中先天具有的因果性範疇去思維,才能把兩件本來孤立的事實聯繫起來,說太陽曬是石頭熱的原因,石頭熱是太陽曬的結果。如果說方法論是對邏輯的應用,則康德的先驗邏輯不是邏輯而是方法論,它表明如何對經驗來運用邏輯。所以,先驗邏輯就是知性用範疇綜合經驗的一種方法論。這些範疇是:理性在康德那裡是指一種要求把握絕對的、無條件的知識,即對自在之物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所謂自在之物在康德看來是存在於人感覺和認識之外的客觀實體。康德認為理性雖然有一種要求認識自在之物的傾向,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只能把握現象世界而不能把握物自體,如果人們真要去把握物自體,只有藉助知性的十二個範疇,此外別無他法。然而在知性學說中已經證明,知性範疇只能適用於現象世界,不能應用於物自體。康德說:吾人一切知識自感官進達悟性(即知性)而終於理性。這就是說人們通過感性和知性的結合在現象世界可獲得科學知識,而理性硬要超越現象世界用知性範疇規定物自體,便會不可避免地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二律背反。這樣,像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有限與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限;在世界原因的系列裡有某種必然的存在體與在個系列裡一切都是偶然的等正題和反題,都能得到合乎邏輯的論證,康德由此認為人類的認識不可能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從唯心主義的先驗論走向不可知論。當然,康德的二律背反揭露了思維的辯證法因素,接觸到了辯證思維的問題。康德的先驗邏輯是其批判哲學的方法論基礎,它為認識真理提供先天的條件,使經驗知識帶上普遍必然性,它斷言自然科學中存在著確定的因果律,從而為自然科學爭得了地位,並提供了哲學基礎。邏輯實證主義是在羅素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原子主義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在羅素看來,哲學史上爭論多年的重大哲學問題,如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精神,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等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而只是由於語言中的邏輯混亂造成的,因此,只要在邏輯上作出必要的澄清,這些無謂的爭論就可得到解決。羅素說:真正的哲學問題,都可歸納為邏輯問題,這一思想直接成為邏輯實證主義主要觀點之一。維根斯坦的「全部哲學是語言批判的命題」是其哲學思想的中心,也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主要原則,它是對羅素的哲學的本質是邏輯這一命題的進一步闡述。在繼承羅素、維根斯坦等人觀點的基礎上,邏輯實證主義認為一切科學命題都是並且僅僅是對事實有所斷定並可被證實的經驗命題,數學命題和邏輯命題則是對事實無所斷定的、必然的命題。而關於外部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之類的哲學命題,不屬於這兩者,無所謂真假,所以是無意義的假命題。由此出發,它們提出取消形上學的口號,認為多種不同的哲學體系,不過是按照各自主觀約定的法則構造起來的各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並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邏輯分析,即找出證實那個給定的命題的真或假的方法,或稱之為可證實性的科學方法論。卡爾納普說:科學哲學的任務是對科學作邏輯分析,或者說是對科學的語言系統作句法分析。邏輯經驗主義的學說核心是經驗證實原則。這個原則認為,只有能被經驗證實或證偽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科學命題,否則是毫無意義的假命題。邏輯經驗主義的這個原則表面十分重視經驗,實際上片面擴大經驗的作用,而會導致否定理性思維的意義。它與日益發展的現代物理學不相協調,因為現代物理學所研究的微觀客體不能被經驗直接證實,因而五十年代以後,它隨著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而逐漸衰落了。由於邏輯經驗主義者代表人物眾多,觀點龐雜,這裡僅從其整體上和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觀點上把它與康德作一比較。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都主張哲學應為科學的發展尋找邏輯根據。哲學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康德時期,大體經歷了主要研究本體論問題,到中世紀為神學作論證,再由近代理性派與經驗派在認識問題上的爭論而轉變為在主體的認識中尋找自然科學和科學實驗方法的邏輯條件的階段。為此,康德專門建立了他的先驗邏輯來研究這一問題。康德是西方哲學史第一個自覺地為科學作論證,為科學尋找邏輯條件作為哲學的根本任務和性質的人。而邏輯實證主義則主張哲學必須拋開傳統的形上學問題、價值和倫理道德問題。僅僅以邏輯分析為科學服務。例如,石裡克說:哲學和授義活動是一切科學知識的開端和歸宿,有人說哲學為科學大廈提供基礎和屋頂,這樣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給科學大廈提供基礎,實質就是為科學尋找邏輯根據;為科學大廈提供屋頂,實質就是從哲學高度為科學作論證。由此可見,在哲學的根本性質和任務上,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與康德的觀點是有一致之處的:哲學應該轉向,即哲學應為科學作論證。在這一點上邏輯實證主義顯然是受到康德影響的。康德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者都拒斥形上學。康德的方法論即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明確提出科學知識的對象和範圍,也就是用以建構科學知識的時空形式、範疇形式只能適用於經驗。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學為根據,對以前盲目追求絕對真理的形上學體系作了系統的批判。他認為過去的形上學陷入了三種假象:把心靈當作精神實體,斷言心靈不朽;把世界當作給定的整體,作出種種不同的臆斷;把上帝當作絕對的實在,肯定它必然存在。康德認為理性神學、理性形上學和理性的心理學是先驗幻相,而不是科學的對象,它們提出的理性體系不屬於科學知識體系的範圍。認識的對象只能是現象,物自體屬於人永遠不能認識的範圍,當人的理性應用超越經驗範圍的感性、知性的形式去認識物自體,就必定產生謬誤,康德將靈魂不死、上帝存在和意志自由等形上學的命題都歸屬物自體的領域。邏輯實證主義之拒斥形上學,主要認為它是無意義的。邏輯實證主義否認存在實體、上帝、自由和必然等所謂永遠不能解決的問題,認為不是存在這類問題不能解決,而是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問題,或者只是一些所謂似是而非的問題。卡爾納普說:傳統形上學中的大部分爭論是毫無結果和用處的。傳統形上學的命題之所以無意義,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首先,形上學的一些語詞是無意義的。例如:本質、神、始基、絕對、客觀精神等等都是無意義的。其次,形上學命題都是違背邏輯句法的。如「數字7神聖嗎?」「凱撒是一個質數」等都是假陳述。所以卡爾納普說:假陳述有兩類:一類是包含一個被誤認為有意義的詞;另一類是組成句子的詞雖然有意義,但是以一種違反句法的方式湊在一起,因而並不構成一個有意義的陳述。形上學整個是由這些陳述組成的。什麼叫違背邏輯句法呢?卡爾納普解釋說:所謂違背邏輯句法是指概念的類型混淆,如上例中的「凱撒是一個質數」,句中人的名稱和數的名稱屬於不同的邏輯類型;人的謂詞(比如將軍)和數的謂詞(比如質數)也屬於不同的邏輯類型。這種混淆與日常語言中的不一樣了,再不能譯成邏輯上正確的形式,是假陳述。第三,認為形上學命題無所斷定。英國哲學家艾耶爾指出:事實上,形上學既不表達一個重言式命題,又不表達一個經驗假設,並且,因為重言式命題和經驗假設構成有意義命題的整個的類,所以我們有理由下結論說,一切形上學的斷定的都是沒有意義的。第四,形上學命題都是違背邏輯規則的。如G弗雷格曾經指出,在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中,就存在著很多違背邏輯規則的地方。當然對於這一點康德早就明確反駁過了。

推薦關注幾個公眾號

哲學藝術類的

據說

可以提升一個人的

眼界和品味


哲學王 ID:zhexueking

設計與哲學 ID:PhilosophyDesign

慧田哲學 ID:zhexue-ht

哲學人 ID:philosophs

第一哲學家 ID:firstphilosopher


長按或掃碼 依次關注

感受永遠冷峻幽深與澄明(Lichtung)的

生命的剛強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不必等候炬火

朝向 朝向那

沉醉之路 不安之路

從上面邏輯實證主義拒斥形上學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邏輯實證主義者一方面堅持了康德批判理性形上學的立場,另一方面從語言的邏輯分析方面豐富了康德的批判。當然同時也應該看到邏輯實證主義拒斥形上學與康德批判形上學的不同之處:康德批判傳統形上學的方法含有辯證的因素,康德指出形上學是對理性的誤用,因此對形上學不能採取簡單的態度。理性形上學不是科學知識的對象,但還是可以成為人的思考對象與信仰對象,這裡康德給信仰留下了地盤。而實證主義對形上學卻採取簡單的、機械的甚至完全的排斥態度,認為它對科學完全沒有意義。卡爾納普說,這個領域裡的全部斷言陳述全都是無意義的。萊布尼茲與休謨是區分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最初進行者。萊布尼茲將真理區分為理性真理和事實真理。前者的標準是矛盾律,後者的標準是充足理由律。休謨將知識分為理性知識和事實知識,理性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事實知識具有或然性。康德在總結萊布尼茲與休謨等人理論的基礎上,將判斷區分為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康德說:各種判斷,無論其來源以及其邏輯形式如何都按其內容有所不同。按其內容,它們或者僅僅是解釋性的,對知識的內容毫無增加;或者是擴展性的,對已有知識有所增加。前者可稱之為分析判斷;後者可以稱之為綜合判斷。邏輯實證主義基本接受了康德的這種區分,並且認為這種區分是合理的。正如卡爾納普所說:有一些陳述,其真實只是由於它們的形式,其它陳述,其真假的判定在於記錄句子。因此它們是經驗陳述,屬於經驗科學範圍。邏輯實證主義者只是將康德的用詞稍加改動,將兩處判斷稱為命題;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命題與判斷之間儘管有些差別,但有許多情況下含義是一致的。邏輯經驗主義者認為,分析命題是指謂詞含意包括在主詞的含意中的命題,它的真以其句法形式或符號組合即能判定,沒有必要考慮它的特殊內容,原因在於它的有效性與那種特殊內容無關。綜合命題是指謂詞含意超出主詞含意的命題,其真與否,不能由分析它們的主謂詞來判定,必須依賴經驗觀察。分析命題具有普遍必然性,邏輯和數學命題屬於分析命題;綜合命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經驗科學的命題,如物理學和化學的命題屬於綜合命題。邏輯經驗主義的這種思想正是與康德關於判斷的分類是聯繫著的,同時也就是繼承康德關於兩種判斷劃分的思想。但是邏輯經驗主義與康德區分兩種不同判斷(命題)的目的是不同的。康德區分兩種判斷是為了構造他的先天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是一種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對已有知識有所增加的判斷,目的是為了建立未來形上學真正的科學,康德認為只有先天綜合判斷才能構成科學知識。而邏輯實證主義區分兩種命題的思想,是為了拒斥形上學。在他們看來形上學命題既不能根據矛盾律來判斷其真假,又不能根據經驗來證實其真假,所以形上學命題既不是分析的,又不是綜合的,而是無意義的,應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將形上學命題從哲學中清除出去。儘管兩者在許多地方有聯繫之處,邏輯實證主義也在思想體系上繼承了康德的某些觀點。但應看到兩者在整體上仍有重大區別。首先它們對哲學是否是科學所持的態度不一。康德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認為哲學是一種知識體系,是科學,並且深信能將哲學建立得象數學和自然科學一樣的一門科學。康德指出:此等學問之成功,自必使吾人傾向於模擬進行程序,以其同為理性知識,就此等學問能類推及於玄學之限度之內,應屬可能之事也。那麼康德怎樣來建立他的科學的哲學呢?這就是其科學方法論先驗邏輯。邏輯實證主義則認為哲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它不屬於科學。如石裡克曾說:哲學不是一個命題體系,它不是一門科學。我們現在認識到哲學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活動體系,這一點積極表現了當代的偉大轉變的特徵,哲學就是那種確定或發現命題意義的活動。可見,邏輯實證主義不認為哲學是科學,而認為它是一種活動體系,哲學的使命在於使命題得到澄清。而康德則認為哲學和數學、自然科學一樣是科學。這是康德學說不同於邏輯實證主義的地方之一。其次,兩者之間的又一大差異在於,先驗邏輯是一種意識分析,邏輯實證主義則是一種語言分析。康德力圖闡明科學的客觀有效性,為此他用先驗邏輯來取代由洛克和休謨發展出來的知識心理學,他的探究方法與作為意識極點的意識的綜合統一相關聯。根據這一先行概念,康德提出了他的先天綜合法則即關於諸如感性、知性和理性等心理能力的功能法則,以取代休謨的心理學聯想法則。而感性、知性、理性屬於意識的範疇。所以先驗邏輯實質上乃是意識分析。這與邏輯實證主義是不大相同的。邏輯實證主義不僅對心理能力不置一詞,而且連作為科學知識主體(與科學客體相對立)的意識問題也幾乎不在它的討論之列。邏輯實證主義者實質是以科學語言的邏輯句法分析和邏輯語義學來取代康德先驗邏輯的這些重要內容的。所以邏輯實證主義的主張實質是語言分析。另外,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兩者又有較大的區別。在康德看來,把感性同知性結合起來,使認識涉及內容,同對象相一致才能取得科學知識,而先驗邏輯正是這種真理的邏輯。先驗邏輯作為關於認識能力的知性和理性學說,它以規定這種知識的起源、範圍及客觀有效性以及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為其主要任務。這種方法論,本質上是從經驗與理性的結合出發,對科學知識所作的動態分析,它涉及到科學知識的發現、發展和證明的問題。邏輯實證主義則認為一切科學命題都是並且僅僅是對事實有所斷定並可被證實的經驗命題,並認為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邏輯分析,即找出證實那個給定命題的真或假的方法,或稱之為可證實性的科學方法論。這種方法論,本質上是從經驗主義觀點出發,對科學知識所作的靜態分析。它涉及的僅僅是科學證明的問題,而沒有涉及科學的發現和發展的問題。最後,從兩者對西方哲學產生的影響上看,康德認為知識來源於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它反映出既要重視經驗,又要重視理性,二者缺一不可。這一思想批判了當時的唯理論與經驗論,這在西方認識論發展史上是一個巨大的躍進。康德確信經驗科學中確實存在著因果關係,它是由人加到經驗對象上去的。康德的這一思想雖有唯心主義成份的,但它表現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極的而是能動的主體,批判了當時法國唯物主義的消極反映論。這對於辯證認識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康德的某些辯證思想為黑格爾創立辯證邏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康德關於知性作判斷,即用範疇去綜合經驗對象而形成的先天綜合判斷實際上就是辯證邏輯的具體概念普遍、特殊和單一的辯證統一的概念。辯證論邏輯正是關於運用具體概念的辯證思維的邏輯。康德的辯證思想和概念方法論是隱含地包括在他的先驗邏輯之中的。黑格爾把它們提煉出來,通過創造性的改變和發展,創立了辯證邏輯。總之,康德的哲學對當代西方哲學的影響是較為全面的。正如前聯邦德國邏輯實證主義者施太格繆勒所說:把現今哲學和以往的哲學聯繫起來的許多歷史線索中,對康德哲學的關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康德對於有關實在的知識的說明和他對理性形上學的批判,形成了認識論和形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今天中只有少數的哲學家的觀點不是以探討康德觀點方式為特徵的。康德方法論思想中最有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是用概念去綜合經驗對象,他的這一思想對於從近代科學的推理的發現邏輯到現代科學的概念的發展邏輯這一方法論的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轉變是由愛因斯坦完成的,而愛因斯坦的方法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康德批判繼承的結果。而相對說來,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面就要小得多了。邏輯實證主義經歷了幾十年的變化和發展,已經失去了它在維也納時期的面貌。其思想對當前西方哲學中影響主要表現在:哲學應當轉向,即哲學應成為科學的工具,為科學作論證的思想;對科學語言的意義澄清等思想都對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此外,數理邏輯及其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對當代自然科學和數學發展也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邏輯經驗主義在繼承與發展康德思想的同時,也反對康德認識論中的先驗唯心主義成份,拋棄了他的有關先天理論,主張科學應立足於經驗的立場上。邏輯經驗主義不是哲學史中經驗主義的簡單復生,而是和數理邏輯、量子邏輯等理論充實起來的新經驗主義,從而在更高的基礎上,堅持與發展了哲學應為科學服務的思想。但顯然,邏輯經驗主義者自身的局限性亦來自他們對哲學的根本性質、任務的主張的偏頗。



長按關注「哲學王」


人不能被判為奴

他只能自認為奴


哲學家的自負+

理想國的藍圖=

柏拉圖的奧秘,

在此享受人類墮落之前

所能享受到的幸福和歡愉……

相關焦點

  • 邏輯實證主義 Logical positivism
    邏輯實證主義是知識論上的規範主義(normativism)的典範,科學哲學把它叫作標準的科學哲學。對於任何知識理論研究,一般都要考量這一學派的觀念。此外,邏輯實證主義也是邏輯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其在分析哲學上也有一定地位。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學說就是邏輯分析的知識理論。這派哲學主要圍繞著經驗論語言進行,對經驗論語言作出分析和構造。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從哲學的性質問題上看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的性質問題上認為,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活動。邏輯實證主義是把語言作為哲學研究對象。2、忽視人文邏輯實證主義只重視「科學的邏輯」,而嚴重忽視了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人文背景。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研究方法上主張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中心的方法論。
  • 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簡單思考
    按照我的理解,邏輯實證主義的思路是這樣的:1. 假定人類可以思維,思維的方式是數理邏輯;2.
  • 理論的維護與驗證——邏輯實證主義的產生與批判
    就是說對整個理論體系的不同形式、不同階段的所有命題,都要經受嚴格的邏輯檢驗。怎樣獲得無需細察,如何驗證必須嚴究。很多人正是因為混淆了理論的獲得與驗證兩個不同的任務或目的,把理論的驗證步驟推向了極致,當成了整個科學認識的方法甚至是基本原則,從而產生了所謂的「經驗-實證主義」,也有人稱之為「邏輯實證主義」。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科學主義的興起——做任何事,都要講究科學,有科學觀邏輯實證主義是本世紀西方最重要的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由於多年的文化閉關,我們對於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想一直很少介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大概了解下。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哲學流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節選自(《學會真思維》黎鳴的演講集合,原題目:先驗邏輯)正文:大家肯定在學校裡學過一些形式邏輯,這是最重要的東西,然後又在後來的哲學課裡學了辯證邏輯,這是兩種邏輯。第三種邏輯,我要介紹一下康德的先驗邏輯。後來又比較複雜一點的什麼符號邏輯、數理邏輯,以及諸如此類的邏輯,其實這些都是形式邏輯發展、變化的產物。
  • 「實證主義」的邏輯:錯的不是理論,而是現實世界
    面對這一動搖經濟學根基的難題,「實證主義」經濟學與奧派隨即展開了行動——我們可以通過二者對這一難題的研究論證,看出雙方方法論的重大差異。「實證主義」經濟學家傑森與米勒到湖南做了一個實驗:隨機給當地窮人發放大米購物券,結果他們發現「吉芬商品難題」確實存在——補貼導致大米價格下跌,窮人需求減少,而補貼取消後,人們又開始迫切地購買大米。 他們隨即陷入了思維混亂:難道「需求定律」錯了? 而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需求定理根本沒出錯,所謂「吉芬商品」完全不存在。
  • 康德首次區分形式邏輯與範疇邏輯
    關鍵詞:康德;哲理範疇;研究;範疇邏輯;辯證法;法則;先驗邏輯;劃分;形上學;模態 作者簡介:     康德以量、質、關係與模態為劃分標準,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嚴整的哲理範疇類型理論。
  • 實驗的本質和實證主義
    錯了,我反對的僅僅是把實證主義用過了頭,用錯了地方,最後搞得被真理蒙蔽了眼睛。這個用錯了地方,是指信息系統的層次和邊界,這個層次邊界很重要,比如,有的理論對微觀有效,對宏觀無效,有的反之,拿著實證主義,不去認真分析一個理論的起始的科學定義,肯定是要出錯的,要不我怎麼說,唯物這老頭智商=0呢,一點都沒錯,他就好幹這事兒,以為管了大紅章,很了不起,根本不去認真分析,只管合不合自己胃口,這就是實證主義用過了頭。
  • A.J.艾耶爾——思考邏輯實證主義的普及者
    阿爾弗雷德•艾耶爾爵士(朋友們稱他弗萊迪)在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語言,真理與邏輯》(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1936)的時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用詩文和激情寫就的著作為邏輯實證主義給出了一份清晰的聲明。
  • 論實證主義範式及其對教育學的意義
    (四)誇大或泛化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可能帶來的風險  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和功能的發揮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前文所述,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了形形色色反實證主義的流派,雖然這些流派的觀點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足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證主義範式的局限性。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在盧卡奇所開創的批判方向基礎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從青年馬克思思想出發,張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特質,並在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方法論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之間進行了明確區分,進而對後者進行了深刻批判,試圖將馬克思辯證法從純粹的反映論窠臼中拯救出來。
  •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而該觀點認為法律根據只能通過一致同意才能確定,因此實證主義不能解釋這樣的分歧。第一,對於「法律是什麼」的問題,通過作為社會事實的承認規則的識別轉向在裁判中法律命題的陳述和證成,並且基於此而產生了實證主義的分類式法律概念和教義性法概念的分殊.
  • 實證主義在日本的困境和沒落
    可是,在虛幻的民族自尊心的威懾之下,實證主義悄悄地後退,為日本篡改歷史、歪曲歷史的行徑讓出了舞臺。 困境二:過猶不及 在學術研究中,實證主義是必要的,但也必須適度,從而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但近些年來,日本學界的實證主義,尤其表現為過度瑣碎的實證主義,妨礙了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不能否認,大量的實證主義者成果卓著,他們的精神感人至深。
  • 邏輯實證主義——清華大學教授盧風
    邏輯實證主義所使用的人工語言分析法,是分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分析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作用。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一種澄清或確定命題意義的活動。
  • 實證主義時代: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實證主義通常指19世紀40年代所出現的實用主義與物質主義新思想。這一術語為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所確定,其在1830年開始撰寫一部名為《實證主義哲學》的多卷本系列著作。孔德表示,社會進步應該基於可觀測的事實與可檢測的觀念。換而言之,即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這種研究社會的學術新方法被稱為社會學。
  • 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必須跳出實證主義窠臼
    這其實就是實證主義的觀點。它肇始於20世紀三十年代的維也納學派,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都佔據英美學術界的主流地位,對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影響甚大。按照這種觀點,任何科學理論都雙重地依賴於邏輯和經驗。一方面,不同的理論陳述之間以邏輯推論來關聯,形成一個完整的語言系統;另一方面,任何理論陳述又必須能最終關聯到可觀察測量的經驗事實上,理論術語能夠被徹底翻譯為僅僅談論經驗事實的表述。在這個意義上,推崇數據與實證分析的社會科學家,實際上是呼籲以實證主義的要求塑造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即社會科學同樣要以數學和邏輯把握可觀察的事實。
  • 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
    在邏輯原子主義的代表作《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一書中,羅素提出了「邏輯是哲學的本質」的新主張,標誌著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問世。在羅素看來,黑格爾哲學不過是「邏輯之應用於現實世界」而已,必須朝著分析哲學的方向來變革邏輯。
  •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上海 200062  內容提要:2014年以來,中國教育學界湧現出一股大力倡導走向實證主義、擁抱實證主義、推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轉向的浪潮。教育研究走向「實證」範式的轉型在客觀上推進了研究的科學性、精確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