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的本質和實證主義

2020-09-09 唯資訊理論

大家以為我在反對科學實驗,反對實證。錯了,我反對的僅僅是把實證主義用過了頭,用錯了地方,最後搞得被真理蒙蔽了眼睛。

我說過很多次,大家可能還是不相信。現代物理學的全部定律,可以還原到目前的純淨的時空和「傻」物質的模型,這兩個基本定義上。我可以對兩個定義同時修改,空間不是對稱的,物質也不傻,這樣的理論,照樣可以解釋目前全部的物理現象,但這樣的理論,其實沒什麼意識,數學上和目前的理論完全等價,沒有發現任何新東西。但有一點可以看清楚了,你的各種守恆定律,不是客觀屬性,而是你建立在上面兩個定義基礎上的數學方法的必然結果。

你定義了歐式空間,三角形內角和必然=180,你做實驗,不過是在驗證你實驗的地點,是不是滿足歐式空間的定義,並不檢驗「三角形的內角和=180,這一定律的正確性。那你又說了,這個檢驗的適用性就是真理,就是客觀屬性。還是錯誤,宇宙這個大系統,只要不違反資訊理論的數學規律,啥空間都有,多少維空間都有,這時候,你就會發現,檢驗來,檢驗去,其實是在繪製一張宇宙的空間地圖,我不是說地圖不重要,地圖很重要,對搞應用很重要,但對於探討本源的科學研究,就沒啥意思了。空間根本不是本質,你還得挖更深的本質,否則的話,你就被現象迷惑了,搞出一堆的真理來。

有的理論呢,連個起始定義都沒有,就出來說「這是客觀真理」,這樣的理論就是經驗,還沒起步呢,更談不上真理。研究得越深入,也越找不著真理,真理都是表象,根本不是本質,一定得有勇氣把它跨過去。

實驗的本質作用,不是在驗證一個理論的正確性,因為你很可能不滿足這個理論的基本定義,你還不知道,就把它打成「偽科學」了。文化的東西,科學不要去管他,把文化的東西剝離掉,剩下的科學的本質,你再去分析,哪來的偽科學?最多是個不太成熟的科學,或者是個用處不大的科學(已經被人完全涵蓋了)。結論可能不完全對,但只要看到科學的成分就好,這些科學的成分,在科學研究領域是可能有應用的。對於科學應用領域,科學的概念是不同的,只能使用成熟的、實用的科學,這一點,大家都一樣,不成熟的、不實用的科學,都不要拿出來用,用了,就後果嚴重。

實驗的本質作用在於檢驗一個科學體系的起始定義的客觀適用性,也就是檢驗一個理論在有限的客觀條件範圍內的合理性,和檢驗一個科學體系的客觀的正確性,是有重大區別的。本質上講,沒有偽科學,任何一個自洽的理論,都可以在現實客觀世界,找到應用,只不過你沒去找。更關鍵的地方,在於這個理論的起始科學的定義,都沒搞清楚,就連發明這個理論的人,自己也沒搞清楚,結果被現象迷惑,用錯了地方,就出錯了。

有些話,看起來沒區別,但實際應用起來就區別大了,一定不能說過頭的話,說了,就會誤導大家。科學探討本源,一定得小心翼翼,哪怕就差一點點,都會害死人。


這個用錯了地方,是指信息系統的層次和邊界,這個層次邊界很重要,比如,有的理論對微觀有效,對宏觀無效,有的反之,拿著實證主義,不去認真分析一個理論的起始的科學定義,肯定是要出錯的,要不我怎麼說,唯物這老頭智商=0呢,一點都沒錯,他就好幹這事兒,以為管了大紅章,很了不起,根本不去認真分析,只管合不合自己胃口,這就是實證主義用過了頭。

當然,也有一些雜學,雜學的理論本質是大科學,它畫了個虛擬的圓,有時候在哪兒斷開了,一般人看不清楚,很隱蔽,這時候實驗可以把他檢驗出來,在實驗把他檢驗出來後,你認真分析你的作業本,一定能找到同樣的邏輯錯誤。這時候的實驗,其實等同於數學實驗,就是檢查你的邏輯推導有沒有錯,有時候這樣的邏輯推導是非常複雜的,錯誤隱蔽得非常深,實驗的作用就很明顯了。

但是,一定得清醒,試驗的本質是什麼,不可以把實證主義,無限擴大到真理的程度,真理是人造出來的,人家造上帝,你就造真理?客觀世界是真隨機,不可能存在任何本質的常數,客觀世界全部的常數,背後一定有數學構造,你一定可以把它打開,去挖更深的根源。更深的根源來自於一個真隨機的信息系統,你一旦還原到這個真隨機的信息系統上了,那麼你這一個具體的領域,對於起源的研究就到頭了。

相關焦點

  • 論實證主義範式及其對教育學的意義
    (四)誇大或泛化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可能帶來的風險  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和功能的發揮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前文所述,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了形形色色反實證主義的流派,雖然這些流派的觀點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足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證主義範式的局限性。
  • 實證主義在日本的困境和沒落
    顯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實證主義是理所當然的:歷史學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之上,對歷史事實的挖掘和考證是歷史學的第一步,也是基礎性的一步。 實證主義曾經是日本學者引以為傲的資本。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從近現代日本歷史研究的實情來看,實證主義已是氣息奄奄,舉步維艱,儼然成了日本歷史學界的尷尬和難堪。
  •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這就是說人們通過感性和知性的結合在現象世界可獲得科學知識,而理性硬要超越現象世界用知性範疇規定物自體,便會不可避免地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二律背反。這樣,像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有限與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限;在世界原因的系列裡有某種必然的存在體與在個系列裡一切都是偶然的等正題和反題,都能得到合乎邏輯的論證,康德由此認為人類的認識不可能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從唯心主義的先驗論走向不可知論。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維也納學派,哲學家羅素和維根斯坦後來把其強化和發展。為與實證主義區分又叫後實證主義、新實證主義,後來統稱為邏輯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是以經驗為根據,以邏輯為工具,進行推理,用概率論來修正結論。認為科學的方法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因此,它雖然以感性的經驗為依據,卻否認了感性認識的積極作用,它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義。
  • 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簡單思考
    按照我的理解,邏輯實證主義的思路是這樣的:1. 假定人類可以思維,思維的方式是數理邏輯;2.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阿爾都塞以「科學」來指稱馬克思理論的分野,卻受到沙夫和馬爾科維奇等人的批判。沙夫指出並不存在某種外在於人的「科學」,馬爾科維奇同樣認為任何科學都無法擺脫人的應用,因此科學在本質上是建立在人道主義的基礎上的。
  • 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是如何揭示現實的本質的
    描述了實證主義的形上學,強調了這種世界觀如何繼續保持對現實理解的支配地位。實證主義認為,我們可以把自己從現實中分離出來,把世界看作一個超然的觀察者。它主張我們對事實的理解可以從我們與事實的關係中分離出來。通過這樣,實證主義斷言我們可以獲得關於我們周圍世界和我們所居住的社會現實的客觀事實。
  • 實證主義時代: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人們愈來愈多地倚重物理學、生理學、經驗主義和科學,將其作為理解自然、社會和人類行為的途徑。確鑿的事實成為構築知識大廈的材料,而非感覺。實證主義通常指19世紀40年代所出現的實用主義與物質主義新思想。這一術語為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所確定,其在1830年開始撰寫一部名為《實證主義哲學》的多卷本系列著作。孔德表示,社會進步應該基於可觀測的事實與可檢測的觀念。換而言之,即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 理論的維護與驗證——邏輯實證主義的產生與批判
    3.理論的維護與驗證從語言角度論科學研究活動,不論是理論的探究和構建還是實驗的設計和實施,其最終形式都可以歸結為一系列的命題陳述及其驗證。嚴格地講,通過實驗及其實驗事實來構建理論,從邏輯上是行不通的。因為一次實驗無論如何設計,對其實驗事實的陳述都只能是單稱陳述,邏輯上無法證明從單稱陳述推出全稱陳述一定是正確的。
  •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63)那麼,在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之間存在的爭論也就不再是就法律是什麼的確認問題,也不再是道德標準是否應被包容於法律之中,而是「道德標準曾經,或如果是,是否屬於法律命題的真值條件」.或許,實證主義者會主張法律命題和作為排他性理由的法律規則在有效性上的差別,但對於法官來說這樣的說法很荒誕:我依據法律規則的規定作出裁判,儘管在我的裁判理由中關涉的法律命題是錯誤的或者是不需要被考慮的。
  •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體現在其科學的政治學、哲學、經濟學思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其獨樹一幟的科學的方法論體系,這種方法論體系既注重事實和經驗,又超越了具體、微觀、瑣碎的「證據」,並在「總體性」理論思維中經過唯物辯證法的有效運用,從而達到了對內在本質和規律的充分揭示和把握。可以說辯證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在方法論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值得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科學的工作者們認真學習與繼承。
  • 邏輯實證主義 Logical positivism
    卡爾納普、弗蘭克和亨普爾(G. Hempel)等人在美國繼續宣揚和發展邏輯實證主義的基本觀點,與美國的實用主義、操作主義和自然主義相互影響,融入了美國哲學的傳統。除了卡爾·波普爾在倫敦經濟學院有很大影響以外,美國因為維也納學派成員的到來而成為世界科學哲學的中心。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關於「知識論」,哲學史上由「經驗論」和「唯理論」貫穿始終。自此兩條經脈,「知識論」枝枝蔓蔓漫漫滋長。前人以及今人關於此種問題的闡說論證層出不窮莫衷一是,形成了眾多流派。在漫漫的哲學長河中,真理只有一個,雖然邏輯實證主義作為「經驗主義」的一支曾「意氣風發佔盡上風」,但它仍舊有缺陷可循。
  • 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必須跳出實證主義窠臼
    這其實就是實證主義的觀點。它肇始於20世紀三十年代的維也納學派,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都佔據英美學術界的主流地位,對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影響甚大。按照這種觀點,任何科學理論都雙重地依賴於邏輯和經驗。在這個意義上,推崇數據與實證分析的社會科學家,實際上是呼籲以實證主義的要求塑造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即社會科學同樣要以數學和邏輯把握可觀察的事實。然而,實證主義如果是用於入門的學術訓練,強化學術規範的意識,則尚無不妥;但若是作為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特別是作為「科學之為科學」的本質體現,卻實為大謬,因為這一理念本身也有其自身無法突破的局限性。
  • 「實證主義」的邏輯:錯的不是理論,而是現實世界
    面對這一動搖經濟學根基的難題,「實證主義」經濟學與奧派隨即展開了行動——我們可以通過二者對這一難題的研究論證,看出雙方方法論的重大差異。「實證主義」經濟學家傑森與米勒到湖南做了一個實驗:隨機給當地窮人發放大米購物券,結果他們發現「吉芬商品難題」確實存在——補貼導致大米價格下跌,窮人需求減少,而補貼取消後,人們又開始迫切地購買大米。 他們隨即陷入了思維混亂:難道「需求定律」錯了? 而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需求定理根本沒出錯,所謂「吉芬商品」完全不存在。
  • A.J.艾耶爾——思考邏輯實證主義的普及者
    這部用詩文和激情寫就的著作為邏輯實證主義給出了一份清晰的聲明。這一學說堅持,人們只能以兩種方式作出有意義的陳述:第一種方式是通過作出可為觀察所驗證的陳述;其次,通過作出根據語言的法則為真的陳述。其他的任何陳述都是沒有意義的。尤其,那種認為哲學是一種對第一原則的追求的觀念是「一種迷信,通過放棄形上學,我們也就從這種迷信中解放出來。」
  • 實證主義的經濟學
    畢竟,他們用數學數據闡述觀點,根據實驗數據對大量不明確關係做出估算。  但是經濟學家們在選擇理論範式時並沒有抱著實證主義的態度。經濟政策往往在應做的實驗性預試沒有完成時,就已經被制定好了。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戰後激進的凱恩斯學派領導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 樸素的實證主義學術思想,心手之論的觀點相對的減少
    導語:樸素的實證主義學術思想,心手之論的觀點相對的減少在晚明書學思想的影響下,清初傳統帖學理論中的技法之論,同樣強調「心手之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其中,以倪後瞻、宋曹等人最具代表。隨著清初樸學的興起,特別是到了清中期乾嘉學派如日中天之時,樸素的實證主義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佔據時代的主流,有關心手之論的觀點在技法理論中相對減少,比如在馮班、姜宸英、陳奕禧、楊賓、王澍等人的書學論著中,再也找不到像倪後瞻、宋曹二人那樣的頻頻發論。 但是,任何一種傳統理論都會有它自身頑強生存的土壤,心手之論也是如此。倪、宋之後,清代書論中也並非無跡可尋。
  • 牛頓實驗,揭秘白光本質
    艾薩克·牛頓是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這得益於他對科學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即他提出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兩個定律至今一直影響著整個科學界,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實驗,離不開實踐,只有躬身其中,才能檢驗一切真理。牛頓是個實踐者,更是一位偉大實驗家。
  • 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
    羅素的邏輯主義方案為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典範,對邏輯經驗主義元哲學的構建影響深遠。確切地說,邏輯實證主義並不是一個哲學流派,而是一種哲學思潮或哲學運動。以羅素和維根斯坦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強調知識的經驗性,認為哲學並不是一套精緻的知識系統,而是一種經由邏輯分析來檢視和判斷命題系統有無價值和真偽的活動。「哲學就是對包含著描述的命題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