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實證主義 Logical positivism

2021-01-16 哲學漫步集



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也稱邏輯經驗主義(logical empiricism),主要指活躍在維也納的一些哲學家,也叫維也納學派或維也納小組(Vienna Circle),這個小組的活動在20世紀20—50年代非常活躍。其主要成員包括石裡克(M. Schlick)、卡爾納普(R. Carnap)、紐拉(O. Neurath)、費格(H. Feigel)、弗蘭克(P. Frank)、哥德爾(K. Godel)等。除此以外,萊欣巴赫(H. Reichenbach)周圍有一個柏林小組和維也納學派的立場相似。


英國和波蘭也有一些重要代表,其中英國比較著名的是艾耶爾(A. Ayer),他把邏輯實證主義的思想做了切近英國經驗主義傳統的表述。波蘭比較著名的是塔爾斯基(A. Tarsky),他創立了一種適應邏輯分析的形式的真理理論。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納粹造成的思想環境愈加惡劣,維也納學派的很多成員從奧地利去了美國。卡爾納普、弗蘭克和亨普爾(G. Hempel)等人在美國繼續宣揚和發展邏輯實證主義的基本觀點,與美國的實用主義、操作主義和自然主義相互影響,融入了美國哲學的傳統。除了卡爾·波普爾在倫敦經濟學院有很大影響以外,美國因為維也納學派成員的到來而成為世界科學哲學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儘管邏輯實證主義事實上已經衰落,但是它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邏輯實證主義是知識論上的規範主義(normativism)的典範,科學哲學把它叫作標準的科學哲學。對於任何知識理論研究,一般都要考量這一學派的觀念。此外,邏輯實證主義也是邏輯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其在分析哲學上也有一定地位。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學說就是邏輯分析的知識理論。這派哲學主要圍繞著經驗論語言進行,對經驗論語言作出分析和構造。


一 知識分類和命題分類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知識問題是語言問題,而不是理智問題。那麼從語言來說,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知識只由兩類命題構成,一類是分析命題(analytic proposition),一類是綜合命題(synthetic proposition)。分析命題構成了數學和邏輯科學;綜合命題構成了自然科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也就是所有經驗科學。


根據邏輯實證主義的理論,凡是它本身根據其邏輯形式就能判定其真假的命題就是分析命題。如果涉及主謂詞結構的語句,可以叫作同語反覆,漢語也可譯作套套邏輯(tautology),分析命題的表達式也可以表達為命題演算的合格形式。綜合命題是那些判斷其為真的條件依賴經驗驗證的那些命題。所有經驗科學的命題都是綜合命題。綜合命題的意義是由其本身的內容所決定的,而不是由語言形式單獨決定的。


邏輯實證主義通過這種命題的分類來否定傳統的形上學。形上學既不是分析命題,也不是綜合命題,它有一種迷惑人的外表,看似命題,卻似是而非,所以叫做假命題。這裡的假是偽裝、冒充的意思。形上學既不能通過其語言形式而判定為真,也不能通過經驗證實為真,所以它根本就是無意義的。這種命題分類理論提供了知識之為知識的標準,邏輯實證主義根本就不去糾纏過去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問題,把傳統認識論批判變成了語義學批判。


二 語義規則和意義的證實說


邏輯實證主義者把語言的意義區分為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語言的具體意思是什麼?另一個問題是,有意義的命題的表達式是什麼?前一個問題是內容問題,後一個問題是語言形式問題。有意義的表達式才能表達有意義的命題。無意義的命題僅就其表達式而言就是無意義的。命題表達式能夠有意義地表達成一個語句的條件叫作語義規則(semantic rule)。語言有沒有意義是由語言的邏輯形式決定的,語言的具體意義是由內容決定的。


研究意義和有意義的表達式的科學叫作邏輯語義學(logical semantic)。從邏輯語義學的觀點看,有意義的表達式合乎邏輯句法(logical syntax)。邏輯實證主義者有一個把意義和證實密切聯繫在一起的表達方式,叫作「語詞的意義就是它的證實方法」。這裡的證實有一種廣義的理解,不僅僅局限於和人的經驗有關,主要是和邏輯有關。不同種類的命題其證實方法可以相應地有所不同,比如數學和邏輯的證實方法完全是邏輯的,由於邏輯實證主義者是邏輯主義者,所以他們認為沒有邏輯以外的方法。問題是經驗科學命題的有意義性標準為什麼也是邏輯範疇內的事情呢?經驗命題的證實無須經過經驗,意義僅僅是一種證實的可能性,而不是實際證實。石裡克曾經說過一種實指定義(denotation)的方法來解說什麼是邏輯的可證實性(logicalverifiability)。


所謂實指定義,石裡克作了這樣的表述:我們要問一個語詞是否有意義,要把這個語詞放到一個句子中;然後從這個句子推論出其他的句子;這種推論一直達到一個不能再推論的句子;而這個句子是一個合法的觀察語句。石裡克的這個表述包含著幾個意思:第一,有意義的語詞必須放在語句中才能辨別;第二,有意義的語句能夠邏輯地推遞到至少一個觀察語句;第三,觀察語句是一個合法的觀察語句集合。這裡的合法的觀察語句是指我們在進行觀察的時候,正確地使用的語句。這個語句是一種句式,所以句式的類型是我們經驗科學能夠得到經驗保證的切實基礎。至於這個句式的集合為什麼是合法的,並不需要邏輯上和認識論上的理由,而是我們健全的語言所具備的一種規則和能力。至此我們知道,邏輯實證主義沒有認識論的和心理學的假設,只有語言的合理性信念。這個保證是由我們慣常的語言規則的有效性為其基礎的。可證實性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歸根結底依賴一種語義規則。


三 構造主義和現象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的語義學理論有兩個最突出的特徵:第一是把有意義的語言的純形式特性看作是意義理論的核心;第二是追求純形式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經驗論要求。


對於語義規則的研究,在邏輯實證主義內部還是有嚴重分歧的。主要的分歧就有構造主義和現象主義的不同訴求。現象主義和構造主義是邏輯實證主義中關注科學知識的規範性的根據的兩種傾向。規範性(normative)是相對於描述性(descriptive)而言的。規範性是要使得一個對象或一個行為符合某種要求或標準;而描述性是要對某個現成的對象作出解釋、說明或描述;這兩個研究方向的區別還是明顯的。


規範性的研究目的在於抽取規範,使得相應的對象或相應的行為符合某個規則或標準,這有預期和判別的意思,這裡達到的結論是應當如何,比如道德律、邏輯規則、公理等都是規範性的。邏輯實證主義最重視的規範是語義規則。規範性的作用並不保證事情的發生一定按照規範進行,但是以趨向規範作為合理性的方向。就知識理論來說,命題的得來不一定有規範的方法,但是最終得到的命題一定是合邏輯的或經過證實的。而描述性的研究一般都假定現實的知識形式是合理的,在此基礎上對現實的知識作出解釋和說明。


邏輯實證主義者對於傳統哲學最有影響力的部分就在於他們對於知識理論上的規範性訴求。這也正是他們力拒形上學、重建科學表述、完成科學統一的基礎。一部分邏輯實證主義者要求一切語詞和語句的意義和有意義性要向觀察語句還原,向觀察尋求最後的基礎。比如萊欣巴赫和艾耶爾這樣的哲學家相信科學命題的意義一定關乎經驗的內容。這種從經驗內容獲取意義的傾向我們叫作現象主義(phenomenalism)。另一部分哲學家注重語言的合法性構造,要求達到一種純粹的形式的語義學。我們把這樣的傾向叫作構造主義(constructralism)。卡爾納普是這一類觀點的代表。構造主義要求一切經驗科學的命題符合形式語義學本身的要求。語句中的經驗內涵是什麼並不重要,而決定語言中有意義的語義規則最重要。一方面哲學要找到這樣的邏輯規範;另一方面哲學要運用這樣的規範去重構科學理論的表述框架。當然,這樣的語言通常應該是一種人工語言,是完全由我們的邏輯手段構造的語言。


四 理論概念的方法論性質


按照邏輯實證主義的理解,一個理論語詞的有意義標準和它歸約於的經驗或觀察陳述有關係。可是這樣的目標不久就遇到了困難。一般說來,凡是理論的核心觀念都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理論本身,而不是越來越切近經驗。而邏輯實證主義者通常不滿足於一般的認識論論斷,要給出命題合法性的邏輯標準。遠離經驗的理論名詞和命題應該符合這樣的經驗論要求:如果能夠給出理論名詞和命題在一個經驗論語言中的邏輯規則,那麼就允許它在一個經驗論語言中存在。


邏輯實證主義要求,如果一個語詞或語句不能直接用於對經驗現象的描述的話,那麼它也必須在描述經驗事實的邏輯環節中起到其恰當的作用。理論語詞或理論命題在科學理論的描述系統中所起到的邏輯作用就是理論概念的方法論性質的問題。在這一方面研究比較突出的還是卡爾納普。卡爾納普的方法始終是落實在語義規則上。理論語詞對於語義規則的形成究竟在邏輯上如何起作用,如何用邏輯語法表達這種作用就是卡爾納普的直接目標。


構成理論系統的基本規則中有公理,這樣的公理由邏輯和數學規則構成。當然,這裡的邏輯和數學規則,並不是邏輯學和數學,而是經驗論語言中存在的類似的命題形式。除了公理還要有公設。公設往往是一個理論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和定律。公設不僅僅是一個形式的約束原則,它對於低層命題的意義也有約束作用。比如萬有引力就是一個公設,它可能假,但這個公設在牛頓力學系統中很少有例外,甚至不允許有例外。一個理論中的任何陳述不可以與它的公理和公設相衝突,這在任何科學理論中都是有效的意義公設。


理論概念的方法論性質包括相互關聯的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理論概念對於知識系統的語義構成有怎樣的邏輯特徵,或者說做怎樣的邏輯分析。另一部門是理論概念和陳述的有意義性、證實、真理性等對於知識的意義和價值,這樣的概念和陳述究竟怎樣才能合理地滿足適當的認識論要求。


五 記錄命題、物理語言與科學的統一


統一科學,這是在《科學的世界觀——維也納學派》這個宣言式的文獻中提出的目標之一。統一科學的目的是要為所有的科學提供一種標準的形式語言,把所有的科學部門以及全部合法的知識都規範為這樣的標準形式。這種語言是一種經驗論語言,其中有兩個關鍵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把所有的觀察陳述規範為記錄命題(record proposition),第二部分是把整個語言表達為一種物理語言(physical language)。以物理語言作為統一科學的標準語言。


提出記錄命題的目的在於給予科學理論的陳述一種經驗的標準。我們泛泛而談經驗並不能對於精確理解科學理論提供實際的幫助。我們說到經驗的確定性的時候好像很有根據,而實際上經驗命題比理論命題更不穩定,更具多樣性,觀察多會因為文化、心理、歷史、環境等的差異帶來觀察的不確定性。記錄命題的提出就是為了消除這些因素帶來的差異。要使觀察陳述成為完全可驗證的和可公度的,那麼就必須為觀察命題確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記錄命題。一個記錄命題應該完整地包括了觀察事件的全部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對象和陳述的事件。把這一切東西包含在內的有效陳述就是記錄語句或者記錄陳述。一切記錄陳述都具有這樣的形式:「N先生在地點O和時間T之內觀察到的是如此這般。」這樣的陳述一般說來是可以完全確定的,也可以進行完整的確認和檢驗並可以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幹擾。


記錄命題為觀察制定標準,物理語言為理論命題制定標準。所謂物理語言並不是現成的物理學語言,而是一種標準的嚴格的規範語言。這種語言僅僅包括一些基本的物理學量綱、邏輯和數學規則,以及少數公設(即假說)和有意義地連接到記錄語句的語義規則,符合這樣的規則的語言就是物理語言。物理語言其實是標準的科學語言的構成規則的一個自洽的系統,而不是任何現成的語言。它可以叫作科學語言的模板或者範本的一個框架,其研究完全歸屬於形式語義學的範疇。


所有的語詞和陳述,如果不是用來表述現實世界的事實,那也必須在描述這個世界的事實上合乎規則地起作用。這實際上是徹底貫徹邏輯實證主義語義學綱領的實際步驟。從假說到記錄語句,其構成規則中一定有邏輯數學規則和假說的共同作用,邏輯實證主義的任務是要規範這種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使其保持嚴格的科學標準,研究這樣的語義規則的體系才是形式語義學的根本任務。這樣看待邏輯實證主義的知識方案,並不是要還原所有的社會科學、心理科學和精神科學為基本的物理學。其要達到的目標是把所有的科學語言規範為一種標準的語言。有了這樣的語言,用它來說什麼都是無所謂的。


相關焦點

  •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是在羅素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原子主義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在羅素看來,哲學史上爭論多年的重大哲學問題,如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精神,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等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而只是由於語言中的邏輯混亂造成的,因此,只要在邏輯上作出必要的澄清,這些無謂的爭論就可得到解決。羅素說:真正的哲學問題,都可歸納為邏輯問題,這一思想直接成為邏輯實證主義主要觀點之一。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從哲學的性質問題上看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的性質問題上認為,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活動。邏輯實證主義是把語言作為哲學研究對象。2、忽視人文邏輯實證主義只重視「科學的邏輯」,而嚴重忽視了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人文背景。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研究方法上主張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中心的方法論。
  • 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簡單思考
    按照我的理解,邏輯實證主義的思路是這樣的:1. 假定人類可以思維,思維的方式是數理邏輯;2.
  • 理論的維護與驗證——邏輯實證主義的產生與批判
    就是說對整個理論體系的不同形式、不同階段的所有命題,都要經受嚴格的邏輯檢驗。怎樣獲得無需細察,如何驗證必須嚴究。很多人正是因為混淆了理論的獲得與驗證兩個不同的任務或目的,把理論的驗證步驟推向了極致,當成了整個科學認識的方法甚至是基本原則,從而產生了所謂的「經驗-實證主義」,也有人稱之為「邏輯實證主義」。
  •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而該觀點認為法律根據只能通過一致同意才能確定,因此實證主義不能解釋這樣的分歧。第一,對於「法律是什麼」的問題,通過作為社會事實的承認規則的識別轉向在裁判中法律命題的陳述和證成,並且基於此而產生了實證主義的分類式法律概念和教義性法概念的分殊.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科學主義的興起——做任何事,都要講究科學,有科學觀邏輯實證主義是本世紀西方最重要的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由於多年的文化閉關,我們對於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想一直很少介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大概了解下。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哲學流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
  • 「實證主義」的邏輯:錯的不是理論,而是現實世界
    面對這一動搖經濟學根基的難題,「實證主義」經濟學與奧派隨即展開了行動——我們可以通過二者對這一難題的研究論證,看出雙方方法論的重大差異。「實證主義」經濟學家傑森與米勒到湖南做了一個實驗:隨機給當地窮人發放大米購物券,結果他們發現「吉芬商品難題」確實存在——補貼導致大米價格下跌,窮人需求減少,而補貼取消後,人們又開始迫切地購買大米。 他們隨即陷入了思維混亂:難道「需求定律」錯了? 而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需求定理根本沒出錯,所謂「吉芬商品」完全不存在。
  • 實驗的本質和實證主義
    錯了,我反對的僅僅是把實證主義用過了頭,用錯了地方,最後搞得被真理蒙蔽了眼睛。這個用錯了地方,是指信息系統的層次和邊界,這個層次邊界很重要,比如,有的理論對微觀有效,對宏觀無效,有的反之,拿著實證主義,不去認真分析一個理論的起始的科學定義,肯定是要出錯的,要不我怎麼說,唯物這老頭智商=0呢,一點都沒錯,他就好幹這事兒,以為管了大紅章,很了不起,根本不去認真分析,只管合不合自己胃口,這就是實證主義用過了頭。
  • A.J.艾耶爾——思考邏輯實證主義的普及者
    阿爾弗雷德•艾耶爾爵士(朋友們稱他弗萊迪)在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語言,真理與邏輯》(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1936)的時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用詩文和激情寫就的著作為邏輯實證主義給出了一份清晰的聲明。
  • 論實證主義範式及其對教育學的意義
    (四)誇大或泛化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可能帶來的風險  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和功能的發揮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前文所述,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了形形色色反實證主義的流派,雖然這些流派的觀點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足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證主義範式的局限性。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在盧卡奇所開創的批判方向基礎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從青年馬克思思想出發,張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特質,並在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方法論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之間進行了明確區分,進而對後者進行了深刻批判,試圖將馬克思辯證法從純粹的反映論窠臼中拯救出來。
  • 實證主義在日本的困境和沒落
    可是,在虛幻的民族自尊心的威懾之下,實證主義悄悄地後退,為日本篡改歷史、歪曲歷史的行徑讓出了舞臺。 困境二:過猶不及 在學術研究中,實證主義是必要的,但也必須適度,從而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但近些年來,日本學界的實證主義,尤其表現為過度瑣碎的實證主義,妨礙了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不能否認,大量的實證主義者成果卓著,他們的精神感人至深。
  • 邏輯實證主義——清華大學教授盧風
    邏輯實證主義所使用的人工語言分析法,是分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分析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積極作用。邏輯實證主義,它是分析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奧地利,其核心是以石裡克和卡爾納普為代表的維也納學派。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體系,而是一種活動,一種澄清或確定命題意義的活動。
  • 實證主義時代: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實證主義通常指19世紀40年代所出現的實用主義與物質主義新思想。這一術語為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所確定,其在1830年開始撰寫一部名為《實證主義哲學》的多卷本系列著作。孔德表示,社會進步應該基於可觀測的事實與可檢測的觀念。換而言之,即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這種研究社會的學術新方法被稱為社會學。
  • 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必須跳出實證主義窠臼
    這其實就是實證主義的觀點。它肇始於20世紀三十年代的維也納學派,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都佔據英美學術界的主流地位,對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影響甚大。按照這種觀點,任何科學理論都雙重地依賴於邏輯和經驗。一方面,不同的理論陳述之間以邏輯推論來關聯,形成一個完整的語言系統;另一方面,任何理論陳述又必須能最終關聯到可觀察測量的經驗事實上,理論術語能夠被徹底翻譯為僅僅談論經驗事實的表述。在這個意義上,推崇數據與實證分析的社會科學家,實際上是呼籲以實證主義的要求塑造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即社會科學同樣要以數學和邏輯把握可觀察的事實。
  • 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
    在邏輯原子主義的代表作《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一書中,羅素提出了「邏輯是哲學的本質」的新主張,標誌著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問世。在羅素看來,黑格爾哲學不過是「邏輯之應用於現實世界」而已,必須朝著分析哲學的方向來變革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