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艾耶爾——思考邏輯實證主義的普及者

2021-01-16 實踐與文本


阿爾弗雷德•艾耶爾爵士(朋友們稱他弗萊迪)在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語言,真理與邏輯》(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1936)的時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用詩文和激情寫就的著作為邏輯實證主義給出了一份清晰的聲明。這一學說堅持,人們只能以兩種方式作出有意義的陳述:第一種方式是通過作出可為觀察所驗證的陳述;其次,通過作出根據語言的法則為真的陳述。其他的任何陳述都是沒有意義的。尤其,那種認為哲學是一種對第一原則的追求的觀念是「一種迷信,通過放棄形上學,我們也就從這種迷信中解放出來。」


根據邏輯實證主義,形上學就是扯蛋。但接著在1988年6月的時候,艾耶爾有了一次可以被不友好地稱作形上學的經驗。在他在大學學院醫院接受重病特別護理的時候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在臨床上死亡了四分鐘。令人震驚的是,他在1988年8月28日的倫敦《周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中,在一篇被小編冠以駭人聽聞的標題《當我死亡的時候我看到了什麼》(「What I Saw When I Was Dead」)中,細節性地描述了他在那段時間裡的經驗。為挽回聲譽,他在1988年10月15日的《旁觀者》(Spectator)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說他希望把第一篇文章稱作《那個未被發現的國度》(「That Undiscovered Country」)。但他現在離邏輯實證主義快樂無憂的確定性已經很遠了。



阿爾弗雷德•朱爾斯•艾耶爾於1910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是一個移民家庭裡的唯一的孩子。他的父親來自瑞士,並最終成為一家木材商人組成的公司的合伙人。他的母親的娘家姓是希特瓦揚(Citroën,意「公民」,也就是「雪鐵龍」),來自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珠寶商家庭,他們家族的一個分支移民到了法國並成立了那個著名的汽車公司。作為社會關係良好的父母的唯一的孩子,他的家庭註定要使他成為一名英國紳士,而這,意味著,第一步要把他送到良好的與被學校。1923年夏天,他的預備學校把他送上了通往伊頓(英國英格蘭南部城鎮,在倫敦附近的白金漢郡,伊頓公學所在地)的旅途,以陪伴他們的明星獎學金候選人。純粹出於打發時間而參加入學考試的艾耶爾通過了考試,而官方的候選人則掛了。艾耶爾不願前往伊頓公學(他感覺那會是一個勢利的環境),但他的父親那邊的祖父說服他「成為一個伊頓人將是未來優勢的一個來源」——而且伊頓對牛津獎學金考試來說顯然是一個很好的預備。被耶穌教會選為獲其1928-1929冬季第一屆古典學獎學金第一人的艾耶爾成了吉伯特•萊爾(Gilbert Ryle),一位著名哲學家的學生。艾耶爾畢業於1932年並被指派為耶穌教會研究員。在接受這個職位之前,他有幾個月的空檔期,和萊爾討論怎樣最好地利用這段時間。萊爾在兩年前在一次哲學會議上遇到了摩裡茲•石裡克(Moritz Schlick)。儘管只跟他談了半個小時,萊爾對石裡克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從事的工作的原創性和重要性深信不疑。因此萊爾說,「在維也納某種重要的事情正在發生。去那裡,去看看那是什麼。」



據說現代哲學開始於1903年,當G.E.莫爾(G.E.Moore)和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與十九世紀支配哲學的唯心主義決裂的時候。第一個成熟的二十世紀哲學學派——即後來所謂的維也納學派——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奧地利發展起來的,這一學派的新進路被稱作「邏輯實證主義」。石裡克,這個學派的領袖是一個德國人,他最初接受的是物理學訓練,他力圖創造一種具有他在物理學那裡發現的明晰性和確定性的哲學。維也納學派的其他主要人物有奧託•諾伊拉特(Otto Neurath)和魯道夫•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石裡克熱情地歡迎艾耶爾加入這個團體,而艾耶爾從1932年11月到1933年春季也一直待在維也納。儘管年僅二十二歲,當時他已經和現代哲學中一些最著名的人物一起密切合作了。


艾耶爾充滿對邏輯實證主義之觀念的興奮回到牛津。經常和艾耶爾探討哲學的以賽亞•柏林,對他的激情印象深刻並問他:「為什麼你不就此寫本書呢?」因此在接下來的十八個月裡,艾耶爾寫作了《語言,真理與邏輯》,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他年僅二十五歲。牛津的老一輩的哲學家對邏輯實證主義對形上學主張野蠻的摧毀深感憤怒,所以艾耶爾發現要在那裡取得終身教職是非常困難的。直到大戰爆發,他都一直只是研究員。戰爭期間艾耶爾應徵參加威爾斯衛隊,1941年他屬於軍事情報機構,主要在倫敦、紐約和阿爾及爾活動。在盟軍入侵歐洲後,1945年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巴黎的英國使館度過的,復員的時候他的軍銜是上尉。儘管在戰爭期間不能從事哲學工作,在缺席期間他還是被選為牛津瓦德漢學院的研究員和助教,在服完軍役後他回到了那裡。不久之後他成為倫敦大學學院格羅特心靈與邏輯哲學教授。1946年《語言,真理與邏輯》的第二版出版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倫敦確立一個非常成功的哲學系之後,1959年他作為威克姆邏輯學教授回到了牛津。1989年夏初,他因肺衰竭而被送進了醫院,並於6月27日去世。



在《語言,真理與邏輯》的第二版中,艾耶爾承認「本書處理的[知識的]問題在各方面都不像它使它們看起來的那樣簡單。」他把他後來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用來更加深入地探索這些問題。作為早期的那本書的特徵的自信逐漸為對那些他感覺他處理得太過於倉促的問題的勤勉的探究所取代。哲學大篇幅的研究奠立了他作為一流哲學家的深谷。《知識的問題》(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1956)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


艾耶爾在專業哲學這個狹小的領域中非常知名。他不否認他是一個虛榮的人——據說這是他對著名的朋友圈子的吸引的一部分——但他謹慎地區分了虛榮與自我主義。一個自我主義者,他說,認為他應當得到更多的獎章,而一個虛榮的人僅僅享受他已經獲得的那些成就。他自己的「獎章」有一枚英國學院研究員騎士獎章,和(法國)榮譽騎士勳章。但在《語言,真理與邏輯》的巨大成功之後,就不再有高興,自信的清晨。


©Sir Alistair Macfarlane 2011, trans. Liqiu Wang


阿利斯特•麥克法蘭爵士是英國皇家學會前任副主席及退休的大學副校長。


相關焦點

  • 邏輯實證主義 Logical positivism
    在英國和波蘭也有一些重要代表,其中英國比較著名的是艾耶爾(A. Ayer),他把邏輯實證主義的思想做了切近英國經驗主義傳統的表述。波蘭比較著名的是塔爾斯基(A. Tarsky),他創立了一種適應邏輯分析的形式的真理理論。
  •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是在羅素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原子主義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在羅素看來,哲學史上爭論多年的重大哲學問題,如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精神,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等問題,都不是真正的問題,而只是由於語言中的邏輯混亂造成的,因此,只要在邏輯上作出必要的澄清,這些無謂的爭論就可得到解決。羅素說:真正的哲學問題,都可歸納為邏輯問題,這一思想直接成為邏輯實證主義主要觀點之一。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科學主義的興起——做任何事,都要講究科學,有科學觀邏輯實證主義是本世紀西方最重要的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由於多年的文化閉關,我們對於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想一直很少介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大概了解下。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哲學流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
  • 京東促銷 匯邁銅牌普及者BP500電源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款在節能方面有著不錯表現的電源--匯邁牌普及者BP500,這款電源採用主動式PFC架構,提升了電源的轉換效率,獲得了80PLUS銅牌認證,有著不錯的節能效果,同時擁有高密元件模塊,三級EMI設計等多重保護設計,為穩定輸出提供了良好保障,額定功率為400W,目前京東商城正在做促銷活動,售價有20元的優惠,只要219元即可入手,性價比還是很不錯的,近期有想裝機的消費者不妨來看看。
  •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
    實證主義真的勝利了嗎?,而該觀點認為法律根據只能通過一致同意才能確定,因此實證主義不能解釋這樣的分歧。第一,對於「法律是什麼」的問題,通過作為社會事實的承認規則的識別轉向在裁判中法律命題的陳述和證成,並且基於此而產生了實證主義的分類式法律概念和教義性法概念的分殊.
  • 實證主義在日本的困境和沒落
    可是,在虛幻的民族自尊心的威懾之下,實證主義悄悄地後退,為日本篡改歷史、歪曲歷史的行徑讓出了舞臺。 困境二:過猶不及 在學術研究中,實證主義是必要的,但也必須適度,從而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但近些年來,日本學界的實證主義,尤其表現為過度瑣碎的實證主義,妨礙了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不能否認,大量的實證主義者成果卓著,他們的精神感人至深。
  • 論實證主義範式及其對教育學的意義
    (四)誇大或泛化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可能帶來的風險  實證主義範式意義和功能的發揮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前文所述,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了形形色色反實證主義的流派,雖然這些流派的觀點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足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證主義範式的局限性。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從哲學的性質問題上看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的性質問題上認為,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活動。邏輯實證主義是把語言作為哲學研究對象。2、忽視人文邏輯實證主義只重視「科學的邏輯」,而嚴重忽視了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人文背景。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研究方法上主張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中心的方法論。
  • 實證主義時代: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實證主義通常指19世紀40年代所出現的實用主義與物質主義新思想。這一術語為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所確定,其在1830年開始撰寫一部名為《實證主義哲學》的多卷本系列著作。孔德表示,社會進步應該基於可觀測的事實與可檢測的觀念。換而言之,即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這種研究社會的學術新方法被稱為社會學。
  • 實驗的本質和實證主義
    錯了,我反對的僅僅是把實證主義用過了頭,用錯了地方,最後搞得被真理蒙蔽了眼睛。這個用錯了地方,是指信息系統的層次和邊界,這個層次邊界很重要,比如,有的理論對微觀有效,對宏觀無效,有的反之,拿著實證主義,不去認真分析一個理論的起始的科學定義,肯定是要出錯的,要不我怎麼說,唯物這老頭智商=0呢,一點都沒錯,他就好幹這事兒,以為管了大紅章,很了不起,根本不去認真分析,只管合不合自己胃口,這就是實證主義用過了頭。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在盧卡奇所開創的批判方向基礎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從青年馬克思思想出發,張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特質,並在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方法論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之間進行了明確區分,進而對後者進行了深刻批判,試圖將馬克思辯證法從純粹的反映論窠臼中拯救出來。
  • 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簡單思考
    按照我的理解,邏輯實證主義的思路是這樣的:1. 假定人類可以思維,思維的方式是數理邏輯;2.
  • 理論的維護與驗證——邏輯實證主義的產生與批判
    很多人正是因為混淆了理論的獲得與驗證兩個不同的任務或目的,把理論的驗證步驟推向了極致,當成了整個科學認識的方法甚至是基本原則,從而產生了所謂的「經驗-實證主義」,也有人稱之為「邏輯實證主義」。經驗-實證主義的核心問題,即知識的經驗論證問題,原本是為了完成驗證任務而產生出來的,那麼使用經驗事實來證實和維護結論,就自然成為經驗-實證主義的原則。
  •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上海 200062  內容提要:2014年以來,中國教育學界湧現出一股大力倡導走向實證主義、擁抱實證主義、推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轉向的浪潮。教育研究走向「實證」範式的轉型在客觀上推進了研究的科學性、精確性、可靠性。
  • 「實證主義」的邏輯:錯的不是理論,而是現實世界
    面對這一動搖經濟學根基的難題,「實證主義」經濟學與奧派隨即展開了行動——我們可以通過二者對這一難題的研究論證,看出雙方方法論的重大差異。「實證主義」經濟學家傑森與米勒到湖南做了一個實驗:隨機給當地窮人發放大米購物券,結果他們發現「吉芬商品難題」確實存在——補貼導致大米價格下跌,窮人需求減少,而補貼取消後,人們又開始迫切地購買大米。 他們隨即陷入了思維混亂:難道「需求定律」錯了? 而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需求定理根本沒出錯,所謂「吉芬商品」完全不存在。
  • 周穗明: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的結合
    哈貝馬斯借重伯恩斯坦將美國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相結合的觀點,推動批判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重新建立聯繫。他將其批判理論從抽象到具體地推向四個「實踐」層面,即交往行動、合理論辯、公共討論和文化。  第二代 美國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相結合  正如新學院大學的學術權威理察·伯恩斯坦教授指出,新學院大學的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發展巔峰是在20世紀70年代。正是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第二代批判理論家,使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傳統在新學院大學大放異彩和傳承光大。
  • 實證主義的經濟學
    但是經濟學家們在選擇理論範式時並沒有抱著實證主義的態度。經濟政策往往在應做的實驗性預試沒有完成時,就已經被制定好了。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戰後激進的凱恩斯學派領導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激進派依賴於凱恩斯未經測試的理論,即失業率取決於「有效需求」,而非「貨幣工資」,但是他們的政策忽略了工資這個部分,並期望把需求穩定地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上以保證「充分」就業。
  • 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必須跳出實證主義窠臼
    這其實就是實證主義的觀點。它肇始於20世紀三十年代的維也納學派,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都佔據英美學術界的主流地位,對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影響甚大。按照這種觀點,任何科學理論都雙重地依賴於邏輯和經驗。在這個意義上,推崇數據與實證分析的社會科學家,實際上是呼籲以實證主義的要求塑造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即社會科學同樣要以數學和邏輯把握可觀察的事實。然而,實證主義如果是用於入門的學術訓練,強化學術規範的意識,則尚無不妥;但若是作為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特別是作為「科學之為科學」的本質體現,卻實為大謬,因為這一理念本身也有其自身無法突破的局限性。
  • 樸素的實證主義學術思想,心手之論的觀點相對的減少
    導語:樸素的實證主義學術思想,心手之論的觀點相對的減少在晚明書學思想的影響下,清初傳統帖學理論中的技法之論,同樣強調「心手之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其中,以倪後瞻、宋曹等人最具代表。隨著清初樸學的興起,特別是到了清中期乾嘉學派如日中天之時,樸素的實證主義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佔據時代的主流,有關心手之論的觀點在技法理論中相對減少,比如在馮班、姜宸英、陳奕禧、楊賓、王澍等人的書學論著中,再也找不到像倪後瞻、宋曹二人那樣的頻頻發論。 但是,任何一種傳統理論都會有它自身頑強生存的土壤,心手之論也是如此。倪、宋之後,清代書論中也並非無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