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艾耶爾爵士(朋友們稱他弗萊迪)在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語言,真理與邏輯》(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1936)的時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用詩文和激情寫就的著作為邏輯實證主義給出了一份清晰的聲明。這一學說堅持,人們只能以兩種方式作出有意義的陳述:第一種方式是通過作出可為觀察所驗證的陳述;其次,通過作出根據語言的法則為真的陳述。其他的任何陳述都是沒有意義的。尤其,那種認為哲學是一種對第一原則的追求的觀念是「一種迷信,通過放棄形上學,我們也就從這種迷信中解放出來。」
根據邏輯實證主義,形上學就是扯蛋。但接著在1988年6月的時候,艾耶爾有了一次可以被不友好地稱作形上學的經驗。在他在大學學院醫院接受重病特別護理的時候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在臨床上死亡了四分鐘。令人震驚的是,他在1988年8月28日的倫敦《周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中,在一篇被小編冠以駭人聽聞的標題《當我死亡的時候我看到了什麼》(「What I Saw When I Was Dead」)中,細節性地描述了他在那段時間裡的經驗。為挽回聲譽,他在1988年10月15日的《旁觀者》(Spectator)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說他希望把第一篇文章稱作《那個未被發現的國度》(「That Undiscovered Country」)。但他現在離邏輯實證主義快樂無憂的確定性已經很遠了。
阿爾弗雷德•朱爾斯•艾耶爾於1910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是一個移民家庭裡的唯一的孩子。他的父親來自瑞士,並最終成為一家木材商人組成的公司的合伙人。他的母親的娘家姓是希特瓦揚(Citroën,意「公民」,也就是「雪鐵龍」),來自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珠寶商家庭,他們家族的一個分支移民到了法國並成立了那個著名的汽車公司。作為社會關係良好的父母的唯一的孩子,他的家庭註定要使他成為一名英國紳士,而這,意味著,第一步要把他送到良好的與被學校。1923年夏天,他的預備學校把他送上了通往伊頓(英國英格蘭南部城鎮,在倫敦附近的白金漢郡,伊頓公學所在地)的旅途,以陪伴他們的明星獎學金候選人。純粹出於打發時間而參加入學考試的艾耶爾通過了考試,而官方的候選人則掛了。艾耶爾不願前往伊頓公學(他感覺那會是一個勢利的環境),但他的父親那邊的祖父說服他「成為一個伊頓人將是未來優勢的一個來源」——而且伊頓對牛津獎學金考試來說顯然是一個很好的預備。被耶穌教會選為獲其1928-1929冬季第一屆古典學獎學金第一人的艾耶爾成了吉伯特•萊爾(Gilbert Ryle),一位著名哲學家的學生。艾耶爾畢業於1932年並被指派為耶穌教會研究員。在接受這個職位之前,他有幾個月的空檔期,和萊爾討論怎樣最好地利用這段時間。萊爾在兩年前在一次哲學會議上遇到了摩裡茲•石裡克(Moritz Schlick)。儘管只跟他談了半個小時,萊爾對石裡克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從事的工作的原創性和重要性深信不疑。因此萊爾說,「在維也納某種重要的事情正在發生。去那裡,去看看那是什麼。」
據說現代哲學開始於1903年,當G.E.莫爾(G.E.Moore)和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與十九世紀支配哲學的唯心主義決裂的時候。第一個成熟的二十世紀哲學學派——即後來所謂的維也納學派——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奧地利發展起來的,這一學派的新進路被稱作「邏輯實證主義」。石裡克,這個學派的領袖是一個德國人,他最初接受的是物理學訓練,他力圖創造一種具有他在物理學那裡發現的明晰性和確定性的哲學。維也納學派的其他主要人物有奧託•諾伊拉特(Otto Neurath)和魯道夫•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石裡克熱情地歡迎艾耶爾加入這個團體,而艾耶爾從1932年11月到1933年春季也一直待在維也納。儘管年僅二十二歲,當時他已經和現代哲學中一些最著名的人物一起密切合作了。
艾耶爾充滿對邏輯實證主義之觀念的興奮回到牛津。經常和艾耶爾探討哲學的以賽亞•柏林,對他的激情印象深刻並問他:「為什麼你不就此寫本書呢?」因此在接下來的十八個月裡,艾耶爾寫作了《語言,真理與邏輯》,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他年僅二十五歲。牛津的老一輩的哲學家對邏輯實證主義對形上學主張野蠻的摧毀深感憤怒,所以艾耶爾發現要在那裡取得終身教職是非常困難的。直到大戰爆發,他都一直只是研究員。戰爭期間艾耶爾應徵參加威爾斯衛隊,1941年他屬於軍事情報機構,主要在倫敦、紐約和阿爾及爾活動。在盟軍入侵歐洲後,1945年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巴黎的英國使館度過的,復員的時候他的軍銜是上尉。儘管在戰爭期間不能從事哲學工作,在缺席期間他還是被選為牛津瓦德漢學院的研究員和助教,在服完軍役後他回到了那裡。不久之後他成為倫敦大學學院格羅特心靈與邏輯哲學教授。1946年《語言,真理與邏輯》的第二版出版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倫敦確立一個非常成功的哲學系之後,1959年他作為威克姆邏輯學教授回到了牛津。1989年夏初,他因肺衰竭而被送進了醫院,並於6月27日去世。
在《語言,真理與邏輯》的第二版中,艾耶爾承認「本書處理的[知識的]問題在各方面都不像它使它們看起來的那樣簡單。」他把他後來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用來更加深入地探索這些問題。作為早期的那本書的特徵的自信逐漸為對那些他感覺他處理得太過於倉促的問題的勤勉的探究所取代。哲學大篇幅的研究奠立了他作為一流哲學家的深谷。《知識的問題》(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1956)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
艾耶爾在專業哲學這個狹小的領域中非常知名。他不否認他是一個虛榮的人——據說這是他對著名的朋友圈子的吸引的一部分——但他謹慎地區分了虛榮與自我主義。一個自我主義者,他說,認為他應當得到更多的獎章,而一個虛榮的人僅僅享受他已經獲得的那些成就。他自己的「獎章」有一枚英國學院研究員騎士獎章,和(法國)榮譽騎士勳章。但在《語言,真理與邏輯》的巨大成功之後,就不再有高興,自信的清晨。
©Sir Alistair Macfarlane 2011, trans. Liqiu Wang
阿利斯特•麥克法蘭爵士是英國皇家學會前任副主席及退休的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