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貝馬斯借重伯恩斯坦將美國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相結合的觀點,推動批判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重新建立聯繫。他將其批判理論從抽象到具體地推向四個「實踐」層面,即交往行動、合理論辯、公共討論和文化。
地處紐約曼哈頓的美國新學院大學(The New School University)是美國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重鎮。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法蘭克福學派的三代批判理論家都在此留下了思想遺產和活動蹤跡。新學院大學實至名歸地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美國支脈的主要據點之一。
第一代 從左翼傳統到美國化分支
新學院大學是美國費邊社會主義者於1919年創立的一所私立的、非營利性的大學,是傳統的左翼高校。創校的學術骨幹是前哥倫比亞大學的進步教授,如查爾斯·比爾德、詹姆斯·哈維·羅賓遜和哲學家約翰·杜威等人。
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批判理論家與新學院大學的聯繫緣於20世紀30年代初啟動的流亡大學計劃。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新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實行了一項針對歐洲受迫害學者的緊急救援計劃,轉型為流亡大學。該流亡大學後成為歐洲猶太學者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新馬克思主義學者的避難所。1934年,該流亡大學正式採用「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名稱(該名稱一直保持到2005年,後被重新命名為「社會研究新學院」)。從 1933年到1945年間,共有167名歐洲學者、藝術家(連同他們的家庭)受到了流亡大學的救助。在這些歐洲流亡學者中,曾在新學院大學任教的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成員包括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弗洛姆、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基希海默等。在新學院大學執教的、其觀點與批判理論相接近的德國流亡學者還包括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和漢娜·阿倫特、哲學家漢斯·喬納斯(Hans Jonas)和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等人。這批流亡學者後來構成了新學院大學的知識分子核心。
然而,嚴格地說,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人在新學院的影響是有限的。這主要是因為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幾經周折後,在所長霍克海默的精心運籌之下,於1933年整體搬遷到與新學院大學同處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當時,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本雅明等人均在哥大工作。但是,與堅持純粹的理論性、學術性和德國化傳統的霍克海默等人有所不同,在新學院工作過的弗洛姆和基希海默等人屬於法蘭克福學派逐漸美國化的一脈,並在戰後留在了美國。他們與赫伯特·馬爾庫塞、卡爾·魏特福格爾、弗蘭茨·紐曼等其他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成員融入了美國社會科學主流。
正是由於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國化,使第一代批判理論家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末。在戰後法蘭克福學派在北美和歐洲的兩翼發展中,美國一翼產生了更大的社會影響,其理論成為直接引爆美國20世紀60年代運動乃至整個西方1968年青年造反運動的主要思想導火索。
第二代 美國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相結合
正如新學院大學的學術權威理察·伯恩斯坦教授指出,新學院大學的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發展巔峰是在20世紀70年代。正是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第二代批判理論家,使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傳統在新學院大學大放異彩和傳承光大。
1969年,哈貝馬斯前往紐約新學院大學擔任了兩年任期的赫斯講座教授。這是哈貝馬斯本人思想、也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個時期。此前,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1961)一書中提出了「公共領域」的著名理論。同時,他在海德堡大學任哲學教授和在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社會學教授期間,認為美國的實用主義是繼馬克思和基爾凱郭爾之後對黑格爾思想作出的第三次最有創見性的回答,是青年黑格爾主義的激進民主成分之一,足以彌補馬克思主義在民主理論上的缺陷。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哈貝馬斯發表了《理論與實踐》一書。在廣泛汲取現代哲學思想成果和反思剛剛落幕的1968年西方學生造反運動的基礎上,哈貝馬斯進一步意識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批判理論同現代社會條件的不適應性,認為批判的社會理論必須從源自康德和黑格爾的傳統哲學中解放出來,必須消除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方法論上的對立,將經驗科學的方法與解釋學的方法結合起來。1968年,他發表《認識與人類興趣》一書,系統地闡釋了他的新方法論思想,為後來提出交往理論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在這一背景下,哈貝馬斯在新學院大學與理察·伯恩斯坦教授等人的合作,帶動了法蘭克福學派在新學院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哈貝馬斯本人批判思想的轉變。伯恩斯坦教授既是新學院大學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哈貝馬斯借重伯恩斯坦將美國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相結合的觀點,推動批判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重新建立聯繫。他將其批判理論從抽象到具體地推向四個「實踐」層面,即交往行動、合理論辯、公共討論和文化。在這四個層面上,哈貝馬斯都從皮爾斯、米德和杜威等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那裡找到了重要的思想材料。無疑,哈貝馬斯的新學院之行對其思想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新學院大學工作前後,哈貝馬斯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發表了《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和科學》、《合法性危機》等著作,並最終推出了他的《交往行動理論》。
同時,哈貝馬斯也為新學院大學批判理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帶來了全面和巨大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哈貝馬斯攜伯恩斯坦共同參加了南斯拉夫「實踐派」哲學家組織的東西方學者對話活動。他們共同擔任了《實踐》雜誌國際版的撰稿人,並參與每年組織的科爾丘拉夏令學園的國際交流活動。1981年4月,《實踐國際(月刊)》在牛津出版,伯恩斯坦與馬爾科維奇擔任主編。1994 年1月,《實踐國際(月刊)》更名為《星座》(Constellations)。目前,該雜誌已經成為一份具有廣泛批判意義的國際性雜誌,由新學院大學組織出版,既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理論陣地之一,也是培養新學院新一代批判理論學者的重要基地。
1979年,哈貝馬斯、彼得洛維奇和伯恩斯坦等人共同創辦了哲學與社會科學年會。繼伯恩斯坦之後,新學院大學傑出的批判理論代表人物安德魯·阿雷託和南希·弗雷澤(Nancy Fraser)等人先後擔任該會議的核心領導組成員。該會議目前已經成為各國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家聚會和對話的國際平臺。
在哈貝馬斯的新學院之行之後,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在新學院大學的所有系科都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系統的傳播和研究。
第三代 全球化時代對民族國家和超國家層面的思考
目前,伯恩斯坦教授寶刀不老,中生代批判理論學者在新學院大學挑起大梁,年輕的法蘭克福學派新秀也成長起來。
新學院大學中生代中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學者(在國際上被視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有安德魯·阿雷託和南希·弗雷澤等人。阿雷託不僅是《星座》的主編,發表過大量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專著,同時還是新學院大學社會科學領域最傑出的教授。其最著名的著作是與他的夫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科學教授、美國著名批判理論家簡·路易斯·柯亨合著的《公民社會與政治理論》。該書已經以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南希·弗雷澤是社會研究新學院當下的政治科學系主任,因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與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領軍人物阿克塞爾·霍耐特關於承認理論的爭論而聲名大噪。她圍繞承認理論提出的關於「反常規正義」的理論框架,與時俱進地發展了社會批判理論,體現了批判學派的知識「左」派在全球化時代對民族國家和超國家層面的公平正義的全面思考。
近十餘年來美國批判理論的復興,是與新學院大學的批判理論家的努力分不開的。除上述主要代表人物之外,新學院大學還活躍著許多年輕的批判理論家,伯恩斯坦教授稱他們為「批判理論的希望」。
利用實踐批判功能積極幹預現實
新學院大學的三代批判理論家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美國支脈的學者馬爾庫塞、弗洛姆和基希海默等人幹預現實的傳統,積極介入了當代反全球化的公民抗議運動和各種類型的新社會運動,發揮了理論的實踐批判功能。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他們還開設了大量涉及各個學科的「資本主義批判」的課程,開展從異化、拜物教、理性化、生活方式、經濟危機、消費資本主義的文化傳統到合法性危機、女性主義、資本主義積累的地理學、世界體系的批判,尤其是重點強調了新資本主義文化與新資本主義精神的批判、生態學批判和金融危機批判。
新學院大學自建校以來,一直保持著多元化的左翼批判傳統,故成為包括法蘭克福學派在內的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的思想大本營。今天新學院大學的批判理論已經不像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的學術血統那麼「純正」和那麼純哲學,它進入了更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代表了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當代發展。
(來源: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