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宇宙是由邏輯構造的世界,邏輯是虛無的存在,但是人們在感覺上認知的事物卻是真實存在的。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裡,很多前輩智者發現了宇宙世界的這種存在形式,因此在人類的認知空間裡,為後人留下很多理論觀點。這些觀點可以從網絡構建的人類認知空間裡找到。
在邏輯世界裡,唯一存在的是邏輯,萬物是邏輯體的存在形式。邏輯體是以本質和現象兩種對立統一的存在形式構成的事物。邏輯體的本質是數字,邏輯體的現象是能量,所以事物是採用矛盾規律創建的產品。矛盾規律是邏輯世界裡的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能量是運動的存在形式,沒有了能量就沒有了運動,邏輯體也就不存在了。人們把這種情形稱為事物的消亡。所以在邏輯世界裡,萬事都是通過競爭搶奪能量的形式獲得存在和發展環境的。
人作為宇宙世界裡的邏輯存在形式,真正關心的是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直接關聯的邏輯形式:財富能量和事物。這兩類存在形式也是人自身的存在形式,也是維持人的生存與發展所需材料的來源。
財富能量是人類社會物理量類型空間裡的能量存在形式。人們熟悉的物質財富是財富能量類型裡層級最低的能量存在形式,比如古代的物質形式的食物產品、物質形式的生產工具產品等。當然隨著人類科技文明層級的提升,現在的人創造出了層級更高的財富能量存在形式,比如教育產品、旅遊產品等服務類產品。
當人們採用邏輯規則的形式創建人類社會的時候,就掌握了創造財富能量和事物的方法,人們把這類事物稱為人造產品,是存儲財富能量的載體事物。當然,人的這種能力也是在宇宙邏輯世界裡已經存在的邏輯規則的作用下,以規則類型轉換的形式產生的,是可以進行邏輯溯源的。規則類型的轉換是通過邏輯產品工具實現的,對於人來說,這個工具就是大腦創建的邏輯世界裡的稱為「精神生命體」的邏輯產品。
從人類目前的發現來看,似乎只有人類可以創建一個比動物社會層級更高的社會,把人類的生存環境與動物的生存環境分離開,形成一個只屬於人類生存的邏輯空間,比如,遠古時期中國古人有巢氏創建的生存環境空間。
道是最高層級的能量存在形式,財富能量人們可以直接使用的層級較低的能量類型,德是介於道和財富能量之間的層級裡的能量類型。
財富是儲存財富能量的事物,這類事物通常稱為人造產品。人造產品所儲存的財富能量來自人類的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在物理學的概念裡,合外力(物體所受的外力的總和,根據方向以及受力大小通過正交法能計算出物體最終的合力方向及大小) 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即末動能減初動能。
由此可見,財富能量具有私有屬性。這種屬性是由勞動力的來源、產品的初始動能屬性等決定的。在人類出現之前,自然產品裡並沒有儲存人類的勞動力,所以財富能量並沒有人類定義的私有屬性。按照《聖經》裡的描述,宇宙裡的事物全部是由神提供的勞動力創造的,按照物理學的規則,這些財富應該屬於神,比如土地、天然林、地下礦產、各種野生動植物、空氣、水,月球、火星等等,人類只有使用權和收益權,並沒有所有權。
1、食物提供最基本的財富能量
人類社會是人們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求目的而創建的社會型產品,是人們生存和表演的舞臺。
社會型產品是由主體和客體共同構成的產品,產品的應用目的是由主體對象決定的,主體對象既是產品的使用者,又是產品的構成材料。
能夠通過自身的力量主動創造具有使用目的性產品的物體稱為社會型生命體。在生物社會裡,目前似乎只有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力量主動創造具有應用目的的產品,而其它的生物如猴子、螞蟻等似乎沒有這個能力。
在人類社會裡,個體的人是最小的社會型生命體,是描述人類社會的物理量類型空間裡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物理學家把這個最小單位稱為量子,並且認為描述人類社會的物理量是量子化的。
由此可見,人類社會裡存在很多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個體的人是最小的社會型生命體的存在形式,個體的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力量主動創造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
以個體人為量子單位創建的社會型產品是更高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比如,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基本社會單位,由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親屬按照一定的組織結構形式創建的層級較高的社會型生命體;企業是按照需求利益關係把個體人組織連接起來創建更高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聯盟是按照需求利益關係把企業組織連接起來形成的社會型生命體。
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社會型生命體創造產品的能力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同一類型的社會型生命體,高層級生命體具有低層級生命體的創建產品的能力,反之則不存在。比如個體的人很難具有企業創建產品的能力。
基於這個規律,人們發現,如果想在博弈的過程裡獲得強大的博弈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創建更高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事實上,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上看,人們也是這麼做的。
中國古人似乎很了解人的需求以及為了滿足需求所產生的邏輯過程,《漢書·王莽傳中》:"民以食為命,以貨為資﹐是以八政以食為首。"人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須有食物,而想獲得食物,就必須採用買賣商品的方式獲得發展資金。
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欲望,也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動力來源。不過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人們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欲望而產生的邏輯行為都是被動產生的,也就是說人們在人生舞臺上的表演都是被動的。儘管少數人在人類社會裡的力量看起來很強大,能夠主動地設計自己的邏輯行為過程,但是倘若在更大尺度、更高層級的舞臺上觀察,可以發現有一種強大的邏輯力在控制這個人所在舞臺的發展運行過程,而這個人的強大的控制力僅僅體現在這個舞臺內部。形上學哲學家採用「在場」的形式把這種情形稱為現象。
對於在人生舞臺上表演的人們來說,掌握現象的內在規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供很多的方法,幫助人們滿足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欲望。
現代科學目前是人類研究宇宙世界裡存在現象的主流學問,當然現在的人絕大多數並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會認為現代科學研究的是宇宙世界裡的存在事物的本質。不過中國古人似乎對宇宙世界裡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同一事物同時具有本質和現象兩種存在形式,所對應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同的,隱學研究本質,顯學研究現象。這種區分宇宙事物的方法和唯物辯證法裡的一些觀點類似。
人的需求欲望屬於客觀存在的現象,因此需要採用現代科學提供的方法來解決。
人是一個由物質邏輯體構成的生命體,人的生存和發展是通過物質邏輯體的不斷替換更新來體現的,現代科學把這種不斷替換更新的過程稱為新陳代謝。
人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按照能量定律,新陳代謝所需的元素必須來自空間之外的事物,古人把這種事物稱為「食物」,也就是說,食物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所以中國古人說,「民以食為命」,沒有食也就沒有命。為了保命,於是就出現了人獲得「食」的邏輯行為,當人生舞臺上的「食」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就出現了人們搶奪食的表演場景。這個場景持續了幾百萬年,直到現在仍然存在。
中國古人似乎崇尚採用和平的方式佔有財富,比如在《論語》裡,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賜採用「貨殖」的形式獲得了很多的財富,而回儘管學問高,卻很貧窮。
2、產品是儲存財富能量的容器
中國古人創建的堪輿學裡所說的「炁」就是財富能量,堪輿術所研究的就是儲存財富能量的方法。古人認為不同結構形式的事物儲存財富能量的能力是不同的,一個事物的結構形式發生了變化,其儲存的財富能量也會發生改變。
堪輿即風水,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史記》將堪輿家與五行家並行,本有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後世以之專稱看風水的人曰:「堪輿家」。
按照中國古人對學問的劃分,堪輿家研究的學問屬於隱學,而現代科學研究的學問屬於顯學。由於隱學研究的結構形式是抽象的、無形的,因此堪輿家研究的事物大多數是無形事物,所以人們把堪輿學也稱為玄學。儘管在用於建築的時候,研究的對象是有形事物,人們可以直接觀察物體的結構形式,但是建築只是堪輿學在一個很小的行業裡的應用,在科技文明層次不高的時代,堪輿仍然屬於神秘的玄學。
似乎雲計算革命正在推動人類的科技文明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人們正在習慣性的接受無形事物的存在形式。並且統一採用產品來指代客觀存在的事物,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兩大類。
經過這種認知形式的轉變,就可以把古人的堪輿理論轉換為現代科學的描述形式,比如把堪輿術裡描述的對象事物稱為「產品」,產品是存儲「炁」的載體容器,炁就是財富能量,財富能量是流動的事物,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能量的其中一種類型。光能、電磁能、機械能、財富能等都是客觀存在的能量類型。
產品是儲存財富能量的容器。從現象上看,似乎不同形式的產品儲存不同類型的財富能量。從本質上看,財富能量屬於生命層級的能量形式,不同類型的生命體創建的財富能量類型是不同的。同樣,不同類型的財富能量只能存儲在不同空間層級的產品結構裡。
似乎中國古人對產品的本質屬性以及內在規律有很深入的研究,儘管古人的時代沒有出現現代科學的術語和方法,但是中國古人在研究財富的時候卻建立了不同層級的產品模型,把國家作為最高層級的產品,貨是國家產品裡的第二層級的子產品。比如《尚書·洪範篇》裡說:「八政,一曰食,二曰貨。」認為國家產品結構包含了八個子結構,其中貨就是現代經濟學術語裡的商品,商品是進入流通過程的產品。《漢書·王莽傳中》裡說:"民以食為命,以貨為資﹐是以八政以食為首。"
食指的是食物,古人發現食物是人的命,沒有食物就沒有命。這個規律對現代人同樣有效。因此中國古人在設計國家產品的時候,把食物作為第二層結構上的第一個結點位置的事物,而把創造食物和獲得食物的邏輯過程作為第二個結點位置的事物。如果採用現代科學的術語,中國古人所說的食物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產品,而貨就是商品。
中國古人重視調商品流通的作用,很早就提出了貨殖的概念。不過由於科技文明層次的原因,古人並沒有把貨物的生產和交換行為從行業類型上進行細分,因此概念的顆粒度很粗,作為認知空間裡的存在事物,概念的內涵很小,外延很大。
貨殖一詞最早出自《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 即指謀求「滋生資貨財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財求利。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在內。
儘管人們對產品的形式的認知沒有發生改變,產品仍然是滿足人們需求欲望的基本財富,但是隨著科技文明層級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本質的認識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產品本質上是財富能量的儲存容器,不同類型的產品儲存的財富能量的類型是不同的。
按照物理學家所發現的能量定律,財富能量屬於宇宙裡存在的類型層級很高的能量存在形式。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財富能量是不存在的,所以財富能量是通過人類的勞動力轉換其他類型的能量形成的。財富能量是人類用來創建人類社會的能量類型,存儲在人造產品裡。比如空氣是自然產品,沒有存儲財富能量,並不是專門用來創建人類社會的產品,而是創建生物社會的基礎產品,但是在人的勞動力的作用下轉變為人造產品後,就儲存了財富能量,就變成了創建人類社會的產品。古人的狩獵、捕魚等行為,就是利用人的勞動力轉換形成財富能量的方式把自然產品轉換為人造產品的。而現在的人創造的旅遊產品、教育產品等無形產品則屬於人類社會專用的產品,對於猴子、螞蟻等動物社會裡的動物來說,是沒有意義的產品。
按照能量類型轉換的物理定律,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能量可以自發地從高類型轉換為低類型,但不可以自發地從低類型的能量轉換為高類型的能量。
從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來看,似乎太陽所提供的能量是地球空間裡人類財富能量的來源,倘若失去了太陽提供的基礎能量,那麼對於封閉的地球空間裡的人類社會空間來說,在能量定律的作用下,人類社會的基礎財富能量將會越來越少,最終導致人類社會整體結構系統的自我坍塌。
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太陽提供的基礎能量的數量太龐大了,完全可以滿足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只要人類文明能夠到達一定的層級,就可以解決人們當前所擔心的生存發展危機。
從人類的發展歷史過程來看,在人類科技文明的推動下,人們創造財富能量的能力越來越強大了。古代的時候,人們只能利用自然產品提供的工具把太陽能量轉換為財富能量,而現在人們可以利用人造產品工具把多種類型的能量轉換為不同類型的財富能量。比如蔬菜工廠,通過製造人工陽光的方式把電能轉換為光能,再利用自然產品工具把光能轉換為財富能量;又比如紡織工廠,通過人造產品工具把電能轉換為財富能量。等等。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形式,顛覆性地提高了人們創造財富能量的能力。外在的表現現象裡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人造產品的生產方式和主導生產方式的社會區域發生了改變,而本質上是人類創造的能量類型的層級的提升。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技術革命,創造了機械能;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技術革命,創造了電能;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革命,創造了非物理世界裡能量存在形式,一種稱為「信息能」的事物,以信息流動形式表現出來的能量存在形式。人們把這種儲存「信息能」的人造產品稱為「信息產品」,是信息世界裡的存在事物,而不是物理世界裡的存在事物。
來自網上的資料顯示,科學家認為人類目前已經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這次革命的技術競爭重點是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不過有很多專家把5G領域的競爭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競爭表演的開幕大戲。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第四次工業革命似乎屬於過渡性質的革命,因為人們競爭的是外在的表現形式(5G只是連接物質產品和信息產品的一種物聯網形式),並不是決定革命本質的能量類型。因此可以推測,即將發生的第五次工業革命才是真正改變人類社會生存和生活模式的顛覆性的革命,而且這次革命將會推動人類創造出更高層級的能量類型,並且會顛覆性地改變人們的世界觀。
似乎第五次工業革命是發生在網絡空間(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共同構成的空間)裡的事件,目的是在網絡空間裡創建人類社會未來的存在形式。
儘管人們並不知道第五次工業革命何時以何種方式到來,但是它所創造的人類社會很魔幻,人們不再考慮採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爭奪維持人們生存生活的財富能量。不過第五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之上的,儘管並不遙遠,但是人類仍然需要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才有可能抵達人類夢想裡的未來社會。
從人類發展歷史過程裡發生的現象來看,千百年來,人類之所以貧困,是因為人類只掌握了把自然光能轉換為財富能量的方法,而且轉換效率低下。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掌握了創造多種能量類型的技術,掌握了把不同類型的能量轉換為財富能量的方法,也掌握了製造創建財富能量的人造產品工具的技術。所以從理論上講,目前的人類完全可以通過科技的形式解決全球的貧困現象。
第五次工業革命創建的產品的結構形態將會發生重大改變。社會型產品將成為人造產品的主要存在形式。由於人成為了社會型產品的主體構成材料,使得社會型產品的結構處於動態變化的狀態。從儲存能量的角度來看,穩定的結構形式儲存的能量也是穩定的,在博弈的時候,安全性更高一些。所以在創建社會型產品的時候,需要制定更多的邏輯規則來限制人在不同層級結構上的「自由」空間尺度,以便保證每一層級結構系統裡的財富能量的波動是平緩可控的,社會型產品的整體狀態是穩定的。
3、價值本質上是財富能量的存在形式
關於價值的定義,在網絡上可以找到很多知名專家學者的不同觀點,基本上是從哲學和經濟學角度提出的觀點,比如英國的亞當斯密、李嘉圖和麥克庫洛赫,法國的孔狄亞克和薩伊等,似乎並沒有物理學家從能量的角度對價值進行定義。倘如採用現代科學的形式從能量的角度進行描述,價值是財富能量的存在形式。財富能量是邏輯世界裡創建生命體的能量類型,不同類型的生命體採用不同的財富能量類型。在人類的知識系統裡,價值是用來描述人類社會空間裡社會型生命體的概念。個體的人是人類社會空間裡創建社會型生命體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單位,物理學家稱之為量子。
在眾多的關於價值的描述裡,似乎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裡明確地把價值和物理學裡的能量聯繫在一起。儘管沒有採用物理學的方式描述價值的能量的存在形式和能量類型,但是已經是從價值的本質角度研究價值的內在規律,而不是從價值的現象角度研究價值的內在規律。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價值的本質是財富能量的存在形式,而儲存價值的對象事物以及事物的屬性則屬於價值的現象。一般來說,來自事物本質的規律比較簡單、狀態穩定,而來自事物現象的規律比較複雜、狀態變化較大。
馬克思指出:「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由於馬克思並沒有對這個觀點進行詳細的描述,所以很多研究經濟學的人似乎認為這個觀點存在缺陷。不過倘若用財富能量來指代價值,用使用價值來指代財富能量的應用目的。那麼就可以發現馬克思這個觀點是科學準確的描述形式。財富能量是人類勞動轉換創造的能量存在類型,儲存在勞動創造的產品裡,財富能量的應用目的是通過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體現的,所以馬克思採用了商品體這個概念。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的大腦及機體也是物質世界高度進化的產物,也是物質的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的、政治的與文化的運動是一般物質運動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類一切社會運動的運動規模的統一客觀尺度也必然是能量。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綜合國力、戰鬥力、權力等)最終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維持和推動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價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
儘管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價值是能量的存在形式,是維持和推動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但是並沒有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這種能量的存在類型、計量方式和內在規律等物理屬性。
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價值觀點為基礎,採用現代科學的形式創建關於價值的假設模型:價值是財富能量的存在形式,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價值這個事物同時具有數量性、關係性、有用性三種不同類型的屬性,可以同時滿足漢語詞語、哲學、經濟學的解釋。也就是說,如果採用現代科學的形式創建關於價值的財富能量模型,一方面可以通過物理學裡關於能量的理論的方法研究價值,即價值是財富能量通過結構形成的狀態穩定的無形事物,價值的屬性是通過產品體現出來的,同時也可以解釋人們在實踐中發現的價值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現象。
不過目前在網絡上可以找到的人們對價值的解釋主要存在三種形式:
(1)漢語詞語的解釋。價值的本質是數量性存在,價值就是數量值。價值是自然與人類現象之中普遍存在的數量性事物、存在者、事實。
(2)哲學的解釋。價值屬於關係範疇,從認識論上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係,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係的哲學範疇。
(3)經濟學的解釋。價值,泛指客體對於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可視為是能夠公正且適當反映商品、服務或金錢等值的總額。
人類社會是由人類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系統創建的產品,儘管人們現在很難理解這個觀點,但是從已經發生的人類社會歷史事件裡,似乎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表明人類社會其實是通過人類自己設計的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邏輯規則系統搭建出來的。中國古人把創建社會大廈的最基礎的邏輯規則系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禮,另一類是法。而西方古人用來創建社會大廈的邏輯規則系統似乎只有一種類型,法。
價值也是由人類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創建的產品,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構成材料。所以,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試圖通過研究價值的存在形式和內在規律來探索創建人類社會的技術原理以及內在的運行規律。
事實上,哲學史上關於價值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從詞源上說,「價值」一詞最初的意思是「掩蓋、保護、加固」,後來演化成「可珍貴的、可重視的」等。可見,這個詞是人表述事物與自己的關係、對自己的意義的概念,是一個主客體關係的範疇,是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的特定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好像也沒有形成關於價值問題的系統論述,但有一系列的基本觀點。如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價值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實踐是價值的源泉和基礎等。
宇宙是客觀存在的邏輯世界,因此一切存在的事物的本質是邏輯,能量是邏輯的存在形式,事物是採用結構的方式形成的能量體。所以,價值也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價值本質上採用結構的方式存在的能量體。按照現代科學發現的理論觀點,不同結構形式的能量體所表現出來的物質屬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價值按照能量體的結構形式可以劃分為很多類型,目前出現的抽象說、關係說、效用說、本性說、勞動量說等五花八門的觀點學說在各自的空間尺度內都是合理的。
不過人類關心的價值類型必定與人類的生存發展關係密切,並不會關心在邏輯結構路徑上距離較遠的結點位置上的價值類型,比如不會關心「神類」社會的價值類型,不會關心「病毒類」社會的價值類型,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似乎也不太關心「猴子類」社會的價值類型。
這種情形就是社會型生命體遵循的「相鄰原則」,屬於邏輯世界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則。《周易·繫辭上》裡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描述了在一個區域空間內事物的存在發展原則。採用現代科學的術語描述,就是「相鄰原則」。
儘管古人並不知道「相鄰原則」是由價值類型決定的關於宇宙事物存在形式的基本邏輯規則,但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這個規律,並且以生活道理的形式進行流傳,比如中國古人說的「遠親不如近鄰」,《聖經·舊約全書·箴言·第二十七章》裡說的「Betterisa neighbourthat isnear than a brother far off. (近處的鄰居好過遠處的兄弟)」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於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係的範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意義。
以馬克思的哲學觀點為基礎,採用現代科學的方式從能量的角度對價值進行描述,人類所定義的價值是人所在的空間裡的存在事物,是描述客體和主體之間的關係意義的事物,構成這類事物的是財富能量,事物的類型由固定財富能量狀態的結構形式決定,財富能量屬於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能量,遵守物理學發現的能量定律。在人類的知識系統裡,財富能量通常是指通過人類勞動轉換形成的能量,並且存儲在人造產品裡。
一般來說,產品的結構基本上就是固定財富能量運動狀態的結構形式,不過中國古人似乎並不認同這種常識性的經驗觀點,並由此創建了堪輿理論。比如一個建築產品,儘管物質形態的結構是穩定的,但是在堪輿家的觀察內容裡,並沒有發現這個結構系統可以固定財富能量的運動狀態,因此在堪輿術裡把這種情形稱為「漏財」。當然現代科學把這種古人提出的、目前無法解釋的觀點稱為「迷信」。在西方拓撲學研究的內容裡,並沒有研究結構形式的變化與容器大小關係的變化的內容,而在中國古人的堪輿學裡,結構的變化和容器大小的變化之間的關係才是堪輿家真正關心的重點,因為容器大小的變化影響了儲存的財富能量的數量。
在物理學裡,人們在研究價值的物理屬性的時候,需要建立一個參照系。這是因為邏輯世界是由無數的封閉的邏輯子空間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形成的複雜空間,空間裡的存在事物同時也是一個封閉、不可分割、自足的子空間,
中國古人似乎對宇宙事物的存在形式有很深的了解,比如《呂氏春秋•下賢》裡說,「以天為法,以德為行,以道為宗。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莫知其門,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此之謂至貴。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師,去其帝王之色,則近可得之矣。」一個事物的結構形式如果「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那麼按照現代數學的研究成果,這個事物一定是採用嵌套的方式創建的產品。
由於空間具有封閉、不可分割、自足等特徵,因此在研究空間內事物屬性的時候,需要先創建一個參照系。
參照系是與參考體相固連的整個延伸空間。參考體是用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和描述它的機械運動而選作標準的另一個物體。為了用數值表達一個物體的位置,可在參考體上設置坐標系,稱為參考坐標系。
同一事物在不同類型的空間裡所表現出來的物理屬性是不同的,所以物理學家為了獲得準確的物理屬性,會採用參照系的形式固定事物所在的空間類型。這是因為在邏輯世界裡,空間把事物的個體屬性封閉在空間裡,並且以整體的形式成為上一級空間裡的個體事物。對於邏輯世界來說,事物就是在當前層級空間裡的封閉的邏輯結構系統結點位置上的成員,該成員同時又是一個封閉的空間。
由此可見,如果想準確地研究價值的物理屬性,就需要象物理學家那樣,創建一個研究價值的參照系。
從當前哲學和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來看,價值是一個複雜的存在事物。既包含了物理世界裡的事物,也包含人腦創建的邏輯世界裡的邏輯事物,因此是一個由兩種不同類型的邏輯世界裡的事物構成的複合型態的事物。按照當前現代科學的思維,價值的參照系屬於網絡空間裡的存在事物,參照體分為兩部分,物理空間裡的物質參照體和信息空間裡的信息參照體。對應的參考坐標系也包含兩部分,物理空間坐標系和信息空間坐標系。
既然價值的參考坐標系是由兩種不同類型的邏輯體創建的,那麼在不同的參考坐標系裡,所觀察到的事物的屬性也是不同的,這也是不同的專家學者得到不同的觀點的原因。這個情形如同盲人摸象,每個人的觀點在他的參考坐標系裡,都是正確的。
對於宇宙邏輯世界來說,物質體和信息體的本質是能量體,所以把物質體和信息體抽象為更高層級的能量體形式後,價值的參考坐標系就變成了由兩組相同能量類型的空間坐標系構成的複雜坐標系,通過數學的形式進行處理後,就可以獲得在同類能量空間裡的單一的參考坐標系。這樣,就可以採用物理學的方式研究價值的存在形式和內在的規律。
儘管人類目前還不習慣這種轉換能量存在形式的方式,但是隨著人類科技文明層次的提高,這種習慣或許很快就會到來,那時人們的世界觀將會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在人類創建的知識系統裡,價值是一個描述財富能量的數量、運動方向、穩定狀態的物理量,專指人類的價值,並不關心其它類型生命體的價值。
在人類的價值參照系裡,參考體是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邏輯目的各種屬性形成的邏輯體事物。比如人是參照系裡的主體事物,其它一切都是客體,因此在這個參照系裡,人是財富能量運動的中心。從人們目前所觀察的現象來看,宇宙環境裡存在的一切事物似乎都需要服從人類的價值參照系。
人類在設計價值參照坐標系的時候,第一條邏輯規則就是建立人的主體對象地位,這條規則的含義就是,在人類的價值系統裡,任何時候萬物的行為都需要優先考慮人的主體地位。
比如《易傳·繫辭下》裡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中國古人把人設計的邏輯規則與天地設計的邏輯規則並列在一起。而在《聖經》創1:26裡,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從財富能量的類型和層級來看,最初的財富能量的價值最大,能量類型的轉換次數越多,價值的損失越多。比如對人類來說,牛羊儲存的財富能量來自對青草儲存的財富能量的轉換,而青草儲存的財富能量是通過「神」的勞動力轉換太陽能形成的。所以在《聖經》創1:29裡,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很明顯,「神」並沒有把「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賜給人們作食物。儘管《聖經》並沒有說明原因,但是從能量在轉換過程中遵循熵增定律來看,青草、蔬菜提供的財富能量類型對人的生存發展的價值最大。
宇宙空間分為兩大類型,物理空間類型和信息空間類型。物理空間裡的事物是由物質邏輯體構成的,信息空間裡的事物是由信息邏輯體構成的。認知空間屬於信息空間類型,事物的存在形式是信息邏輯體,而不是物質邏輯體。
價值屬於認知空間裡的存在事物,是描述客體對象裡儲存的特定的能量類型對於主體對象的存在和發展的意義的事物。任何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是由很多不同類型的能量構成的。價值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由大量不同層級類型的能量構成的。
採用物理學的形式研究價值的存在形式和內在規律,有助於人們更好的了解人類社會的存在形式和內在的運行規律,找到有利於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正確路徑。比如煤炭和石油的價值,大量地使用煤炭和石油轉換的能量可以快速推動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按照物理學發現的能量定律,能量可以自發地從高層級類型轉換為低層級類型,但是不能自發地從低層級類型轉換為高層級類型,因此對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在宇宙初始的時候,能量的層級類型最高,這類能量以不可思議的高維空間形式存在,然後快速地降低空間的維度數量,創建大量的低層級類型的能量存在形式。人類所研究的價值屬於由層級類型較低的能量創建的事物。
從事物的價值的存在形式來看,人類之所以能夠通過勞動來認識和改造世界,是因為世界萬物具有自己的價值,具有作用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人類通過不斷提升科技文明層級的形式,提高人們創建人造產品的能力,搭建層級更高的生存生活的表演舞臺。
4、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創建社會型生命體的技術原理和存在形式
人類社會空間是在動物社會空間基礎上發展創建的邏輯空間,以疊加態的形式存在,所以在人們的觀察結果裡,人類和動物處在同一個邏輯空間裡。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可以發現人類所處的空間和動物所處的空間是存在邏輯隔離的,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種隔離是天然的,很難逾越的。
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個體人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是創建人類形式產品的量子材料。
在人們當前的世界觀裡,在人類社會空間層級,描述生命體的物理量只有人這個事物。不過按照人工生命的觀點,以人為量子材料,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創建的事物也是生命體。於是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就出現了大量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生命體,為了描述方便,把這類生命體稱為社會型生命體。比如企業是由人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創建的,稱為企業生命體,聯盟是由很多企業生命體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創建的,稱為聯盟生命體,等等。
很明顯,社會型生命體是由人們自己創建的事物,屬於人造產品,目的是在博弈的過程中具有競爭優勢,奪取更多的財富能量。
所以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型生命體的層級越來越高,在博弈的時候搶奪財富能量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大。這種現象就是社會學家發現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按照馬克思發現的規律,在物理空間裡,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人類社會空間裡的層級最高的社會型生命體。
當人類掌握了在網絡空間裡創建人類社會的技術的時候,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也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儘管目前人們並不知道這種革命性的變化是什麼,但是作為一種假設性的推測,似乎最有可能發生的是構成人類社會的量子的屬性的改變。比如當前的量子是自然人,動物屬性是自由的、開放的,而在網絡空間裡創建的人類社會,量子物體是社會人。
社會人是採用邏輯規則的形式把動物屬性封閉在有限的邏輯空間裡的自然人。儘管人們無法推測這種類型的轉換是如何形成的,但是從人們對人工生命的研究成果來看,自然人的動物屬性是通過邏輯規則創建的空間封閉的。
當自然人的動物屬性被封閉在有限的空間內後,人類就真正進入到了人類社會的時代。也就是說在漫長的人類發展過程裡,人類創建的社會型生命體裡包含了大量的動物屬性。動物屬性的最典型特徵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從目前的社會現象來看,無論是哪個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無論是個人、企業、地區或者是國家,都在遵循叢林法則搶奪生存發展資源。
高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是以低層級社會型生命體為材料創建的,這種形式與細胞創建生物體所採用的技術原理相同。事實上,在宇宙世界裡,在不同空間層級內創建新事物的時候,所採用的技術原理基本相似。不同的是物理量的類型,以及該物理量所採用的量子物體形式。
社會人是人類社會物理量裡的量子物體,但是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史裡,自然人是創建人類社會的量子物體。
與細胞構成器官的方式一樣,大量的自然人(或者社會人)採用某種結構形式連接在一起,就創建了一個類似器官的新的整體事物,整體事物的性能狀態屬於結構傳導的混沌統計效果,並不是個體人的性能的累加。結構傳導的混沌統計效果的數學模式表明,個體對整體功能的貢獻並不大,因此在這個整體事物裡,不同個體的狀態可能差別很大。因此這個結構傳導的混沌統計效果模型就可以讓這個整體事物產生生命的特徵,儘管構成個體不斷出現了周期性的變化,但是整體事物的狀態屬性並沒有發生變化。
在人們當前的世界觀裡,似乎只有細胞構成的物體才是生命體。細菌是單細胞生命體,病毒是寄生在活細胞內並以複製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這些都是人們可以觀察的有形的生命體存在形式。
事實上,按照邏輯世界裡創建事物的技術原理,大量的生命體屬於人類無法直接觀察的無形事物。比如以病毒為量子創建的病毒類社會型生命體,以猴子為量子創建的猴子類社會型生命體,以人為量子創建的人類社會型生命體。
以自然人為量子創建的社會型生命體和以社會人為量子創建的社會型生命體的整體屬性是有區別的。如同植物細胞創建的生物體和動物細胞創建的生物體的整體屬性區別很大一樣。人們把以植物細胞為量子創建的生物體稱為植物,把以動物細胞為量子創建的生物體稱為動物,並且很容易發現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區別。但是在細胞層級,它們之間的區別並不大,植物細胞採用細胞壁把內容封閉在空間裡,而動物細胞不存在細胞壁。
由此可以推測,人類社會型生命體存在兩大量子來源。儘管在量子層面上的差別很小,但是隨著生命體層級的提高,生命體的屬性差別越來越大。中國古人似乎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所以在幾千年前就採用「禮」的形式制定的邏輯規則創建邏輯空間,把自然人的動物屬性封閉在有限的空間內,然後以封閉在空間內的自然人為量子,創建人類社會型生命體。
在創建社會型產品的邏輯過程裡,最困難的是把自然人轉換為社會人的邏輯過程,從技術上講,人類至今為止還沒有真正完成把自然人轉換為社會人的邏輯過程。從幾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人們通過邏輯規則創建的空間約束了動物屬性的作用範圍,把人從動物社會分離出來,進入了人類自己採用邏輯規則創建的人類社會。隨著邏輯規則的複雜度的增加,邏輯空間的層級越來越高,人類社會與動物社會的差距也就越來越遠了。
然而由於人類科技文明層級的限制,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食物層級財富能量的來源與動物所需要的食物層級財富能量的來源基本上相同,因此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裡,人類只能採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搶奪食物層級的財富能量。儘管人類通過不斷地技術革命提高了搶奪財富能量的能力,但是仍然沒有掌握創造食物層級財富能量的技術方法,體現自然人動物屬性的叢林法則仍然以自由的形式存在於人類所創建的各種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裡。這種情形導致了盧梭在寫《社會契約論》的時候產生了困惑,「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在盧梭看來,人生來就是自由的,但是人卻不能象動物那樣自由的生活,總是被一個枷鎖封鎖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無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盧梭的困惑本質上來自對創造邏輯世界裡事物的技術原理的不理解。在物理學術語裡,宇宙邏輯世界是由無數個不同物理量的事物構成的,並不是整個宇宙只有一個物理量。每個物理量都存在一個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物理學稱為量子。這個量子是由另一個物理量裡的量子構成的。比如在生物型生命體這個物理量裡,細胞屬於量子,人、猴子等動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產品;在社會型生命體這個物理量裡,社會人屬於量子,企業、國家等是由社會人構成的產品。
參照宇宙邏輯世界裡的能量定律,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量子形式的物體只能來自對其它物理量裡的物體的轉換。所以,社會人來自對生物型生命體這個物理量裡被稱為自然人的動物產品通過轉換創建的新類型產品。
物理量類型在轉換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通常情況下,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這些能量來自外部的空間。
中華文化似乎是以「社會人」為起點而創建的,也就是說,中華古人在創建社會的時候,就認為構成社會的基本材料是「社會人」,比如遠古文化時期的有巢氏,把人封閉在人造的空間裡與動物社會隔離。《易經》裡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古人認為,文明按照到達順序所形成的整體事物,就是人文,觀察人文的存在形式,把這些人文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則連接在一起後所形成的整體事物就轉化成了天下。不過古人並沒有描述創建整體事物的技術原理,所以後人在理解的時候,基本上會認為把各部分放在一起就變成了整體。
按照現代物理學的能量定律,把各部分的材料組織在一起形成整體事物的過程是通過外部提供的力來實現的。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過程裡所表現的現象的內在規律來看,創建社會的外力似乎是人們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所產生的邏輯力。不過中國古人和西方國家古人創建邏輯力的方式存在區別,中國古人採用「禮法」的形式創建社會型產品,先依據存在的事物制禮,而後依據事物的邏輯行為立法。比如《商君書·更法》:「及至禹、湯、盤庚、武丁 ,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西方國家古人採用「法」的形式創建社會型產品。比如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希臘城邦國家中,就存在很多關於「法」的爭論,法是神授還是人定,法的基礎是權力還是自然、正義或理性,是法治還是一人之治,以及法和民主、自由、平等的關係,法和國家的關係,自然法和實在法之間的關係,等等。
在西方古人創建的社會型產品裡,自然人的動物屬性是自由的,所以在任何層級的社會型產品裡,動物的屬性都是充滿整個空間的,然後古人採用「法」的形式來規範社會型產品以及構成事物的邏輯行為。由於社會型產品的層級和類型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層級的社會型產品無法採用相同的「法」約束邏輯行為,比如在個體自然人層面的法與國家層面的法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中國古人採用「禮」創建的邏輯空間把自然人的動物屬性限制在一個很小尺度內。所以「禮」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也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方文化是以「自然人」為起點創建的,也就是說,西方古人在創建社會的時候,認為「自然人」是構成社會的基本材料,所以在西方文化主導的社會裡,強調自然人裡的動物屬性的釋放,比如在任何層級的社會型產品空間裡,都強調追求個體的自由、民主、平等。
如果採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描述中國古人的理論和方法,或許可以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禮」本質上是採用人們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創建一個邏輯空間,把相關的事物封閉在這個空間內,形成一個新的整體事物。「克己復禮」的技術原理就是把自然人的動物屬性封閉在由邏輯規則創建的空間內,限制動物屬性的作用範圍,從而自然人轉換為社會人。
儘管近代社會裡,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衝擊很大,很多人渴望西方文化裡強調的動物屬性的釋放,不過似乎中華文明的約束力太強大了,創建國家生命體的量子主體仍然是社會人,自然人的數量仍然很少。也就是說,禮仍然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精髓,強大的邏輯力創建的空間依然是自然人動物屬性無法突破的屏障。
5、人在社會型產品裡的地位
似乎宇宙內的一切事物都是為人類準備的,包括人類自身。儘管絕大多數的事物人類目前並沒有使用,但是人類一直在通過提升科技文明層級的方式來發現這些事物的使用價值,然後使用這些事物來改變人類的生存生活場所。
在人們傳統的習慣性的思維裡,人是產品的使用者,人和產品是兩個獨立存在的事物,存在明確的主體和客體的對立關係,人是主體,產品是客體。
但是當人們真正掌握了在網絡空間裡創建社會型產品的技術方法時,人本身已經成為了產品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人與產品的關係在一元論哲學體系裡已經出現了悖論,即人既是使用產品使用價值的主體,又是提供產品使用價值的客體。
事實上,自從人出現以來,人就是一個社會型產品,人在把自身當成產品工具使用的時候,同時表現出了主體和客體的屬性。
從《聖經》創世紀裡的描述可以推測,上帝造出的亞當和夏娃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客體產品,使用的主體是上帝。而在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以後,亞當和夏娃也獲得了成為主體的能力,於是上帝把亞當和夏娃趕出了伊甸園。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裡,人類通過科技文明的提升,不斷地探索創造出更好的供人類使用的客體產品的方法,把人們的夢想變成現實。比如通過手機產品實現了古人描述的順風耳的夢想,利用飛船產品實現了古人探訪月球的夢想。
倘若把人也作為產品的構成材料,使得該產品成為具有自由意志的生命體形態的產品,那麼人就可以通過調整社會型產品構成能量的形式獲得最佳的博弈競爭力,從而最大效率的利用社會型產品裡的各種資源的作用。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人在社會型產品裡的組織形式是由該社會型產品內構成產品的兩類屬性決定的,一類是構成產品的使用價值的形式,也就是以產品的功能屬性表現出來的應用目的,另一類是構成產品的價值的形式,也就是該產品所儲存的財富能量的存在形式。由於產品儲存的財富能量的種類很多,所以產品的價值類型也很多,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需求目的選擇不同的價值類型。比如山路上的一座古涼亭,建築師看到的是建築物價值,遊客看到的是旅遊景點價值,當地的農民看到的是遮陽擋雨的價值,收藏家看到的是文物收藏價值。
從技術原理上講,作為應用目的表現形式的產品使用價值是可以被很多人使用的非消耗物,具有共享的特徵;而作為財富能量存在形式的產品價值屬於消耗物,屬於個人使用的事物,具有獨享的特徵。
人作為邏輯世界裡的存在產品,人的生存和發展所需的能量必須來自人所在的空間裡的其它產品,而這個空間就是把所有的產品組織在一起形成的尺度更大的社會型產品,這個社會型產品就是人們生存和表演的舞臺。顯然,這個社會型產品的結構系統形式是由人們依據所選擇的爭奪財富能量的方式設計出來的。一種形式就是當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選擇的方式,直接奪取產品內儲存的財富能量,儘管邏輯行為簡單直接,但是比較血腥粗暴,基本上採用了創建動物社會的「叢林法則」;另一種形式就是採用通過產品的使用價值獲得財富能量的形式,由於產品的使用價值具有共享的特徵,因此可以避免「叢林法則」導致的血腥場景,不過這種方式屬於間接獲得財富能量的邏輯行為,人們需要通過產品的應用目的功能把人的勞動力轉換為財富能量。採用這種方式創建的社會型產品就是共享產品社會。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社會型產品裡的人由於技術的原因成為了其中的構成部分,因此在爭奪財富能量的時候,為了在整體空間層面上維持自身的安全,不會採用「叢林法則」制定的競爭行為搶奪財富能量,而是採用命運共同體的形式在保證社會型產品穩定安全的狀態下爭取獲得更多的財富能量。
6、德是社會型產品裡產生吸引力的能量類型
德是宇宙邏輯世界裡客觀存在的一種能量類型,類似自然界裡的其它類型的能量,如核能、電能、機械能、光能等,也是客觀存在的能量形式。
為了創建社會型產品,結構結點位置的事物需要提供一種力來維持與其它結點位置上事物的相對關係,物理學家把這種力稱為吸引力。比如物理學家認為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之間存在介子,以傳遞原子核內巨大的吸引力-強力,強力比電磁力強137倍,故能克服質子之間所帶正電荷的電磁斥力而結合成原子核。
對於邏輯世界來說,力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邏輯哲學家和物理學家描述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對於邏輯哲學家來說,固定產品結構形態的力不過是一種採用邏輯規則形式表現的能量狀態的存在形式,邏輯哲學的術語稱為邏輯力,是用來固定邏輯體相對關係的力。中國古人把這種力稱為「德」,認為如果沒有德的作用,構成社會的邏輯體是無法聚集在一起的。所以《道德經》裡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所以人們在創建社會型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重視位於產品結點位置的代理人的德。德少的人形成的吸引力也小,不能把相關的結點控制在創建的空間內,導致一些邏輯體脫離該空間。德多的人由於形成的吸引力太大,創建的空間的尺度也很大,因此需要創建更大規模的社會型產品,才能為每個人提供合適的結點空間位置。
這種情形在物理學家的思維觀念裡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在原子空間裡,約束核子空間尺度的吸引力不能用來作為約束電子空間尺度的吸引力。
德是一種採用釋放能量的形式約束邏輯行為空間尺度的力,與之對應的是採用搶奪能量的形式擴大空間尺度的力。
在以人為核心創建的社會型產品裡,人的德所形成的力是固定產品結構形態的關鍵因素。由於每個人都佔據了產品結構系統上的一個結點位置,通過吸引力來穩定該結點和關聯結點的形態,所以在同一個社會型產品裡,一個人只能有一個最佳的結點位置,不過人作為特殊的產品材料,可以同時成為不同類型的產品裡的構成材料。這種情形類似軟體開發方法裡的構件復用。
儘管古人並沒有從力的角度描述在創建社會的時候德的能量屬性,但是對所觀察的現象裡所發現的內在的運行規律進行了描述。比如《周易·繫辭·下》裡說,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社會型產品是由無數的層級空間連接在一起組織形成的,每個空間就是一個存在事物。不同層級空間裡的事物之間的連接力是不同的,所以在社會型產品裡的不同結點位置,對結點空間代理人的德的要求是不同的,太大或者太小的德都很難維持該層級結構系統的穩定。所以,在創建社會型產品的時候,需要根據產品結構的結點空間需求提供擁有相應大小德的人成為結點空間代理人,倘若把一個德很大的人安排在對德的需求很小的結點空間,那麼帶來的結果應該是災禍。比如在電子空間結點使用核子空間結點的吸引力,結果一定是災難。所以《道德經》裡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中國古人發現大自然在創建事物的時候,所採用的是對立統一的邏輯規則,一方面讓事物發展,另一方面又同時壓制事物的發展。比如「亭之毒之」,一方面保護,另一方面又毒害。易曰:聖人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列子書曰:亭之毒之。皆謂厚民也。
所以人們在創建以人為核心的社會型產品的時候,也要採用對立統一的邏輯規則,一方面提供有利於產品生長發展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同時提供抑制產品生長發展的功能,通過矛盾雙方(亭、毒)的統一與鬥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這就是「天道」,無情地要求萬物嚴格地執行矛盾規律。完全不同於「人道」,總是偏袒當前對事物發展有利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