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銀: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創建社會型生命體的技術原理和存在形式

2020-12-06 乾坤化物

人類社會空間是在動物社會空間基礎上發展創建的邏輯空間,以疊加態的形式存在,所以在人們的觀察結果裡,人類和動物處在同一個邏輯空間裡。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可以發現人類所處的空間和動物所處的空間是存在邏輯隔離的,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種隔離是天然的,很難逾越的。

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個體人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是創建人類形式產品的量子材料。

在人們當前的世界觀裡,在人類社會空間層級,描述生命體的物理量只有人這個事物。不過按照人工生命的觀點,以人為量子材料,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創建的事物也是生命體。於是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就出現了大量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生命體,為了描述方便,把這類生命體稱為社會型生命體。比如企業是由人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創建的,稱為企業生命體,聯盟是由很多企業生命體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創建的,稱為聯盟生命體,等等。

很明顯,社會型生命體是由人們自己創建的事物,屬於人造產品,目的是在博弈的過程中具有競爭優勢,奪取更多的財富能量。

所以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型生命體的層級越來越高,在博弈的時候搶奪財富能量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大。這種現象就是社會學家發現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按照馬克思發現的規律,在物理空間裡,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人類社會空間裡的層級最高的社會型生命體。

當人類掌握了在網絡空間裡創建人類社會的技術的時候,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也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儘管目前人們並不知道這種革命性的變化是什麼,但是作為一種假設性的推測,似乎最有可能發生的是構成人類社會的量子的屬性的改變。比如當前的量子是自然人,動物屬性是自由的、開放的,而在網絡空間裡創建的人類社會,量子物體是社會人。

社會人是採用邏輯規則的形式把動物屬性封閉在有限的邏輯空間裡的自然人。儘管人們無法推測這種類型的轉換是如何形成的,但是從人們對人工生命的研究成果來看,自然人的動物屬性是通過邏輯規則創建的空間封閉的。

當自然人的動物屬性被封閉在有限的空間內後,人類就真正進入到了人類社會的時代。也就是說在漫長的人類發展過程裡,人類創建的社會型生命體裡包含了大量的動物屬性。動物屬性的最典型特徵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從目前的社會現象來看,無論是哪個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無論是個人、企業、地區或者是國家,都在遵循叢林法則搶奪生存發展資源。

高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是以低層級社會型生命體為材料創建的,這種形式與細胞創建生物體所採用的技術原理相同。事實上,在宇宙世界裡,在不同空間層級內創建新事物的時候,所採用的技術原理基本相似。不同的是物理量的類型,以及該物理量所採用的量子物體形式。

社會人是人類社會物理量裡的量子物體,但是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史裡,自然人是創建人類社會的量子物體。

與細胞構成器官的方式一樣,大量的自然人(或者社會人)採用某種結構形式連接在一起,就創建了一個類似器官的新的整體事物,整體事物的性能狀態屬於結構傳導的混沌統計效果,並不是個體人的性能的累加。結構傳導的混沌統計效果的數學模式表明,個體對整體功能的貢獻並不大,因此在這個整體事物裡,不同個體的狀態可能差別很大。因此這個結構傳導的混沌統計效果模型就可以讓這個整體事物產生生命的特徵,儘管構成個體不斷出現了周期性的變化,但是整體事物的狀態屬性並沒有發生變化。

在人們當前的世界觀裡,似乎只有細胞構成的物體才是生命體。細菌是單細胞生命體,病毒是寄生在活細胞內並以複製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這些都是人們可以觀察的有形的生命體存在形式。

事實上,按照邏輯世界裡創建事物的技術原理,大量的生命體屬於人類無法直接觀察的無形事物。比如以病毒為量子創建的病毒類社會型生命體,以猴子為量子創建的猴子類社會型生命體,以人為量子創建的人類社會型生命體。

以自然人為量子創建的社會型生命體和以社會人為量子創建的社會型生命體的整體屬性是有區別的。如同植物細胞創建的生物體和動物細胞創建的生物體的整體屬性區別很大一樣。人們把以植物細胞為量子創建的生物體稱為植物,把以動物細胞為量子創建的生物體稱為動物,並且很容易發現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區別。但是在細胞層級,它們之間的區別並不大,植物細胞採用細胞壁把內容封閉在空間裡,而動物細胞不存在細胞壁。

由此可以推測,人類社會型生命體存在兩大量子來源。儘管在量子層面上的差別很小,但是隨著生命體層級的提高,生命體的屬性差別越來越大。中國古人似乎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所以在幾千年前就採用「禮」的形式制定的邏輯規則創建邏輯空間,把自然人的動物屬性封閉在有限的空間內,然後以封閉在空間內的自然人為量子,創建人類社會型生命體。

在創建社會型產品的邏輯過程裡,最困難的是把自然人轉換為社會人的邏輯過程,從技術上講,人類至今為止還沒有真正完成把自然人轉換為社會人的邏輯過程。從幾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人們通過邏輯規則創建的空間約束了動物屬性的作用範圍,把人從動物社會分離出來,進入了人類自己採用邏輯規則創建的人類社會。隨著邏輯規則的複雜度的增加,邏輯空間的層級越來越高,人類社會與動物社會的差距也就越來越遠了。

然而由於人類科技文明層級的限制,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食物層級財富能量的來源與動物所需要的食物層級財富能量的來源基本上相同,因此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裡,人類只能採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搶奪食物層級的財富能量。儘管人類通過不斷地技術革命提高了搶奪財富能量的能力,但是仍然沒有掌握創造食物層級財富能量的技術方法,體現自然人動物屬性的叢林法則仍然以自由的形式存在於人類所創建的各種層級的社會型生命體裡。這種情形導致了盧梭在寫《社會契約論》的時候產生了困惑,「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在盧梭看來,人生來就是自由的,但是人卻不能象動物那樣自由的生活,總是被一個枷鎖封鎖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無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盧梭的困惑本質上來自對創造邏輯世界裡事物的技術原理的不理解。在物理學術語裡,宇宙邏輯世界是由無數個不同物理量的事物構成的,並不是整個宇宙只有一個物理量。每個物理量都存在一個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物理學稱為量子。這個量子是由另一個物理量裡的量子構成的。比如在生物型生命體這個物理量裡,細胞屬於量子,人、猴子等動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產品;在社會型生命體這個物理量裡,社會人屬於量子,企業、國家等是由社會人構成的產品。

參照宇宙邏輯世界裡的能量定律,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量子形式的物體只能來自對其它物理量裡的物體的轉換。所以,社會人來自對生物型生命體這個物理量裡被稱為自然人的動物產品通過轉換創建的新類型產品。

物理量類型在轉換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通常情況下,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這些能量來自外部的空間。

中華文化似乎是以「社會人」為起點而創建的,也就是說,中華古人在創建社會的時候,就認為構成社會的基本材料是「社會人」,比如遠古文化時期的有巢氏,把人封閉在人造的空間裡與動物社會隔離。《易經》裡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古人認為,文明按照到達順序所形成的整體事物,就是人文,觀察人文的存在形式,把這些人文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則連接在一起後所形成的整體事物就轉化成了天下。不過古人並沒有描述創建整體事物的技術原理,所以後人在理解的時候,基本上會認為把各部分放在一起就變成了整體。

按照現代物理學的能量定律,把各部分的材料組織在一起形成整體事物的過程是通過外部提供的力來實現的。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過程裡所表現的現象的內在規律來看,創建社會的外力似乎是人們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所產生的邏輯力。不過中國古人和西方國家古人創建邏輯力的方式存在區別,中國古人採用「禮法」的形式創建社會型產品,先依據存在的事物制禮,而後依據事物的邏輯行為立法。比如《商君書·更法》:「及至禹、湯、盤庚、武丁 ,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西方國家古人採用「法」的形式創建社會型產品。比如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希臘城邦國家中,就存在很多關於「法」的爭論,法是神授還是人定,法的基礎是權力還是自然、正義或理性,是法治還是一人之治,以及法和民主、自由、平等的關係,法和國家的關係,自然法和實在法之間的關係,等等。

在西方古人創建的社會型產品裡,自然人的動物屬性是自由的,所以在任何層級的社會型產品裡,動物的屬性都是充滿整個空間的,然後古人採用「法」的形式來規範社會型產品以及構成事物的邏輯行為。由於社會型產品的層級和類型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層級的社會型產品無法採用相同的「法」約束邏輯行為,比如在個體自然人層面的法與國家層面的法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中國古人採用「禮」創建的邏輯空間把自然人的動物屬性限制在一個很小尺度內。所以「禮」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也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方文化是以「自然人」為起點創建的,也就是說,西方古人在創建社會的時候,認為「自然人」是構成社會的基本材料,所以在西方文化主導的社會裡,強調自然人裡的動物屬性的釋放,比如在任何層級的社會型產品空間裡,都強調追求個體的自由、民主、平等。

如果採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描述中國古人的理論和方法,或許可以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禮」本質上是採用人們自己設計的邏輯規則創建一個邏輯空間,把相關的事物封閉在這個空間內,形成一個新的整體事物。「克己復禮」的技術原理就是把自然人的動物屬性封閉在由邏輯規則創建的空間內,限制動物屬性的作用範圍,從而自然人轉換為社會人。

儘管近代社會裡,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衝擊很大,很多人渴望西方文化裡強調的動物屬性的釋放,不過似乎中華文明的約束力太強大了,創建國家生命體的量子主體仍然是社會人,自然人的數量仍然很少。也就是說,禮仍然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精髓,強大的邏輯力創建的空間依然是自然人動物屬性無法突破的屏障。

相關焦點

  • 趙文銀: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創建社會型生命體的技術原理和存在形式
    人類社會空間是在動物社會空間基礎上發展創建的邏輯空間,以疊加態的形式存在,所以在人們的觀察結果裡,人類和動物處在同一個邏輯空間裡。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可以發現人類所處的空間和動物所處的空間是存在邏輯隔離的,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種隔離是天然的,很難逾越的。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個體人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是創建人類形式產品的量子材料。
  • 趙文銀:社會型生命體的技術原理和存在形式
    儘管大多數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很難理解創建社會型產品的技術原理,但是中國古人似乎理解這種採用不同層級類型的空間創建事物的形式。《莊子》在逍遙遊裡描述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趙文銀:社會型產品的存在形式和物理屬性的技術原理
    從目前的市場經濟競爭狀態來看,人們已經很熟練地掌握了創建企業型產品的理論和技術方法,但是似乎並沒有掌握創建社會型產品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這是因為社會型產品屬於網絡空間裡的存在事物,而網絡空間是由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共同構成的混合空間,所以社會型產品是由物質邏輯體和信息邏輯體共同構成的事物。
  • 趙文銀:創建博弈局的技術原理和存在形式
    事實上,對於人類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是掌握在人類社會局裡創建博弈局的方法,使人類社會局裡最高層級的社會型產品具有強大的自由意志力,從而把人類的自由意志力傳遞到路徑上所有更高層級的局裡。在創建邏輯世界的技術模型裡,局是事物基本的存在形式。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把局連接起來所創建的產品就是邏輯世界。
  • 趙文銀:探討從無到有創建人類社會產品形態的技術原理
    不過人類對社會產品結構的改變是通過科技革命的形式無意識的被動完成的,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這種被動創建社會型產品的行為越來越危險,因此在雲計算革命出現以後,人類需要掌握在網絡空間裡創建社會型產品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主動地創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生活環境。
  • 趙文銀:形成社會型產品物理屬性的技術原理
    不過當把人作為量子個體創建社會型生命體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否定「神」制定的量子個體的初始位置來自母體所在的空間層級的邏輯規則,提出「人生而平等」的邏輯規則。比如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裡說,人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一律平等。社會差別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礎之上。如果採用現代科學的形式解釋「神」制定的創建社會型產品的邏輯規則,就是就近原則和能量最小原理。
  • 趙文銀:邏輯世界裡的財富能量與產品的關係以及存在形式
    4、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創建社會型生命體的技術原理和存在形式人類社會空間是在動物社會空間基礎上發展創建的邏輯空間,以疊加態的形式存在,所以在人們的觀察結果裡,人類和動物處在同一個邏輯空間裡。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可以發現人類所處的空間和動物所處的空間是存在邏輯隔離的,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種隔離是天然的,很難逾越的。
  • 趙文銀:邏輯世界裡的財富能量與產品的關係以及存在形式
    4、在人類社會空間裡創建社會型生命體的技術原理和存在形式人類社會空間是在動物社會空間基礎上發展創建的邏輯空間,以疊加態的形式存在,所以在人們的觀察結果裡,人類和動物處在同一個邏輯空間裡。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可以發現人類所處的空間和動物所處的空間是存在邏輯隔離的,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種隔離是天然的,很難逾越的。
  • 趙文銀:用結構樹的邏輯形式描述權力的物理本質和物質存在屬性
    每個結點空間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對象,根結點空間包含了所有下級子結點空間,所以任何一個下級結點都自動繼承了根結點空間的內涵。一切事物都是因為力的存在而創建的。如果沒有核力,就不會存在原子核,如果沒有權力,就不會存在社會。當然,創建人類社會、猴子社會和螞蟻社會的權力類型是不一樣的。
  • 趙文銀:雲計算產品系統必須是低熵系統 (1)
    2、信息系統的熵信息目前有很多種不同的定義,和雲計算一樣,人們是根據自己的觀察角度和需要來定義的。由於雲計算產品的處理對象是信息,因此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趙文銀也對信息作了定義:信息是智能對象在其所創建的虛擬世界裡用來表徵「實體」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在以計算機為載體的虛擬世界裡,人們採用一組0、1代碼來表徵一個具體對象的存在。
  •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這段話  A.指明了國家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的界限  B.確認了國家是具有強制力的機構  C.承認國家是個歷史範圍  D.抹煞了國家的階級本質  5.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的區別在於  A.前者反映社會存在,後者不反映社會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會現象,後者只反映自然現象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從鬆散連接狀態到強連接狀態的歷史。在網絡時代下,一方面,任何個體之間可以便捷的形成直接連接;另一方面,根據小世界理論,整個社會的人與人的連接被限定在六度空間內(即任何兩個個體之間只需要不超過六個個體就可以建立連接,這稱之為六度分割理論或者小世界理論)。以這種形式,網絡社會以更加緊密的形態重構了整個人類社會結構。其次,網絡社會是人類社會新的運作和存在形式。
  • 制度建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行動邏輯
    現代社會應當是「組織化」的社會,任何一個行動者都沒有單獨解決複雜社會問題的全部能力,「大多數或者全部社會任務都不是在一個組織裡和由一個組織完成的」。登哈特認為,通過組成團體,一些具有共同想法的個體在政策中所佔有的聲音,要大於他們作為個體在政策制定中所能夠具有的聲音[5],作者本人也曾提出過「麥克風原理」。[6]一般的社會組織應該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但實踐中一般社會組織受制於組織規模、組織實力的制約,其「橋梁」承載力十分有限。樞紐型社會組織是對社會組織的再組織,對擴展公共話語的廣度和深度明顯有利。
  • 慣性和均衡的多樣性以及加法型社會福利函數和乘法型社會福利函數
    初始狀態的慣性意味著:由於改變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即使初始狀態是低效率的,它也可能會長期持續下去2.均衡的多樣性前面曾經說過,在存在社會福利函數的條件下,可以確定所謂「社會」的最優狀態一一它就是社會無差異曲線與效用可能性曲線的切點。但是,進一步考察起來,社會福利函數(從面社會無差異曲線)取決於環境、制度、文化、信仰、道德、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
  • 人類社會的進化
    人類社會的進化細胞進化由DNA主導,人類社會體系的進化由社會信息系統主導。在人的進化中,大腦結構上的進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腦信息層面的進化是不能忽視的另一部分。人們學習各種技能、知識,接受教育,提高競爭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環境,大腦通過學習思考表現在人的行為上,這也是進化。
  • 解振華:解讀「環境友好型社會」
    1995年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創建環保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生態省(市、縣)、環境優美鄉鎮、環境友好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一系列「綠色創建」活動。目前,我國已建立9個生態省、528個生態示範區、79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50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城區、17個各種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32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488所國家級「綠色學校」和2300個省市級「綠色社區」。
  • 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內涵、意義與路徑
    這不僅是人類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農業社會時代,學習只是少數人的事。在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許多人依靠祖輩傳下來的生產技術、生活經驗,通過勞動也可以生存。人類進入工業社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對勞動者通過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和生產技術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發展和義務教育制度的推行,掌握知識的人群大大增加。
  •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社會與現代性重構
    【摘要】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特定形式,技術的性質和意義具有情境性。全面認識技術與社會結構變遷的關係需要整合技術發展的歷史鏡像和當代特徵,反思新技術革命的特徵及其帶給人類的新挑戰與新機遇。技術研究可以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促進人們對技術現象的深入理解和認識,技術研究領域的潛力比成就更重要。
  • 石海明:「後人類」社會的降臨
    ,生物改造自然人的未來,人類「賽博格」(電子人)存在的未來。,人類在本質上就是信息模式或信息系統(如錢是儲存在計算機銀行裡的一種信息模式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現金),從信息身體、賽博身體向後人類身體轉變,這是一種大趨勢。
  • 遞弱代償原理錯在哪裡?論生物演化和文明進步的需要與目的
    當低等生命體數量達到極限,那麼就有足夠的生命體去進行嘗試。一批又一批,死亡一批,再上一批,直到成功,進而演化出更高等級的生命體。更高等級的生命體存在度很低嗎?在生物演化的嘗試過程中,其存在度的確是很低的,畢竟其生命只是嘗試的產物。當嘗試結束,生物演化完成,新物種的數量達到了其活動空間的最大值時,有了進一步嘗試的物種數量,那麼其存在度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