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明:「後人類」社會的降臨

2020-09-05 再建巴別塔

「後人類」社會的降臨——讀《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

石海明(國防科技大學)

(【美】凱薩琳·海勒:《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劉宇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

眾所周知,我們是從智人進化而來的人類,但忽然有一天,有人給你講:其實我們一直就是「後人類」。想必,很多人會感到吃驚。何為「後人類」?緣何我們已是「後人類」好多年?

一位名叫凱薩琳·海勒的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文學講席教授,在其作品《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中,就提出了一系列讓人反思的觀點及論證。不要小覷這種論證,它會帶給我們有關生存狀態的新認知。

一、人類與後人類的界限

一般談到「後人類」這一概念時,人們所指的無非就是人與機器融合的未來,生物改造自然人的未來,人類「賽博格」(電子人)存在的未來。到那時,生物人的意識可以和機器人的意識自已交流,人機障礙幾乎不存在,信息在不同介質或載體間可以無損耗傳遞,等等。對於這樣的革命性場景,早年的資訊理論科學家諾伯特·維納暢想過,《星際迷航》《阿凡達》等科幻影片也眺望過。然而,由於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發展的滯後,通常認為這種科幻圖景的未來距離當前人類社會還十分遙遠,但《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卻告訴我們:

「什麼是『後人類』?不妨將它視為一種帶有如下假設特徵的觀點/視角。......首先,後人類的觀點看重(信息化的)數據形式,輕視(物質性的)事實例證。因此,由生物基質形成的具體形象就被視為歷史的偶然而非生命的必然;其次,後人類的觀點認為,意識/觀念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就像一個不斷發展升遷的新貴,試圖把一個次要的節目誇大為整個演出。而在笛卡爾認為自我是思考的心靈之前,漫長的西方傳統都把意識/觀念當作人格(人類身份)的中心;再次,後人類的觀點認為,人的身體原來都是我們要學會操控的假體,因此,利用另外的假體來擴展或代替身體就變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開始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後人類的觀點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法來安排和塑造人類,以便能夠與智能機器嚴絲合縫地連結起來。」

如果按照這種「後人類主義」的視角,確實認為在身體性存在與計算機仿真之間、在人機關係結構與生物組織之間、在機器人科技與人類目標之間,並沒有本質的不同或絕對的界線。那麼,凱薩琳·海勒斯在《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中的這種看法,勢必將顛覆我們關於人類自身的認知,關於世界本質的認知,關於物質與信息關係的認知,關於人與機器演進未來的認知。

畢竟,按照以往的認知,人類本質上是有自由意志的生物體,有內聚的認知,有肉體的具身,有獨特的情感,等等。而如今這一切在後人類主義者看來,都面臨著被解構的命運。人的認知不是內聚而是分散的,人的具身不是肉體而是信息的,人的情感不是獨特而是通約的。後人類本質上是一種異源、異質、已構的集合體或混合物,它沒有先驗的、獨立的、自由的意志,也沒有穩固的、有形的、有限的生命,而是作為一個「物質-信息」複合體,在不斷與環境的互動中建構著自己的邊界與生命。

這種對世界的解讀、對生命的解讀、對人類的解讀,有沒有顛覆你我固有的認知範式呢?

二、「物質-信息」複合體與後人類

倘若我們認可這樣一種「後人類」觀,那麼,接下來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們何時成了這樣的「後人類」?在人類與世界協同演化的過程中,什麼因素是最重要變量?倘若我們不認可這樣一種「後人類」觀,那麼,接下來的核心問題便是:人類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人類與後人類之間的界線到底在那裡?物質與信息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等等。

筆者閱讀完這本《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內心的聲音是一種認可。儘管這種認可是個體理性在經歷煎熬後的一種反思,畢竟該書的論述比較晦澀,所使用的一些範疇,諸如「天生的自我」「控制論的後人類」「自由人本主義」「反身性」「信息編碼」「信息模式」「文化感知」等,都是比日常語言較高一級的術語,參悟起來都需要放到一定的語境中。

透過略顯晦澀的論述,我們隱隱感覺到有這樣一種邏輯:世界的本質(essential)是信息而非物質,誠如在分子生物學中,人類的身體被看作是基因信息的一種表達,人類在本質上就是信息模式或信息系統(如錢是儲存在計算機銀行裡的一種信息模式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現金),從信息身體、賽博身體向後人類身體轉變,這是一種大趨勢。「如果你認為,宇宙在本質上是由信息構成的,那就意味著,這些電腦程式中的『生物』是『生命』,因為它們具有生命的『形態』,即信息編碼。結果,用來劃分所有生命類型的理論基礎,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轉變。」

當然,為了讓讀者慢慢接受這樣的觀念,凱薩琳·海勒也回顧了有關「人的本質」認知演化史:早期的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就是使用工具的生物,工具外在於人的身體。後來人們又提出,人類是工具的製造者。再後來的思想是,工具乃人類的「假肢」。如在20世紀60年代,馬歇爾·麥克盧漢就認為,媒體,是人類的一種技術「假肢」,它可以重新建構「人」的本質。在這種人與工具的共同進化中,工具一直在塑造著人類,特別是資訊理論、控制論誕生後,人作為一種「信息處理裝置」的觀念開始被廣為接受。也正是從此時發端,人類已然悄然向「後人類」過渡。

這種變革性過渡的重要表現在於,從「在場/缺席」向「模式/隨機」的轉變,從關切所有權到關切使用權的轉變。這樣說,可能不好理解。通俗地講,就是人作為一種信息模式或信息系統,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內嵌在宇宙大系統之中,與外界有著信息的交流與互動,「人不僅是自身的隱喻,也是更大系統的隱喻」。

顯然,按照這種思想,人類身體與外在世界的界線不是固定的。「將控制論裝置和生物組織融合在一起,電子人顛覆了人類與機器的區分;用神經系統的反饋代替認知,它挑戰了人與動物的差異;利用反饋、等級結構和控制等理論解釋恆溫器和人的行為,它消除了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區分。在帶來焦慮的同時,電子人甚至能夠激起情慾的幻想:看看《銀翼殺手》裡的女電子人形象。」

三、後人類的未來

後人類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人與智能機器的融合,而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有機智慧與具備生物性的信息迴路邊界的消失(有機體與機械體的結合)。顯然,這種融合是一種更寬泛、更深刻、更底層的融合。理解凱薩琳·海勒表述的這種後人類,關鍵是理解「信息模式」或「信息系統」思想,這在維納的《人有人的作用》中,也能找到呼應。在維納看來,「與其說人類是骨骼和血肉,是神經和神經腱,倒不如說是機體的各種模式。」維納把「人」建構成信息系統,系統的邊界就是信息流動的邊界,也是後人類之「後」字的含義所指。

這種「後人類」,今天已經開始走入了現實生活。凱薩琳·海勒在其作品中提到了各種技術「電子人」,如使用電子心臟起搏器、人造關節、藥物注射系統、植入角膜晶體和人造皮膚的人。以及隱喻意義上的「電子人」,包括將控制論電路與屏幕連接起來的計算機操作員、手術時接受光纖顯微術引導的神經外科醫生,以及各地遊戲廳年輕的遊戲玩家,甚至還有軍事領域的與「智能化駕駛艙」緊密連線的飛行員,與計算導航系統連接的火炮手,以及地面攻擊行為與全球電視同步的步兵,等等。

為了更加清晰地闡述自己的思想,作者用了一系列科幻文學作品來剖析論證,如《雪崩》《血色音樂》《伽拉忒亞2.2》《終結遊戲》《地獄邊緣》《我們可以製造你》《銀翼殺手》《血錢博士》《尤比克》等。在約翰·查爾斯·希利斯看來,硬科學與軟文學應當聯姻,這樣有助於更深刻地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

也許有人會說,在人類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增強人本身的技術就一直存在,儘管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由加劇這種演化的傾向,但並不能據此就認為,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後人類時代。這種質疑與爭議的背後,核心是怎樣看待人與工具的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凱薩琳·海勒在書中認可伊哈布·哈桑的判斷,辯護的底氣正是從文學與科學交叉視域中獲得的靈感。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人類形態——包括人類的願望及各種外部表現——可能正在發生劇變,因此必須重新審視。當人類主義進行自我轉化,成為某種我們只能無助地稱之為『後人類主義』的新事物時,我們就必須理解五百年來的人類主義歷史可能要壽終正寢。」

——伊哈布·哈桑(《作為行動者的普羅米修斯:走向後人類文化》)

相關焦點

  • 百萬外星人降臨地球後,是如何生活的?
    當有一天外星人降臨地球,人類會做什麼?這是一個有趣話題,也是一個開放性討論的問題,既簡單又錯綜複雜地牽涉甚廣。11年前拍攝的偽紀錄科幻電影《第九區》給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答案。一般來說,外星人既然能夠到達地球,技術上必定超越人類數個量級。一般我們看到的影視劇都是外星人侵略地球,想據為己有,最終人類同仇敵愾,擊退外星侵略,我們熟知的《世界大戰》《獨立日1-2》《環太平洋1-2》等都屬於此類。另外,還有哲學味十足,並屬於觀察人類的那種類型,如《第三類接觸》《降臨》等。
  • 後現代社會的沉思:人類終淪為情感的兩性動物
    情緒在人的頭腦中一旦形成便是理性的鐵幕,思維的寒冬在一瞬間降臨大腦皮層。科技的異化孤獨求敗的情緒孕育了複雜的人類,近代以來的科學並沒有克制住情緒的野蠻生長。科學雖然對人類文明和物質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這畢竟是從人類整體來說——當人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社會時,人的個體屬性被淹沒,社會屬性異軍突起成為科學技術進步的最大贏家。從宏觀上來看,就是社會財富由大量人製造,卻僅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社會財富增加沒錯,人均財富增加沒錯,可是財富分布的鴻溝卻越來越大。
  • 電影《降臨》背後的科幻神作:看外星人降臨如何顛覆人類語言觀
    電影《降臨》海報電影《降臨》雖然是四年前的科幻電影,但是在一眾超級英雄和怪物科幻片等軟科幻面前,確實顯得相當硬核。所以本次解讀只選取其中一個局部,主要講講降臨的外星人,看看它們和我們人類有什麼不一樣。略去小說裡面第二人稱講述的部分和大部分女主和男主探索解謎的過程,這樣的話大家就直接感受到小說的非凡部分,但是還是推薦大家去讀一下原著。
  • 李福林:人類社會實現永生後的生活暢想
    李福林:人類社會實現永生後的生活暢想以後的人類社會生活,將會把宗教、政治,這兩類「事業」各歸藝術與科學之中。科學家們的發明創造,除服務於人類現有的生存環境之外,將一如既往地為人類社會服務,這個後時代的誕生,人類社會永無戰爭之慮。
  • 電影《降臨》賞析:去探尋和學習更多的文明知識!
    這不是她的力量,而是我們人類的力量,就像是我們知道自己的宿命是死去,可是我們還是要努力的活著,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算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怎麼樣,我們也不會去改變它,而是會去順從它。《降臨——全知全能後的選擇》看似是一個科幻的大片,故事背景設定都如此宏大,可是影片的本質卻是探求人性,去探尋關於學習到其他文明的知識以後,我們的道德體系和社會體系是否會因此改變
  • 末日降臨,他帶領小弟踏平禁區,改造成人類後花園的四本科幻小說
    末日降臨,他帶領小弟踏平禁區,改造成人類後花園的四本科幻小說哈嘍,小夥伴們下午好呀,我是今天的小編姜文,又到了每日給大夥解決書荒的時刻了,小編作為一個資深老書蟲,今天當然又給大家帶來四本超好看的科幻類型小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大家喜歡的話不要吝嗇你們的贊哦!
  • 老鼠烏託邦,將是人類社會終將崩潰的未來嗎?
    沒有疾病,沒有天敵,充足的食物和飲水,這個烏託邦可以至少容納3840隻老鼠,當老鼠的數量到達9500隻,食物才會供給不足,也就是說,這個「烏託邦」可以提供3840隻老鼠完美的居住空間,超過這個數字才會出現居住擁擠,而這裡的食物足夠接近一萬隻的老鼠享用,這個老鼠烏託邦就像是一個翻版的人類都市,那麼針對這個老鼠烏託邦進行研究,顯然對未來人類人口爆發式增長後,出現的人類密度問題有很大的啟示。
  • 至尊玄幻爽文:星光乍亮,法則降臨、怪異再現!人類進入新的紀元
    至尊玄幻爽文:星光乍亮,法則降臨、怪異再現!人類進入新的紀元小夥伴們大家好,在這閒暇時間能來打開小編的文章,真心感謝,今天來推薦至尊玄幻爽文:星光乍亮,法則降臨、怪異再現!人類進入新的紀元,大家可以在工作之餘或者休閒時間來暢心閱讀一番喲,當然還有很多的小夥伴都在鬧書荒吧,這幾本小說也可以來解決這個問題哦,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歡!
  • 未來1000年後人類的社會是怎樣的?
    這就牽扯到了基礎物理的大變革,人類的認識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牽扯到了時空的變化。極有可能改變人類醫療方面,出行方面的變化。所以,我認為未來是這樣的。 地鐵,火車,飛機那些設備全部被淘汰了,人類破解了質量之謎之後,造成了飛碟可以飛行到任何星球。人的大部分疾病也被治療好了。人類有倆個大網。一個是網際網路,另外一個是全球運動網。全球運動網可以幫助人到達任何地方。人類也不再受疾病,飢餓的困擾。
  • 如果5000萬隻「霸王龍」突然降臨在地球,人類會發生什麼?
    如果5000萬隻「霸王龍」突然降臨在地球,人類會發生什麼?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如果5000萬隻「霸王龍」突然降臨在地球
  • 電影降臨故事梗概劇情解析:UFO降臨帶來了什麼?
    電影降臨故事梗概劇情解析:面對未知或已知的未來我們同樣忐忑.UFO降臨帶來了什麼?  《降臨》講述了一個有關溝通的故事,有地球人和外星生物的溝通,也有地球人的現在和未來的溝通,這兩種溝通,因為都不在同一個緯度,而顯得異常艱難。
  • 一部可以預知未來的科幻電影《降臨》
    戰爭不會成就英雄,和平的「降臨」才能換得新生。如果你提前知曉自己的一生,你會去改變它嗎?《降臨》根據華裔科幻作家姜峰楠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的,原本故事主要圍繞著女主研究外星人語言所展開的,改編成電影後為了豐富影片觀感和人物的飽和度添加了很多別的故事線,雖然劇情的起伏性不大,但是對於科幻迷們來說已經足夠欣喜了。整個電影的基調偏暗沉,基本上都是素色為主,表現出了一種神聖、靜謐的感覺,大量的現實與回憶的穿插更突顯了空間感。
  • 美國科幻電影《降臨》人類與外星人的交流
    《降臨》是由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指導的科幻電影,故事是由小說大致劇情改編而來講述了人類和外星人的故事,下面就讓我帶大家來回顧一下這部電影吧。這天天上有12艘不明飛行物降臨到地球,女主角路易斯身為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美國軍方需要他去破解外星語言,於是路易斯和物理學家伊恩博士一起來到了飛船降落的地方在他們打好疫苗在穿上厚重的防護服然後進入到了飛船裡面。
  • 科幻:末世降臨,天翻地覆,人類的一切秩序,文明,全部崩壞
    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推薦,四本科幻小說:末世降臨,天翻地覆,人類的一切秩序,文明,全部崩壞。《神級契約者》作者:烏鴉的馬甲簡介:這是未來的世界,過去的文明已經消失 主神再次降臨,打開進化的大門,過去的傳說世界一一呈現 金古黃粱的武俠世界,漫威DC的奇詭世界,殭屍吸血鬼的神話世界成為所有人躲避不了的進化世界 他便在這個時候轉生在了進化的世界,面對無數未來的群英,靠著對劇情細節的全知全覺,成了唯一的神級契約者
  • 人類社會的進化
    人類社會的進化細胞進化由DNA主導,人類社會體系的進化由社會信息系統主導。在人的進化中,大腦結構上的進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腦信息層面的進化是不能忽視的另一部分。人們學習各種技能、知識,接受教育,提高競爭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環境,大腦通過學習思考表現在人的行為上,這也是進化。
  • 書訊丨《後疫情時代:大重構》 解讀人類社會未來的模樣
    而今,人類社會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模樣?世界又該何去何從?鑑於此,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攜手「每月晴雨表」管理合伙人蒂埃裡·馬勒雷適時地帶來的《後疫情時代:大重構》一書,日前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該書旨在為國家、社會、企業與個人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道路指引方向。書中從三個維度系統梳理了未來世界的新格局。第一個維度評估疫情對五大宏觀領域的集中影響,即經濟、社會、地緣政治、環境和科技;第二個維度深入微觀層面,考察具體行業和企業的現狀和前景;第三個維度關注個人,推測疫情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及心理造成的影響。作者認為,事關存亡的危局也是反省的良機,蘊藏著變革的潛力。
  • 《降臨(Arrival)》:一場科幻元素包裝的哲學思辯之旅
    因此,對我而言,《降臨》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思辯書籍,所以這篇既非影評,更非心得。說好聽是與作者(導演)的心靈對話,說普通一點則是看完後的「雜談碎碎念」(笑)!嚴格來說,《降臨》的劇情並不難懂,就是擁有預知能力的外星人得知3000年後需要地球人的幫助,故來到地球提供先進技術給地球人,以使地球人科技文明能突飛猛進,達到3000年後能幫助這些外星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