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Arrival)》:一場科幻元素包裝的哲學思辯之旅

2021-01-14 影評寶寶

《降臨》是改編自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的電影,亦是《邊境殺手》導演Denis Villeneuve的新作。本片雖然涉及外星科幻的元素,但絕對看不到外星人四處肆虐的震憾畫面,更沒有地球人英勇反擊進而逆轉大局的既熱血又刻板的戲碼。有的只是劇情推動的過程中不時向觀眾丟出頗具思考性的議題。因此,對我而言,《降臨》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思辯書籍,所以這篇既非影評,更非心得。說好聽是與作者(導演)的心靈對話,說普通一點則是看完後的「雜談碎碎念」(笑)!

嚴格來說,《降臨》的劇情並不難懂,就是擁有預知能力的外星人得知3000年後需要地球人的幫助,故來到地球提供先進技術給地球人,以使地球人科技文明能突飛猛進,達到3000年後能幫助這些外星人的水平。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世界各國無不驚慌失措,深怕外星人來意不善,加上兩個世界的語言系統差天共地,地球人的語言屬線性邏輯,外星人則是非線性思維,所以也就更加深了地球人的恐懼。所幸,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的語言,更因此產生了預知能力,不但解決了外星人問題和地球人團結難題,更在得知自已未來的命運後,沒有產生任何改變的企圖,反而坦然地接受它。

平心而論,《降臨》的格局是宏觀的,但切入點卻是微觀的,女主角的生命過程才是全片的主軸(因為原著都叫《你一生的預言》了嘛!),再加上外星人的語言符號展現,似乎和我國傳統的水墨潑畫有某程度相似,所以除了形式之美外,對照片中外星人與地球人交流的場面,更有溝通與阻絕並存的寓義內涵。

所以,《降臨》的科幻元素是皮相,哲學議題才是靈魂。此外,導演挺賊的,一開始看起是採直敘法,然而直敘之中有插敘,又用倒敘法來包裝,誰知到了後面才恍然大悟,那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回憶」,但也同時給了我驚喜感,並且更扣住本片的主題,所以雖然賊歸賊,但我挺喜歡的。而片中的幾個人生哲學議題,有的雖是人人熟知的道理,但仍是值得重視的處事原則,以我的「有限智商」的理解和感想,其重點整理如下:

(1)溝通的重要性: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天都在進行社會互動的實踐,而互動目的就是完成某種共同的目標,所以溝通帶給我們的不單是達成「意義共享」的相互理解境界,更是避免無謂的爭執和紛擾的重要機制。可惜,這道理人人都懂,但執行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由於溝通雙方的個性、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側重之處都不盡相同,甚至當下情境的因素都可能是左右成敗的關鍵,而溝通一旦失敗,往往是災難性的後果。所以,《降臨》除了了用外星人非我族類的象徵來突顯這個難題,更透過「同為人類」之間的思考差異所產生的矛盾來強化觀眾對「溝通難度」的印象。

(2)語言影響思考:本片重要議題之一的理論基石是「Sapir–Whorf hypothesis(沙皮爾-沃爾夫假說)」,大意是說「我們使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雖然我不完全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反之亦然),但也不得不否認生活中確有不少例子挺切合這個假設。例如,我們中文的「緣份」,英文就很難有百分百的對應字,可見華人文化中就有「緣份」這東西和由此產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但西方人就沒有,因此人情義理的互動就不同。

此外,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加拿大學者McLuhan著名的「媒介就是訊息」說(意謂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的使用行為,進而改變社會文化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網路的使用行為強化了所謂的「同溫層效應」),因為若將「媒介」定義為「訊息的載體」,那語言絕對符合這定義,而語言的特性(語法,用字、不同情境下的意義)當然就影響了使用者的思維,而其思維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片中最明顯的例子,美國與大陸分別用了「英文單字」與「麻將符號」與外星人互動,依的McLuhan說法,由於這兩種「語言(媒介)」有巨大的特性差異,所以影響兩方的思想模式,後來果然對於" offer weapon "的回應產生了兩極反應的解讀。

有意思的是,除了思想上的例子,《降臨》更安排了人類在掌握了外星人語言的邏輯後,突破舊有語言的線性思維框架,使得大腦獲得進入某種「感知事實」的冥想狀態,可預知未來事實的發展。這個劇情的設計不但高度切合電影本身的理論假設,形成自圓其說的效果,而且這個例子並非只有想法上的改變,更是「大腦意識的生理機能」的提升,更予人一種更具體、不再是那麼遙遠的感受。而且,重要的是,這部分的意義不但折解的時間局限,更和前述構通主題環環相扣,因為這同時點出了「我們都受限於自身的文化與文明的限制(偏見)中」的因境。

(3)因果非二元對立:這個論點是承接上面的設定,由於人類思維因為習得外星語言,而對時間概念有了不同的體會和掌握,這使得前因後果不再是二個獨立存在的二元體,而是交織、甚至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同體」。理論上,應該是先有因後有果,但《降臨》最後卻形成了時間和思維的「非線性化」,結果「未來確定的結果」是「今日行動的原因」,而「今日行動」又造成了「未來已知的結果」的發生。所以,一件事可以同時「因」和「果」並存,形成的原因並非單一,且各有影響,互為因果,因此片中這種「迴路效應」的發展,頗帶點佛家「輪迴」和「因緣造作」的禪意。

(4)「宿命論」和「自由意志」:女主角看到了自已的未來(離婚和喪女),但是她依然選擇接受了這個未來。這部分大概是我看完《降臨》後想得最久的一個問題,因為這讓我強烈感覺不是要去「選擇」自已的未來,而是要去「完成」已經註定好的未來,變相形成了「宿命論」的效果。為了細究這問題,我又將幾個以前讀過有關命運的概念又做了梳理比對:

a) 「宿命論」: 有種至高無上的力量「安排」好了一切,所有將來會發生的事情,不管我們怎麼做、抉擇(即使已預知結果),也無法改變結果。然而,明顯看出她仍有「選擇」的能力的,當然以「宿命論」來看,她的自主思考可以是「事先被設定好的必然」。但我並未感受到編導有操作這種走向的強烈企圖和氣氛,而且若是如此,本片的格調就變得一般無奇了,也不會受到如此好評。

b) 「決定論」:常和上面概念搞混,這個論點強調「因果律」,意即「凡事有因就有果」,自然界中有種客種規律秩序,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前事件(=前因=充份條件)所引起的;反言之,若已知甲事件(=前因=充份條件)發生,但我們可以推論出乙事件會發生的「必然」。這個論點也產生了自由意志的悖論,因為一般我們的思考多是因應外在剌激所產生(例如有人指控你,你會思考如何反擊「指控」這事),而既然「決定論」說每件事情的發生皆因前事件所致,我們思考的範圍和產生的行動結果豈不也受前因(外在剌激)所「決定」?

這又分為有「完全決定論」和「不完全決定論」,前者沒啥好說,效果和「宿命論」一樣;後者則是代表人還是有「某程度的自由和選擇」,因為前因只能「影響/限制」我們思考和選擇,但非「決定」,所以未來有改變的可能。就整部電影所呈的線索和意象,我個人較偏向「不完全決定論」的論點,因為看得出來她不但有選擇能力,且是經過幾翻思量。

但重點來了?那她為何選擇這個悲慘的未來,結果形成了「宿命論」的效果?若試著去解釋女主角的行為(接受既定的命運),唯一勉強能說服自已的是,因為「過程」是溫馨、甜蜜的,「知道和體會」是兩回事,或許人生真像一套酸甜苦辣俱備的餐點,每種滋味都須品嘗,生命每個環節經歷才會完整。This has been the best explanation that I can come up with!

然而,若以「我自已」來看的話,以所沐浴的文化觀來解釋,依「佛家哲理」來看,宇宙萬物都是「緣聚而生」及「緣散而滅」(該來就會來,該走就會走),加上佛教強調「如是因得如是果」(未來的果是過去的因造成的,所以必須自已承擔,這和「決定論」的因果律內涵不盡相同),而且教義中的三法印之一「諸行無常」也提到沒有永恆存在的事物,所以無須執著「我」看到的的「未來」(離婚和喪女),緣來則應,放下自在。而且,從正面來看,佛教不強調「宿命論」,未來的果雖是過去的因緣所造成,但積極對面後的態度改變,若有新的因(善)緣產生,日後命運未必相同。

若再從「道家老莊之學」的角度而論,雖然人束縛於不可抗力的客觀條件上,但心中若可放下對「相對價值」的執迷(是因為人們習於用某「特定標準」來衡量,所以認為離婚和喪女是不好的),進可依情況轉換心境,心境的改變等於為日後人生投下有如蝴蝶效應的改變因子,日後亦未必如此(因為道家強調自然平衡,但反過來說是「一動整動」,有如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機制);退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我們無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物,只能改變面對它的態度,人生際遇未必不能「逍遙」!

總之,《降臨》探討了不同生命的因果關係、線性時間的可逆性、溝通的重要性、語言的缺失及自由意志的悖論,全片充滿著神秘卻憂傷的唯美,更將各種人生哲學用各種幻化萬千的符號來呈現,其後座力非比尋常,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嘗的佳作無誤!

相關焦點

  • 劉靜|Arrival降臨
    從年三十到初二,受春節檔的影響連續進了四次影院,看了近期的數場電影,甚至有一天達到早晚各看一場的境地。有一部影片,我覺得有些被忽視,那就是《Arrival》(降臨)。由於影片涉及語言學、翻譯學、文字學的複雜知識,所以我尊重片名英文單詞的包容性,單純理解為外星人的降臨似乎太過淺表。許多人說這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純文藝片,我承認其中深奧、複雜的哲理元素,這二年許多外片,包括動畫片都會提出一些高深的具有哲學價值論的觀點。
  • 影評 | Arrival ——《降臨》
    最精彩的科幻片其實是那種脫離了外在元素,故事就沒辦法進行的電影。當然如果還採用經典的體裁,並將其移植到遙遠的未來或深層太空,那就更值得讚賞了,不過真正能夠使人產生共鳴的則是那些人物發展和敘事邏輯緊密關聯的電影。最近興起的燒腦科幻電影詮釋了不同的意義:《地心引力》的故事在任何遠程失控的情況下都可以發生,純粹是一場冒險經歷;《星際穿越》則需要蟲洞、時間擴張和愛的力量才能協調運轉。
  • 來一場「流浪地球」的科幻之旅
    來一場「流浪地球」的科幻之旅 2020-12-02 0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視界| 來一場「流浪地球」的科幻之旅
    視界 | 來一場「流浪地球」的科幻之旅 2020-12-02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譯林】幕後:Arrival 降臨
    正如所有優秀的科幻小說一樣,《降臨》將一個大概念得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Oscars: How 'Arrival's' "Cerebral" Script Made Its Long Journey to the Screen奧斯卡快訊:燒腦片《降臨
  • 【深影電影】降臨Arrival
    【深影電影】美國科幻電影#降臨##Arrival#下載請戳:http://t.cn/RihDWuj【簡介】地球上空,突然出現了十二架貝殼狀的不明飛行物,懸浮在十二個國家上空。不明飛行物上的外星人向人類發出了訊號,但人類卻無法解讀。美國軍方找到了語言學家路易斯和物理學家伊恩,請二人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語言之謎。
  • 新片速遞 —【降臨 Arrival 】1080p
    《囚徒》《邊境殺手》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艾米·亞當斯和傑瑞米·雷納主演,根據星雲獎以及雨果獎得主、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講述了12個神秘的外星飛船降臨在地球上時所發生的故事 。
  • 燒腦科幻再次來襲,在哲學之外也有bug。
    電影《降臨》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豆瓣評分7.7分,被譽為2017年度最佳科幻片,同時,也獲得了多項奧斯卡的提名。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姜峰楠的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12座外太空來的飛船降臨在地球,但是卻不知道他們的目的是幹什麼。
  • 知乎元素之旅科普活動:一場與門捷列夫的世紀對話
    ,安排好各個元素的座位,又神奇地預測了未知元素的存在,為它們預留了位置。那麼,門捷列夫版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誕生的?科普話題優秀回答者、《元素家族》專欄作者@魯超帶我們回溯了門捷列夫的「探索元素之旅」。寶石中可能有哪些致色元素?」「為什麼一些金屬元素在火焰中燃燒會有特定的顏色?而其他金屬元素沒有呢?」在圓桌下,不少網友對元素的色彩進行了解答。
  • Arrival 降臨——文字是交流的橋梁
    Arrival 降臨 導演:德尼·維爾納夫作為一部科幻文藝片來講,大基調在那裡,煽情,以小論點切入,插入大的世界觀。整部作品的節奏非常緩慢,不適合想要看類似於《星際穿越》《地心引力》這種視覺追尋的觀眾。
  • 科幻電影海報的視覺元素!
    科幻電影海報中的色彩元素具有著極強的的心理感染力與視覺衝擊力,同時也與其他類型電影海報有著明顯差異。從科幻電影海報中色彩元素的獨特性來看,電影海報中的色彩具有著明顯的主觀性特徵,並且色彩選用方面也具有著非現實性特性,即在色彩元素設計中往往需要對實際的色彩進行再創造。
  • 外星人科幻電影《降臨》無刪節上映!
    降臨/1月20日零點首映
  • 電影《降臨》背後的科幻神作:看外星人降臨如何顛覆人類語言觀
    電影《降臨》海報電影《降臨》雖然是四年前的科幻電影,但是在一眾超級英雄和怪物科幻片等軟科幻面前,確實顯得相當硬核。,但是看硬科幻小說的人卻不多,隨著國內科幻文學領域領軍人物劉慈欣在2015獲得雨果獎,國內對科幻小說的熱情才開始被點燃。
  • 語言的力量——電影《Arrival》推薦
    Arrival,電影的中文名字翻譯成「降臨」。先介紹一下原著及其作者, 原著叫《你一生的故事》,據說其作者特德·蔣至今只有八篇短篇或中篇作品問世,但這八部作品包括了雨果獎、星雲獎、斯特金獎、坎貝爾獎在內的所有科幻大獎的獎盃。
  • 神作《降臨》發雙片段明日上映 詮釋燒腦科幻巨製
    神作《降臨》發雙片段明日上映 詮釋燒腦科幻巨製 《降臨》曝「星際爆炸」版片段 大膽創新顛覆科幻影史 時長:01:14 來源:電影網
  • 《瘦長鬼影:降臨(Slender: The Arrival)》或將推次世代版,恐怖...
    經典恐怖PC遊戲《瘦長鬼影:降臨(Slender: The Arrival)》已經在今年年初正式登陸PS3及Xbox 360平臺,不過似乎開發商還不死心,現在有情報指出這款作品或許將再次被搬上次世代主機平臺。
  • 科幻名家:重慶有太多的科幻元素可挖掘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王麗)10月25日,作為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開胃前菜」,首屆重慶科幻論壇舉行。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董仁威、韓松等圍繞「重慶科幻史話」「賽博朋克重慶」「都市文化與科幻」等話題,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見解。「重慶有著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為科幻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 網劇《冒險王衛斯理》開啟科幻冒險之旅
    原標題:《冒險王衛斯理》開啟科幻冒險之旅   4月9日,科幻冒險網劇《冒險王衛斯理》在愛奇藝上線播出,這部根據知名作家衛斯理作品改編的劇集每周一至周二更新兩集。
  • 中庸之道隨想(3):辯證法的定義及西方哲學為什麼很無用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尤其是針對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基本都是在做一些「把簡單事情變成複雜事情」的簡單事情,從而讓那些學了多少年西方哲學的學子們畢業以後還在「雲裡霧裡」,還「剪不斷理還亂」。這個「簡單事情」是什麼?就是西方哲學家們的「胡思亂想」,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繞到哪裡就算那裡,然後整理成「一籮筐」「複雜的事情」,然後美名其曰為「哲學」。
  • 《降臨》穩居票房榜首 影評界刷爆口碑
    網易娛樂1月23日報導 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艾米·亞當斯、傑裡米·倫納聯袂主演的好萊塢燒腦科幻神作《降臨》正在全國熱映,上映4天便獲得近5000萬票房,日票房、上座率等均位列第一。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上映後刷爆近幾年科幻電影口碑高度,多位作家、電影人、影評人進行強烈推薦。電影《降臨》於1月20日在全國上映,受春運返鄉,以及假日工作等因素的影響,上周末的電影市場被媒體稱為2017年最冷周末。在這一情況下,電影《降臨》憑藉其超強的口碑,4天時間斬獲近5000萬票房,在日票房、上座率等方面均位列第一。票房佔比均在27%以上,成為整體電影市場的主要票房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