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配套習題
一、單選題
1.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範疇,是標誌人類
A.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能力的範疇
B.改造舊的社會制度,創立新的社會制度的能力的範疇
C.利用、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能力的範疇
D.進行政治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能力的範疇
2.「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這句話揭示了
A.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社會形態的更替有其一定順序性
D.物質生產的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生產關係
3.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是
A.勞動者B.勞動工具
C.科學技術D.管理方式
4.「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勞動中,需要有一個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機構,這就是國家。國家的目的是利用社會力量去謀求社會的福利。」這段話
A.指明了國家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的界限
B.確認了國家是具有強制力的機構
C.承認國家是個歷史範圍
D.抹煞了國家的階級本質
5.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的區別在於
A.前者反映社會存在,後者不反映社會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會現象,後者只反映自然現象
C.前者反映經濟基礎,後者不反映經濟基礎
D.前者具有穩定的形式,後者沒有穩定的形式
6.社會意識形態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規範
C.文學藝術 D.哲學思想
7.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對
A.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反映 B.科學文化的反映
C.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 D.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
8.劃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標準是
A.是否承認階級鬥爭
B.是否承認社會歷史的規律性
C.是否承認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
D.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9.制約人的行為和動機的根本條件是
A.傳統意識 B.階級關係
C.生產方式 D.政治制度
10.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是由於
A.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 B.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對獨立性 D.它具有歷史繼承性
11. 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的本質區別在於:
A. 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B. 意識形態具有歷史性
C. 意識形態具有能動性D. 意識形態具有邏輯性
二、不定項選擇題
1.面臨環境被汙染,人類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這是因為
A.地理環境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
B.地理環境直接決定社會的發展
C.地理環境能決定社會的性質,社會發展的方向
D.地理環境通過物質生產制約社會發展
2.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於
A.一定數量的人口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B.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活動的承擔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D.人口的作用受生產力和社會關係的制約
3.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的主要含義是
A.實踐是社會歷史的客體
B.實踐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C. 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
D.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4.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不同點是
A.自然規律是由客觀物質和力量決定的,社會規律是由人們的思想動機決定的
B.自然規律沒有階級性,社會規律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C.自然規律是自發實現的,社會規律要通過人們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
D.自然規律存在於自然界,社會規律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人類社會之後才產生的,它存在於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
5.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表現是
A.生產方式是生活資料的謀取方式
B.生產方式決定整個社會的面貌
C.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D.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6.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基礎。這是因為
A.它決定整個生產關係的性質
B.它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係
C.它決定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D.它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
7.生產關係和階級的關係是
A.生產關係是階級劃分和階級結構的基礎
B.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是階級關係產生的直接原因
C.生產關係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在階級社會主要是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對立關係
D.生產關係體現著階級關係
8.下列各項屬於意識形態的有
A. 思維科學、邏輯學、語言學
B.藝術、法律、政治思想
C.小說、詩歌、戲劇
D.哲學、道德、宗教
9.以下哪些觀點說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A.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
B.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或遲或早必然要相應變化
C.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
D.在階級社會中,同社會經濟基礎相聯繫的那部分社會意識形式具有階級性
10.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表現在
A.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 社會意識來源於社會存在
B. 社會意識的發展歸根到底由社會存在的發展所決定
C.在階級社會中,社會意識形態是階級利益的反映,具有階級性
D.不同的意識形態反映著人們的社會地位
11.18世紀,經濟上落後的法國在哲學和政治思想領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過了當時經濟上先進的英國,這表明
A.社會意識的發展不依賴社會經濟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經濟的發展並不是完全對應的
D.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經濟的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2.下列各項屬於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表現的有
A. 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 社會意識有根本不同於社會存在的獨立的歷史
C. 社會意識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 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其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1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功能表現在
A.促進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B.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C.引導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政治和文化協調發展
D.創造先進的生產力,變革落後的生產關係
三、辨析題
1.是否承認社會歷史的規律性,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對立。
2.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由計算機網絡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成為社會的基本關係。
3.國家是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關。
4.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指導思想必然是多元的。
5.「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
6.在文化對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作用問題上,有一種說法:「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
四、分析題
1.試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及這一原理對於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意義。
2.試述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並說明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試述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文化的本質和功能的基本觀點,分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4.黨的十六大發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號召,並指明了前進的正確道路。這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請分析三大文明提出的哲學依據以及三大文明之間的關係。
5.材料1
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佔世界耕地的7%,從1980年到1996年,糧食產量增長23%。近幾年每年淨減少耕地面積在300萬畝至500萬畝左右。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佔耕地總面積的1/3;過去10年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15.9%;由於過度採伐,現有森林覆蓋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3.4%;由於水資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嚴重。在全國500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大城市缺水,其中4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在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又存在著大量的使用浪費,而且對資源的再生利用不重視,廢鋼鐵廢金屬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於經濟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
材料2
社會是人的社會,歷史是人的歷史。我國人口眾多、底子薄,人均自然資源還達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口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必須大力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問題:
(1)根據材料1,說明歷史唯物論關於自然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的原理?
(2) 根據材料2,說明歷史唯物論關於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的原理?
(3)綜合材料1.2,說明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什麼樣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