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信息由恩波教育授權本網站發布,文章內容來自《恩波考研勝經系列之超級隨身寶典政治名詞解釋》,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和功能
社會基本結構由社會的經濟結構、 社會的政治結構、 社會的觀念結構構成。其中, 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 它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生產力的內涵、 構成要素和特性
( 1 )生產力的內涵
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
( 2 )生產力的要素
①勞動者。勞動者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並運用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 從而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勞動者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主導作用。
②勞動資料。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用以影響和改變勞動對象形態的系統。其中, 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客觀尺度。
③勞動對象。勞動對象是勞動過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對象。
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結合起來構成生產資料, 是生產力中的物的要素。
勞動者、 勞動資料、 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系統中的實體要素。除此之外, 生產力系統還存在著科學技術、 管理、 智力資本等非實體性要素。
生產力具有物質性、 社會性。
生產力具有物質性, 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其三大實體要素(勞動者、 勞動資料、 勞動對象)都屬於物質範疇。
生產力具有社會性, 存在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
生產力具有歷史性, 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人們總要繼承前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
科學技術與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同志發展了這一思想, 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此, 要做如下理解:
科學技術並不是生產力系統中的實體要素, 而是作為一種知識形態, 滲透在生產力諸實體要素之中。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
①科學技術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 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使生產力得到發展。
②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使生產工具得到改進, 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③科學技術應用到生產中去, 可以擴大勞動對象的範圍, 改良勞動對象, 從而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
④把科學應用到生產的組織管理之中, 形成一整套科學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方法, 可以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 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使生產力得到發展。
生產關係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 1 )生產關係含義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係。
( 2 )生產關係的構成
①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為誰支配。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表面上看是人和物的關係, 實際上卻是人和人的關係。
②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係。具體內容包括人們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怎樣交換其活動, 各自處於何等地位等等。
③產品的分配關係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係。
在生產關係諸方面中,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起決定作用, 是整個生產關係的基礎。因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勞動得以進行的基礎,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整個生產關係的性質,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係,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
推薦閱讀
掌上考研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訂閱號
研究生留學qq群:43794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