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 學 | 《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

2020-12-0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社會學之思 ,作者sociology

社會學之思

透過文字感受社會學的人文關懷

新書 · 快遞

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

[美]林南 著

張磊 譯

張閆龍 校

2020年7月 / 89.0元

ISBN:978-7-5097-8214-9

新書 · 試讀

社會資本理論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在這本中文版專著出版之際,我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社會資本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也和大家探討一下社會資本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性問題。具體來說,我主要討論以下問題:(1)如何對社會資本進行定義和理論化;(2)在研究中如何對社會資本這一概念進行測量;(3)如何在微觀和宏觀層面對社會資本進行研究;(4)如何對社會資本的激活進行研究;(5)為什麼比較研究很重要,以及中國在該領域內越來越多的相關工作在社會資本理論和研究的發展中產生了何種影響。

一、釐清定義和理論

社會資本首先是一個概念,它被定義為嵌入在社會關係網中的資源。它同時也是一種理論:對社會關係網的更多投入能帶來更好的社會資源,而這種資源又會反過來給投入者帶來更多回報(第二章)。在社會科學中經常能看到一個術語同時具備概念和理論的雙重角色。在有關「資本」的領域,這樣的用法很常見。例如,對馬克思而言,「資本」這個術語既是一個概念——在再生產資源的過程中為資本家所得的剩餘價值,又是一種理論——存在於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剝削關係。「人力資本」這個術語被經濟學家和其他人使用時,意為個人佔有的資本。它也代表理論——個人佔有的資本能產生經濟收益。類似地,「文化資本」這個術語將傳統習俗看作一種有價值的資源,但它同時也表示一種理論——特權階層和精英為了保持和積累他們的相對優勢而不斷創造和複製這種資源。

一個新的概念被提出,需要在兩方面區別於其他概念。它要麼辨識了某些尚未被其他概念所刻畫的概念性問題,要麼以某種有意義的方式收集和代表了一些可觀察到的現象。在學術界,一個概念沒有既定的命運。它是否被接受取決於學者們為釐清和展示它在概念和實證方面的潛力而做出多少努力。也就是說,對一個概念的認可是一種智力創造和社會過程。

另一方面,一種理論必須經過實證檢驗。這種證偽的過程是從開發理論中關鍵概念的測量工具開始的——在概念和測量之間建立在認知上相互呼應的結構——並由研究證據的積累所推進。這個過程也許沒有終點。通過對理論進行經驗研究,證實或證偽的證據不斷被積累,理論可能會被證實、被修正,或者被拋棄。在此過程中也可能會產生與原理論相互競爭的新理論。

因此,概念可能會被人們出於好意而初步接受,但理論不會。當我們檢驗一份同時包含一個概念和一種理論的研究提議時,我們必須在分析中對兩者進行區分。例如,我們也許會接受布迪厄對文化資本的定義,但不接受他關於文化資本的理論。人們也許會提出,文化資本也可以被非精英階級所創造和複製。非精英階級也可以組成團體和關係網來創造和複製某種實踐和習俗,以保證他們自身的長期存續。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接受對某個概念的定義,但要接受某種被提出的理論,必須經過實證檢驗。

我本人也曾使用過「社會資本」(作為概念和理論)的雙重角色。它被定義為嵌入在社會關係網中的有價值的資源。我也提出過理論,認為社會資本能加強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收益。我提出了一些假定來描述社會資本是如何為人們帶來這些收益的。在我的論述中,概念和理論這兩個角色對社會資本作為一項科學事業的發展都很重要。我對社會資本的定義,把它與其他看上去相似但實質上不同的概念做了區分。例如,社會關係網本身並不是社會資本。相反,它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外生條件。社會關係網的特徵(例如,密集型或鬆散型關係網、強連帶或弱連帶、橋接型連帶或結合型連帶)是影響人們從中所獲資源優劣的重要條件,但它們本身並不是社會資本(Lin,2006)。這些特徵部分地決定了一個人的關係網中所嵌資源的同質性和異質性(第三章)。

當我們對某個理論進行分析時,概念和理論這樣的區分顯得非常重要。例如,關係網的種種特徵的相對重要性,以及所嵌入的資源關係到人們預期獲得的不同類型的收益。如果人們預期獲得的收益是工具性的(例如,在市場中的地位),那麼根據理論,開放型的關係網要優於密集型的或是封閉型的關係網,因為它允許人們從中通過「橋梁」獲得更為多樣的資源。如果人們預期獲得的收益是情感性的(例如,情感支持),那麼理論認為密集型的或是封閉型的關係網要優於開放型的關係網,因為它能讓人從中找到可以和自己共享資源並且關注自己所遇到的難題的人,也即結合效果(Lin,2005)。由於沒有把社會關係網的特徵和社會資本區分開,或沒有討論社會關係網的特徵和社會資本是如何與不同類型的預期收益相聯繫的,目前關於社會資本的研究文獻中還有許多混亂不明之處。

對社會資本的定義也能幫助我們把它和其他術語區分開,比如信任,以及志願性組織的參與。社會資本刻畫了嵌套在社會關係網中的資源,因此它在本質上絕對是社會性的。信任,或信任的不同形式,例如泛化信任或人際信任,究其內生源頭則是模糊的——不能確定它是社會性的、心理性的,還是文化性的。精確地設定一種內生源頭明確的信任並探索它和社會資本之間的關係是有可能的,但在完成此種設定之前,對我們來說明智的做法是把信任和社會資本視為兩個獨立的概念。

參與志願組織被認為是社會資本,或社會網絡,或規範化的價值觀,或信任的一種延伸或表徵。由於對它的這種不確切的定義,「參與自發性組織」同樣也應被視為與「社會資本」不同的概念,然而在實證上我們有可能假設它和社會資本是有聯繫的。

這是使用既是概念又是理論的術語的危險。作為理論家和研究者,我們在定義一個概念並使用這個概念做因變量或自變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非常謹慎。一個概念和它在經驗研究中的對應物之間的關係(認識論關係)很大程度上依靠著有效而可靠的測量工具。如果在缺乏謹慎的理論和實證支持的情況下允許一個概念被操作化為很多不同的測量,而這些測量之間又缺乏已知的或預期的相互關係,那麼不可避免地,對這個概念和這個理論的證實或證偽將會受到混淆變量和模糊不明之處的幹擾,最終它可能會受到質疑。當我使用社會資本這個術語作為一個概念或一個理論時,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上述這種科學研究中的危險,並且花費許多精力去開發社會資本的測量工具。我非常關注社會資本的獲取以及社會資本的使用。社會資本的獲取指的是嵌套在個體的社會關係網中的資源池——個體能夠從社會關係網的連結中獲得的資源。另一方面,社會資本的使用指的是在特定行動中實際上對特定連結及其所包含的資源的調動或利用(例如,找工作或調解某個困境)。社會資本的獲取至關重要,因為它代表著在無特定行動的情況下一個總體的資源池。它的數量和質量的不同,對個體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有一定解釋力。第七章展示了一些測量工具的發展,也展示了一些探索(社會資本)與收入不平等之間關係的初步研究結果。這個測量工具現在被稱為地位生成器。過去十年,我們在測量工具的發展和探索它的效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Lin and Erickson,2008;Son,2013;Lin,Fu and Chen,2014)。這裡我會對地位生成器做一個簡要介紹。

二、一個基於理論的測量工具:地位生成器

儘管人們有一個總體的共識,認為社會資本代表著嵌套在社會關係網中的資源(見Lin,1982;Bourdieu,1983/1986),對它更鬆散的定義和測量常常導致種種混亂不明。科爾曼(Coleman,1990)關注結構特徵,而普特南(Putnam,2000)強調社會關係網、互惠規範、信任以及(人們)在自願性組織中的參與。測量必須嚴格地對應於概念的定義:它必須指示嵌套在個人關係網中的資源。一個標準化的、在認識論上站得住腳的測量能為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學者進行系統化的調查研究提供保證,並以此來證實或證偽一個概念或理論。地位生成器這一方法(Lin and Dumin,1986;詳見第七章)為人們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測量。如果社會資本被定義為嵌套在關係網中的資源,那麼它的測量工具必須包含兩個核心內容:它必須測量關係網中的一個完備的、有代表性的樣本;它必須反映其中所嵌套的資源。由於有價值的資源是至關重要的,對關係網的測量必須反映這樣一種位置——它刻畫了在社會層級中的有價值的資源,而非個人。地位生成器正是這樣一種工具。它包含了一個關鍵問題(例如,你是否認識做這個工作的人?「認識」的意思是你們知道彼此怎麼稱呼),其後是一個包含許多位置的樣本(在大多數社會中,職業代表了人們在非家庭環境中的有意義的社會地位。它們反映了社會經濟地位:聲望、財富和權威。在不同社會中有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指標,包括宗教、親緣關係、資產、階級、種姓等。然而,衡量這些指標需要有大量複雜的測量,而這在大多數大型社區和社會調查中是不現實的)。職業是系統化地從一個完整的社會主要職業列表中抽取的,按照地位或聲望從高到低排序。大多數社會有這樣一個地位或聲望量表,工業化社會也有標準化的國際指數和量表。典型情況下,會有15到20個職業被抽取(第七章表7-2為中國社會的測量工具)。被調查者會被要求指出他認識哪些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用這樣的方法,該測量工具在從社會層級結構中抽取位置的同時,也了解了被調查者和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的關係。由於這些位置包含了在社會中不同的資源(聲望、財富和權威),與這些位置的聯繫意味著被調查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獲取在這個社會關係網中所嵌套的資源。注意,這個網絡指的是由社會層級中的社會地位構成的網絡,而非由個人構成的網絡。其他典型的測量工具(例如,姓名生成器)反映的則是個人的關係網,而非被調查者在社會層級中的關係網的範圍和可獲得性。一個人也許認識許多朋友,但如果其中的大多數具有相同或近似的社會地位,那麼他所能獲取的資源在範圍和可得性上都很有限。

地位生成器被世界範圍內的學者廣泛使用。Lin 和Erickson的下一本著作展示了來自加拿大、美國、日本、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蒙古、荷蘭、匈牙利的研究,並且證實了地位生成器是一種對社會資本可靠而有效的測量工具(Lin and Erickson,2008)。使用一種標準化的測量也使得(我們能通過)一些研究(來)探索其他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在2008年的一部著作中,來自荷蘭的Bekkers,Beate,Van der Gaag和Flap;日本的Miyata,Ikeda和 Kobayashi;中國臺灣的Hsung和 Lin;加拿大的Ennis,Malinick,Matthews,Tindall 和Cormier;美國的Magee 所著的章節中都一致地顯示地位生成器和自發性組織參與有顯著的關係。但這兩個測量和信任、互惠基本沒有關係。有研究者用地位生成器進行了更加完備的研究(Lin,Fu and Chen,2014),並向人們展示了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社會資本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結果變量的。

三、微觀-宏觀視角:一個整合的方法

社會資本的一個優勢在於它可以應用到個人和集體層面。然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層面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理論和測量的微觀基礎。研究者們關於地位生成器——針對個人開發的測量,與自發性組織參與——個人和集體皆適用的測量之間顯著關係的一致發現表明兩者之間有共同的概念聯繫。我曾經建議可以把社會資本在微觀和宏觀層面的分析中進行操作化。微觀層面理論和測量的元素都可以在宏觀層面的分析和發展中保留。在更為宏觀的層面,比如非正式和正式的組織層面,有可能使用地位生成器的一些關鍵特徵來衡量嵌套在組織內部(內部社會資本),以及組織與其他組織或社會單元的關係(外部社會資本)中的資源。地位生成器的方法可以被應用於測量目標組織在更為宏觀層面的內部和外部社會資本(Lin,2006)。最近一項關於自發性社會組織參與的研究初步確認了這一想法的有效性(Son and Lin,2008)。在宏觀層面,嵌套在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組織連接)的資源應該被概念化為社會資本並加以測量。

四、調動社會資本:策略性行動和收益

截至目前我們所討論的關於社會資本的定義、理論以及測量集中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資本的獲取,另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領域著眼於社會資本在特定的社會事件和情景中如何被調用。在微觀層面,很多研究著眼於通過探索人們如何在找工作時使用人際聯繫和它們所包含的資源(見第六章以及Granovetter,1995;Marsden and Gorman,2001的文獻回顧)來衡量在勞動力市場中社會資本的調用。相關文獻強烈支持一個結論,即使用優質資源的(人際)聯繫能讓求職者得到更好的工作,例如更高的職業聲望和更高的收入的工作。最近,Mouw(2003)對聯繫人地位的總體作用提出了挑戰,他質疑這種作用實際上可能是虛假的,因為聯繫人地位可能反映了朋友的相似地位,因此聯繫人地位的作用是基於同質性而非影響力。許多已發表的研究探討了這一問題。Ao (2007)指出,Mouw是把聯繫人地位和某人現在的工作地位進行對比,而非和此人之前的工作地位進行對比。在對比方式做出調整後,聯繫人地位的正向作用仍然顯著。McDonald (2015)發現Mouw的數據分析中存在編碼錯誤、樣本缺失和有限的有選擇性使用樣本數據等問題。一旦這些錯誤被改正,聯繫人地位對收入的作用仍然存在。陳(Chen,2014)和其同事研究了同質性的內生性問題。他們使用中國和東德的數據驗證了聯繫人地位的作用——在控制同質性之後,這一正向作用在程度和顯著性上都更強。陳總結道,「Mouw-Lin關於聯繫人地位的作用之爭」已經落下帷幕。

近期的相關工作包括對如下話題的研究:僱主如何使用社會資本尋找新僱員(Fernandez and Moore,2000);聯繫人作為找工作者的代表,其努力程度是如何影響最終結果的(Smith,2005);非正式的工作信息是如何在社會網絡中傳遞並構成另一種資源的調用路徑的——社會資本的看不見的手(Lin and Ao,2008;McDonald,2015)。未來的研究應該拓展到宏觀領域:組織如何調用嵌套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以獲取收益,一個組織如何能從內部和外部獲取這樣的資源。

五、比較分析的重要性:社會資本在中國

從概念發展和實證研究開始,社會資本已經具有國際化的特徵。最初,北美和歐洲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過去的10到15年,我們見證了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相關研究在東亞的戲劇性增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中國。邊燕傑和其他學者所做的研究,以及他們為培養年輕研究者所付出的努力令人讚賞。最近邊燕傑和Ikeda所做的一份關於東亞社會網絡研究(2013)的總結強調了東亞在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相關研究上的廣泛性和多樣性。中國的範例研究包括找工作(Zhang and Yi,2007;Chen et al,2014)、集體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Lin et al.,2009;Zhang,2014)、關係(Bian and Ang,1997),以及比較中國和其他社會的相關研究(Hsung et al.,2009;Lin and Erickson,2008;Lin, Fu and Chen,2014)。中國學者的研究對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它闡釋了制度是如何作為權變條件影響社會資本的作用的:關係是如何通過家庭連結以及類家庭連結而包含經濟活動和收益的。因此,關係支持了長期的互惠承諾,並且為偶爾的非對稱經濟交換提供資源。中國作為一個主要的社會資本研究基地的地位在2013年6月於西安召開的國際社會網絡分析會議上得到了彰顯,這是INSNA會議第一次在中國召開。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500名學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六、要點總結

社會資本是一個在全球有持續效力的值得探討的重要的社會學理論,我很高興我的工作為它的發展和成長做出了一點貢獻。然而,作為一個理論以及一項科學研究事業,它的未來取決於世界各地的社會科學家為分享、討論、研究所作出的共同努力。上文提到的三國研究(Lin,Fu and Chen,2014)已經將資料庫(www.soc.duke.edu/socialcapital)公開給所有學者和學生。一個即將完成的多社會調查(2017,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ISSP)將包含地位生成器的測量。這個調查將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毫無疑問,這個將於2019年公布的資料庫以及全球範圍內不斷增長的相關研究將繼續拓展和推進社會資本的「理論—測量—研究」事業。

圖書 · 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第一部分 理論和研究

第一章 關於資本的理論:歷史基礎

第二章 社會資本:通過社會關係獲得的資本

第三章 資源、等級制、網絡與同質交往:結構基礎

第四章 資源、動機與互動:行動基礎

第五章 理論與理論命題

第六章 社會資本與地位獲得:一個研究傳統

第七章 社會資本的不平等:一個研究日程

第二部分 概念的擴展

第八章 社會資本與社會結構的生成:一個理性選擇理論

第九章 聲望與社會資本:社會交換的理性基礎

第十章 等級制結構中的社會資本

第十一章 制度、網絡與資本建構:社會轉型

第十二章 電子網絡與地球村:社會資本的興起

第三部分 總結

第十三章 理論的未來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譯者謝辭

內容 · 簡介

在《社會資本》一書中,林南強調通過社會聯繫與社會關係來實現目標的重要性。社會資本或者說通過社會聯繫與社會關系所獲取的資源(人力資本或者說個體或組織實際所擁有的資源),促進了個體、社會群體、組織以及社區的目標的實現。

林南將社會資本理論放在資本理論(古典資本理論與新古典資本理論)體系中,詳細闡述了社會資本的要素、命題和理論發現,介紹了研究計劃與研究議程,對個體行動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意義(例如首屬群體、社會交換、組織、制度轉型和數碼網絡)進行了理論說明。林南開創性地提出並且令人信服地解釋了為什麼「你認識誰」和「你知道什麼」在生活與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 · 簡介

林南(Nan Lin)現任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亞太研究所所長,前美國社會學會副會長(1999-2000),臺灣「中研院」院士,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顧問教授,南開大學客座教授,復旦大學顧問敎授和中山大學客座教授。著作包括:《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抑鬱》(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Depression)(與 Alfred Dean,Walter Ensel合著,1986)《社會研究的基礎》(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1976);《人類溝通研究》(The Study of Human Communication)(1973)等。與Peter Marsden 合編了《社會結構與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1982)。在《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美國社會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健康與社會行為雜誌》(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社會力量》(Social Forces)等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

圖書 · 評價

「在『社會資本』已經成為社會科學中最有影響力的概念之一時,我們有幸看到林南已經將社會資本的思想整理成了專著。林南是最早研究個體如何從他們的社會網絡中獲益的學者之一,現在這個主題已經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社會資本》一書探討了與社會資本有關的重要知識問題,並且非常清楚、確切地設計了研究日程,已經成為社會資本研究的『使用手冊』。」

——保羅·迪馬喬,普林斯頓大學

「社會資本是分析社會網絡如何增進個人成就與社會接納的有效工具。林南告訴我們,那些只關注市場交易的學者有忽視社會關係的危險,而社會關係也是形塑市場交易的力量。讀了這本書的人,會通過增加社會資本的方式來增加他們的人力資本。」

——巴裡·韋爾曼,多倫多大學

「林南是社會資本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他的這本耗時頗長、內容詳盡豐富的著作,將結構社會學領域的重要理論挑戰和已經取得的成就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林南的這本書可讀性極強,而且與今天最有趣的經濟生活中的社會學問題相關,成功地開闢了研究社會資本的理論性影響與實際性影響的新途徑。」

——Brian Uzzi,西北大學

「在《社會資本》中,林南完成了他期待已久的任務,將新近的網絡理論同社會分層與流動理論融為了一體——這兩種理論都來自經驗研究。林南很好地向我們展示了『弱模型化的好處』:通過避免過多的技術性描述,不僅便於數學基礎薄弱的人閱讀,而且可以使討論的主題涉及不同的學科背景與立場。」

——哈裡森·懷特,哥倫比亞大學

「《社會資本》一書綜合了林南20多年來在社會資源與工具性行動中的研究成果。林南在《社會資本》中仔細地區分了社會網絡資本與經濟資本、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之間的差別。根據在美國和東亞所進行的獨創性研究,林南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經驗證據,提出行動者在獲取和動員社會資本上的差異塑造了社會不平等。林南還對社會資本理論進行了發人深思的擴展,論述了社會資本在網絡與聲望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導致了社會資本的顯著上升。」

——彼得·V·馬斯頓,哈佛大學

群·學書系

你好 | 群 · 學出道,請多關照

《新階級社會:美國夢的終結?》

4.

5.

6.

《牛津金融社會學手冊》

《變革如何發生》

《中國經濟社會學四十年(1979~2019)》

1.限時秒殺 | 群 · 學新書:《中國經濟社會學四十年(1979~2019)》

《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

詳情與購買,

請保存圖片,打開淘寶

Notice

策劃:xwz

原標題:《群 · 學 | 《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社會行動結構》講稿:以帕森斯的方法打開帕森斯
    不過似乎他的第一部出版專注就是《社會行動的結構》。最後,如果他真的拿到了海森堡大學的Ph.D.的話,海森堡大學還會給他辦法榮譽博士麼?帕森斯在76歲高齡時候跑去德國,領了榮譽博士學位後便與世長辭,可以說了卻了一樁心事便走了。那時候的美國一直被歐洲人視作沒文化的暴發戶,美國人多少也舔歐洲的大老爺們。
  • 社會實踐與行動者網絡理論相結合的社會翻譯學新視角
    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與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相結合的社會翻譯學視角,其同時關注宏觀、中觀與微觀研究,可以為社會翻譯學提供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及更科學的研究方法。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關注個體的人生軌跡及其社會地位,認為個體的慣習是個體內化社會結構的結果,能預測個體的潛在行為;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行動者網絡理論並非拉圖爾所提出,但其對該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核心作用,學界也常以「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來指稱行動者網絡理論)則更傾向於研究「行動中的科學」,認為行動者的能動性是行動者與參與同一個活動中的其他行動者互動的結果,注重產品生產的過程。
  • 社會治理行動主體:存在方式及關係結構
    ①[美]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張明德等譯,譯林版社2012年版,第43頁。  ②③[意]莫斯卡:《統治階級》,賈鶴鵬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7、62頁。  ④[美]理察·拉克曼:《國家與權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譯者序。
  • 推動社會計算研究與社科理論結合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孟小峰教授與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羅家德教授召集的2020年第五屆全國大數據與社會計算學術會議(China Conference on Big Data & Social Computing,BDSC2020),匯聚社會科學家、計算機學家、物理學家與統計學家於一堂。
  • 網際網路使用方式與社會資本的關係研究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個人角度來使用社會資本一詞, 指個人繼承的經濟條件、社會背景等(李惠濱,楊雪冬. 2000)。科爾曼從打通微觀個體行為到宏觀社會系統之內在聯繫的研究指向出發,重點從社會網絡這一中觀層次界定社會資本:「社會結構資源作為個人擁有的資本財產,即社會資本??他們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與其他形式的社會資本不同,社會資本存在於人際關係的結構之中。」(詹姆斯·科爾曼, 1999)。
  • 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與(A) (B)網絡不同,在(9)網絡中,沒有一一個明確的中心點,所有結點(node)均勻地分布在網絡中,因此雖然同網絡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米切爾.達弗爾姆將社會網的概念界定為「某一群體中個人之間特定的聯繫,其整體結構可以稱之為該群體中個人的社會行為」。從這一概念即可以看出,網絡分析法不僅僅強調網絡本身,還強調網絡中的個人,即結構洞理論中玩家。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能動和結構不再是二元對立的雙方,而是互構的雙方。結構不再僅僅是對行動施行約束的條件,而且也是行動得以啟動的媒介。換言之,「結構既是行動的約束,也是行動的媒介」。吉登斯把結構的這種雙重性質,稱為「結構的二重性」(dualityofstructure ),其本意是要克服傳統所沿襲的把結構和能動看成是彼此外在的兩極(二元論)。他則把結構和能動看成是互構的雙方。
  • 大神帶你學傳播學:社會距離理論|新傳理論45
    其實這句話裡還包含了一個重要的新傳理論——社會距離。社會學大師齊美爾對"社會距離"解釋不光可以闡釋人與人之間距離為何越來越遠,他對社會距離的理解還深刻地影響了芝加哥學派。我國學者也將這一理論運用到農民工與城市居民這兩類異質性社群關係的研究當中。此理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所以,有關社會距離的知識,你get了嗎?
  • 社會網絡視野下的集體行動 ——以林鎮「群體性事件」為例
    {8}這些研究主要是從動員的角度討論社會網絡的作用,而對社會網絡在集體行動整個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對不同形態的社會網絡造成集體行動形式差異問題的探討仍然不足;同時,社會網絡理論可資利用的日趨成熟的分析工具,在集體行動的研究中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鑑於此,本文從研究的問題出發,結合社會運動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的一些洞見,提出了一個關於中國集體行動研究的綜合分析框架(見圖1)。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狹義的現代性共時結構論又分為「社會危機論」與「社會有機體論」兩個視角:「一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以盲目的必然性、即持續內在危機與自我異化方式為自己開闢道路的發展理論,二是關於現代社會作為有機體不斷地走向自覺的調節的發展的理論。」[1]西方馬克思主義則更集中討論危機論範式。
  • 資源、制度與情境:現代社會中時間意涵的理論流變
    在時間體系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社會的時間體系由一種具有相對固定邊界的剛性制度變得日益情境化和靈活化,行動者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反思性實踐過程和社會時間結構成為一種互構的連續統,時間的單一制度意義逐漸被消解並代之為更為豐富和靈活的情境意義。
  • 制度建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行動邏輯
    集體行動理論告訴我們,樞紐型社會組織也同樣存在集體行動困境,原因在於缺乏制度資源的規制與規劃。破解集體行動困境,將有利於社會管理創新的公共性價值回歸。 一、集體行動理論與制度建構 集體行動理論中的制度建構與傳統的制度主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後者側重於制度內容的規範性,強調要以完善的制度條文對行動者進行有效規制。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4、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有機體的思想為我們全面理解社會的內部結構、發展源泉、生長機制及運動規律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二、社會構成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作為一種組織方式和聯繫網絡,社會結構的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總和。
  • 嚴飛:社會結構讓人不得不「內捲化」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新近出版《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在這本書中他試圖面向公眾,把社會學經典理論和變遷中的中國現實做嫁接。在他看來,「內捲化」在中國是不可避免的,在其背後是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 邊燕傑教授提出「防疫社會資本」概念
    據《西交社會學》公眾號消息,自疫情爆發以來,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實證所邊燕傑教授、郭小弦副教授和博士生們組成研究小組,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梳理相關資料,搭建理論分析框架,同時展開了基於微信的線上調查和網絡大數據的數據抓取兩個渠道獲取實證分析數據。
  • 中國經濟社會學40年:傳統、當下與未來
    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學歷經20世紀80年代的孕育時期、90年代的興起時期和新世紀以來的發展提升時期,湧現出一批經驗為本、理論導向的高質量成果,彰顯了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經濟社會學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作為經濟學與社會學實現互融發展的紐帶,未來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 「趨向:社會理論、田野經驗與應用實踐」學術工作坊側記
    基於對兩個基本問題的民族志研究,我們試圖探討STS如何通向更普遍的關於社會和人的理論,以及人類創造、想像與自然、社會等既成事實之間的相互塑造。討論首先從科學、政治與知識生產展開,北京大學賴立裡副教授從建國初期中醫學習西醫的運動談起,集中探討了國家建制與現代意識形態對中醫科學化進程的影響,以及蘊含於中醫「西化」中的不同知識體系之間的錯位、轉化與交流,並引入拉圖爾的行動元網絡理論,強調需關注中醫現代進程中的行動者(主客並存)、轉義者(蘊含改變、轉譯、扭曲和修改)以及作為過程的網絡(work-net)及其節點之間的關係
  • 王東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原標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有其重要的理論背景。
  • 焦國成:資本自由與社會良知
    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作為能夠支配人並且吸吮人的活勞動的「怪物」,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主體的性質和特徵,因此,資本也有自由的特質。資本的自由只不過是一種擬人化的說法。   資本的自由具有多重蘊含。它最基本的表現就是實現無障礙的自身增殖。資本的無障礙的增殖意味著任意地無障礙地榨取人的活勞動。
  • 盧曼和他的「社會系統理論」
    尼可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是當代德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博學的、活躍的、入世的學者,其研究觸角遍及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宗教學、藝術理論、生態學、科學理論等諸多學科領域。他提出的「社會系統理論」以其思辨、抽象特點著稱,同時也體現了對於生活世界和社會問題的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