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梆子《晚雪》:社會良知的深情呼喚
孫德民、王景恆編劇,張曼君執導,天津市河北梆子劇院演出的《晚雪》,正面描述曾猖獗一時的販賣婦女兒童這一醜惡社會現象,表現出作家「真誠地、深入地、大膽看取人生並寫出他的血和肉」(魯迅語)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心。 《晚雪》的開篇是在以女主人公晚雪與其丈夫立春為中心的鄉民群體呼喊著「孩子啊,你在哪裡?」
-
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在中國哲學中,「良知」的概念來自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在理學家那裡,良知被歸結為天理,而王陽明主張心是主宰,把天理歸結為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傳習錄·答顧東橋書》)「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終始。天理即是良知。知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
-
堅信常識科學擁抱人性良知,遠離宣傳的欺瞞和謊言
在充斥著各類宣傳機器與各種欺瞞謊言的社會裡,只有堅信常識科學並擁抱人性良知,才能遠離這些烏煙瘴氣的欺瞞和謊言,並保留做人的最後一點點底色。常言道: 每當你認識那類人多一點,你的人性就少一點。所謂常識科學就是人類社會數千年來在自然科學上和社會科學上已被無數的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反覆證明了的普通知識。
-
AI能否培養出「良知」:我們對話了《良知:道德直覺的起源》作者
人工智慧學得會人類社會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嗎?人工智慧系統能否在對不同人群的損害與利益之間做出權衡決策?人工智慧學得會判斷對錯嗎?歸根結底,人工智慧,能否擁有「良知」?
-
影評人稱張藝謀已死只是「無良知」的表現?
影評人稱張藝謀已死只是「無良知」的表現?文/陸地上的海蠣子12月16日,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最新電影《長城》全線上映。不過剛剛上映就遭遇到某位影評人的極致辣評:「張藝謀已死。」樂視影業老總張昭轉發該微博,並回應稱:躲在陰溝裡詛咒中國電影的你已經腐爛!電影勞作者永生。
-
群· 學 | 《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
具體來說,我主要討論以下問題:(1)如何對社會資本進行定義和理論化;(2)在研究中如何對社會資本這一概念進行測量;(3)如何在微觀和宏觀層面對社會資本進行研究;(4)如何對社會資本的激活進行研究;(5)為什麼比較研究很重要,以及中國在該領域內越來越多的相關工作在社會資本理論和研究的發展中產生了何種影響。
-
達爾文和馬丁路德金——進化與良知
遺憾的是,當今社會歧視心理和歧視行為仍然廣泛存在,人們對那些弱勢群體普遍缺少同情和悲憫,弱勢群體被動地接受著種種的不公待遇,上層社會天生的優越感會悄無聲息地積聚不公的勢能,最終延申到掌握資源和權力的極少群體,他們心安理得地擴大壟斷權,最終截斷階層和人才的流動;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落後國家和地區的鄙夷和嘲諷,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族群歧視、種族歧視等問題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
把握三種「致良知」的機會,實現生命躍升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但此良知與道德角度的良知不是一個概念。陽明先生說,每個人都本有清澈良知,良知本在人心,只是被私慾和不明所遮蔽。「致良知」不僅僅只是社會道德角度的需要,更是我們自我生命圓滿、幸福自在的需要,是自我成長與突破的需要。
-
清華2013屆研究生畢業 校長箴言:堅守良知!
清華大學(招生辦)昨天舉行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清華校長送箴言:堅守良知! 「希望你們多年後重回清華的時候,帶回的不僅是出色的業績,更是堅守良知的故事。」在昨天(16日)舉行的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寄語4000多名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堅守良知」。 畢業典禮在清華綜合體育館舉行。由於今年的研究生畢業生比較多,體育館座位有限,所有畢業生的親友都被邀請到清華三教和主樓的大教室裡,觀看電視直播。典禮開始前,記者在體育館門前看到,很多畢業生穿著學位服和父母合影留念。
-
蘇格拉底之死:做一隻有人類良知的「牛虻」
而他信奉的神靈僅僅是他自己的良知。面對第二項指控,毒害青年,蘇格拉底說,我來來往往所做的無非是勸告各位,勸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關心自己的身體和財產,輕視自己的靈魂。在他看來,美德不是由金錢產生,反對過分重視金錢,輕視自己靈魂的風氣。他所做的只是把這一切告訴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一辯後被判有罪。
-
網際網路使用方式與社會資本的關係研究
社會資本在分析鄰居,城市,國家中有著很重要的生命力 (Putnam, 1993, 1996,2000)。社會資本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初逐漸為學者所關注,當時學者們基本上關注的是社會資本的正面的效果。社會資本被認為具有如下的作用: 1、社會資本可以減少經濟交換中的成本,降低交易費用,從而促進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2、社會資本可以為個人帶來物質的或非物質的財富,從而提高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 3、社會資本可以減少衝突,增加妥協,增進公民對政治的、社會的參與,使民主制度運轉良好,提高政府效率,實現好的治理( good governance) 。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米爾格倫實驗的目的是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依靠正義和良知加以拒絕的可能性有多大。換言之,在一個特定場景下,一個人是更傾向於服從權力和利益,還是服從良知和正義?因此,實驗的結論是在一個特定製度環境中,多數人選擇服從權力和利益,而不是服從良知和正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出乎人們預料的結果?這要從實驗設計的初衷說起。
-
邊燕傑教授提出「防疫社會資本」概念
防疫社會資本的理論框架圖該團隊的初步研究成果曾於2020年5月22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公開報告隨後,邊燕傑教授團隊圍繞疫情期間人們的社會行為展開了深入的理論和實證分析,提出「防疫社會資本」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物理隔離有效性、關係交往緊密性、資訊來源異質性三個維度的結合。微信用戶在線調查和中外線上大數據的分析都表明,個人和家庭的防疫社會資本越高,防疫社會行為越到位,抗疫效果就越好。
-
楊繼繩:防止權力資本成為危害社會的暴君
很多學者指出了權力的兩面性:一方面它是社會的必須,另一方面它是社會的威脅。為了防止權力對社會的威脅,使權力為善而不作惡,對權力需要有制衡。國家權力是上述權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通過國家機器和法律的強制、通過對資源的集中和配置、通過國家控制的輿論工具等多方面,使全體國民服從領導集團的意志。
-
良知是宇宙至高無上的法則
王陽明《錢德洪錄》(8-17節)讀後感:陽明先生說,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萬物皆有良知。良知應該是宇宙至高無上的法則。但是,我們無需刻意敬畏,只需自然而然地遵循。最近之所以自我感覺良好,就是因為所思所做,都基本上遵從良知、不越底線。背離良知的,儘量不去想更不去做。雖知行仍有脫節現象,比如偶有抱怨的話,但能及時反省自己。簡簡單單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就是致良知。很多人和事,其實並不複雜,只是人心變複雜了。
-
...縣城第三高級中學建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MSZC2020...
一、項目編號:MSZC2020-G2-00420-GXSYH(招標文件編號:MSZC2020-G2-00420-GXSYH(重)) 二、項目名稱: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城第三高級中學建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 三、中標(成交)信息 供應商名稱:華邦建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廣西萬華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體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如果將心比作鏡子,那麼良知作為「心之靈明虛覺」,可比作鏡子之「明」,所以王陽明又將良知稱為「照心」,即「物來能照之心」。心與良知二者在王陽明哲學中可相互替換,良知即心之本體,心之本體即心之「虛靈明覺」。王陽明發展了孟子的「良知」,將其提升到了「本體」的高度。
-
什麼是良知?
笑獅子:朋友看了我的深層意識一文,問我「致良知對我們個人有什麼用」。 致良知以及儒學,能否幫助人立事功,這確實是好問題。孔子生前的事功是很差的,孟子也不怎麼樣,程朱都是坐而論道,立言而沒有立功。宋明兩朝,儒家都是正統意識形態,宋朝更加是與儒生共天下。
-
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又運用價值(人的)尺度看待資本主義社會,指出了資本的歷史局限,即它使人喪失了自主個性。由此,馬克思、恩格斯要超越資本的邏輯和資本主義社會進而走向人的邏輯,力求構建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一聯合體當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堅持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來系統揭示資本的邏輯且走向人的邏輯。
-
自由的科學定義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拷問是什麼
其實,自由的定義就好比是自由之漁網上的「綱」,自由的詞彙就好比是漁網上的「目」。比如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和結社自由等等自由詞彙就是自由之網上的「目」。檢驗自由定義是否科學的辦法之一,就是看自由的定義理論是否能與實際使用的自由詞彙密切聯繫,組織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