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2020-12-01 搜狐網

原標題: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在中國哲學中,「良知」的概念來自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

孟子還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的「良能良知」常被理解為一種與生俱來、先天所賦的能力與知識。這可能與孟子的一個比喻有關:「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但從孟子的論證看,孟子所說的「不學而能」和「不慮而知」指一種內生的、自覺的道德意識。它不是出於交情和聲譽等名利關係考慮而產生的,而是發端於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明確地把良知提高到心之體和世界本源的地位,還是後來的事情,只不過在孟子那裡已經可以看到這種傾向。

孟子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視為人的善端,因而主張人的本性是善的。宋明以來的中國新儒家有把人的這種善的本性本體論化的傾向。人倫被視為來自天理,良知被視為與天地之心同一。為什麼人人都有這樣的善端呢?按照他們的解釋,這是因為人心和天地之心是相通的,天道和人道的本質都是誠。因而不需外鑠,只要反求諸己,就可以發現天地萬物和人共同的本心,把自己的善的本性發揮出來,率性盡心,人皆可為堯舜。

在宋明理學中,「良知」的觀念與「天理」和「萬物一體」的觀念相關聯。這一思想是程顥在其著名短文《識仁》篇中引入的。他所使用的表達式是「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他在此明確聯繫到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盡心上》)這裡說的萬物同體的「體」指的是天或天理。他明確指出「良能良知,皆無所由,乃出於天,不繫於人」(《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由此可見,在宋明理學中,良能良知不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而是歸結為天或天理。

朱熹把孟子所說的「良心」解讀為「本然之善心,即仁義之心也」。他也贊同程顥的「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的主張,以及把良知歸結為天理的觀點。但他強調,人心要由天理指導。他詮釋《尚書·大禹謨》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思想,認為「道心」是天理的體現,「人心」受物慾所累,主張人心要服從道心,以天理指導人心,進一步發揮程顥的「存天理去人慾」的主張。

朱熹儘管贊同「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的觀點,但他指出這一說法不能抹殺事物之間的差別。他主張「理一分殊」,認為萬物在「太極」或「一理」中既有統一性又各有分殊。如果過分強調一體性,會導致墨子「兼愛」那樣的無差別的愛,以及道家或佛教那樣的把我與萬物置於同等地位的觀念。朱熹在其整理加注的《太極圖說》中指出:「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而無極之妙,亦未嘗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

在理學家那裡,良知被歸結為天理,而王陽明主張心是主宰,把天理歸結為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傳習錄·答顧東橋書》)「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終始。天理即是良知。知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傳習錄·答聶文蔚》)在《大學問》中王陽明主張:「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與於他人者也。」

王陽明認為,人面臨倫理決斷的處境總是具體和複雜的,有時沒有先前的準則可參考,有時各種各樣的理據交織在一起,似乎每條理據都能成立,但從它們引申出的結論又互相衝突,這時唯憑良知來決斷:「夫良知之於節目時變,猶規矩尺度之於方園長短也。節目時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矩之不可勝窮也。……夫舜之不告而娶,豈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為之準則,故舜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耶?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耶?武之不葬而興師,豈武之前已有不葬而興師者為之準則,故武得以考之何典,問諸何人,而為此耶?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權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耶?」(《傳習錄·答顧東橋書》)王陽明的良知說強調了心的能動性,以良知本心統攝天理,以良知決斷處置權變。

中國近代大儒熊十力把「良知」視為「本心」「本體」。「良知」與「天地之心」相通,通過本體的「大用流行」,把「仁」貫穿於天地萬物和人類之中。「良知」不是「小我」之心,而是「大我」的本心。人通過良知體悟本體,但體悟本體後不能「隳廢大用」,不能「廢絕量智,抑或看輕量智,以格物致知之學為俗學」。良知要在道德倫理和社會實踐中把自己向外推出來並實現自己,「良知」與「善行」是分不開的。自我修養和社會實踐是良知開啟自己和推廣自己的必由之路。

中國哲學中的這一「良知」的概念,在塑造中華古代文明的特色中起關鍵作用,對於現代社會的道德意識的培育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原載於《復旦學報》(作者張慶熊,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圖書:《張之洞詩文集》

編者:張之洞,龐堅 著

出版時間:2008年8月

推薦語:在中國近代史上,張之洞是一位舉足輕重的著名歷史人物。他不僅晚清重臣,洋務派的領袖,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理論的代表與積極實施者,曾為近代教育事業與民族工業包括軍事工業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而且,他還以獨具面貌的詩歌創作成就成為一個重要詩歌流派的領軍人物,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詩文大家之一。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號壺公、抱冰、無竟居士。室外名廣雅堂、抱冰堂。因佔籍直隸(今河北)南皮,世或稱之為張南皮。同二年(1863)進士,授翰村院編修。一生數為封疆大吏,累官至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七。卒諡文襄。著有《張文襄公全集》。本書以文華齋原刊《張文襄公全集》為底本,精校以袁昶《廣雅碎金》、龍鳳鑣《廣雅堂詩集》及陳氏問心齋《廣雅堂駢體文箋注》等多種版本,並附錄有關張氏之傳記、序跋、詩文評論及年譜簡編等豐富材料,是閱讀和研究張氏詩文及近代文學的寶貴資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AI能否培養出「良知」:我們對話了《良知:道德直覺的起源》作者
    來源丨TechTalks 作者丨Ben Dickson 編譯丨科技行者 到那時,人工智慧的良知與良心問題將變得至關重要。 著眼於這些問題,我查找了很多相關論著,其中解釋了人類如何一步步發展出良知,也闡述了人類對大腦的理解能否為AI技術的未來發展提供指導。
  • 把握三種「致良知」的機會,實現生命躍升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但此良知與道德角度的良知不是一個概念。陽明先生說,每個人都本有清澈良知,良知本在人心,只是被私慾和不明所遮蔽。「致良知」不僅僅只是社會道德角度的需要,更是我們自我生命圓滿、幸福自在的需要,是自我成長與突破的需要。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述: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經折肱,方能察人病理。(王陽明《傳習錄》)一、良知與心王陽明哲學就其基本思想方向來說,繼續了陸九淵以來的心學傳統,而這個傳統主要是根據於孟子的。
  • 焦國成:資本自由與社會良知
    焦國成(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   自由本來指稱的是人作為主體所具有一種屬性、權力和狀態。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作為能夠支配人並且吸吮人的活勞動的「怪物」,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主體的性質和特徵,因此,資本也有自由的特質。資本的自由只不過是一種擬人化的說法。   資本的自由具有多重蘊含。
  • 良知是宇宙至高無上的法則
    王陽明《錢德洪錄》(8-17節)讀後感:陽明先生說,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萬物皆有良知。良知應該是宇宙至高無上的法則。但是,我們無需刻意敬畏,只需自然而然地遵循。最近之所以自我感覺良好,就是因為所思所做,都基本上遵從良知、不越底線。背離良知的,儘量不去想更不去做。雖知行仍有脫節現象,比如偶有抱怨的話,但能及時反省自己。簡簡單單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就是致良知。很多人和事,其實並不複雜,只是人心變複雜了。
  • 清華2013屆研究生畢業 校長箴言:堅守良知!
    清華大學(招生辦)昨天舉行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清華校長送箴言:堅守良知!  「希望你們多年後重回清華的時候,帶回的不僅是出色的業績,更是堅守良知的故事。」在昨天(16日)舉行的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寄語4000多名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堅守良知」。  畢業典禮在清華綜合體育館舉行。由於今年的研究生畢業生比較多,體育館座位有限,所有畢業生的親友都被邀請到清華三教和主樓的大教室裡,觀看電視直播。典禮開始前,記者在體育館門前看到,很多畢業生穿著學位服和父母合影留念。
  • 達爾文和馬丁路德金——進化與良知
    達爾文的學說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的發展都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人類以日常中有限的付出,避免災難發生時無法承受的風險,事實上,這在地質災害、流行病、戰爭、暴恐、飢餓、人工智慧、和消防等領域有廣泛實踐。不過,人類對預防大災難的重視程度仍然有待提升,不可被眼前的所謂繁華完全蒙蔽,不可對目力所及或現有科技過於自信。人類盲目自大、文過飾非、一葉障目和掉以輕心等作風都是極其有害的,新冠肺炎是典型的例子。
  • 影評人稱張藝謀已死只是「無良知」的表現?
    影評人稱張藝謀已死只是「無良知」的表現?文/陸地上的海蠣子12月16日,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最新電影《長城》全線上映。不過剛剛上映就遭遇到某位影評人的極致辣評:「張藝謀已死。」樂視影業老總張昭轉發該微博,並回應稱:躲在陰溝裡詛咒中國電影的你已經腐爛!電影勞作者永生。
  • 沒有良知,通過了奶粉註冊又如何?
    其中西牧乳業的通報情況可以說是頗為嚴重,缺少良知,觸目驚心!我一直認為假冒偽劣、質量問題和過期原料等都是企業不可觸碰的底線,尤其是奶粉企業的底線!對底線的遵守,高於底線的自我約束,對消費者負責,就是最基本的良知。
  • 蘇格拉底之死:做一隻有人類良知的「牛虻」
    而他信奉的神靈僅僅是他自己的良知。面對第二項指控,毒害青年,蘇格拉底說,我來來往往所做的無非是勸告各位,勸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關心自己的身體和財產,輕視自己的靈魂。在他看來,美德不是由金錢產生,反對過分重視金錢,輕視自己靈魂的風氣。他所做的只是把這一切告訴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一辯後被判有罪。
  • 河北梆子《晚雪》:社會良知的深情呼喚
    《晚雪》的開篇是在以女主人公晚雪與其丈夫立春為中心的鄉民群體呼喊著「孩子啊,你在哪裡?」聲中展開的,燕子被慶子和黃毛兩個人口販子拐賣走了。這兩個狡猾的傢伙利用晚雪、立春的善良和救女心切,不僅騙走了他們僅有的盤纏,還把晚雪騙賣給深山區的光棍為妻。劇作的成功在於沒止步於一般社會問題劇的暴露層面,而是展示了社會良知和正義力量的深厚根基。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書前言作者:楊國榮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授權轉載 在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在為獨立自強的政治方案作論證或構築其思辨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將目光投向西方,另一方面又頻頻地向傳統回顧,王學(王陽明的心學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米爾格倫實驗的目的是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依靠正義和良知加以拒絕的可能性有多大。換言之,在一個特定場景下,一個人是更傾向於服從權力和利益,還是服從良知和正義?因此,實驗的結論是在一個特定製度環境中,多數人選擇服從權力和利益,而不是服從良知和正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出乎人們預料的結果?這要從實驗設計的初衷說起。
  • 毛良知率隊到重慶考察辣椒加工企業
    7月21日,遵義市政協副主席毛良知率隊到重慶市考察辣椒加工企業,並就將來聯合發展願景相關事宜展開洽談。新蒲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大亮,新蒲經開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婁金強隨同考察。毛良知一行先後來到重慶永健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胖子天驕融興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走進生產車間,仔細參觀了公司產品技術生產流程,對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公司產業發展等情況進行詳細了解。毛良知指出,重慶市辣椒深加工產業化建設為遵義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一些好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學習借鑑。
  • 葉羅麗:曼多拉的一句話表示,她還有良知,並非想要聖級仙子性命
    其實這個時候,曼多拉的一句話,說明她還是有良知,並非是想要別人的生命。 二:曼多拉的一句話,說明她還有良知不過每部動畫中沒有反派的話,那麼劇情就不精彩,也沒有什麼看頭。
  • 堅信常識科學擁抱人性良知,遠離宣傳的欺瞞和謊言
    在充斥著各類宣傳機器與各種欺瞞謊言的社會裡,只有堅信常識科學並擁抱人性良知,才能遠離這些烏煙瘴氣的欺瞞和謊言,並保留做人的最後一點點底色。常言道: 每當你認識那類人多一點,你的人性就少一點。而良知人性則是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原始野蠻走向文明進步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為了促進人類的共同利益和社會進步,在人與人交往時、在人與社會交往時,所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諸如:尊重他人的生命和人格尊嚴、不可損人利已、不可侵害他人的財產和權力、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心和憐憫心、尊老愛幼、尊重知識、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社會上不論哪個階級、階層、黨派、團體都有好人、壞人和既好又壞的人,其中最好和最壞的人都是少數
  • 什麼是良知?
    笑獅子:朋友看了我的深層意識一文,問我「致良知對我們個人有什麼用」。 致良知以及儒學,能否幫助人立事功,這確實是好問題。孔子生前的事功是很差的,孟子也不怎麼樣,程朱都是坐而論道,立言而沒有立功。宋明兩朝,儒家都是正統意識形態,宋朝更加是與儒生共天下。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其原因既可以表達為概念與現實的分裂,也可以表達為人的感性存在方式與理性存在方式的分裂。這是康德批判哲學時期在概念上設定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或理性存在者的根源:上帝是最高的道德存在者,更是自然的創造者和終極原因。如果德福一致是可能的,只能來自上帝的計劃或旨意。
  • 哲學的「個性」與「個性」的哲學
    「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文「philosophy」,其詞根意為「愛智慧」,由日本「哲學之父」西周翻譯成中文並傳入中國。哲學的「個性」,是指作為智慧之學的哲學,隸屬特定的認知主體,從產生伊始便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個性」的哲學,則是指不同的認知主體基於自身的學思體悟和生命情趣,構思出的具有差異性的哲學流派。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在實驗的基準場景中,受試者需要在實驗中扮演老師的角色,向另一個扮演學生角色的人提問。如果對方回答錯誤,則要對學生進行電擊懲罰。結果,參加這一基準實驗的一共有40個受試者。他們中有25個人,也就是62.5%的人,給出了最高的450伏電擊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