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2020-12-03 殘疾人的副業生活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

第一,實驗過程。

從1960年到1963年,米爾格拉姆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耶魯大學做了一系列服從實驗,看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服從權威。因為這些實驗涉及到了電擊,所以它們也常常被稱作米爾格拉姆電擊實驗。

在實驗的基準場景中,受試者需要在實驗中扮演老師的角色,向另一個扮演學生角色的人提問。如果對方回答錯誤,則要對學生進行電擊懲罰。結果,參加這一基準實驗的一共有40個受試者。他們中有25個人,也就是62.5%的人,給出了最高的450伏電擊懲罰。

之後米爾格萊姆還改變了實驗的一些步驟和設置,來看看在不同的情境下,人們的服從行為有何差別。他一共做了19組這樣的服從實驗,受試者的人數達到了1000人。結果差別很大。在有的實驗組中,有高達92.5%的受試者給出了450伏的電擊。而在另一些實驗組裡,沒有任何人給出最高伏特的電擊。

第二,服從和人的「代理狀態」心理特徵有關。

米爾格拉姆認為,當一個人放棄自己做決定的權利的時候,他就進入到了一種「代理狀態」,允許由別人來代你做決定,向你發號施令。這個時候,你的行為模式就有可能改變,你的道德良知也可能不起作用了,別人會替你決定,你做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就像在這個實驗裡,來參加實驗的受試者認為工作人員是權威,所以既然工作人員要求自己去懲罰對面的學生,那我就去懲罰。雖然我的內心是不願意的,但我自己沒權力決定,工作人員告訴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米爾格拉姆分析說,這是因為當人們進入代理狀態之後,就會從權威的角度來確定自己的價值。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有沒有價值,不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而是由領導的評價來決定的。因此,讓領導滿意是你的職責。如果你讓領導失望了,就意味著你很糟糕,沒有價值了。

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人們會表現出很多當他們獨自一人時不存在的性格特徵。

1,一旦你把對方看成一個權威,就會試圖在權威面前留下一個好印象,跟權威保持良好的關係。

2,人們認為自己對上司負有責任,但他們不認為自己應該對上司下達的命令內容承擔責任。

第三,很多環境因素會影響最後的實驗結果。

1,受試者和受害人之間的距離。當受試者和受害人的距離比較近,受試者可以親眼看到受害人的痛苦反應之後,會更關切對方的身體狀況。實驗結果發現,相比基準實驗裡有62.5%的人給出了最高級別的懲罰,在這種情境下,只有40%的人給出了最高級別的懲罰。

2,受試者和權威之間的距離。米爾格拉姆的假設是,如果權威和受試者之間的距離拉遠了,權威的力量會減弱。在另一個新的場景裡,扮演權威角色的心理學專家在一開始對受試者作了初步指導之後,就離開了實驗室,然後再通過電話來下指令。結果,在這組實驗中,只有20%的人給出了最高的450伏電擊,其他人都中途退出了。

3,所謂的「權威」的身份。前面我們講的這些情況裡,這個權威的身份都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科學家,所以會給受試者一種感覺,就是下達命令的人是科學權威。但是當下達命令的人變成普通人之後,只有20%的人服從了權威,給出了最高450伏的電擊。可見人們服從的並不是這個命令本身,而是下達命令的那個人。

第四,仍然有人可以依靠自己的良知做出反抗,沒有選擇服從。

反抗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只有很少數的受試者可以堅持走完這一步。但是和消極的服從相比,在這裡反抗其實是一個積極的行為,是人們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用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力,對強大力量進行的反擊。

總的來說,反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數人在內心道德衝突的時候,會使用掩耳盜鈴或者譴責受害者的方式,幫助自己緩解緊張心情。只有少部分人會一步步地走向反抗。

感想:

因為一種形式的轉化,對別人的傷害就變得理所當然了起來,因為權威在叫你這樣做。

環境,氛圍,狀態對人的影響遠遠比自己所能想像的要大得多(例如軍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管什麼時候,在幹什麼事情,都跳出棋局審視一下自己。

對於任何權威,書本,老師,上司等等,都要有一種批判和質疑的精神。(具體做法可以是反覆琢磨)

由此而引發的聯想,對於網絡上的一切東西,都應有懷疑的態度或想法,萬萬不可人云亦云,複讀機式的跟風,亦不可對網上或他人的觀念不加思索地接受(如知乎豆瓣),只是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信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總之,時常有質疑的精神,對於現實的問問可信度,對於理論的問問邏輯道理,質疑就是去辨明真假,這是一種很難得的能力。

就此實驗來說,如果一個人真的有信仰,有底線,有原則,並且持之以恆地貫徹著,那麼不論是對權威的服從還是出於所謂的研究責任,都不會讓他繼續下去。

然而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堅持並貫徹自己的信仰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更何況社會還需要有人以服從權威為信仰。

總而論之,對於當下社會來說,最適合的是既服從又質疑,依據事件形勢,聯想到最可能的和最壞的後果,而後做出判斷和選擇。

相關焦點

  • 評米爾格拉姆的《對權威的服從》
    戰後,作為納粹頭號人物之一的艾希曼在審判中儘管承認參與大屠殺的事實,但卻提出,這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服從希特勒權威的結果。如果不服從權威,那他自己就很可能同樣被解決。艾希曼的辯護由此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面對邪惡的權威,人們是否真的會違背良心地選擇服從?在多大程度上人們會違背自己良知而服從權威?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拉姆正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你是否都覺得自己是正義並且具有道德的呢?在隨意指責他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一個事情,這些所謂道德和正義又是從何而來?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實驗,也許會顛覆你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當你大肆譴責和審判他人時,也許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高尚,而是足夠幸運地沒有被裹挾進對邪惡權威的服從中。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米爾格倫實驗的目的是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依靠正義和良知加以拒絕的可能性有多大。換言之,在一個特定場景下,一個人是更傾向於服從權力和利益,還是服從良知和正義?,而不是服從良知和正義[1]長時間的多輪試驗表明,在指導教授的鼓勵、心理暗示和利益誘惑之下,「在『學生』可能已經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況下,約61%至66%的受試者選擇繼續實驗,直到電擊達到最大電壓450 伏特。」
  • 當我們服從命令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上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這一著名實驗讓我們認識到,在權威人士的命令下,捨棄自己的道德判斷是多麼容易。 然而,當我們服從權威時,我們的大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該研究指出,與自由選擇相比,當我們在被命令做某件事時,大腦中感受痛苦的神經活動會減弱,與責任感和負罪感相關的腦區的功能也會減弱。 01、你會為了金錢對陌生人施加電擊嗎?本次研究也涉及電擊。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不過在其接受公開審判的時候,為了給自己辯護,他一再聲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執行上級的命令。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一】 你會怎麼做? 微博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你的上司對你特別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給足,加班都有加班費,工資獎金從來不少,請假什麼的都問題不大,可以說是一個對屬下非常好的領導。但是有一個問題:他貪汙。
  •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也沒有放棄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電壓升至不能再升的450伏。涉入感:服從效應可能的認知基礎當決策者因命令而做出了違心的選擇後,其認知有何變化?服從命令未必無罪從這項研究上看,「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完全是一種託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讓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才讓他們拒絕為這些結果「買單」。雖然「服從命令」引起的認知變化(涉入感降低)會很輕易地就讓人們做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服從者們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命令」。
  • 豆瓣9.0,《對權威的服從》: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其實都是被控制
    你幸運地抽到了「教師」的身份,並被主試告知「儘管電擊很疼,但不會造成永久的組織損傷」。那麼請問,你是否會對「學生」進行電擊?你想像中能夠施加的電擊程度最高為多少?你是否會中斷實驗並反抗「主試」?用我們常見的場景來解釋,你正在進行期末考試,巡考的老師就是權威,你必須服從他的權威——不許作弊,但是身邊的同學都在抄答案,你也拿起手機找答案,就是從眾行為。從這個場景可以看出,「服從」和「從眾」的幾個區別。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現在請你來想一想,你是否願意聽從老師的話,對犯錯誤的同學進行不同等級的懲罰,不管他人所犯的錯誤在你看來是是大小,老師都會根據他自己的判斷對所犯錯誤進行懲罰的等級進行確定。終於,有一次你的老師對一個隨地亂丟垃圾的行為進行了5級懲罰的界定,你可以選擇用拳頭使勁毆打,可以用木棍使用較大的力進行擊打,也可以選擇使用120伏的點擊強度進行電擊,那麼,你是否會聽從老師的話對他人進行懲罰?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服從無處不在。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這個主題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但是,服從在塑造人類行為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如果不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重要的行為就無從解釋。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與自發行為相比,根據命令做出的行為具有完全不同而又非常複雜的特徵。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好,你開始有點兒想服從了,不過就誰為那個傢伙負責這一問題你提出了疑問。而你被說服去相信實驗者將承擔所有的責任。「老師,請繼續下去!」你會嗎?你會繼續下去嗎?到了何種地步這一切才會全部結束呢?僅僅在一個權威的命令下,比如你這樣一個普通人,在450伏特電壓的範圍內,究竟能實施這種殘忍的甚至是致命的電擊到怎樣的程度呢?
  • 要求自願降薪,員工內心普遍滿意:「服從」是如何發生的?
    無獨有偶,1961年,為了試圖找出「二戰」大屠殺期間的納粹黨人如何能輕易服從命令殺害猶太人的原因,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在耶魯大學的地下室裡完成了那場著名的「服從權威」的米爾格倫實驗。在這場被實驗者不知道實情(不會發生真的電擊)的電擊實驗中,有65%的被實驗者在實驗者(現場的權威人士)的要求下,選擇了超高度的電擊。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因此,在強調人權保障的民主國家,所謂支配服從的關係,很難不被檢視其正當性的基礎,如法國哲學家卡謬所主張:「我反抗,故我們存在。」反抗即代表著一種新的存在抉擇,而不是默默地服從各種既存的倫理價值。要避免邪惡的平庸,端視我們是否能針對各種支配服從關係,進行思辨,若認為邪惡即須反抗,才有新的存在可能性。
  • 服從權威!
    從科學角度看,絕大多數大腦的cpu和內存等配置都不好,信息處理和判斷能力有限,在極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轟炸,唯一的可行原則就是「服從權威和表面多數」。否則,就是大腦崩潰,死機
  • 米爾格倫實驗:可怕的服從心理
    摘要:你可能更樂於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思想的捍衛者,但是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在於「那個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堅持。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 下命令的人應該比被迫執行命令的人負更多責任嗎? 「電擊試驗」新解
    1962年,大屠殺的組織者阿道夫·艾希曼最後一次努力爭取審判的寬大處理,他在一封信中寫到,他和其他低級別軍官「被迫服從,只是工具」,將成千上萬猶太人死亡的責任推給他的上級。這個「只是服從命令」的託辭在二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震驚四座,成為艾希曼庭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
  • 美「服從權威實驗」引爭議
    美國「服從權威實驗」表明,如果相信能把責任推到權威身上,普通人也可能遵命作惡  普通人接到有違道德準則、乃至殘酷的指令,會不會執行?美國廣播公司3日在黃金時段重複一度引發爭議的「服從權威實驗」,將這項實驗與駐伊拉克美軍虐俘類比,並發出疑問:美軍士兵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是本性邪惡,還是有更複雜原因?只有惡人才做惡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