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米爾格拉姆的《對權威的服從》
> 米爾格拉姆之所以研究有關對權威的服從問題,是由二戰中出現的問題所使然。戰後,作為納粹頭號人物之一的艾希曼在審判中儘管承認參與大屠殺的事實,但卻提出,這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服從希特勒權威的結果。如果不服從權威,那他自己就很可能同樣被解決。艾希曼的辯護由此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面對邪惡的權威,人們是否真的會違背良心地選擇服從?在多大程度上人們會違背自己良知而服從權威?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拉姆正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第一,實驗過程。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本書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Milgram),獲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在耶魯大學做了震驚心理學界的權威服從實驗。 在《對權威的服從: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中,米爾格拉姆完整記錄了這19個實驗的設計、過程、結果以及部分受試者在實驗中的反應,並對實驗結果進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級社會中服從權威現象的社會及心理原因。 而閱讀這本書,也將引導我們每個人思考這樣一個人生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上級的命令與我們的良心相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服從是人性嗎?或反抗是必要的嗎?我們的文化中,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很強調尊卑的關係,例如孝順不只要求尊敬更要求順從長者,甚至從很小就要小朋友聽話,不然就是不乖,可見服從尊長甚至被提升到倫理價值的層次,而不論其是否有值得尊敬或崇揚之處,聽話本身即被賦予正當性。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當你大肆譴責和審判他人時,也許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高尚,而是足夠幸運地沒有被裹挾進對邪惡權威的服從中。更可怕的是,在權威的影響下,即使你真的作了惡,也可能不會認為自己違背了道德,甚至在內心裡認可這種行為,作出各樣的解釋。這個結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實驗——米爾格拉姆實驗得出。
-
豆瓣9.0,《對權威的服從》: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其實都是被控制
在米爾格拉姆實驗中,主試身穿一件灰色的技術人員外套,整體感覺嚴肅、冷峻,且除了受試者就是學生,沒有其他競爭,自發地表現出一種「權威感」。作為受試者,無須任何強調,就能把主試當作權威。了解了權威,我們就應當清晰地分辨出「服從」和「從眾」的區別。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以服從為主題的實驗,打破了人們對個人道德的自信和對自由意志的迷信。《對權威的服從》(中文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完整地記錄了此項實驗。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
-
美「服從權威實驗」引爭議
美國「服從權威實驗」表明,如果相信能把責任推到權威身上,普通人也可能遵命作惡 普通人接到有違道德準則、乃至殘酷的指令,會不會執行?美國廣播公司3日在黃金時段重複一度引發爭議的「服從權威實驗」,將這項實驗與駐伊拉克美軍虐俘類比,並發出疑問:美軍士兵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是本性邪惡,還是有更複雜原因?只有惡人才做惡事嗎?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只有一步之遙在討論這個心理學實驗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設想,為了更好管理,你的老師賦予你懲罰的權力,在其他人犯錯時,你可以對他進行懲罰,懲罰包括棍打、電擊等等能讓人感覺到疼痛的懲罰方式,懲罰根據所犯錯誤的大小分為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
當我們服從命令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上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這一著名實驗讓我們認識到,在權威人士的命令下,捨棄自己的道德判斷是多麼容易。 然而,當我們服從權威時,我們的大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前者可以看成服從命令組,而後者可看成自由選擇組。
-
服從權威究竟有多可怕,這是上個世紀的心理實驗,至今備受爭論
其實這場實驗,真正要被測試的,只有扮演老師的這個人,之前的抽籤是假的,尖叫也是假的,實際上是在研究服從權威,儘管那位心理學家,知道結果如何,可服從比例如此高,他也驚呆了。
-
要求自願降薪,員工內心普遍滿意:「服從」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可以翻看下過去人類的經歷,我們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普通人很容易服從權威?服從權威,來自於人的平庸之惡?1961年12月15日,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一場全球性的法庭審判的直播。主持這場法庭直播的是以色列,受審的犯人是被稱為「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執行者的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這一天,經過多名猶太人的指證,艾希曼被以色列最高法院以「反人類罪」判處死刑。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服從權威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伴隨著實驗者的專家性質或權威性的降低,信息性影響壓力在下降,從而導致服從比例的下降;反之亦然。(本文大約6000字,耐心閱讀)1963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著手進行了一項服從實驗,以探討個人對權威人物的服從情況。叫做米爾格倫實驗(又稱權力服從研究)。
-
服從領導並不難,難的是服從自己的心!
孟子說:「能服從自己的心,可以成為大人;只服從自己的耳目,就只能成為小人。」公都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服從自己的心,有的服從自己的耳目,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耳目的職能是無法思慮的,因而會被外事外物所蒙蔽。
-
米爾格倫實驗:可怕的服從心理
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
人們對權威的迷信會到達什麼樣的地步?
實驗結果出來後,米爾格倫在他的文章《服從的危險》中這樣寫道:「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我們必須儘快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解釋。」02生活中的權威魔咒或許你會認為,心理實驗是在特定情況下進行的,在密閉空間裡,我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但實際上,即便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中了權威的魔咒。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換言之,在一個特定場景下,一個人是更傾向於服從權力和利益,還是服從良知和正義?因此,實驗的結論是在一個特定製度環境中,多數人選擇服從權力和利益,而不是服從良知和正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出乎人們預料的結果?這要從實驗設計的初衷說起。
-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也沒有放棄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電壓升至不能再升的450伏。涉入感:服從效應可能的認知基礎當決策者因命令而做出了違心的選擇後,其認知有何變化?服從命令未必無罪從這項研究上看,「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完全是一種託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讓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才讓他們拒絕為這些結果「買單」。雖然「服從命令」引起的認知變化(涉入感降低)會很輕易地就讓人們做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服從者們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