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從領導並不難,難的是服從自己的心!

2020-12-04 娛樂周邊秀

公都子問孟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能成為賢人君子之類的大人,有的卻成為德能不足以承擔重任的小人,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能服從自己的心,可以成為大人;只服從自己的耳目,就只能成為小人。」公都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服從自己的心,有的服從自己的耳目,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說:「耳目的職能是無法思慮的,因而會被外事外物所蒙蔽。用不能思考的耳目去交接外在事物,就只能是以物對物,如果這樣,耳目就只能被外事外物引誘。心的只能是思慮,如果能思慮,就能得知如何對待耳目所聽所見的事物;如果不加思慮,就不能得知如何對待耳目所聽所見的事物。我有心而且能思慮,我有耳目而且能聽能見,這是上天給與我的本能;能夠預先立正自己的心,那麼,耳目所聽所見的事物就不可能奪換我心的思慮,這樣也就可以成為大人了。」天地間的任何人,都是天地所生、父母所養,都有五官、五臟,而且都有善良的本性,可是,有的人卻能成為大人,有的人卻成了小人,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有的人能夠使自己的身體服從於自己的本心,然後就可以成為君子,服從於自己的本性,然後就可以成為賢人,於是也就成為大人了;但是,有的人卻讓自己的身體服從於自己的耳目,外在的聲音言語能夠悅耳就聽從,不管是否應該聽從,外在的人物、事物能夠悅目就觀看,不管是否應該觀看,於是也就成了小人。這裡有身體,有耳目,有心;三者之中,心是身體之「大體」,耳目是身體之「小體」;身體的言行服從於「心」就是「從其大體」,身體的言行聽從於「耳目」,就是「從其小體」。

既然身體的言行服從於「心」就是「從其大體」,身體的言行聽從於「耳目」,就是「從其小體」,那麼,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會「從其大體」,有的人卻會「從其小體」呢?人人都有耳目口鼻舌,耳願意聽悅耳的聲音言語,但是,聲音言語是否可聽可取,要靠心的思慮來決定;目願意看悅目的人物、事物,但是,人物、事物是否可看可取,要靠心的思慮來決定;口鼻舌也有吃美食、聞香氣、品美味的本能,但是,如何對待那些美食、香氣、美味,也需要靠心的思慮來決定。如果一個人聽憑耳目口鼻舌所左右,而不用心加以思慮,那麼,耳目口鼻舌就只是一種「物」而已;這樣的話,耳目口鼻舌遇到外物的時候,就會像兩塊磁鐵「同性相吸,異性相斥」一樣,不過是兩種「物」之間的關係,而不再是「人與物」的關係。所以,耳目口鼻舌的感受,以及使用耳目口鼻舌去做什麼,都應該由「心」的思慮來決定,而不能任憑耳目口鼻舌自己去做,也不能只是隨著耳目口鼻舌的感覺走。

天把我們生成為人的時候,既給了我們「耳目口鼻舌」,也給了我們「心」,而且給了我們「使命」。要完成「使命」,就必須由「心」去主導「耳目口鼻舌」;假如「心」不能作為主導,卻只是隨著「耳目口鼻舌」的感覺走,就相當於走路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目標,沒有方向,見路就走,見彎就拐,遇到誘惑就受誘惑,遇到威脅就逃走,人生如此,便是盲目懵懂,豈能不迷失自我?只有用「心」去主導「耳目口鼻舌」,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心」都不會被改變,猶如走路的時候,「心」已經確定了道路和方向,堅定地沿著這個道路和方向走下去,不會盲目走路、盲目拐彎,也不會因為誘惑或威脅而改變方向,才能成為君子、賢人。

以上是百家號作者走在歷史的路中的個人見解,希望大家

相關焦點

  • 評米爾格拉姆的《對權威的服從》
    戰後,作為納粹頭號人物之一的艾希曼在審判中儘管承認參與大屠殺的事實,但卻提出,這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服從希特勒權威的結果。如果不服從權威,那他自己就很可能同樣被解決。艾希曼的辯護由此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面對邪惡的權威,人們是否真的會違背良心地選擇服從?在多大程度上人們會違背自己良知而服從權威?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拉姆正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 拿下一個男人的秘訣:選擇性服從
    所以說,拿下一個男人的秘訣就是選擇性服從。選擇性在於女人要有自我,相比較男人而言,要更加地懂得愛自己、愛生活。如果把男人看作是生活的中心,人生的一切,這也會導致女人在感情裡迷失自我。服從在於感情也需要體貼溫順,只有愛自己才懂得愛別人。服從,是一種尊敬也是一種選擇,只有對方足夠優秀的時候,選擇服從才是正確的。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就像在這個實驗裡,來參加實驗的受試者認為工作人員是權威,所以既然工作人員要求自己去懲罰對面的學生,那我就去懲罰。雖然我的內心是不願意的,但我自己沒權力決定,工作人員告訴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米爾格拉姆分析說,這是因為當人們進入代理狀態之後,就會從權威的角度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換言之,小孩子的責任是在聽而不在說,更彰顯在我們的俗諺:「小孩子有耳無嘴」,其被期待能服從,而不在於有自己的意見。比較令人訝異的是,西方社會並未受到儒家的影響。這樣的說法,或許更反映出他對於自己所執行的任務,是不是邪惡或不正確,並未產生任何的懷疑,或縱有,但其他的考慮更高於殺掉幾百萬的猶太人。其實,我們若反觀人類的歷史,類似幾百萬人被屠殺的案例,並非是罕見的,且往往是在成就許多人自認為的神聖的事,不管是基於階級、種族、宗教、國家、民族、政治意識形態等等的理由。
  • 當我們服從命令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上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這一著名實驗讓我們認識到,在權威人士的命令下,捨棄自己的道德判斷是多麼容易。 然而,當我們服從權威時,我們的大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行為問卷的結果顯示,相比服從命令的受試者,自由選擇組的受試者會覺得自己對施加的電擊負有更大的責任,並感受到更多的歉意。在被問到他們是否會由於施加電擊而不快時,自由選擇組受試者回答的平均值是略微有些不快,而服從命令組則不會這麼想。同時,在被要求預估施加的電擊的疼痛程度時,自由選擇組的預估值更高。
  •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2016年05月16日 09: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歐 字號 內容摘要:這位觀察者目睹了超過一半的成年男性在實驗者命令下電擊一名犯錯誤的「學生」,甚至在「學生」疼得叫喚、猛錘牆壁,嚷嚷著自己心臟快受不了時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微博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你的上司對你特別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給足,加班都有加班費,工資獎金從來不少,請假什麼的都問題不大,可以說是一個對屬下非常好的領導。但是有一個問題:他貪汙。無論你的答案是哪一個,精讀君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個心理學歷史上著名的實驗——服從實驗。
  • 服從權威!
    從科學角度看,絕大多數大腦的cpu和內存等配置都不好,信息處理和判斷能力有限,在極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轟炸,唯一的可行原則就是「服從權威和表面多數」。否則,就是大腦崩潰,死機
  • 豆瓣9.0,《對權威的服從》: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其實都是被控制
    所以在米爾格拉姆團隊進行這19個實驗後,有不少受試者就解釋其個人行為源於主試的「指令」,即把責任轉嫁給主試,而非自己。這也是服從行為引發的「逃避心理」。三、服從的三要素在《對權威的服從》中,作者米爾格拉姆提出了一個術語「代理狀態」,其定義為:在這個狀態中,個體認為自己是執行他人意願的代理。代理狀態的反義詞為「自主狀態」,即個體認為自己按照個人意願行動。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當你大肆譴責和審判他人時,也許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高尚,而是足夠幸運地沒有被裹挾進對邪惡權威的服從中。更可怕的是,在權威的影響下,即使你真的作了惡,也可能不會認為自己違背了道德,甚至在內心裡認可這種行為,作出各樣的解釋。這個結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實驗——米爾格拉姆實驗得出。
  • 米爾格倫實驗:可怕的服從心理
    摘要:你可能更樂於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思想的捍衛者,但是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在於「那個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堅持。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 要求自願降薪,員工內心普遍滿意:「服從」是如何發生的?
    很快,在瓊斯的帶領下,這個班的學生們就建立起一種以瓊斯為領袖的高度教條化和中央集權的組織,他們設計好了高度服從的組織紀律、口號、標語,識別自己人和外人的方法。口才較差但行動力強的學生從中嶄露頭角,開始主動拉攏學校的學生加入這場「第三波行動者」組織,隨即他們就開始接管教室的部門權力,開始虐待那些在這場行動中不積極的同學。
  • 測量值不服從正態分布該怎麼辦?
    在統計過程控制中,為什麼數值不服從正態分布,如果不服從正態分析,我們又該怎麼處理?問:在統計過程控制的活動中,計量型特徵值不服從正態分布是怎麼回事?答:正態分布是我們基於樣本信息,對其背後虛構的總體中數值的分布情況進行描述用的,當樣本數據證明背後的總體不服從正態分布時,我們應該先考慮數據的來源。1、在統計過程控制中,為什麼特徵值不服從正態分布?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服從無處不在。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這個主題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但是,服從在塑造人類行為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如果不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重要的行為就無從解釋。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與自發行為相比,根據命令做出的行為具有完全不同而又非常複雜的特徵。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換言之,在一個特定場景下,一個人是更傾向於服從權力和利益,還是服從良知和正義?當電擊伏數不斷升高,隔壁開始嚎叫、並聲稱自己有心臟病的時候,「老師」又開始猶豫並想終止試驗。此時,指導試驗的教授就會告訴「老師」:沒有問題,繼續試驗,否則你的報酬一分錢也拿不到。直到最後,隔壁房間被電擊的「學生」從慘叫到沒有任何聲音、昏死過去為止。
  • 海賊王:赤犬的大黑點同時也是優點,就是他絕對服從的工具人屬性
    黑點炮轟奧哈拉,為了正義一意孤行,絕對的正義炮轟奧哈拉這件事情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難發現,是赤犬跳不過去的黑點。因為不管是從哪個方面來說,赤犬的做法既不符合海軍內部的正義執行,更不符合外部的人情道義。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戰國帶隊,他作為海軍沒有聽從命令,他的所作所為更像是被五老星賣命!畢竟戰國當時也停止了命令。當時赤犬炮轟避難船。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米爾格拉姆自己則預測幾乎沒有絕對服從的存在。然而,實際結果表明,這些估計都偏低。在米爾格拉姆(1963)測試的第1批共40個被試中(均為從20到50歲的男性被試),有25個被試直接將電擊加大到了450伏特;也就是說,有63%的被試對無辜的學習者給出了最大可能電擊,從而使其成為實驗的受害者。正如下圖總結的那樣,在第2次實驗中,65%的被試給與了最大強度的電擊。
  • 區域金融改革創新要服從於宏觀政策大局
    區域金融改革創新要服從於宏觀政策大局 2019-08-05 | 來源: 國新網   8月5日,國新辦舉行介紹金融支持區域改革開放創新工作有關情況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回答記者問時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區域金融改革創新要服從於宏觀政策大局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不過在其接受公開審判的時候,為了給自己辯護,他一再聲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執行上級的命令。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