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問孟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能成為賢人君子之類的大人,有的卻成為德能不足以承擔重任的小人,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能服從自己的心,可以成為大人;只服從自己的耳目,就只能成為小人。」公都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服從自己的心,有的服從自己的耳目,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說:「耳目的職能是無法思慮的,因而會被外事外物所蒙蔽。用不能思考的耳目去交接外在事物,就只能是以物對物,如果這樣,耳目就只能被外事外物引誘。心的只能是思慮,如果能思慮,就能得知如何對待耳目所聽所見的事物;如果不加思慮,就不能得知如何對待耳目所聽所見的事物。我有心而且能思慮,我有耳目而且能聽能見,這是上天給與我的本能;能夠預先立正自己的心,那麼,耳目所聽所見的事物就不可能奪換我心的思慮,這樣也就可以成為大人了。」天地間的任何人,都是天地所生、父母所養,都有五官、五臟,而且都有善良的本性,可是,有的人卻能成為大人,有的人卻成了小人,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有的人能夠使自己的身體服從於自己的本心,然後就可以成為君子,服從於自己的本性,然後就可以成為賢人,於是也就成為大人了;但是,有的人卻讓自己的身體服從於自己的耳目,外在的聲音言語能夠悅耳就聽從,不管是否應該聽從,外在的人物、事物能夠悅目就觀看,不管是否應該觀看,於是也就成了小人。這裡有身體,有耳目,有心;三者之中,心是身體之「大體」,耳目是身體之「小體」;身體的言行服從於「心」就是「從其大體」,身體的言行聽從於「耳目」,就是「從其小體」。
既然身體的言行服從於「心」就是「從其大體」,身體的言行聽從於「耳目」,就是「從其小體」,那麼,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會「從其大體」,有的人卻會「從其小體」呢?人人都有耳目口鼻舌,耳願意聽悅耳的聲音言語,但是,聲音言語是否可聽可取,要靠心的思慮來決定;目願意看悅目的人物、事物,但是,人物、事物是否可看可取,要靠心的思慮來決定;口鼻舌也有吃美食、聞香氣、品美味的本能,但是,如何對待那些美食、香氣、美味,也需要靠心的思慮來決定。如果一個人聽憑耳目口鼻舌所左右,而不用心加以思慮,那麼,耳目口鼻舌就只是一種「物」而已;這樣的話,耳目口鼻舌遇到外物的時候,就會像兩塊磁鐵「同性相吸,異性相斥」一樣,不過是兩種「物」之間的關係,而不再是「人與物」的關係。所以,耳目口鼻舌的感受,以及使用耳目口鼻舌去做什麼,都應該由「心」的思慮來決定,而不能任憑耳目口鼻舌自己去做,也不能只是隨著耳目口鼻舌的感覺走。
天把我們生成為人的時候,既給了我們「耳目口鼻舌」,也給了我們「心」,而且給了我們「使命」。要完成「使命」,就必須由「心」去主導「耳目口鼻舌」;假如「心」不能作為主導,卻只是隨著「耳目口鼻舌」的感覺走,就相當於走路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目標,沒有方向,見路就走,見彎就拐,遇到誘惑就受誘惑,遇到威脅就逃走,人生如此,便是盲目懵懂,豈能不迷失自我?只有用「心」去主導「耳目口鼻舌」,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心」都不會被改變,猶如走路的時候,「心」已經確定了道路和方向,堅定地沿著這個道路和方向走下去,不會盲目走路、盲目拐彎,也不會因為誘惑或威脅而改變方向,才能成為君子、賢人。
以上是百家號作者走在歷史的路中的個人見解,希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