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6日 09: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歐
字號內容摘要:這位觀察者目睹了超過一半的成年男性在實驗者命令下電擊一名犯錯誤的「學生」,甚至在「學生」疼得叫喚、猛錘牆壁,嚷嚷著自己心臟快受不了時,也沒有放棄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電壓升至不能再升的450伏。涉入感:服從效應可能的認知基礎當決策者因命令而做出了違心的選擇後,其認知有何變化?服從命令未必無罪從這項研究上看,「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完全是一種託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讓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才讓他們拒絕為這些結果「買單」。雖然「服從命令」引起的認知變化(涉入感降低)會很輕易地就讓人們做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服從者們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命令」。
關鍵詞:涉入感;服從命令;決策者;電擊;選擇;認知;服從效應;服從實驗;哈葛德;命令會降低
作者簡介:
1961年,一位實驗觀察者在親臨某次實驗後,做了如下描述:「我看到一位成熟穩重的商人進入了實驗室,他面帶微笑,充滿自信。但在20分鐘內,他就變得痛苦不堪,說話結結巴巴,很快就近乎一種神經崩潰的狀態。……有時,他自言自語:『噢,上帝!讓我們停止吧!』然而,他還是服從主試的要求繼續進行,直到完成所有電壓等級(去電擊學生)。」
這位觀察者目睹了超過一半的成年男性在實驗者命令下電擊一名犯錯誤的「學生」,甚至在「學生」疼得叫喚、猛錘牆壁,嚷嚷著自己心臟快受不了時,也沒有放棄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電壓升至不能再升的450伏。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是工人、商人或專家和雜貨店老闆。這項實驗便是著名的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通過實驗,在事實層面上證明了命令對人們作惡傾向有易化作用。服從傾向是如此強烈而根深蒂固,它抵消了道德、倫理甚至是同情,在它的指揮下,連最普通的人都可能去電擊素不相識的人。因此,「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僅僅是一種託詞,或許人們的認知會因它而發生某種變化,以致做出諸多違心之事。
對服從效應的再檢驗
《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服從效應。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派屈克·哈葛德(Patrick Haggard)及其同事一起設計了一套較米爾格拉姆更為「人道」的實驗,並且採用了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試圖從認知上揭開服從效應的面紗。
他們發現,命令之下人們的認知確實會發生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會產生一種「開脫」的感覺,也即自己施予的行為和其引起的結果會在心理上發生分離,就好像這「惡果」和自己毫無關係一般。
這項被學界稱為「現代版服從實驗」的研究,共招募了60名女性被試(為避免性別效應,故選擇單一性別),所有被試均兩兩配對,面對面進行實驗。在每輪實驗中,都有一名決策者和另一名「受害者」,決策者可以根據實驗要求自由地選擇是否攻擊「受害者」,而這兩種角色由兩名被試輪流扮演,如此可以讓所有人確信,自己的攻擊行為真的可以給對手造成傷害。
此外,實驗還為決策者提供了兩種攻擊模式:一種是「掠奪」,兩名被試都有初始資金20英鎊,如果決策者選擇攻擊則可以從「受害者」那裡奪走5便士;另一種是「電擊」,如果決策者選擇向對手施予令人疼痛的電擊,則能獲得5便士的額外收入,如果放棄電擊,則沒有收入。
在實驗過程中,還有一位研究者在場,她可能會要求決策者做出特定選擇。在一半的情境下,研究者會向決策者下達命令,比如「你現在必須拿走她的錢」、「下一輪不要選擇電擊」等;而在另一半情境下,研究者則將注意力遠離決策者,任由她們自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