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2016年05月16日 09: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歐

字號

內容摘要:這位觀察者目睹了超過一半的成年男性在實驗者命令下電擊一名犯錯誤的「學生」,甚至在「學生」疼得叫喚、猛錘牆壁,嚷嚷著自己心臟快受不了時,也沒有放棄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電壓升至不能再升的450伏。涉入感:服從效應可能的認知基礎當決策者因命令而做出了違心的選擇後,其認知有何變化?服從命令未必無罪從這項研究上看,「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完全是一種託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讓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才讓他們拒絕為這些結果「買單」。雖然「服從命令」引起的認知變化(涉入感降低)會很輕易地就讓人們做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服從者們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命令」。

關鍵詞:涉入感;服從命令;決策者;電擊;選擇;認知;服從效應;服從實驗;哈葛德;命令會降低

作者簡介:

    1961年,一位實驗觀察者在親臨某次實驗後,做了如下描述:「我看到一位成熟穩重的商人進入了實驗室,他面帶微笑,充滿自信。但在20分鐘內,他就變得痛苦不堪,說話結結巴巴,很快就近乎一種神經崩潰的狀態。……有時,他自言自語:『噢,上帝!讓我們停止吧!』然而,他還是服從主試的要求繼續進行,直到完成所有電壓等級(去電擊學生)。」

  這位觀察者目睹了超過一半的成年男性在實驗者命令下電擊一名犯錯誤的「學生」,甚至在「學生」疼得叫喚、猛錘牆壁,嚷嚷著自己心臟快受不了時,也沒有放棄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電壓升至不能再升的450伏。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是工人、商人或專家和雜貨店老闆。這項實驗便是著名的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通過實驗,在事實層面上證明了命令對人們作惡傾向有易化作用。服從傾向是如此強烈而根深蒂固,它抵消了道德、倫理甚至是同情,在它的指揮下,連最普通的人都可能去電擊素不相識的人。因此,「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僅僅是一種託詞,或許人們的認知會因它而發生某種變化,以致做出諸多違心之事。

  對服從效應的再檢驗

  《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服從效應。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派屈克·哈葛德(Patrick Haggard)及其同事一起設計了一套較米爾格拉姆更為「人道」的實驗,並且採用了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試圖從認知上揭開服從效應的面紗。

  他們發現,命令之下人們的認知確實會發生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會產生一種「開脫」的感覺,也即自己施予的行為和其引起的結果會在心理上發生分離,就好像這「惡果」和自己毫無關係一般。

  這項被學界稱為「現代版服從實驗」的研究,共招募了60名女性被試(為避免性別效應,故選擇單一性別),所有被試均兩兩配對,面對面進行實驗。在每輪實驗中,都有一名決策者和另一名「受害者」,決策者可以根據實驗要求自由地選擇是否攻擊「受害者」,而這兩種角色由兩名被試輪流扮演,如此可以讓所有人確信,自己的攻擊行為真的可以給對手造成傷害。

  此外,實驗還為決策者提供了兩種攻擊模式:一種是「掠奪」,兩名被試都有初始資金20英鎊,如果決策者選擇攻擊則可以從「受害者」那裡奪走5便士;另一種是「電擊」,如果決策者選擇向對手施予令人疼痛的電擊,則能獲得5便士的額外收入,如果放棄電擊,則沒有收入。

  在實驗過程中,還有一位研究者在場,她可能會要求決策者做出特定選擇。在一半的情境下,研究者會向決策者下達命令,比如「你現在必須拿走她的錢」、「下一輪不要選擇電擊」等;而在另一半情境下,研究者則將注意力遠離決策者,任由她們自由選擇。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劉淼)

相關焦點

  • 當我們服從命令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上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這一著名實驗讓我們認識到,在權威人士的命令下,捨棄自己的道德判斷是多麼容易。 然而,當我們服從權威時,我們的大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該研究指出,與自由選擇相比,當我們在被命令做某件事時,大腦中感受痛苦的神經活動會減弱,與責任感和負罪感相關的腦區的功能也會減弱。 01、你會為了金錢對陌生人施加電擊嗎?本次研究也涉及電擊。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第一,實驗過程。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服從權威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伴隨著實驗者的專家性質或權威性的降低,信息性影響壓力在下降,從而導致服從比例的下降;反之亦然。(本文大約6000字,耐心閱讀)1963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著手進行了一項服從實驗,以探討個人對權威人物的服從情況。叫做米爾格倫實驗(又稱權力服從研究)。
  • 評米爾格拉姆的《對權威的服從》
    戰後,作為納粹頭號人物之一的艾希曼在審判中儘管承認參與大屠殺的事實,但卻提出,這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服從希特勒權威的結果。如果不服從權威,那他自己就很可能同樣被解決。艾希曼的辯護由此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面對邪惡的權威,人們是否真的會違背良心地選擇服從?在多大程度上人們會違背自己良知而服從權威?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拉姆正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 下命令的人應該比被迫執行命令的人負更多責任嗎? 「電擊試驗」新解
    1962年,大屠殺的組織者阿道夫·艾希曼最後一次努力爭取審判的寬大處理,他在一封信中寫到,他和其他低級別軍官「被迫服從,只是工具」,將成千上萬猶太人死亡的責任推給他的上級。這個「只是服從命令」的託辭在二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震驚四座,成為艾希曼庭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不過在其接受公開審判的時候,為了給自己辯護,他一再聲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執行上級的命令。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實驗,也許會顛覆你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當你大肆譴責和審判他人時,也許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高尚,而是足夠幸運地沒有被裹挾進對邪惡權威的服從中。
  • 豆瓣9.0,《對權威的服從》: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其實都是被控制
    在米爾格拉姆實驗中,主試身穿一件灰色的技術人員外套,整體感覺嚴肅、冷峻,且除了受試者就是學生,沒有其他競爭,自發地表現出一種「權威感」。作為受試者,無須任何強調,就能把主試當作權威。了解了權威,我們就應當清晰地分辨出「服從」和「從眾」的區別。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在《對權威的服從: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中,米爾格拉姆完整記錄了這19個實驗的設計、過程、結果以及部分受試者在實驗中的反應,並對實驗結果進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級社會中服從權威現象的社會及心理原因。  而閱讀這本書,也將引導我們每個人思考這樣一個人生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上級的命令與我們的良心相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米爾格倫實驗的目的是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依靠正義和良知加以拒絕的可能性有多大。換言之,在一個特定場景下,一個人是更傾向於服從權力和利益,還是服從良知和正義?因此,實驗的結論是在一個特定製度環境中,多數人選擇服從權力和利益,而不是服從良知和正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出乎人們預料的結果?這要從實驗設計的初衷說起。
  • 要求自願降薪,員工內心普遍滿意:「服從」是如何發生的?
    無獨有偶,1961年,為了試圖找出「二戰」大屠殺期間的納粹黨人如何能輕易服從命令殺害猶太人的原因,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在耶魯大學的地下室裡完成了那場著名的「服從權威」的米爾格倫實驗。在這場被實驗者不知道實情(不會發生真的電擊)的電擊實驗中,有65%的被實驗者在實驗者(現場的權威人士)的要求下,選擇了超高度的電擊。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權威服從實驗,1961年由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在米爾格蘭姆的精心設計下,40名被試參與了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可怕的服從心理
    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服從無處不在。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這個主題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但是,服從在塑造人類行為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如果不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重要的行為就無從解釋。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與自發行為相比,根據命令做出的行為具有完全不同而又非常複雜的特徵。
  • 服從領導並不難,難的是服從自己的心!
    孟子說:「能服從自己的心,可以成為大人;只服從自己的耳目,就只能成為小人。」公都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服從自己的心,有的服從自己的耳目,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耳目的職能是無法思慮的,因而會被外事外物所蒙蔽。
  • 日軍服從性有多強?軍官當場試驗,結果令麥克阿瑟不可思議
    麥克阿瑟告訴肯尼:兄弟別緊張,我知道日本人會做什麼——他們什麼都不會做的。麥克阿瑟為何如此淡定,如此自信日本人不會偷襲他?麥克阿瑟悠閒地跟肯尼講了個40年前的故事。日本鬼子投降1905年,他剛剛大學畢業,從西點軍校來到日本,跟隨上尉父親亞瑟麥克阿瑟,一起到日本考察軍事形勢。
  • 命令與徵服
    《命令與徵服》曾有一個第一人稱RPG遊戲 遺憾被EA取消 曾幾何時《殺出重圍》創始人Warren Spector想開發一個第一人稱《命令與徵服》RPG遊戲,將會繼承Warren Spector其他遊戲的特色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在一九六零年代耶魯大學教授史丹利.米爾格蘭所進行的十九次一連串的實驗,參與人數多達一千人,年紀從二十歲到五十歲,當中沒有人是大學生或高中生,在非使用外部的強制力之下,受試者被告知要進行處罰與學習的效果研究,當被電擊的對象已展現高度的痛苦,很高比例的實驗對象仍然會服從實驗的指示,縱使有所疑慮,仍服從指示持續地按下更高的電力,直到最後的階段。
  • 海賊王:赤犬的大黑點同時也是優點,就是他絕對服從的工具人屬性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戰國帶隊,他作為海軍沒有聽從命令,他的所作所為更像是被五老星賣命!畢竟戰國當時也停止了命令。當時赤犬炮轟避難船。退一步來說,即使避難船裡有學者,救上來之後再抓捕也不是不行。頂上戰爭一意孤行紅髮也來了,白鬍子和艾斯也死了。海賊都在四處奔逃。窮寇莫追這種事情估計都不需要別人教。這個滿腦子陰謀的赤犬比誰都清楚。難不成這樣一路追下去能夠得到什麼獎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