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會怎麼做?
微博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話題:
你的上司對你特別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給足,加班都有加班費,工資獎金從來不少,請假什麼的都問題不大,可以說是一個對屬下非常好的領導。
但是有一個問題:他貪汙。
無論你的答案是哪一個,精讀君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個心理學歷史上著名的實驗——服從實驗。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這一系列實驗,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而這本米爾格拉姆編寫的《對權威的服從》則完整的記錄了此項實驗:
【二】
這是一個怎樣的實驗?
本書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Milgram),獲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在耶魯大學做了震驚心理學界的權威服從實驗。
在《對權威的服從: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中,米爾格拉姆完整記錄了這19個實驗的設計、過程、結果以及部分受試者在實驗中的反應,並對實驗結果進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級社會中服從權威現象的社會及心理原因。
而閱讀這本書,也將引導我們每個人思考這樣一個人生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上級的命令與我們的良心相衝突,我們該怎麼辦?本書豆瓣評分高達9.0。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實驗的具體內容:
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了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他們充當「教師」,在實驗者的指令下,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時,對「學生」施加強度和痛苦程度不斷增加的電擊。(這些「學生」都是主試者請演員來扮演的。)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拉姆曾與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如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結果在米爾格拉姆的第一次實驗中,65%(40人中超過27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儘管學生以各種形式反抗,還是有26名受試者在實驗者的命令下,堅持到最後,對「學生」施加了最強程度的電擊。「電擊」學生的反應如下圖所示:
雖然實驗者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但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而在走進實驗室之前,絕大多數人都相信,自己不會幹出電擊受害者的惡事。
此後,米爾格拉姆改變實驗的要素,做了19個獨立實驗,實驗對象多達1000人。還有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國的心理學家在不同時期重複了這一實驗,但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的結果都基本一致。這一實驗的設計與結果震驚了全球心理學界。
讀者對這個實驗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疑惑:一個具有正常心理狀態的人,怎麼會對他人進行電擊?即使是最輕度的電擊,也是不應該做的事情,他為什麼不簡單地拒絕,然後走出實驗室?但是,事實上卻沒有一個人這樣做。
書中指出,在人們的道德角度進行判斷時,所有人都會認為反抗才是正確的。但是在真實情境的發生過程中,價值觀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力量,一個人會受到多種力量的衝擊,價值觀是這些力量中的一股小力量。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受試者服從主試呢?
【三】
為什麼我們會服從權威?
米爾格拉姆在書中列舉了多項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精讀君在此與大家分享以下2點:
①一系列的綁定因素將受試者鎖定在這個情境中
比如,在實驗過程中各項步驟被嚴格安排,使得受試者認為實驗很重要,完成實驗是我作為被試的職責,內心希望兌現最初向主試做出的承諾。同時研究者給了其報酬,被試也有可能因為此而盡力滿足實驗者的要求。
②受試者的思維過程出現了一些調整
服從受試者最常見的思維調整是,他認為自己不必承擔自身行為的責任,他將所有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主試這個法定權威,從而推卸掉了自己的責任。他把自己視為外部權威的代理人,而不是一個以道德責任行動的個體。
比如,在實驗後的受訪中,服從受試者的普遍解釋是:
「如果就我自己,我是不會這樣做的;我只是在做我被要求做的。」
米爾格拉姆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代理狀態」,處在這種狀態中的服從者,不再從道德的角度對行為作出反應,道德關注轉向了另一個關注:如何達到權威對他的期望。一旦出現這種重要的觀點轉變,服從的所有重要特徵就會隨之而來。
【四】
實驗的意義何在?
事實上,米爾格蘭姆的服從實驗在當時備受爭議,實驗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他甚至遭到了耶魯、哈佛兩所著名大學的解僱。
還有不少人認為實驗的過程對被試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如果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僅僅聽從別人的命令就會成為「殺人犯」時,誰的心理都不會好過。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的人格和信仰產生懷疑,這種傷害會長期影響被試的生活。
但一份首次實驗之後發放給40名被試的調查問卷顯示,只有1%的人對參加了這次實驗表示後悔,其他人都表示很高興參與到其中,並且基本沒有不適的表現。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實驗還改變了一位受試者的人生軌跡:
1964年,一位年輕人在普林斯頓參加了實驗,並且完全服從。實驗之後他意識到,權威保護下的傷害,只不過是被冠以對國家忠誠的傷害。他認為,如果應徵入伍,他絕對會做出殘忍的事,這讓他感到害怕。因此,他拒絕參軍,並且準備好了去坐監獄。
而這也是精讀君推薦本書的原因之一。可以說,這本書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方式和選擇,我們獲得了解析自我的行為的一種思路。
精讀君希望讀過此書的人,能夠像書中提到的那位拒服兵役的被試一樣,對自我本身的行為作出一個調整,更好地生存在社會機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