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2021-01-09 精讀君

【一】

 

你會怎麼做?

 

微博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話題:

你的上司對你特別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給足,加班都有加班費,工資獎金從來不少,請假什麼的都問題不大,可以說是一個對屬下非常好的領導。

但是有一個問題:他貪汙。

無論你的答案是哪一個,精讀君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個心理學歷史上著名的實驗——服從實驗。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這一系列實驗,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而這本米爾格拉姆編寫的《對權威的服從》則完整的記錄了此項實驗:

【二】

這是一個怎樣的實驗?

本書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Milgram),獲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在耶魯大學做了震驚心理學界的權威服從實驗。

 

在《對權威的服從: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中,米爾格拉姆完整記錄了這19個實驗的設計、過程、結果以及部分受試者在實驗中的反應,並對實驗結果進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級社會中服從權威現象的社會及心理原因。

  

而閱讀這本書,也將引導我們每個人思考這樣一個人生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上級的命令與我們的良心相衝突,我們該怎麼辦?本書豆瓣評分高達9.0。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實驗的具體內容:

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了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他們充當「教師」,在實驗者的指令下,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時,對「學生」施加強度和痛苦程度不斷增加的電擊。(這些「學生」都是主試者請演員來扮演的。)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拉姆曾與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如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結果在米爾格拉姆的第一次實驗中,65%(40人中超過27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儘管學生以各種形式反抗,還是有26名受試者在實驗者的命令下,堅持到最後,對「學生」施加了最強程度的電擊。「電擊」學生的反應如下圖所示:

雖然實驗者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但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而在走進實驗室之前,絕大多數人都相信,自己不會幹出電擊受害者的惡事。

此後,米爾格拉姆改變實驗的要素,做了19個獨立實驗,實驗對象多達1000人。還有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國的心理學家在不同時期重複了這一實驗,但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的結果都基本一致。這一實驗的設計與結果震驚了全球心理學界。 

讀者對這個實驗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疑惑:一個具有正常心理狀態的人,怎麼會對他人進行電擊?即使是最輕度的電擊,也是不應該做的事情,他為什麼不簡單地拒絕,然後走出實驗室?但是,事實上卻沒有一個人這樣做。

書中指出,在人們的道德角度進行判斷時,所有人都會認為反抗才是正確的。但是在真實情境的發生過程中,價值觀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力量,一個人會受到多種力量的衝擊,價值觀是這些力量中的一股小力量。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受試者服從主試呢?

【三】

為什麼我們會服從權威? 

 

米爾格拉姆在書中列舉了多項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精讀君在此與大家分享以下2點:

①一系列的綁定因素將受試者鎖定在這個情境中

比如,在實驗過程中各項步驟被嚴格安排,使得受試者認為實驗很重要,完成實驗是我作為被試的職責,內心希望兌現最初向主試做出的承諾。同時研究者給了其報酬,被試也有可能因為此而盡力滿足實驗者的要求。

②受試者的思維過程出現了一些調整

服從受試者最常見的思維調整是,他認為自己不必承擔自身行為的責任,他將所有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主試這個法定權威,從而推卸掉了自己的責任。他把自己視為外部權威的代理人,而不是一個以道德責任行動的個體。

比如,在實驗後的受訪中,服從受試者的普遍解釋是:

「如果就我自己,我是不會這樣做的;我只是在做我被要求做的。」

米爾格拉姆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代理狀態」,處在這種狀態中的服從者,不再從道德的角度對行為作出反應,道德關注轉向了另一個關注:如何達到權威對他的期望。一旦出現這種重要的觀點轉變,服從的所有重要特徵就會隨之而來。

  

【四】

 

實驗的意義何在?

事實上,米爾格蘭姆的服從實驗在當時備受爭議,實驗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他甚至遭到了耶魯、哈佛兩所著名大學的解僱。

還有不少人認為實驗的過程對被試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如果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僅僅聽從別人的命令就會成為「殺人犯」時,誰的心理都不會好過。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的人格和信仰產生懷疑,這種傷害會長期影響被試的生活。

但一份首次實驗之後發放給40名被試的調查問卷顯示,只有1%的人對參加了這次實驗表示後悔,其他人都表示很高興參與到其中,並且基本沒有不適的表現。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實驗還改變了一位受試者的人生軌跡:

1964年,一位年輕人在普林斯頓參加了實驗,並且完全服從。實驗之後他意識到,權威保護下的傷害,只不過是被冠以對國家忠誠的傷害。他認為,如果應徵入伍,他絕對會做出殘忍的事,這讓他感到害怕。因此,他拒絕參軍,並且準備好了去坐監獄。

而這也是精讀君推薦本書的原因之一。可以說,這本書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方式和選擇,我們獲得了解析自我的行為的一種思路。

精讀君希望讀過此書的人,能夠像書中提到的那位拒服兵役的被試一樣,對自我本身的行為作出一個調整,更好地生存在社會機制下。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更可怕的是,在權威的影響下,即使你真的作了惡,也可能不會認為自己違背了道德,甚至在內心裡認可這種行為,作出各樣的解釋。這個結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實驗——米爾格拉姆實驗得出。在這樣的事件背景下,實驗者米爾格拉姆思考:如果上級下達的命令明顯是反人道、喪盡天良的,軍人也應該認真服從嗎?於是米爾格拉姆,希望通過實驗的方式來揭示人們的道德和良知,是否能夠抵抗權威的指令?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以服從為主題的實驗,打破了人們對個人道德的自信和對自由意志的迷信。《對權威的服從》(中文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完整地記錄了此項實驗。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服從是人性嗎?或反抗是必要的嗎?我們的文化中,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很強調尊卑的關係,例如孝順不只要求尊敬更要求順從長者,甚至從很小就要小朋友聽話,不然就是不乖,可見服從尊長甚至被提升到倫理價值的層次,而不論其是否有值得尊敬或崇揚之處,聽話本身即被賦予正當性。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只有一步之遙在討論這個心理學實驗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設想,為了更好管理,你的老師賦予你懲罰的權力,在其他人犯錯時,你可以對他進行懲罰,懲罰包括棍打、電擊等等能讓人感覺到疼痛的懲罰方式,懲罰根據所犯錯誤的大小分為
  • 心理學:3個展示人性之惡的心理學實驗,原來人性如此醜陋
    人性有多醜惡,看看下面這三個實驗你就明白了1.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實驗。若論社會科學歷史上實證研究的貢獻,可能無出其右。下圖是米爾格拉姆設計的實驗場景:實驗者要求兩名志願者一人扮演教師,另一人扮演學習者,如果出現錯誤,則要進行懲罰,給學習者逐漸施加增強的電擊。研究者告訴教師,學習者每答錯一次,就提高15v。
  • 從「人性實驗」到「恐怖實驗」: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
    在歷史上著名的所謂「人性實驗」中,「人性」幾乎全都沒有經受住考驗。「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人性中的惡一旦得以釋放,「人性實驗」就變成了一個個「恐怖實驗」,人性掩蓋下鮮血淋漓的現實,你準備好面對了麼?在所有「人性實驗」中,「斯坦福監獄實驗」無疑是最為著名的。史丹福大學一位名叫津巴多的心理學教授挑選了24個健康狀況良好、心智水平正常的人參與這項實驗。
  • 評米爾格拉姆的《對權威的服從》
    戰後,作為納粹頭號人物之一的艾希曼在審判中儘管承認參與大屠殺的事實,但卻提出,這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服從希特勒權威的結果。如果不服從權威,那他自己就很可能同樣被解決。艾希曼的辯護由此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面對邪惡的權威,人們是否真的會違背良心地選擇服從?在多大程度上人們會違背自己良知而服從權威?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拉姆正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 美「服從權威實驗」引爭議
    美國「服從權威實驗」表明,如果相信能把責任推到權威身上,普通人也可能遵命作惡  普通人接到有違道德準則、乃至殘酷的指令,會不會執行?美國廣播公司3日在黃金時段重複一度引發爭議的「服從權威實驗」,將這項實驗與駐伊拉克美軍虐俘類比,並發出疑問:美軍士兵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是本性邪惡,還是有更複雜原因?只有惡人才做惡事嗎?
  • 強大的自尊會讓你更健康 10大心理學實驗背後的人性真相
    除了那些雞尾酒會式的談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已經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變自我認知的10大經典心理學實驗。總有惡在心中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第一,實驗過程。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 魔鬼實驗,是什麼讓人性變得邪惡?
    ,他,是上世紀最偉大的20位心理學家之一,這位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大師幾乎是每一位心理學迷的偶像。服從權威的惡有兩種,一種是做不對的事,一種是不做對的事。【電擊實驗】電擊實驗中,被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從「權威人士」的命令,用不同強度的電擊懲罰學生。被試可以聽到學生痛苦的呻吟和求饒聲,同時又面對著主試咄咄逼人的權威命令,他該如何選擇?著名的服從實驗(電機實驗)證明,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特定的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人性考驗的。說的是一位記者在人流較多的路上假意丟掉錢包,裡面有錢,銀行卡和各種證件,視頻中看到的人大多交給了警察,甚至有人在原地等待失主許久。乍一看覺得挺好的,似乎證明人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都拾金不昧了。不過細想起來感到奇怪,這樣去考驗總覺得不妥。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服從權威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伴隨著實驗者的專家性質或權威性的降低,信息性影響壓力在下降,從而導致服從比例的下降;反之亦然。(本文大約6000字,耐心閱讀)1963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著手進行了一項服從實驗,以探討個人對權威人物的服從情況。叫做米爾格倫實驗(又稱權力服從研究)。
  • 服從權威究竟有多可怕,這是上個世紀的心理實驗,至今備受爭論
    小編之前給大家,講了不少戰爭的故事,相信大家也看煩了,今天就給大家換換口味,給大家講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特別有意思,當然,我們不對這個實驗進行評價,只是給大家分享出來,大家對此有任何看法,都可以在評論裡留言。
  • 這項臭名昭著的實驗,揭開了人性的惡
    人性本惡?米爾格拉姆設計了這個著名且殘酷的實驗。實驗招募了一批年齡從20歲至50歲不等,包含各種教育背景,從小學畢業至博士學位的參與者。地點選在大學的老舊校區中的一間地下室,地下室有兩個以牆壁隔開的房間。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為什麼會跟心理學聯繫在一起?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又稱「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to Authority Study)」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心理學實驗
  • 豆瓣9.0,《對權威的服從》: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其實都是被控制
    假設你受邀參加一項名為「記憶與學習」的實驗,目的是研究懲罰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現場有3人,一名主試(主持實驗的人),負責作出指令;一名教師,負責出題;一名學生,接受測試。學生被綁在椅子上並接上一個電極,如果答錯,教師會對學生進行一次電擊,並隨著錯誤的增多而不斷加大電擊強度(從最低的15伏特至最高的450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