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幹壞事?美「服從權威實驗」引爭議

2020-12-03 搜狐網

  美國「服從權威實驗」表明,如果相信能把責任推到權威身上,普通人也可能遵命作惡

  普通人接到有違道德準則、乃至殘酷的指令,會不會執行?美國廣播公司3日在黃金時段重複一度引發爭議的「服從權威實驗」,將這項實驗與駐伊拉克美軍虐俘類比,並發出疑問:美軍士兵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是本性邪惡,還是有更複雜原因?只有惡人才做惡事嗎?

  三分之二繼續「施虐」

  美國廣播公司重複的「服從權威實驗」最初由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1961年開展,初衷是研究普通人會不會執行有違道德準則的指令。

  在這項實驗中,一名身穿實驗室白大褂的「權威角色」向參與實驗者發出指令,要求他們以電擊方式虐待另一人,而且電擊強度越來越大,受虐者的痛苦也隨之加深。這項實驗中的電擊以及受虐者的慘叫聲都是模擬,並非真實。

  受虐者起初慘叫,隨之開始抗議,進而要求終止實驗。

  參與實驗的施虐者這時詢問那名「權威角色」:怎麼辦?回答是:繼續。

  實驗結果令人震驚:三分之二「施虐者」果真奉命行事,繼續施虐,「受虐者」也由發出慘叫到出現心臟病發作跡象,最後的情景也是最可怕的一幕:受虐者不再發出任何聲音,施虐者仍在執行「權威角色」發出的殘酷指令。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十分著名,英國《焦點》月刊2005年將它列為震撼世界的十大實驗之一。這項實驗也引發巨大爭議,美國1975年頒布了針對人類心理學實驗的嚴格準則,在幾十年間將所有重複這項實驗的企圖擋在大門之外。

  你也可能虐待陌生人

  如果換成如今的普通人,米爾格拉姆實驗的結果會一樣嗎?在聖克拉拉大學心理學家傑裡·伯格幫助下,美國廣播公司實施了這項實驗的「改良版」。

  美國廣播公司在報紙上刊登招募廣告,挑選了70名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其中一人是39歲的電氣技師特洛伊。這項實驗中的「權威角色」名叫布賴恩。他告訴特洛伊,這是一項英語單詞記憶實驗,學習者名叫肯,任務是記憶許多相互搭配的單詞組。根據指令,肯每記錯一對單詞,特洛伊就要電擊他一次,而且電壓隨著錯誤次數增加而升高。

  實際上,肯是在另一個房間接受「電擊」,電擊並沒有實際執行,他發出的慘叫聲也預先錄製好,其痛苦程度與特洛伊施加的電壓高低一一對應,自動播放。

  在實驗中,特洛伊向肯施加75伏電壓時,肯開始慘叫。電壓增加到105伏時,特洛伊開始感到不安。到了150伏,他聽到肯在哀求:「算了,讓我離開。我告訴你我心臟有問題。我的心臟開始難受了……讓我出去!」

  特洛伊面帶疑問,看了看「權威」布賴恩,布賴恩讓他繼續。雖然感到不安,特洛伊還是繼續執行布賴恩的指令,讓肯學習另一組單詞。實驗到此為止。

  《焦點》月刊說,服從權威實驗表明,如果相信可以把責任推到權威身上的話,許多普通人會「奉權威之命」虐待陌生人。虐俘醜聞表明米爾格拉姆實驗沒有過時。

  

(責任編輯:buyi)

相關焦點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無論你的答案是哪一個,精讀君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個心理學歷史上著名的實驗——服從實驗。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這一系列實驗,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而這本米爾格拉姆編寫的《對權威的服從》則完整的記錄了此項實驗:【二】這是一個怎樣的實驗?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而大多數的受試者仍然會服從指示完成電擊的工作。漢娜.鄂倫提醒我們,不是很邪惡的人,才會做出邪惡的事,一般的人若不假思索地服從邪惡的指示,仍會做出邪惡的事,甚至大多數的邪惡,都是這樣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提問,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難道不會反抗嗎?這些受試者,若反抗不執行電擊的工作,也不會有任何的威脅或損失,但為何不反抗,而選擇繼續服從指示。
  • 評米爾格拉姆的《對權威的服從》
    戰後,作為納粹頭號人物之一的艾希曼在審判中儘管承認參與大屠殺的事實,但卻提出,這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服從希特勒權威的結果。如果不服從權威,那他自己就很可能同樣被解決。艾希曼的辯護由此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面對邪惡的權威,人們是否真的會違背良心地選擇服從?在多大程度上人們會違背自己良知而服從權威?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拉姆正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實驗,也許會顛覆你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當你大肆譴責和審判他人時,也許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高尚,而是足夠幸運地沒有被裹挾進對邪惡權威的服從中。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以服從為主題的實驗,打破了人們對個人道德的自信和對自由意志的迷信。《對權威的服從》(中文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完整地記錄了此項實驗。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第一,實驗過程。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只有一步之遙在討論這個心理學實驗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設想,為了更好管理,你的老師賦予你懲罰的權力,在其他人犯錯時,你可以對他進行懲罰,懲罰包括棍打、電擊等等能讓人感覺到疼痛的懲罰方式,懲罰根據所犯錯誤的大小分為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當情境的一些方面傳遞信息說,這個權威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和權力(信息性的),或者如條件18中那樣,當觀察到同伴中有人率先服從並實施了電擊,那麼服從效應就會增強(規範性的);而當權威的力量減弱,或是異議和反抗獲得了一定的社會支持時,服從效應就會減弱。當被試與受害者的直接接觸更少時,服從也會增多。這會讓人們以更加不人道的方式看待受害者。
  • 服從權威究竟有多可怕,這是上個世紀的心理實驗,至今備受爭論
    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之下,任何人都可能會殺人,說了這麼多噱頭,來看看到底是如何吧。那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叫做米爾格拉姆,他招募五百個人,參與了有關記憶研究的實驗,每個人可以得到4.5美元的報酬,衝著這個錢,就有很多人來報名了。
  • 豆瓣9.0,《對權威的服從》:你以為的自由意志其實都是被控制
    假設你受邀參加一項名為「記憶與學習」的實驗,目的是研究懲罰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現場有3人,一名主試(主持實驗的人),負責作出指令;一名教師,負責出題;一名學生,接受測試。學生被綁在椅子上並接上一個電極,如果答錯,教師會對學生進行一次電擊,並隨著錯誤的增多而不斷加大電擊強度(從最低的15伏特至最高的450伏特)。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米爾格倫實驗的目的是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依靠正義和良知加以拒絕的可能性有多大。換言之,在一個特定場景下,一個人是更傾向於服從權力和利益,還是服從良知和正義?因此,實驗的結論是在一個特定製度環境中,多數人選擇服從權力和利益,而不是服從良知和正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出乎人們預料的結果?這要從實驗設計的初衷說起。
  •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涉入感:服從效應可能的認知基礎當決策者因命令而做出了違心的選擇後,其認知有何變化?服從命令未必無罪從這項研究上看,「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完全是一種託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讓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才讓他們拒絕為這些結果「買單」。雖然「服從命令」引起的認知變化(涉入感降低)會很輕易地就讓人們做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服從者們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命令」。
  • 服從權威!
    從科學角度看,絕大多數大腦的cpu和內存等配置都不好,信息處理和判斷能力有限,在極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轟炸,唯一的可行原則就是「服從權威和表面多數」。否則,就是大腦崩潰,死機
  • 米爾格倫實驗:可怕的服從心理
    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二、人改變行為的因素有五種,包括:去個人化,服從權威,從眾需求,角色認同,自我辯護合理化。1、去個人化:就是創造「匿名」的狀態。實驗中,全部穿制服,戴面具。這就容易給他們一個感覺:「沒人知道我的真實身份,我也不用為我做的壞事負責。
  • 心理學:3個展示人性之惡的心理學實驗,原來人性如此醜陋
    人性有多醜惡,看看下面這三個實驗你就明白了1.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實驗。若論社會科學歷史上實證研究的貢獻,可能無出其右。而學習者其實是研究人員假扮的,如果教師服從研究者的要求,那麼他會在75伏時聽到學習者的哼哼聲,在120伏時聽到學習者大喊太疼了,150伏時學習者會咆哮到,超過270伏抗議聲會變成痛苦的尖叫。米爾格拉姆在教師詢問和要求停止實驗時會說,學習者不回答就被視為回答錯誤,並嚴厲的要求其繼續進行下去。你會將實驗進行到什麼程度,實驗前,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會在135伏左右不服從命令。
  • 要求自願降薪,員工內心普遍滿意:「服從」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可以翻看下過去人類的經歷,我們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普通人很容易服從權威?服從權威,來自於人的平庸之惡?1961年12月15日,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一場全球性的法庭審判的直播。主持這場法庭直播的是以色列,受審的犯人是被稱為「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執行者的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這一天,經過多名猶太人的指證,艾希曼被以色列最高法院以「反人類罪」判處死刑。
  • 人們對權威的迷信會到達什麼樣的地步?
    這時候,穿著白大褂的研究人員會堅定地告訴「老師們」:「請繼續。」一邊是「學生」拼命地嚎叫、呻吟,甚至用力地拍桌子請求出去,一邊是專業、權威的研究人員告訴你「你沒有選擇,請繼續」,如果是你,你會繼續還是停下來呢?實驗結果讓人震驚,居然有60%以上的「老師」會選擇繼續電擊「學生」,電擊的強度最高能達到450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