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權威的迷信會到達什麼樣的地步?

2021-01-09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月月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人們對權威的迷信會到達什麼樣的地步?

結果出乎你的想像!

01

殘酷的實驗

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坦利·米爾格倫做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告訴參與者,這是一項關於研究「體罰對學生行為的作用」的實驗,他把參與者分成「老師」和「學生」兩種角色,分別安排在兩個相鄰的房間裡。這時,「老師」開始提問,「學生」回答,如果答錯,學生就要受到電擊,而且電擊的強度會逐漸加強。當電擊到了一定程度後,「學生」開始受不了了,不停地呻吟、嚎叫、撞門,而「老師」也會有點動搖:我到底要不要繼續電擊呢?

這時候,穿著白大褂的研究人員會堅定地告訴「老師們」:「請繼續。」

一邊是「學生」拼命地嚎叫、呻吟,甚至用力地拍桌子請求出去,一邊是專業、權威的研究人員告訴你「你沒有選擇,請繼續」,如果是你,你會繼續還是停下來呢?

實驗結果讓人震驚,居然有60%以上的「老師」會選擇繼續電擊「學生」,電擊的強度最高能達到450伏特!

可能有人會問,也許是參加實驗的「老師」都是心理扭曲的變態狂吧?並不是,他們是一些身心健全的普通人。雖然實驗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因「學生」的嚎叫遲疑、暫停,但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服從那個下指令的「研究人員」。

米爾格倫做這個實驗的時間點,就在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被判處死刑後的一年。這個實驗的目的,在於測驗「阿道夫·艾希曼以及千百萬參與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到底是因為他們真的想屠殺,還是只是單純地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如果是後者,我們還能稱他們為大屠殺的兇手嗎?」

實驗結果出來後,米爾格倫在他的文章《服從的危險》中這樣寫道:「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我們必須儘快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解釋。」

02

生活中的權威魔咒

或許你會認為,心理實驗是在特定情況下進行的,在密閉空間裡,我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但實際上,即便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中了權威的魔咒。

舉個常見例子:你頭痛腦熱沒空上醫院,便在家附近的藥店裡買點便藥。當我們選定一款藥時,如果店員告訴你,另一款藥的藥效更好,你會聽他的嗎?很可能會。因為你會認為店員和你相比更專業。但實際上,藥店的店員未必是藥科專業出身,他推薦的藥也未必藥效更好,只不過是提成更高。

再比如,坑人的保健品常見的套路就是利用權威性。幾乎在所有保健品的健康講座上,都少不了各種權威的專家,比如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XX古方療法第幾代傳承人等等。正是因為有這些權威背書,一些名不符實的保健品才能橫行多年。

2014年,牛津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博士生約翰·博安農幹了件大事。他親手打造了「垃圾」研究,宣稱吃黑巧克力能夠減肥。研究報告漏洞百出,但沒想到,沒過多久,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加媒體都報導了這一「重大發現」,稱這是「吃貨的福音」,竟然沒有一家媒體對此提出質疑。

為什麼結果會是如此?原因無非兩個,一是撰寫報告的是一個牛津大學的博士生,響亮的頭銜讓人感到信服;二是在文章中,博安農採用了許多數據,雖然這些數據有瑕疵有漏洞,但用數字說話,更容易讓人相信。

就是這些所謂的「權威」,讓我們生活在騙局當中,還深信不疑。

那麼,我們更容易相信哪些權威呢?在羅伯特·西奧迪爾的著名暢銷書《影響力》中,作者為我們介紹了生活中常見的三種權威象徵。

頭銜

今年7月,冒充「領導」多次進行詐騙,涉案金額高達90餘萬元的詐騙團夥被逮捕。

犯罪分子通過冒充被騙人的領導,要求轉帳,從而達到詐騙的目的。很多被騙者都是公司的中層幹部,為什麼會被文化水平不高的犯罪分子耍得團團轉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頭銜」的權威效應在起作用。

衣著

權威的第二種象徵符號是衣著。你會發現,邀請所謂的「專家」來打廣告,一定會要求「專家」穿上白大褂。這是因為正式的衣著會給人一種專業的感覺,從而使人更容易相信他所說的話。

身份標誌

舊金山地區曾做過一項實驗發現,碰到一輛豪車堵在綠燈亮起的路口,後面的駕駛員會等待更長時間才按喇叭催促,如果是一輛普通轎車,那麼後面的駕駛員等待的時間更短,更沒有耐心,甚至會直接頂上前車的後保險槓。

所謂「先敬羅衫後敬人」,人們會自然而然地對一些開豪車、穿名牌的人更敬重,也會更願意相信或服從他們所說的話。這就是很多做生意的人願意買二手的名牌車,買假冒的名牌衣服、包包的原因。他們通過提高自己的身份標識,來提高自己說話的權威和分量。

03

如何破除權威的魔咒?

如《烏合之眾》中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被權威控制,喪失了獨立的思考。它就像是一個無形的魔咒,無時無刻不在操控著你的行為。

那麼,我們該如何破除權威的魔咒,重獲獨立的思考呢?不妨採用「三全」的方式進行思考。

所謂「三全」,就是全息、全觀和全程。

全息

全息,是一種全方位信息的匯集。我們之所以會被權威迷惑,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一看到對方的頭銜,就認定他是專業的,懶於去尋找更多的信息。

前文說到,牛津大學博安農博士撰寫了一篇假論文《黑巧克力能夠減肥》,最開始發表時,博安農是比較悲觀的。

他覺得只要記者隨便Google一下,就會發現作者所在的「飲食與健康研究大學」根本不存在,如果再稍微搜索一下文章中的論據,就會發現結論根本不靠譜。

但他的一位做公關的朋友告訴他——記者都懶。他們不會質疑你文章中的信息,也不會搜索其他信息,只會複製粘貼你文章的結論。

果不其然,這篇文章被諸多知名媒體發表,比如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畫報、赫芬頓郵報等,沒有人提出質疑。

全息思維告訴我們,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繫的,任何謊言雖然看上去很真,但只要我們儘可能全面地去了解與它相關的「全部信息」,那麼總能找到矛盾的地方,把這些矛盾作為突破口,我們很快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揭開「權威」的謊言。

全觀

全觀,要求我們由點及面及體的立體化思考問題,要儘可能地從360度的審視視角,從多個維度看待、解決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多面體,而權威很可能只是把其中的一個面給我們看,或者誇大某一面的作用,而當我們被它迷惑時,我們也會跟著它的思路只看到眼前的這一面,而忽略了隱藏其後的其他面,導致片面地看待問題。

近日,江西省某醫院出現了80多名兒童在使用三伏貼後皮膚被灼傷,引起了家長的廣泛擔憂。在夏天去醫院貼三伏貼,已經是民眾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可是我們卻很少質疑這樣的做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在網絡上,我們很容易能找到許多關於穴位貼敷治療疾病的研究綜述。但如果仔細地閱讀這些報告,就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問題。比如,許多報告在研究時只看病人在治療前和治療後的區別,但忽略了,除了治療藥物之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這一區別,比如疾病的自愈、所處環境變化、還有安慰劑效應(即病人雖然沒有獲得有效的治療,但「相信」治療有效果,從而讓病患的症狀得到舒緩)。

如果我們只看到貼敷治療這一個面,而忽略到了其他影響因素,那麼就很容易盲目地相信,貼敷對於緩解疾病,提高免疫力是有效的。

又比如,很多房產中介會告訴你,房子永遠只漲不跌。他們的理論是:物價在上漲,水泥、木材、磚塊、人工等建房子的成本在增加,房子怎麼可能跌呢?

這樣說似乎沒有問題,但他們故意隱瞞的一點是,房價的上漲不是只由物價決定的,還有政府政策因素、人口因素、甚至民眾的心理等等都會對房價產生影響。

為了不被權威迷惑,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思辨地看待問題,認識到事物的多面性,從不同的維度看待、思考問題。

全程

全程,指人要運用時間維度思考問題,認識到事情有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方面,不能僅僅著眼於當下。

全程思維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在今天這個時代,很多人還是有著根深頂固的「是古非今」思維,盲目相信所謂的「古方」,殊不知時代在發展,適合古人的「古方」並不一定適合今天的人。

如果我們用「全程」的思維去看待這個問題,也許更容易接近事情的真相。「全程」思維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是憑空而出,它一定有它出現的原因和歷史。並非過去合理的,今天就一定合理,事物不斷發展,如果盲目地相信之前的經驗、過去的權威,那麼這些經驗和權威不僅於我們無益,而且還會成為束縛我們思考的桎梏。

04

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總而言之,人對於權威的服從,是普遍的人類行為之一。在二戰期間,許多犯下人類罪行的德國納粹犯人其實只是普通人,他們在工作中盡忠職守,可為什麼會大規模屠殺那麼多手無寸鐵的猶太人?也許,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書為我們揭開了部分的真相:他們所犯的,未必是滔天的罪行,而是一種「平庸的惡」,他們缺乏的,是反抗權威和犧牲自己的勇氣。

盲目地服從權威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它小到會讓我們被所謂的「專家」忽悠,輕易地被騙走口袋裡的金錢;大到讓我們受到他人的擺布,甚至犯下罪惡。正因為人類對權威的服從,幾乎是一種本能,我們才更需要改變思維模式,嘗試用「三全」思維思考問題,從而重獲獨立思考的能力。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不是迷信!什麼樣的女人不適合戴玉你明白嗎?幾分鐘看懂別瞎戴
    和田玉黃玉石手鐲子金絲玉免費試戴貨到付款真的不是迷信,女人戴玉是有講究的,什麼樣的女人不適合戴玉你了解嗎?玉不能亂戴,現在小編教你三分鐘看明白。和田玉黃玉石手鐲子金絲玉免費試戴貨到付款體寒怕冷和肩周炎、關節炎、強脊炎等經脈閉阻不通的一定不要戴玉,如果長期佩戴的話會使病情加重,切記!給媽媽 給愛人 送個好手鐲 緬甸冰種玉鐲女人戴玉是非常有講究的,不是你的玉一定不要亂戴,玉是很有靈性的,如果是別人戴過的,就算給你戴了,它也是幫原主人消災的。
  • 當我們到達宇宙的盡頭時會是什麼樣?
    當我們到達宇宙的盡頭時,會是什麼樣子?經過無數代的探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答案。圖註: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太陽的進化將導致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死亡。在太陽到達紅巨星階段之前很久,恆星的演化將導致太陽的光度顯著增加,足以使地球的海洋沸騰,這肯定會導致人類滅亡,即使不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 建築風水學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封建迷信」 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文化之旅中,建築風水從逢宅必用變為封建迷信逐漸被人們所摒棄。古代皇宮、皇陵的規劃建設,到普通民宅無不流露了建築風水的魅力。建築風水學中其中涉及到陰陽五行,太極等古代學說,所有建築風水往往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
  • 1000年後的地球和人類文明會變成什麼樣?答案出乎人們意料
    可能有會問:1000年後的地球和人類會變成什麼樣?現在的我們有希望看到嗎?你說那個時候人類文明的實力會有多麼強大?雖然我們無法穿越時空,到達未來真正去領略千年後的人類世界,但是我們對未來的一些科技方向還是能夠猜到一些的。1000年後的地球和人類文明會有三種明顯的變化。第一、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相信朋友們都知道,隨著人類工業的快速發展,現在的地球環境汙染問題越來越嚴重。
  • 1000年後的地球和人類文明會變成什麼樣?答案出乎人們意料
    可能有人會說了,人類從1000年前發展到現在的科技時代,科技才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再給人類1000年的時間,科技還能夠有多大的進步?可能有會問:1000年後的地球和人類會變成什麼樣?現在的我們有希望看到嗎?如果你是一個科學謎,你就應該明白,人類的科技時代雖然已經發展了300多年,但是在此期間真正帶動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時期也不過才百年左右。
  • 科學和迷信的界限在哪兒,迷信產生的根源,科學該如何對待
    由此可知,迷信的根本問題在於我們自己,而非外物,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無知」導致了對某些事物的盲目崇拜或依賴。既然迷起於心,信起於迷,那麼我們就知道盲目迷信科學其實也是迷信,依然是不可取的。否則哥白尼就不可能提出日心說來否定當時的權威,從而引導後人對宇宙天文學的全新認知革命,促進科學的進步。所以無論是對科學,還是對於其他知識或經驗,我們都不能迷信,迷信就像掩耳盜鈴、作繭自縛、像無知的黑暗一樣遮蔽著我們的雙眼。因此,當我們面對未知世界,應該理性地看待,謙虛地探索,而不是盲目的否定或者肯定。
  • 官員迷信並不代表缺少科學素養
    ,但像中國科協這樣的權威機構統計出官員迷信的權威數據,還是第一次見到。據《京華時報》近日報導,中國科協在成立5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07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有2%的領導幹部心存迷信,相信求籤、祈求神靈保佑等。    雖然身邊有大把的迷信官員「現身說法」,雖然我對迷信的官員只佔2%心存疑慮,但大體上講,我是相信權威的,姑且就採信中國科協發布的這個數據吧。不過,我對中國科協將官員心存迷信與其科學素養掛鈎則持保留態度。
  • 日本諾獎得主:別迷信權威!通往真理之路常出乎意料
    我的研究方向是抗體多樣性——當我們接種疫苗時,體內的免疫系統會「記住」所接種的疫苗。但它們是如何記住這第一針疫苗的呢?那裡發生了什麼? 簡單而言,我們的身體裡存在一個非常精妙的系統,它能修改我們的基因信息,並針對抗原產生最好的抗體。在我還是30歲的時候,這一機制就深深吸引了我。直至今日,我仍在從事這項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種新型酶——活化誘導的胞苷脫氨基酶,稱之為AID。
  • 評米爾格拉姆的《對權威的服從》
    戰後,作為納粹頭號人物之一的艾希曼在審判中儘管承認參與大屠殺的事實,但卻提出,這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服從希特勒權威的結果。如果不服從權威,那他自己就很可能同樣被解決。艾希曼的辯護由此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面對邪惡的權威,人們是否真的會違背良心地選擇服從?在多大程度上人們會違背自己良知而服從權威?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拉姆正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 本庶佑:別迷信權威!通往真理之路常出乎意料—新聞—科學網
    我的研究方向是抗體多樣性——當我們接種疫苗時,體內的免疫系統會「記住」所接種的疫苗。但它們是如何記住這第一針疫苗的呢?那裡發生了什麼? 簡單而言,我們的身體裡存在一個非常精妙的系統,它能修改我們的基因信息,並針對抗原產生最好的抗體。在我還是30歲的時候,這一機制就深深吸引了我。直至今日,我仍在從事這項研究。
  • 科聲小評:不存在迷信科學
    總能看到評論說「你們這些人是迷信科學,科學又不一定就是真理」。首先,科學不可能被迷信,其次科學從未承諾自己是真理。科學是一套會依據邏輯和實證來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範式。而迷信指的是「不需要理由的相信,不需要實證的相信,即便反證放在面前也要相信」。所以,說「迷信科學」,就好似在說「有病的健康人」,邏輯上就是不通的。
  • 純粹經驗主義導致迷信
    純粹經驗主義導致迷信 2017年07月25日 09: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傳輝 字號 內容摘要:當今時代,宗教神學為自己辯護的基本方法不外乎唯心主義和形上學
  • 日媒:日本人因迷信血型引發「血型折磨」
    日媒:日本人因迷信血型引發「血型折磨」 2015-03-09 14:19:37>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3月9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9日文章稱,日本人迷信血型是全世界出了名的
  • 科學or迷信
    有些人一旦聽到沒有被主流/權威科學界承認的說法,仿佛自己生存的根基被刨,便嗤之以鼻,大棒出擊,扣以迷信虛偽的帽子。甚至主動關閉自己更進一步探索大門,當別人想仔細嚴謹羅列證據時,偽科學/迷信的大帽紛至沓來。
  • 這屆年輕人也太迷信了吧
    雖說年輕人們都熟記郭嘉「封建迷信不可取」的教導,但當「日常迷信」成為90後的口頭禪,我們依然很想探究一番,這屆90後究竟在迷信什麼?典型迷信:萬物皆可迷在90後的玄學教旨裡,那是鐵打的教徒,流水的「教主」。90後深諳迷信終極奧義:迷信什麼不重要,迷信行為本身才重要。
  • 文化:迷信與信仰淺談
    #信仰#前幾天我以「狐仙」的供奉為例,淺說了一下信仰與迷信的問題下面再接著淺說「迷信」與「信仰」的問題。還是先從「道聽途書」講起。老家附近有位婦女,是「虔誠」的基督徒。基督徒的一些行為準則,如「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兄弟,要彼此親熱」、「只要祝福,不要詛咒」、「不可貪戀人的房屋」等等,表面上看,其都是具備的。而且每逢他們教內的一些禮拜日、節日等,她都會按時參加。
  • 焚燒屍體時偶爾會出現「哭聲」?並非迷信,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
    ——巴爾扎克世界上總有許多神秘的事,激發著人們的腦洞,為此不少小說家也發揮著這個腦洞,描述了一些怪誕的故事。其中人們對於死後會不會到另一個世界,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少人也一直很感興趣。不過對於這種事,有人信,有人不信。部分有神論者稱人亡故之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因為人在離世之後可能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焚燒屍體時,偶爾會出現「哭聲」,誰又能解釋是怎麼一回事呢?
  • 《周易》預測是「迷信」還是「科學」?
    雖然國學熱持續了許多年了,但是一聽到《周易》還是會有人說:你那是迷信,21世紀我們只相信科學。其實包括我自己也迷惑了很多年。所以,我去查了「迷信」與「科學」的定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光就二者的定義都有無數種說法。或者說,二者的定義還沒有定論。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早已分不清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科學。
  • 迷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
    因為眾人運用中基本認可其功用,在人們的概念中科學就是正確的認知手段和方法,久而久之,很多人的意識中科學是神聖不可侵犯、不容質疑的真理,質疑科學甚至成了犯罪的代名詞。然而,對於大千世界來說,科學所涉及的不足其億萬分之一。
  • 神話與事實、迷信與科學的辯證關係
    科學不總是對的,迷信不總是錯的;科學裡面可能包含迷信的成分,迷信之中包含科學的成分。科學的特點是可重複驗證、可證偽,知識體系自身不矛盾;迷信的特點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對科學錯誤的理解就是迷信;對迷信的進一步認識就是科學。牛頓力學在微觀領域或高速運動態下並不適用;愛因斯坦相對論並不能解釋常規機械運動和超光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