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月月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人們對權威的迷信會到達什麼樣的地步?
結果出乎你的想像!
01
殘酷的實驗
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坦利·米爾格倫做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告訴參與者,這是一項關於研究「體罰對學生行為的作用」的實驗,他把參與者分成「老師」和「學生」兩種角色,分別安排在兩個相鄰的房間裡。這時,「老師」開始提問,「學生」回答,如果答錯,學生就要受到電擊,而且電擊的強度會逐漸加強。當電擊到了一定程度後,「學生」開始受不了了,不停地呻吟、嚎叫、撞門,而「老師」也會有點動搖:我到底要不要繼續電擊呢?
這時候,穿著白大褂的研究人員會堅定地告訴「老師們」:「請繼續。」
一邊是「學生」拼命地嚎叫、呻吟,甚至用力地拍桌子請求出去,一邊是專業、權威的研究人員告訴你「你沒有選擇,請繼續」,如果是你,你會繼續還是停下來呢?
實驗結果讓人震驚,居然有60%以上的「老師」會選擇繼續電擊「學生」,電擊的強度最高能達到450伏特!
可能有人會問,也許是參加實驗的「老師」都是心理扭曲的變態狂吧?並不是,他們是一些身心健全的普通人。雖然實驗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因「學生」的嚎叫遲疑、暫停,但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服從那個下指令的「研究人員」。
米爾格倫做這個實驗的時間點,就在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被判處死刑後的一年。這個實驗的目的,在於測驗「阿道夫·艾希曼以及千百萬參與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到底是因為他們真的想屠殺,還是只是單純地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如果是後者,我們還能稱他們為大屠殺的兇手嗎?」
實驗結果出來後,米爾格倫在他的文章《服從的危險》中這樣寫道:「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我們必須儘快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解釋。」
02
生活中的權威魔咒
或許你會認為,心理實驗是在特定情況下進行的,在密閉空間裡,我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但實際上,即便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中了權威的魔咒。
舉個常見例子:你頭痛腦熱沒空上醫院,便在家附近的藥店裡買點便藥。當我們選定一款藥時,如果店員告訴你,另一款藥的藥效更好,你會聽他的嗎?很可能會。因為你會認為店員和你相比更專業。但實際上,藥店的店員未必是藥科專業出身,他推薦的藥也未必藥效更好,只不過是提成更高。
再比如,坑人的保健品常見的套路就是利用權威性。幾乎在所有保健品的健康講座上,都少不了各種權威的專家,比如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XX古方療法第幾代傳承人等等。正是因為有這些權威背書,一些名不符實的保健品才能橫行多年。
2014年,牛津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博士生約翰·博安農幹了件大事。他親手打造了「垃圾」研究,宣稱吃黑巧克力能夠減肥。研究報告漏洞百出,但沒想到,沒過多久,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加媒體都報導了這一「重大發現」,稱這是「吃貨的福音」,竟然沒有一家媒體對此提出質疑。
為什麼結果會是如此?原因無非兩個,一是撰寫報告的是一個牛津大學的博士生,響亮的頭銜讓人感到信服;二是在文章中,博安農採用了許多數據,雖然這些數據有瑕疵有漏洞,但用數字說話,更容易讓人相信。
就是這些所謂的「權威」,讓我們生活在騙局當中,還深信不疑。
那麼,我們更容易相信哪些權威呢?在羅伯特·西奧迪爾的著名暢銷書《影響力》中,作者為我們介紹了生活中常見的三種權威象徵。
頭銜
今年7月,冒充「領導」多次進行詐騙,涉案金額高達90餘萬元的詐騙團夥被逮捕。
犯罪分子通過冒充被騙人的領導,要求轉帳,從而達到詐騙的目的。很多被騙者都是公司的中層幹部,為什麼會被文化水平不高的犯罪分子耍得團團轉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頭銜」的權威效應在起作用。
衣著
權威的第二種象徵符號是衣著。你會發現,邀請所謂的「專家」來打廣告,一定會要求「專家」穿上白大褂。這是因為正式的衣著會給人一種專業的感覺,從而使人更容易相信他所說的話。
身份標誌
舊金山地區曾做過一項實驗發現,碰到一輛豪車堵在綠燈亮起的路口,後面的駕駛員會等待更長時間才按喇叭催促,如果是一輛普通轎車,那麼後面的駕駛員等待的時間更短,更沒有耐心,甚至會直接頂上前車的後保險槓。
所謂「先敬羅衫後敬人」,人們會自然而然地對一些開豪車、穿名牌的人更敬重,也會更願意相信或服從他們所說的話。這就是很多做生意的人願意買二手的名牌車,買假冒的名牌衣服、包包的原因。他們通過提高自己的身份標識,來提高自己說話的權威和分量。
03
如何破除權威的魔咒?
如《烏合之眾》中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被權威控制,喪失了獨立的思考。它就像是一個無形的魔咒,無時無刻不在操控著你的行為。
那麼,我們該如何破除權威的魔咒,重獲獨立的思考呢?不妨採用「三全」的方式進行思考。
所謂「三全」,就是全息、全觀和全程。
全息
全息,是一種全方位信息的匯集。我們之所以會被權威迷惑,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一看到對方的頭銜,就認定他是專業的,懶於去尋找更多的信息。
前文說到,牛津大學博安農博士撰寫了一篇假論文《黑巧克力能夠減肥》,最開始發表時,博安農是比較悲觀的。
他覺得只要記者隨便Google一下,就會發現作者所在的「飲食與健康研究大學」根本不存在,如果再稍微搜索一下文章中的論據,就會發現結論根本不靠譜。
但他的一位做公關的朋友告訴他——記者都懶。他們不會質疑你文章中的信息,也不會搜索其他信息,只會複製粘貼你文章的結論。
果不其然,這篇文章被諸多知名媒體發表,比如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畫報、赫芬頓郵報等,沒有人提出質疑。
全息思維告訴我們,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繫的,任何謊言雖然看上去很真,但只要我們儘可能全面地去了解與它相關的「全部信息」,那麼總能找到矛盾的地方,把這些矛盾作為突破口,我們很快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揭開「權威」的謊言。
全觀
全觀,要求我們由點及面及體的立體化思考問題,要儘可能地從360度的審視視角,從多個維度看待、解決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多面體,而權威很可能只是把其中的一個面給我們看,或者誇大某一面的作用,而當我們被它迷惑時,我們也會跟著它的思路只看到眼前的這一面,而忽略了隱藏其後的其他面,導致片面地看待問題。
近日,江西省某醫院出現了80多名兒童在使用三伏貼後皮膚被灼傷,引起了家長的廣泛擔憂。在夏天去醫院貼三伏貼,已經是民眾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可是我們卻很少質疑這樣的做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在網絡上,我們很容易能找到許多關於穴位貼敷治療疾病的研究綜述。但如果仔細地閱讀這些報告,就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問題。比如,許多報告在研究時只看病人在治療前和治療後的區別,但忽略了,除了治療藥物之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這一區別,比如疾病的自愈、所處環境變化、還有安慰劑效應(即病人雖然沒有獲得有效的治療,但「相信」治療有效果,從而讓病患的症狀得到舒緩)。
如果我們只看到貼敷治療這一個面,而忽略到了其他影響因素,那麼就很容易盲目地相信,貼敷對於緩解疾病,提高免疫力是有效的。
又比如,很多房產中介會告訴你,房子永遠只漲不跌。他們的理論是:物價在上漲,水泥、木材、磚塊、人工等建房子的成本在增加,房子怎麼可能跌呢?
這樣說似乎沒有問題,但他們故意隱瞞的一點是,房價的上漲不是只由物價決定的,還有政府政策因素、人口因素、甚至民眾的心理等等都會對房價產生影響。
為了不被權威迷惑,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思辨地看待問題,認識到事物的多面性,從不同的維度看待、思考問題。
全程
全程,指人要運用時間維度思考問題,認識到事情有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方面,不能僅僅著眼於當下。
全程思維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在今天這個時代,很多人還是有著根深頂固的「是古非今」思維,盲目相信所謂的「古方」,殊不知時代在發展,適合古人的「古方」並不一定適合今天的人。
如果我們用「全程」的思維去看待這個問題,也許更容易接近事情的真相。「全程」思維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是憑空而出,它一定有它出現的原因和歷史。並非過去合理的,今天就一定合理,事物不斷發展,如果盲目地相信之前的經驗、過去的權威,那麼這些經驗和權威不僅於我們無益,而且還會成為束縛我們思考的桎梏。
04
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總而言之,人對於權威的服從,是普遍的人類行為之一。在二戰期間,許多犯下人類罪行的德國納粹犯人其實只是普通人,他們在工作中盡忠職守,可為什麼會大規模屠殺那麼多手無寸鐵的猶太人?也許,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書為我們揭開了部分的真相:他們所犯的,未必是滔天的罪行,而是一種「平庸的惡」,他們缺乏的,是反抗權威和犧牲自己的勇氣。
盲目地服從權威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它小到會讓我們被所謂的「專家」忽悠,輕易地被騙走口袋裡的金錢;大到讓我們受到他人的擺布,甚至犯下罪惡。正因為人類對權威的服從,幾乎是一種本能,我們才更需要改變思維模式,嘗試用「三全」思維思考問題,從而重獲獨立思考的能力。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