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繼繩,新華社高級記者
權 力
什麼是權力?麥克斯·韋伯說:「權力是一個人或更多的人在一種共同活動中違反參與同樣活動的其他人的意志而實現自己意志的一種能力。」很多學者指出了權力的兩面性:一方面它是社會的必須,另一方面它是社會的威脅。為了防止權力對社會的威脅,使權力為善而不作惡,對權力需要有制衡。
國家權力是上述權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通過國家機器和法律的強制、通過對資源的集中和配置、通過國家控制的輿論工具等多方面,使全體國民服從領導集團的意志。
國家權力如此強大,它可以取得社會上任何個人、任何團體無法做出的成績,也可以製造任何個人、任何集團不可能犯下的巨大罪惡。無政府主義者主張取消國家,馬克思說「國家是禍害」,就是對國家可能犯下罪惡的恐懼。
我不是無政府主義者,我主張維護國家權力;我不是國家主義者,我強調限制和制衡國家權力。
在改革以前的中國,國家包攬一切,國家權力完全吞噬了社會。名為「社會主義」,實際上只有「國家」,沒有「社會」。中國人享受了國家權力造就的「兩彈一星」等巨大成就的光榮,也飽嘗了因權力鉗制社會生產力而造就的極端貧困,遭受了國家權力製造的反右鬥爭、大饑荒和文化大革命等種種人禍。
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是完全由行政力量配置資源轉向了主要由市場力量配置資源。國家統管一切、包攬一切的情況已經成為歷史。這一轉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會」,社會活力得到了空前的迸發。這正是三十年GDP年均增長9.8%的主要原因。在行政力量配置資源的1958年,為了使鋼鐵的年產量達到1070萬噸,傾全國之力,鬧得得不償失。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以後,鋼產量不聲不響地從1978年的3178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48966萬噸。從2000年開始至今,中國的鋼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這些活生生的數字顯示了限制國家權力、增強社會活力的巨大意義。
然而,直到今天,國家權力製造的行政壟斷還廣泛存在,權力過分集中,政企不分,大量的經濟活動需要官員們審批。政府部門「設租」、企業「尋租」的現象還相當普遍。改革三十年在經濟上成就顯著,但在權力制衡方面的制度創新卻乏善可陳,有些方面還從上世紀90年代倒退了。例如,原來各省的人民代表大會對省委還有一定的監督作用。90年代中期以後,由省委書記兼任人大主任,人大這麼一點微弱的制衡都取消了。上行下效,各級的權力都缺乏制衡力量。這種情況從行政部門漫延到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各單位的一把手有無限的權力,大事、小事都是一把手說了算。
學者們用「威權政治」來描述這種政治體制。威權政治比過去的時代有進步,但和民主政治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資 本
資本是一種強大的社會能量。它推動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發展。資本投到哪裡,哪裡就改變面貌。但是,資本是貪婪的。這種貪婪性用經濟學的語言可表達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利益面前,資本是沒有人性的。近兩百年來,人道主義作家寫的批判資本罪惡的著作汗牛充棟,其中馬克思主義最為深刻。馬克思說「資本的每個毛孔中都充滿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我們今天在利用資本、享受資本之惠的時候,卻忘了資本的另一面。黑磚窯事件、毒奶事件等種種令人痛心的事件提醒人們,資本的貪婪性是不會改變的。馬克思主張消滅資本,但資本是不可能也不應當消滅的。孫中山提出「節制資本」,「節制」有點過份,會限制資本的積極方面。還是駕馭資本比較合適。駕馭資本,就是建立一套制度體系,既使資本能比較充分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又能限制其貪婪性對社會的危害。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生產要素資本化和勞動力僱用化同時並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總是佔主導地位。從高級工程師到普通產業工人,都是資本僱用的勞動者。一些自詡為「知本家」的工程師們,在經濟寒流中也被「資本家」解僱而失去飯碗。普通勞動者的利益更是經常受到損害。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資本總是千方百計地侵佔和損害企業外部的利益,三廢橫流、大氣汙染、環境破壞,正是資本肆虐的結果。資本收買權力,收買輿論,用資本原則代替了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各種保持社會平衡和穩定的規則被銅臭鏽蝕,「潛規則」廣泛取代了「顯規則」。資本原則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冰冷的金錢關係取代了人情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