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解析

2021-01-18 騰訊網

皮埃爾·布迪厄,當代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了社會資本理論,他把學生的家庭資本劃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大類別。這三類資本幾乎貫穿學生的整個受教育生涯,也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成才。先前研究多從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而文化資本的重要作用卻被忽略,而實際上家庭文化資本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佔據重要地位。

布迪厄出生在法國南部偏遠的山區小村,父親是個鄉村郵遞員,以後進入法國知識分子的搖籃——巴黎高師,求學期間,他在哲學上出類拔萃,同時他的政治意識也明顯成長起來。他反對史達林主義和保守主義體制;他站在左派知識分子這邊抨擊法國殖民政策。布迪厄與那些出身富有。有文化優越感的精英子弟格格不入,因此他從未認同精英政治論和唯智主義傳統。

布迪厄曾多次說自己的工作是「哲學的田野工作」,意思是指結合經驗調查和理論建構的「參與性社會學」研究。排斥經驗研究的哲學冥想,掩蓋和自然化了社會及知識長於的等級區域。脫離社會實際的流動和豐富的事實;而實證研究則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瑣屑材料中,同樣不能透徹地揭露社會世界的隱秘神話。在他長達 40 餘年的研究中迎接了跨學科,多方位的挑戰。布迪厄幾近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完全無視學科界線,從人類學、社會學和教育學到歷史學、語言學、政治科學、哲學、美學和文學研究,他都有所涉獵。布迪厄向當今的學科分類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戰。他在涉及範圍極廣的不同領域中提出了很多專業性的質詢:從對農民、藝術、失業、教育、法律、科學、文學的研究,到對親屬關係、階級、宗教、政治、體育、語言、住房問題、知識分子、國家等的分析。布迪厄還具有融合各種不同的社會學風格的能力,從艱苦的人種論闡述到統計學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論的和哲學的論辯等等,布爾迪厄一律照單全收,他向已被公認的社會科學的思維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戰。

文化資本理論的提出

布迪厄是在隱喻的意義上使用資本這個概念的,在他看來,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並不具有經濟資本那樣的基本特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而只是體現了與經濟資本的相似性。在隱喻的意義上使用資本概念,一方面他承認社會空間中不同場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重要的是他指出經濟與非經濟空間的簡單劃分是不準確的。人們普遍傾向於認為在經濟場域中,個人追求金錢物質利益,而在非經濟領域中,每個人的行為是非功利性的。布迪厄認為這是一種虛假的謊言,實際上行為者在不同的場域中追逐著不同的符號資本,在這一方面,所謂非利益的或者超功利的公正是不存在的。所以只有引進資本的所有形式,而不只是被經濟理論所承認的那一種形式,才能揭示社會世界的結構和作用。他的資本概念是他的社會學宗旨的具體體現,它認為社會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打破人們的錯覺,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為了說明文化、利益並非脫節對立的,他們是密切聯繫的,它將資本的概念引入文化研究提出了文化資本概念。

文化最早被視為資本是社會學之父孔德,他在《社會政體體制》中提出,當人類的產出高於消費時,一部分代代積累的資本會隨時空轉換為耐用性資本。在這裡,他用「積累將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聯繫了起來,雖然我們在此沒有看到文化資本的明確概念,但他是文化資本概念的最初萌芽。如出一轍,在布迪厄看來,「社會是解釋具有積累性的歷史世界,因此在分析社會史就要映入資本概念,考察資本及其積累的各種效應。資本體現了一種積累形成的勞動,這種勞動同時亦無紙化的身體化的形式積累下來。而資本也同時體現出一種生產性,總是意味著一種生產利潤的潛在能力。」一種以等量或擴大的方式來生產自身的能力。

社會現代化是文化資本概念產生的社會背景,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是一種能力,它包括語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專業技能、個人的風度舉止以及對成功機會的把握能力、看《世界報》或《費加羅報》、閱讀名著或消閒雜誌來計算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的多寡,具有高等文化修養是衡量文化資本的一個標準。布迪厄的文化資本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種是一種具體化的狀態,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而存在,例如一個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內化於個人身上的學識和修養,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文化能力;第二種是以一種客觀化的狀態存在,當文化資本轉變為像「圖片、書籍、詞典、工具、機器之類的東西的時候,文化資本就是以這種客觀化的方式而存在」,我們稱之為文化產品;第三種是以體制化的形式存在,我們稱之為文化制度。

文化能力以內在化為前提,這一過程需要學習,需要時間的投入,這一過程不能由他人代替,必須由習得者身體力行,代表原則在這裡被排除。對此布迪厄曾有過形象地比喻,他指出,文化能力的獲得「必須由投資者親歷親為,就像肌肉發達的體格或被太陽曬黑的皮膚,不能通過他人的鍛鍊來獲得那樣。」在文化能力的獲得過程中,應包括家庭中的初期教育,如果這種教育與社會的需要一致,那麼便具有積極價值,「可以作為已得到的時間和錢其軌跡」;如果初期教育與後期社會的要求相牴觸,那麼初期教育便成為一種消極因素,即「一種是進行具有否定性價值的早期實施教育(浪費時間,並且是雙重地浪費時間,因為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更正早期實施教育所產生的效果)。文化能力既是一種內在化的文化資本,那麼它就成為人的固定財富,成為一個人的確定的組成部分,成為人的內在素質,正像布迪厄所謂的由「實有」變成「實存」。因而,文化能力與特定的個體是緊密聯繫的,正如健康、感情等一樣,不能通過贈予、買賣、搶掠等形式實現個體之間的傳遞。

文化產品是文化資本的客觀化形式,一種文化產品總包含著一定的文化價值,其價值是由具有文化能力的個體根據其內化的文化內容賦予的。文化產品以物質的形式存在,是可以進行傳遞的。如果以經濟資本為前提,文化產品可以作為特質的物質財富被佔有;如果以文化能力為前提,文化產品可以被象徵性的佔有。例如,一個富商購買了高級藝術品,那麼這藝術品就成為他的物質財富,如果他具有了藝術欣賞能力(包含在文化能力之中),那麼他可以進一步從象徵性的意義上消費、享受、佔有這種藝術品。否則的話,這種藝術品對他而言只能是一堆純粹物質、純粹擺設。當然在後一種情況下,藝術品仍然沒有失去它已內含了的文化價值。布迪厄認為。文化產品有其自主的存在法則,不能完全歸結為被主體佔有的狀態。然而,他只有被佔有並被作為一種投資參與帶文化生產的鬥爭中,才能夠作為一種有效的資本而存在,才能獲得一定比例的物質或象徵的利潤。

體制化的文化資本是文化能力經過文化體制的資格授權後的存在形式,文化管理部門通過對文化資本制度化來幹預控制文化資本,使文化資本成為一種標籤,使文化資本處於持續的證明壓力之下,這種體制化往往與文化資本的客觀價值是不相符合的,但仍不可否認它的重要作用:( 1 )它使得文化資本超越了具體化形式的生物局限。前面說過前面說過 , 具體化的文化資本無法通過饋贈、買賣和交換進行當下的傳承 , 而且隨著個體存在的衰落而衰落、消失而消失 , 這就是它的生物局限。但體制化的文化資本「相對於其擁有者而言 , 甚至相對於該擁有者在一定時期內有效佔有的文化資本而言 , 均具有一種相對的獨立性」。(2) 它使得文化資本的擁有合法化了。照布迪厄的說法就是 : 「它在官方認可的、合法化的能力與簡單的文化資本之間確立了一種根本的差別 , 而那種簡單的文化資本則需要不斷去證明自身的合法性。在此情況下 ,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制性權力、自我表達的權力和捍衛信仰的權力的魔力 , 一言以蔽之 , 看到強迫他人接受『社會公認性』的權力。」在這裡布迪厄特別談到了作為體制化的文化資本之一的學術資格,認為「學術資格和文化能力的證書的作用是很大的,它給了其擁有者一種文化的、約定俗成的、長期不變的、得到合法保障的價值。」學術資格的存在,不僅肯定了學者的學術能力,同時也使得資格擁有者之間的比較、甚至是相互替代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常培傑:論布迪厄的文學社會學思想——以《藝術的法則》和《區隔...
    在理論旨趣上,布迪厄[2]對二者俱有取捨,相較而言與後者更為接近。他認為二者都有片面之處:前者忽略能動性而後者則過於誇大能動性。基於對此二者及以往理論的反思,布迪厄試圖突破諸如結構與能動、客觀與主觀、理論與實踐等二元論觀點,致力於建構具有反思性的「總體社會學」。20世紀70年代以來,布迪厄的理論跨出社會學、人類學和教育學領域,對文學和文化研究具有日益顯著的影響。
  • 場域理論
    布迪厄稱得上學術雜家,他的社會學中融入了人類學、教育學、哲學、藝術、語言學、歷史、文化學等諸學科的內容,可謂包容豐富、錯綜複雜。一般認為,場域理論是他的基本理論,在其社會學思想體系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試圖對布迪厄的這一理論進行簡要的分析。
  • 布迪厄及其延伸(Strand&Lizardo2017)
    ——【「想讀」的英文論文list】2017上半年社會學理論-新文獻————Strand, Michael, and Omar Lizardo. 2017. 「The Hysteresis Effect: Theorizing Mismatch in Action.」
  • 「雞娃」:中國新中產階級的文化再生產
    [7]布迪厄將資本分為三類: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是對生產資料的佔有;社會資本是一個人擁有的社會關係網絡及其中的資源;文化資本是個人所擁有的總的文化背景、知識、氣質和技術。[8]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佔有者能直接傳承給下一代,而文化資本卻具有不可直接繼承的特性,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即教育。
  • 社會實踐與行動者網絡理論相結合的社會翻譯學新視角
    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與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相結合的社會翻譯學視角,其同時關注宏觀、中觀與微觀研究,可以為社會翻譯學提供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及更科學的研究方法。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關注個體的人生軌跡及其社會地位,認為個體的慣習是個體內化社會結構的結果,能預測個體的潛在行為;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行動者網絡理論並非拉圖爾所提出,但其對該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核心作用,學界也常以「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來指稱行動者網絡理論)則更傾向於研究「行動中的科學」,認為行動者的能動性是行動者與參與同一個活動中的其他行動者互動的結果,注重產品生產的過程。
  • No.182 Reading Corner|布迪厄眼中的教育戲法(讀《再生產》)
    《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Pierre Bourdieu本文主要內容為《再生產》的讀書筆記,從Introduction出發,進一步梳理Theory,並推薦相關的B站課程。
  • 群· 學 | 《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
    類似地,「文化資本」這個術語將傳統習俗看作一種有價值的資源,但它同時也表示一種理論——特權階層和精英為了保持和積累他們的相對優勢而不斷創造和複製這種資源。一個新的概念被提出,需要在兩方面區別於其他概念。它要麼辨識了某些尚未被其他概念所刻畫的概念性問題,要麼以某種有意義的方式收集和代表了一些可觀察到的現象。在學術界,一個概念沒有既定的命運。
  • 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傳承:實踐—認知圖式導向的分析框架
    當然,實踐並非文化社會學獨有的概念,其貫穿於當代諸多社會理論家的著作中(如布迪厄的慣習、(20)吉登斯的實踐意識、(21)福柯的規訓(22))。我們嘗試借用布迪厄的理論,從「慣習」出發,來審視實踐的特徵。(23)具體而言,布迪厄對慣習有如下定義:「持久但又是可遷移的性情傾向,被結構化但又能夠起到構型功能的某種結構,即生成和組織實踐與表徵的那些原則。
  • 遊戲論·書評丨「帝國」理論與遊戲帝國:全球資本與電子遊戲
    這是一部結合了遊戲研究、政治理論和文化批評理的著作。它處於遊戲、政治和文化的交集地帶,屬於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不能簡單歸到某一領域。簡言之,該書更像是一本對哈特和奈格裡「帝國」理論的應用拓展專著。對於政治學領域的讀者來說,該書可以幫助其從遊戲這個獨特的媒介更好地理解「帝國」理論的應用。
  • 物本·資本·人本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
    摘要: 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以物為本」、「以資為本」和「以人為本」三個主要階段,形成了「物本」、「資本」和「人本」三種最基本的社會存在邏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經歷了政治革命、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三大主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三大重要理論成果。
  • 家庭、學校與文化的雙重再生產:文化資本效應的異質性分析
    (CEPS)"2013—2014學年基線數據,本文探討了文化資本對初中學生學業成就的效應在不同階層之間和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異質性問題。3)文化資本的效應存在階層差異,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學生,文化資本的回報越高.4)文化資本的效應還受到就讀學校質量的影響,在越優質的學校就讀的學生,文化資本的回報越高。以上結果表明, "文化再生產模型"而不是"文化流動模型"更適用於理解當前中國文化資本對教育成就和地位獲得的影響。而且,由於高階層家庭的孩子更可能進入質量較高的學校就讀,因此文化資本的效應在當前中國是一個"雙重再生產"過程。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按文化大邏輯,理論屬於文化,是文化的一個種類;先有文化、再有理論,如同先有根、再有樹;文化體量大、資源足,理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文化朝氣蓬勃、生機盎然,激發理論之樹茁壯成長。理論是一種關乎價值觀念、抽象的甚至是邏輯化的特殊文化,雖不像自然科學那麼程式化符號化、歷史學那麼精細化系統化、藝術那麼形象化、生活方式那麼具體化,但離開它們,就「窮得只剩下邏輯了」;如果「唯理論而理論」,理論自信「只應天上有」。  理論不是「空心菜」,而是文化的結晶、文化海洋中聳立的燈塔。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趙月枝 |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能源資本:一種具有理論創新意義的認知革命
    他們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論創新成果,說明中國的專家有能力有抱負進行原創性理論研究,並不總是跟在西方學者後面拾人牙慧,這使我深感欣慰。能源的概念不新鮮,資本的概念也不新鮮。作者以新穎的視角,從資本的角度看待能源,剖析出它的資本屬性,就是可以持續創造價值。我本人長期在能源領域從事技術、管理和宏觀政策研究及制定,看到作者提出的能源資本這個概念,眼前為之一亮。
  •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新裡程碑:九論設立科創板的理論與實踐
    在科創板漸行漸近之際,中國產業升級網經過精心調研特別發起「十論科創板」原創專題評論,以十篇論述全面解析科創板的理論與實踐,助推資本市場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三十而立。今年29歲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即將進入而立之年之際,迎來了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這是黨和國家賦予其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新裡程碑。
  • 從「塔爾德」人物誌談中美社會學理論論文之別
    Reasons and the Acceptance of Authoritative Speech: AnEmpirically Grounded Synthesis of Habermasand Bourdieu 共有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