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理論是社會學的主要理論之一,是關於人類行為的一種概念模式,它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物理學概念。
布迪厄場域理論
人物介紹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繼M·福柯之後,法國又一具有世界影響的社會學大師,他和英國的A·吉登斯、德國的J·哈貝馬斯一起被認為是當前歐洲社會學界的三大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國際學界廣受重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也引起了我國社會學者的注意。布迪厄稱得上學術雜家,他的社會學中融入了人類學、教育學、哲學、藝術、語言學、歷史、文化學等諸學科的內容,可謂包容豐富、錯綜複雜。一般認為,場域理論是他的基本理論,在其社會學思想體系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試圖對布迪厄的這一理論進行簡要的分析。
場域和資本
對於場域(field)這一概念,布迪厄這樣說過:「我將一個場域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係的一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布迪厄的場域概念,不能理解為被一定邊界物包圍的領地,也不等同於一般的領域,而是在其中有內含力量的、有生氣的、有潛力的存在。布迪厄研究了許多場域,如美學場域、法律場域、宗教場域、政治場域、文化場域、教育場域,每個場域都以一個市場為紐帶,將場域中象徵性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結起來,例如,藝術這個場域包括畫家、藝術品購買商、批評家、博物館的管理者等等。
場域不僅是布迪厄社會學理論的概念,也是他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分析單位。布迪厄選擇這一理論分析工具和分析單位是與他的研究方法分不開的。布迪厄是從人類學邁入社會學殿堂的,他對人類學的方法情有獨鍾,在對阿爾及利亞原始部落研究中,他成功地運用了人類學方法。至於對法國現代社會的研究,要涉及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停止的地方。」(P98)布迪厄由此提出了資本(capital)這一概念:「在場域中活躍的力量是那些用來定義各種『資本』的東西。」布迪厄的資本概念不同於經濟學家所用的資本概念,他把資本視作積累起來的勞動(以物化的形式或「肉身化」的形式),這種勞動可以作為社會資源在排他的基礎上被行動者或群體所佔有。
場域內存在力量和競爭,而決定競爭的邏輯就是資本的邏輯,一種資本不與場域聯繫在一起就難以存在和發揮功能。資本不僅是場域活動競爭的目標,同時又是用以競爭的手段。布迪厄把資本分為三種類型: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後來,他又補充了象徵資本。
布迪厄學術
場域自主化
布迪厄認為社會空間中有各種各樣的場域,場域的多樣化是社會分化的結果,布迪厄將這種分化的過程視為場域的自主化過程。自主化實際上是指某個場域擺脫其它場域的限制和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自己固有的本質。為了說明場域的自主化,布迪厄區分了一個給定的空間中的兩種「生產場域」,一種是「限定的生產場域」,另一種是「大規模的生產場域」。限定的生產場域是與場域本身的特殊化共同擴展的,而大規模的生產場域是社會場域的擴大,有更多的外在影響進入,社會力量和世俗力量更多的滲透,此種場域,邊界往往模糊不清,特殊化程度不高。
在限定的生產場域中,生產是為了其它生產者即場域中的行動者和制度,這時,供給方同時也是需求方,限定的生產場域即自主化的場域,或者說具有自主性的場域。布迪厄在經濟學的啟發下,研究了「自主性的度」。他認為,一個場域越是自主的,這個場域的生產者只為本場域其它生產者生產而不為社會場域的消費者生產的程度越大。這樣來看,自主性最強的場域是科學場域,其次是高層次的藝術場域,相形之下,法律場域較少自主性,而自主性程度最低的是政治場域。因為科學場域是自主化的典範。所以,布迪厄指出,一個場域越是從社會場域和權力場域中獲得了自主性,這個場域的語言越具有科學性。一個場域中的競爭和策略不僅取決於符號商品的價值,還有此場域的自主性,因為自主性強的場域遵循的是「是非」邏輯,自主性弱的場域遵循的是「敵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