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中國新中產階級的文化再生產

2021-01-14 林滿霜

「雞娃」的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背景下,新中產階級家長的焦慮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加上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導致只有進了頂級中學,才更有可能考進頂尖高校。為了在這場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 「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雞娃的時間不斷提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高。


然而並非每一個家庭都能負擔起這樣的教育投入,雞娃存在相當高的門檻。不僅要付出金錢和時間,還需要足夠的文化資本。每一個被「雞」的娃背後,都站著一個新中產階級的「虎媽」或「狼爸」。



這些新中產階級的家長具有以下特點:(1)從學歷上看,均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較高的學歷,尤以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者居多。(2)從職業上看,一般從事腦力勞動,尤以需要較高文化資本的行業居多,如管理人員(企業高管和政府職員)、專業技術人員(律師、醫生、大學教師)等。(3)從形成歷程上看,他們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相對寬鬆和自由的氛圍下,依靠頑強的奮鬥和聰明的才智上升為新中產階級的,大多數是第一代新中產階級。


新中產階級總體上具有「三無一有」的特徵:政治上無權利背景、經濟上無生產資料、精神氣質上無貴族精神的遺傳,唯一佔有的是文化資本。因此,該階級進行階級再生產的唯一途徑就是———文化再生產,因而對子女的教育結果格外重視。[7]


布迪厄將資本分為三類: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是對生產資料的佔有;社會資本是一個人擁有的社會關係網絡及其中的資源;文化資本是個人所擁有的總的文化背景、知識、氣質和技術。[8]


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佔有者能直接傳承給下一代,而文化資本卻具有不可直接繼承的特性,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即教育。新中產階級雖然可以為子女的文化資本提供優質條件,但最終還要依賴於子女主動性的發揮,需要子女身體力行,其結果具有不可預測性。[7]


「雞娃」的目標就是孩子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從「普娃」變成「牛娃」,認同並內化新中產階級的家庭文化資本,能如父母所期盼的進入重點中學,考取名校。根據布迪厄的資本轉換思想,新中產階級子女積累的這種文化資本能夠在一定條件下轉換為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使得新中產階級的子女可以維持在原有的階層,甚至實現向上的流動。


為什麼中國新中產階級熱衷於選擇「雞娃」教育進行文化再生產呢?


根據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文化資本是指藉助於各種教育行動傳遞的文化物品,劃分為具體化的文化資本、客觀化的文化資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資本三種形式。


具體化的文化資本是通過教育而儲存於個人身體中的文化知識、文化技能和文化修養,以身體和精神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雞娃」以提高學業成績為目標,在這一目標的達成過程中實現子女文化知識的鞏固、文化技能的增進和文化修養的提升,進行具體化文化資本的積累。


當文化資本轉變為「圖書、工具、資料、機器」之類的東西時,文化資本就以這種客觀化的形式而存在。新中產階級家長通過「雞娃」讓孩子進入採用更加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理念、方法的頂尖名校,獲得優質且稀缺的教育資源,以此增加子女的客觀化文化資本。


制度化的文化資本是經過某種制度確認的文化資本,主要是指將行動者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以考試等方式予以承認,並通過授予合格者文憑和資格認定證書等方式確定其學術資格或文化程度並將其制度化。制度化的文化資本賦予其擁有者一種合法保障的價值,幫助擁有者獲得社會的認可。新中產階級家長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技能,通過考級獲得主流教育系統認可的證書,如各種知識競賽等級證書,證書本身就是一種制度化的文化資本,讓孩子在主流教育系統的選拔中更具優勢,更有機會進入重點學校和名牌大學,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制度化的文化資本。


從上述分析可知,「雞娃」作為一種在新中產階級家長中興起的教育方式,通過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等手段,增加孩子的具體化、客觀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資本,迎合了新中產階級父母追求文化資本積累的心願,成為中國新中產階級進行文化再生產的一種現實性選擇。

相關焦點

  • 全民雞娃戰,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雞娃在這場全民補習考級的「軍備競賽」裡,雞娃現象的本質是中國家庭的教育投入越來越高了。「雞娃必先自雞」不只是一句調侃,為了雞娃,這屆父母付出的努力並不比孩子少。雖然中國的義務教育已經得到普及,但地區、城鄉及校際之間發展並不均衡。雞娃大戰中,教育競爭的核心不在受教育機會,而在於教育質量,擇校就是這種競爭的表現。
  • 「雞娃」是什麼意思?「雞娃」家長的焦慮成為減負的阻力
    近幾年,「雞娃」成為大城市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給孩子「打雞血」。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以及課外班、興趣班,不停讓孩子去拼搏的行為被家長們喊作「雞娃」。對此,有專家講道,父母對孩子有期望,有利於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前提是期望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不能因為父母的願望是「希望孩子好」就可以上不封頂。
  • 家庭、學校與文化的雙重再生產:文化資本效應的異質性分析
    家庭、學校與文化的雙重再生產:文化資本效應的異質性分析 2017年10月05日 07:03 來源:《社會發展研究》 作者:吳愈曉 黃超 黃蘇雯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使用"中國教育追蹤調查
  • 幼兒園都在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 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發展心理學的視角看,「雞娃」的利與弊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神童」,即便是不具備「神童」的天賦,很多家長會採用「雞娃」的方式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那麼,「雞娃」這種操作究竟對孩子成長是好是壞呢?先來談談什麼是「雞娃」。
  • 社會學者說——多元化定義成功的意義和價值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專家論道】  為什麼會存在「雞娃」現象,與其相伴的教育焦慮正常嗎、有解嗎?且看教育學者和社會學者怎麼說。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文軍  教育焦慮實際上不是一個新問題,最近十多年來一直備受關注。
  • 《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 「雞娃」,「牛蛙」,「青蛙」,對照看看你家是哪種娃?
    「雞娃」,「青蛙」,「牛蛙」……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娃(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雞娃」就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取得優秀的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任務,不斷激勵孩子上進。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在泰國就能實現中國家長的「教育自由」?
    不管是否在一線城市,都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秉持「雞娃」的理念,各式輔導班、考證、活動不斷。即使否認自己「雞娃」的家長,也默默地給孩子安排了四五個課外班。田先生覺得,自己在上海這麼多年,見證著教育的機械程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向讓人無法接受的方向發展。「(親戚、鄰居)他們的小孩出來以後走的路,我就覺得太讓人難以接受了,一個是比較辛苦。
  • 「小謝爾頓 1」海澱人還在嘔心瀝血培養雞娃嗎?
    即使理解不了,但你願意支持他、相信他,這比現在的家長們嘔心瀝血輔導雞娃寫作業氣到進醫院,效果要好100倍呀!九歲就升高中的謝爾頓都還沒走雞娃之路呢,哪個海澱的雞娃比謝爾頓的未來璀璨?!庫珀家的三個娃,喬治與米西都不是學習的料。爸爸是學校的橄欖球教練,媽媽大學剛畢業就迅速步入婚姻、養娃等家庭繁雜事務中。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圖片來自《虎媽貓爸》劇照「內卷」,兩個字,道出了教育最大的焦慮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對極致競追,父母們期望用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儘可能掃除孩子前程中的種種障礙,但這條計劃中但穩妥之路未嘗不是風險之途。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再如,傳統美術因其創造者、取材、傳承的地域性而具有濃厚的地域性特徵,如南方的年畫多是清秀文氣,而北方的年畫多是粗狂質樸等。傳統美術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滿足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眾的審美需求,並因民眾不同的審美傾向、形式表達而呈現不同的樣式,從而豐富和促進了美術形式的多樣化。多樣化的美術形式在豐富美的呈現方式的同時,更涵載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從而豐富和延展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特質。
  • 時代發展,文化演變!2分鐘讓你了解中國文化的源起與變遷
    作為中國的農耕文明和西方的遊牧文明,到後來所謂的海洋文明,其實確實有很大的差異,那麼我們農業社會,因為他要定居,還有依附於土地來生產來生活,所以就形成了很多文化的特點。也要追求穩定的一種生活,追求一種和諧的社會。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當你到國外旅遊時,你不時會因身處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環境而意識到自己當下已經變成「外國人」。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
  • 智庫研究:加大扶持科學題材作品創作生產,塑造中國特色科學文化
    &34;期間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3 名。到&34;期間,中國又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2名,排名僅次於美國。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在《2018研究前沿及分析解讀》中分別從10 個領域138 個前沿展開中國和美國國家前沿熱度指數及其分指標上的比較分析。
  • 席琳迪翁期待再上春晚 稱我愛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
    席琳迪翁期待再上春晚 稱我愛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 儘管兩人磨合的時間短,卻把經典的中國民歌《茉莉花》演繹得韻味十足,尤其是副歌部分的對唱,更是碰撞出音樂「混搭」的火花。宋祖英用歌聲傳達出中國民歌溫婉柔美的神韻,席琳·迪翁則將歌曲演繹出細膩與華美,兼有歐美流行音樂特有的奔放。  接受春晚主持人董卿現場採訪時,席琳·迪翁還特意用中文拜年,她把「新春快樂,恭喜發財」8個字說得字正腔圓。
  • 「雞娃」方式改變、各校生源差距縮小 義務教育招生新政或帶來這些...
    記者詢問了多名家長,大部分人表示,不會因此變得「佛系」或者更「佛系」,「雞娃」還將繼續,畢竟還有中考、高考,但會從短期著眼應試,變為長遠的著眼素質和人生發展。不用苦苦拼奧數了胡女士的女兒可可正在讀二年級,不僅成績優異,還多才多藝。
  • 影視劇讓中國文化在世界生根發芽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中國影視生產創作能力的不斷提升得到了根本改善。近年來,一批藝術與現實兼顧、內涵與情節俱佳的優質作品湧現出來,不僅在國內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還走出國門,在海外圈粉無數。版權市場也捷報頻傳,越來越多的國產影視IP被海外製作公司購買,帶著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在國際市場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