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雞娃戰,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2021-01-11 澎湃新聞

「雞了這麼多年,我家的小青蛙總算長成人工牛了,還是英奧混血的。不過還是比不上同班的天牛,不用老母親操心就能自雞,五歲考 K 六歲考 P,原版娃就是不一樣。」

這段充斥著雞、牛、蛙的對話,不是農場日記,而是一位海澱媽媽的「凡爾賽」發言。雞娃,是這群中產階級家長新興的教育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

在教育競爭愈加激烈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父母付出高昂的金錢與時間成本,陷入近乎狂熱的補習教育,用打雞血的方式養娃。

「雞娃」到底是什麼

所謂雞娃,不是小雞仔,而是指用打雞血的方式教育小孩。「雞」作為動詞,挪用了「雞血療法」的典故,生動地形容出這屆家長育兒的瘋狂程度。

雞娃的世界,自成一套話語體系。理解雞娃的第一步,是破譯這些只有資深雞媽、雞爸們才懂的暗號。

從「雞」說起,雞娃教育可以分成葷雞和素雞兩大類,前者重應試,後者重才藝。現實的家庭中,葷素搭配很常見,但應試的葷雞依舊是主流。

葷雞的過程中,娃的能力需要根據英語、奧數的成績進行量化,青蛙和小蝌蚪在葷雞的食物鏈最底層,每個雞娃家長,都期待著自家的青蛙或小蝌蚪長成奧數能力突出的「奧牛」,英語能力突出的「英牛」,甚至「英奧混血牛」。

成為牛娃,是為了升入名校。在雞娃最瘋狂的海澱黃莊,所有家長都削尖了腦袋,只為了孩子能擠進海澱區的六所公立中學。

這六所中學分別是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北大附中、101 中學、十一學校和首師大附中,也被俗稱為「海澱六小強」,它們承包了海澱區 90% 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名額,在人大附中,清北錄取率甚至可以超過 20% [1]。

然而,想走正常派位程序進入六小強,難度不亞於上清北。2020 年,人大附中面向海澱全區以登記入學的方式僅招收 80 人,同年,海澱區的小學畢業生約為 2.7 萬人 [2]。

多校劃片的政策下,購買學區房已經無法確保錄取心儀名校,而登記入學的概率無異於京牌搖號。因此,只有「雞」出牛娃,才有機會通過點招、直升、早培或早早培的方式上岸。

海澱六小強的故事並非個例,類似的事情正在中國的各大城市發生。在杭州,是「前八所」;在深圳,是「四大名校」;在上海,是「四校八大」;在南京,是「拉力琅,芳銀金,南北遊」……

把北京換成任何一座大城市,把六小強換成該城市的任意一所名中學、名小學,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都具有相似性,雞娃也成了許多家長不得不做的選擇。

補習與考級,雞娃的兩副面孔

為了考進頂尖高校,必須在頂流中學就讀;為了進入頂流中學,必須在最好的小學做到出類拔萃。從這條環環相扣的路線倒推回來,雞娃行動宜早不宜遲。

天牛畢竟是少數,想要顯著超越同齡人,普娃們勢必要走上學習的快車道。對於沒有能力「家雞」的父母來說,補習班是最好的選擇。

根據 2017 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數據,有 37.8% 的中小學生在過去一年參加過學科補習,21.7% 參加過校外興趣班。如果把範圍縮小到一線城市,比例則超過四成。

一線城市補習的高峰出現在初中,這符合雞娃圈的共識:中考決定成敗。考進頂流高中,一隻腳就邁入了名校,最差也有一本保底。

此外,隨著學齡增長,興趣班的參與率逐漸下降,想做到文體兩開花並不容易,一旦意識到孩子沒有成為藝體特長生的天分,多數父母都會將目標轉向提高分數。

不同於「補習即補差」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從三年級開始,成績靠前的學生補習班參與率普遍高於成績相對靠後的學生,「培優」才是當前補習的主流 [3]。

拿近年大熱的少兒編程來說,在北京的雞娃圈內,Python 作為低端的「少兒友好型」編程,已經全面進入小學課外班,要想把編程作為拿得出手的特長,只能從 C++ 起步 [4]。

補習之餘,雞娃的第二項行動是考級。補習是培養能力,考級則是能力的證明。在雞娃圈裡,考級就繞不開劍橋五級。

劍橋英語五級證書考試(MSE)是劍橋最早開發的英語考試體系,也是雅思考試的鼻祖。雞娃必考的 K 和 P 屬於前兩級,其中,K,也就是劍橋通用英語第一級(KET)對標國內中考英語水平,P 則是劍橋通用英語第二級(PET) ,對標的是高考。

2017 年以前,很少有人聽說過劍橋英語五級證書考試(MSE) ,當時中國報考人數還不足 2 萬人。但近三年來,它已經成為雞娃的必經之路, 2019 年報考人數漲至 15 萬餘人,北京、上海考位一位難求,家長們不得不跨省報考,MSE 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最難報名的考試」[5]。

雞娃家長突然熱衷於「考 K 考 P 」,和一系列擇校治理的政策有關。隨著各類數學競賽被叫停,MSE 作為劍橋大學的權威英語考試,成為一部分學校小升初選拔人才的標尺。

在北京,想進入海澱六小強,拿到「P」證書已經是簡歷裡的標配。想進一步拔尖,就意味著還沒上初中的孩子,需要把高考英語難度的考試刷出高分。

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雞娃

在這場全民補習考級的「軍備競賽」裡,雞娃現象的本質是中國家庭的教育投入越來越高了。「雞娃必先自雞」不只是一句調侃,為了雞娃,這屆父母付出的努力並不比孩子少。

作為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全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 2017 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提供了全國範圍內家庭教育支出的豐富信息。

數據顯示,全國中小學階段每生每年家庭教育支出為 10374 元,佔家庭總支出的 15.6%,隨著學段的升高,教育支出逐漸增加,高中階段的教育負擔率最高。

分城市類型來看, 一線城市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最高,教育負擔率也排名第一。

兩萬一年的教育支出,對雞娃家庭來說是什麼概念?根據一位海澱媽媽的自述,奧數和英語作為「最平民的特長」,單科一年的學費在一萬元上下,兩萬隻勉強夠學兩科 [4]。

除了顯性的校內外學費支出,以擇校行為為代表的隱性教育投資同樣值得關注。

雖然中國的義務教育已經得到普及,但地區、城鄉及校際之間發展並不均衡。雞娃大戰中,教育競爭的核心不在受教育機會,而在於教育質量,擇校就是這種競爭的表現。

根據 2014 年中國教育追蹤調查數據,在中國,「小升初」的擇校現象普遍存在,26.8% 的初中生有擇校行為 [6]。

其中,以權擇校(找朋友幫忙)、以分擇校(讓孩子參加各種學業考試、特長考級)、以房擇校(在學校所在片區買房)的方式位列前三。以分擇校是雞娃圈的主流選擇,但對於社會經濟地位更高的父母來說,權、錢、房的擇校方式無疑更吃香。

在某育兒論壇中,有家長總結出一套雞娃公式:「合理的雞娃程度=父母對子女的預期-父母能為子女託舉到的位置」,同樣可以用來解釋擇校。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且能為子女提供的優勢條件越少,雞娃的程度就越強,更趨於以分擇校。反之,如果父母足夠佛系,或是自身家底雄厚、位高權重,則不需要雞娃,擇校時也有遞條子、買學區房等多種選擇。

金錢投入之外,教育的時間成本也需要考慮。雞娃,離不開虎媽的陪伴與堅持。

《2018 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顯示,中國家長每天花 4.6 小時陪伴孩子,女性家長是照料和輔導的主力。

以海澱媽媽為代表,母親在補習班裡旁聽是常態。孩子在前排聽講,媽媽們就在後排記筆記、做家長版的配套教材。欲練牛娃,必先自雞,與一般的育兒陪伴不同,雞娃對父母提出了更高的智識要求。

雞娃背後,中產家庭的教育焦慮

雞或不雞,是一種選擇。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擁有這份選擇的權力。

從教育投入的本質看,雞娃存在相當高的門檻。通過描繪雞娃家長畫像,我們可以進一步解釋雞娃出現的原因。

隨著家庭收入水平和母親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生均家庭教育支出逐漸提高,越有錢、有文化的父母,為教育砸的錢也越多。

而從教育負擔率來看,低收入與高收入家庭同樣為子女教育投入較大比例的支出,前者依賴教育實現階層躍升,後者則需要通過教育、擇校等方式維持社會階層。

但面對雞娃所要付出的金錢、時間和知識成本,低收入家庭往往有心無力,相對富裕且高知的中產家庭才有「雞」的可能。

作為改革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這些父母嘗過教育改變命運的甜頭,從小城鎮奮鬥到大城市紮根,養育下一代時,有著鞏固階層的需求,也對教育回報率有著更高的期許

從未成年子女的數量和性別來看,隨著家庭子女數量的增加, 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呈遞減趨勢。其中,獨生女家庭的生均教育支出最高。

綜合以上特徵可以推斷,在一線城市、生育獨生子女、擁有中等偏上收入的高知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更高,也更容易成為雞娃家庭。

雞娃現象的出現,是新一代城市中產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然而,僧多粥少的現實下,雞娃的結果未必如願,滿懷期待的雞娃父母,也伴隨著嚴重的教育焦慮情緒。

2018 年發布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94% 的一二線城市父母存在焦慮情緒。其中,孩子在幼兒和小學階段,家長們最焦慮。

擁有 985、211 學歷的父母,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連一本都考不上,更別提在中考就被淘汰出局。

焦慮不止存在於雞娃的父母,也會傳遞給被「雞」的下一代。

2019 年一項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專題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受訪青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問題,中學在讀學生的重度焦慮比例達到 5.5%。其中,學業壓力是中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

還記得《小歡喜》 裡,那個被母親逼著上清華,最終陷入抑鬱的女孩喬英子嗎?父母以愛為名的教育施壓,可能激發出孩子的潛力,也可能給美好的青春罩上一層陰霾。

雞娃的世界裡,升學就像一群人在無邊的大海裡遊泳,證書和獎狀是各自背上的浮板,名校是唯一的岸。有人提前坐上快艇,有人一開始就隨波逐流,即便奮力遊到岸邊,也有可能被焦慮和抑鬱的大浪淹沒。

能夠順利上岸的牛娃終究只是鳳毛麟角,大部分雞娃家庭依然處在「父母『雞』得很辛苦,孩子學得很吃力」的困境中。這個困境很難破解,因為他們也知道,如果不「雞」,就連岸邊都看不到。

參考文獻:

[1] 安柏. (2020). 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 中信出版集團.

[2] Xschu.com. (2020). 北京小升初網_北京2021年小升初網站門戶.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xschu.com/.

[3] 魏易. (2019).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報告(2019).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 隨機波動StochasticVolatil. (2020). 與海澱媽媽聊天:理想中的主體性,現實裡的雞娃戰 | 隨機波動034.

[5] 陳志文. (2019). 報名人數三年增長七倍 爆款考試評測何時休. 中國青年報.

[6] 方晨晨. (2018). " 小升初" 擇校對學生成績影響的實證研究.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年 03), 96-102.

相關焦點

  • 「雞娃」是什麼意思?「雞娃」家長的焦慮成為減負的阻力
    10月末11月初是某知名教育機構老生續報、新生報名的日子,這幾天家長們圍繞報名的話題也多起來,誰家孩子考上了創新班?哪個老師的課最難搶?這些都是家長熱議的話題。  一位從北四環外帶著孩子來上課的家長對記者說:「我家門口也有培訓班,但是學習氛圍和這裡比差遠了,反正都是花精力和金錢來上課,寧可路上遠一點,也想讓孩子上一個好老師的課。」她這麼一說,周圍家長紛紛點頭。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圖片來自《虎媽貓爸》劇照「內卷」,兩個字,道出了教育最大的焦慮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對極致競追,父母們期望用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儘可能掃除孩子前程中的種種障礙,但這條計劃中但穩妥之路未嘗不是風險之途。
  • 「雞娃」:中國新中產階級的文化再生產
    「雞娃」的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背景下,新中產階級家長的焦慮。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加上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導致只有進了頂級中學,才更有可能考進頂尖高校。為了在這場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 「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雞娃的時間不斷提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高。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在泰國就能實現中國家長的「教育自由」?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 少兒編程有多火,中國家長就有多焦慮
    有家長在腦立方報名現場親眼見證:「一個孩子看完一本書後,能將書中內容印到腦子裡,隨後拿一本空白的書,老師指定任一頁,孩子就能一字不差地複述出同頁中的內容。」 「要是我家孩子也能這樣該多好啊。」於是有家長當場交錢。
  • 幼兒園都在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雞娃的焦慮和緊迫感溢出屏幕。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 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李永樂上過北大、清華,現人大附中老師,一句話說破家長焦慮
    昨晚看了李永樂老師和幾個老師的直播對話,講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其中談到「雞娃」,家長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將來有立足之地,不斷催促孩子的焦慮家長。家長為什麼焦慮孩子?我們看看周圍的家長,不管從事什麼職業,有一個普遍共同點就是對孩子教育的焦慮。
  • 雞娃、牛娃、青娃……拼娃的背後,是家長的焦慮還是培訓班的狂歡
    對於「雞娃」的家長來說,一到假期,不得不再次祭出這張圖:孩子一年的學習就像四百米競賽,是超車還是翻車,全在寒暑假這兩個彎道上了。作為一位寶媽,家有幼升小的熊娃一枚。為了讀個好學校,費心費力折騰了一大輪,好不容易塵埃落定,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暑假又要來了。
  • 楊東平教育洞察: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我是楊東平,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教育的主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中國式焦慮的特點和類型 如果我們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教育的現狀,我想那就是焦慮了。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對教育非常焦慮。學生焦慮、家長焦慮、老師焦慮、校長焦慮,這種焦慮是整體性的。
  • 「雞娃」,「牛蛙」,「青蛙」,對照看看你家是哪種娃?
    最近,家長口中流傳著這樣一群娃。「雞娃」,「青蛙」,「牛蛙」……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娃(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雞娃」就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取得優秀的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任務,不斷激勵孩子上進。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 發展心理學的視角看,「雞娃」的利與弊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神童」,即便是不具備「神童」的天賦,很多家長會採用「雞娃」的方式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那麼,「雞娃」這種操作究竟對孩子成長是好是壞呢?先來談談什麼是「雞娃」。
  • 外媒稱中國「牛娃簡歷」折射家長焦慮
    參考消息網6月3日報導外媒稱,為了讓子女在競爭名校時佔得先機,中國家長煞費苦心。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30日以《從愛因斯坦級牛娃說起》為題報導稱,上海有一批「牛娃」,這些幼兒園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來看看他們的簡歷:生物博士媽媽和工程師爸爸,認識超過2000個漢字,會畫心肺循環、神經傳遞;復旦碩士老媽和清華博士老爸,18個月熟背《弟子規》,三歲會潛水;
  • 《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 小學家長的焦慮源自何處?
    接孩子的時候,家長們聊天的內容多半脫離不開孩子的學習。而討論的其中一個導向便是已經在外邊報了班的孩子家長向其他家長釋放優越感,販賣焦慮心理。還沒有報班的家長就會從焦慮轉向考慮報班。這種焦慮情緒何時能消除呢?在成功報班後就消除了。可以說,這是比較初級的焦慮情緒。
  • 「家長群」內外老師和家長各執一詞,到底誰在掙扎?
    有人說,出現這種公開混戰的現象充分說明了家長和老師學校之間的相互不信任,人們甚至擔心家校矛盾是否會向類似醫患矛盾的方向演變。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和老師,當走近被家長群困擾的老師和家長時發現,矛盾的背後有相互的不理解和相互的抱怨,但更多的是焦慮和痛苦的掙扎。
  • 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曉潼不知何時,教育的標籤越來越多,熱詞層出不窮。從「寶寶常青藤」、「海澱家長」、「順義媽媽」到 「雞娃」,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詞,使得教育路上的父母從此殊途同歸。
  • 專訪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從「寶寶常青藤」、「海澱家長」、「順義媽媽」到 「雞娃」,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詞,使得教育路上的父母從此殊途同歸。  孩子沒有出生之前,父母就要搶奪佔領優質教育資源的「學區房」;孩子出生之後,幼教、私教,無論從智力發展還是興趣培養,父母就已經開始慢慢下注,賭一個孩子的未來。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無疑是諸多父母心態的最好註解。
  • 社會學者說——多元化定義成功的意義和價值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專家論道】  為什麼會存在「雞娃」現象,與其相伴的教育焦慮正常嗎、有解嗎?且看教育學者和社會學者怎麼說。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文軍  教育焦慮實際上不是一個新問題,最近十多年來一直備受關注。
  • 智慧家長,從不給孩子「打雞血」
    ;  「自雞」,則是指娃能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這些被打了各種各樣「雞血」的孩子,統稱為「雞娃」,這是當下家長們在一起交流育子心得時的「黑話」,也是對自己重視孩子教育的一種炫耀。
  • PS-磷脂醯絲氨酸|「拯救」比娃還焦慮的家長
    孩子說:焦慮的爸媽,好像隨時爆炸的氣球。宅家陪娃,每天的心情就像過山車,焦慮正在吞噬著陪娃的家長們,你是否也位列其中?作為家長父母,既要工作賺錢,還要關心孩子學習,「兩手都要抓,而且兩手都要硬」,無形之中自己肩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壓力得不到緩解,導致自己越來越焦慮,惡性循環……焦慮不只是家長自己的事,還會對孩子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