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雞娃」,逃離內卷,在泰國就能實現中國家長的「教育自由」?

2021-01-10 中國經營報

文/戚夢穎

這是魚太太和兩個孩子在清邁度過的第五個冬天。

2016年11月,魚太太和丈夫賣掉海南瓊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帶著5歲和1歲的兩個女兒,舉家奔赴清邁。孩子們也在清邁的國際學校,開始了她們的海外求學之旅。

最近幾年,在泰國的曼谷、清邁、普吉、芭提雅等地,像魚太太這樣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

在大部分國人眼中,泰國有的是海島、沙灘、皇宮與佛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留學聯繫起來。

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

在需求的刺激下,2014~2018年間,亞洲地區的國際學校數量增長了26%。

根據研究機構ISC Research的報告,截至2019年11月,泰國已有超過250所國際學校,招收超過8萬名學生。同時,根據泰國國際學校協會的數據,其國際學校的增長率達到18%~20%。

經過多年教育改革後,國內的教育依舊朝著越來越「卷」的方向發展。那些無法承受的家長們,開始選擇轉身脫離這場競賽,探尋另一種可能。

教育價格友好

魚太太是南昌人,她的丈夫是西安人。在去泰國之前,魚太太經營著一家網店,丈夫從事股票和期貨投資。他們一直過著候鳥的生活,在南昌度夏,海南過冬。

轉眼大女兒就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一家人需要定居下來。但是,不管是在南昌抑或海南,魚太太一直都沒找到滿意的私立學校。

對魚太太來說,南昌的冬天還是過於陰冷,夏天又太熱。除了冬季以外的季節,海南的氣候仍然十分溼熱。「東西很貴,學校也很貴。」

在2016年端午節前後,魚太太無意中看到介紹清邁國際學校的文章。魚太太與老公一拍即合,很快做出決定,6月份飛抵清邁進行考察並定好學校,11月就辦完所有手續,帶著孩子前往泰國。

魚太太並非沒有「貨比三家」,但魚太太告訴筆者,有些參數是絕對被她pass掉的。「第一,比如說很貴的(學校),我沒有那麼多錢支撐我去歐美。第二,當時我在網上做國內的生意,歐美有很大的時差。我是個80後,還有老人要照顧,就要考慮籤證、機票、飛行時間的問題。東南亞的話,那我也不太會去緬甸、柬埔寨。」

魚太太介紹,泰國國際學校的學費每年都會有變化,目前兩個孩子一年的學費一共是11萬元人民幣。「我的孩子讀的是IB教制(國際預科證書課程)的學校,據我所知,在國內這樣的國際學校,一個孩子一年的學費應該都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

圖源:安信證券研報

《2019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上海地區K-12學段國際學校的平均學費高達224367元/年,高出北京近36000元。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國際學校的平均學費也均在13萬至14萬元一年。

身在上海的田先生深有感觸。

2017年,上海的田先生一家也做出決定,帶著只有18個月的女兒前往普吉。

田先生覺得,在上海,一年賺100萬元都算不上有錢人。「上海的教育資源,其實我覺得還是蠻拼的,(如果)沒有什麼很硬的經濟能力或者是很硬的關係的話,那些很好的資源基本上輪不到我們。 」

「對我來說,以我的經濟能力,歐美基本上對我來說是一個天方夜譚。」

在朋友的邀請下,田先生在2017年前往泰國旅遊,約在朋友孩子就讀的學校見面。

在上海「土著」田先生的概念中,泰國的教育水平絕不能與上海相提並論。「印象當中泰國應該是蠻窮的一個地方,跟緬甸、柬埔寨這種經濟體量應該是一樣的,所以就覺得那種地方基本上都是旅遊的」。

但是,當田先生到了之後,發現所見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他學校很靈的,進去一看原來是這樣的。」

田先生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學校的環境、設施和配套教學資源相比國內頂級國際學校毫不遜色。」

田先生女兒就讀的學校外景(受訪者供圖)

從事金融工作的田先生,整理出泰國當時120多所國際學校的相關信息,按照學費從高到低一所一所往下看,並且前後共實地考察了三四十所學校。

田先生告訴筆者,就泰國國際學校的學費而言,其實跨度很大,從年均4萬~5萬元(人民幣)到17萬~18萬元不等。「曼谷是最貴的,清邁就會便宜一點」。

魚太太與田先生在自家孩子入學後,都同時兼任泰國國際學校留學諮詢的相關工作。

魚太太告訴筆者,從2016年開始,她就能明顯感受到逐年上升的趨勢。「一年比一年多」。

田先生告訴筆者,他開設的微信公眾號與知乎帳號的粉絲增量「十分誇張」,每天白天的時間也幾乎全部用來回復越來越多的家長。在三四月後,他接到了許多原本打算讓孩子赴歐美留學的家長的諮詢,其中有些甚至本已拿到歐美學校的錄取通知。

田先生覺得,雖然疫情影響了流動,「但想出來的人其實是很多的」。

逃離應試教育

帶著孩子遠行的背後,是家長們對國內越發激烈的教育競賽的擔憂。

不管是否在一線城市,都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秉持「雞娃」的理念,各式輔導班、考證、活動不斷。即使否認自己「雞娃」的家長,也默默地給孩子安排了四五個課外班。

田先生覺得,自己在上海這麼多年,見證著教育的機械程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向讓人無法接受的方向發展。

「(親戚、鄰居)他們的小孩出來以後走的路,我就覺得太讓人難以接受了,一個是比較辛苦。另外我覺得,這樣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天性還是有蠻大的壓抑,所以就跟我理想中的(教育)是有蠻大的差距的。 」

魚太太也認為,國內公立學校的教育過於制式化,並非每個孩子都會受益。「我覺得我沒有辦法在讓孩子在公立教育中,讓他的個人的才能被最大化。」

帶著兒子去清邁之前,Jing(化名)在北京海澱工作。Jing是石家莊人,和丈夫在中關村開了家IT維保的夫妻店,經過多年打拼,也在北京有了房有了車。

在這個有著全國最焦慮家長的海澱,Jing卻覺得自己一直游離在「雞娃」氛圍之外。

「我們也不是北京本地的土著,只是說工作在那邊,也沒有什麼北京戶口。」Jing說,「我覺得這個我沒有必要去爭這些東西(雞娃),因為爭這些東西的人真的太多了」。

Jing的爸爸和哥哥都是公務員,媽媽和嫂子都是老師,Jing就讀的也是師範類大學。但是,畢業之後,Jing並沒有像家長期望的那樣,從事教師的工作。

「(我們家)就我一個跳出來了,可能也是清邁帶給我的變化。跳出來之後,首先發現自己還能做一些事情,自己能讓自己更好,然後可能對自己滿意了,對別人就沒有什麼要求了吧。」

在Jing看來,之所以她不會產生焦慮,是因為「看不清未來」。「我們也不知道(孩子的)未來發展,或者是他們喜好什麼。有些人可能喜歡安定的工作,有些孩子可能喜歡做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有些孩子,他可能就會畫畫,所以就兼職。這不是我們能替他想的。」

Jing的兒子現在上一年級,主要的課程包括語言的拼讀與寫作、數學、戲劇、音樂、體育與美術。Jing告訴筆者,兒子在數學方面的能力要超過同班的很多同學,但也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自己並沒有讓他過度練習。

Jing展示兒子閱讀作業,關於單詞的理解(受訪者視頻截圖)

從北京來到清邁,Jing沒有覺得不適應,她每周都會帶孩子去山裡溪邊,有時還會去鄉下待一周。「我覺得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其實還是應該更多接觸自然,見一見那些最淳樸、最簡單的東西。」

Jing和魚太太都沒有遠期規劃,打算以後讓孩子自己選擇。田先生則計劃,當孩子在泰國讀完高中後,就去考歐美的大學。「(這個情況)不可能回國了,那邊的教育方式(與國內)差異這麼大,孩子肯定適應不了,去了就回不來。」

彼岸也不輕鬆

即使來到泰國,許多家長也並沒有鬆弛下來。

申先生在清邁工作,因此孩子不得不在當地的國際學校上學。申先生觀察到,許多家庭來到泰國後,卻又擔心孩子太輕鬆,擔心孩子缺乏競爭意識,於是各種培訓班又在中國族群中生根發芽。

「(有)針對中國移民按照國內模式開設的文化課類型,例如外語、中文、數學等。興趣類課外班主要由泰國本地人或者西方人經營,例如高爾夫、馬術俱樂部,也是很多中國孩子熱衷的。」

Jing告訴筆者,兩三年前,她接觸到許多北京來的家長。「他就會問你怎麼還在玩啊?不報幾個班啊?再過一兩年你就不可能讓他這樣玩了。」

在泰國國立發展管理研究院工作的李鍾武博士,長居泰國30多年。

根據李鍾武的觀察,在泰國社會中,華人、華裔泰國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國內類似。相對來說,泰國本地人並不是很在意。

李鍾武在泰國的輔導機構中,也見過許多說著中文的家長。但是,在李鍾武看來,泰國基本上不會存在像北上廣程度的「輔導班熱」。「競爭的激烈程度肯定不如國內。」

不過,李鍾武介紹,泰國的公立教育也存在著兩極分化的現象。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在曼谷,而公立教育中也存在兩種形態:一般教育項目與收費更高、更難考取的英泰雙語項目。

對於泰國本地學生而言,想要考取公立學校的英文項目,難度不小。但相比之下,公立學校雙語項目的學費,也比國際學校要低一些。

在李鍾武看來,這些主動來到泰國的家長,多是為孩子未來申請歐美大學鋪路。

田先生反而覺得,無論是對教育的認知還是經濟支出上,有些家長會將在泰國求學想像得過於輕鬆。「又輕鬆又能上名校,沒有那麼好的事情。」

另外,田先生給家長算了一筆帳。在清邁生活,一位大人加上一個孩子,一年可能要花費25萬元人民幣左右,如果在曼谷,開銷可能會達到35萬元。

「我接觸的家長80%孩子還不到6歲,如果有一位家長過來陪讀的話,很可能經濟來源就減少了。你這邊開銷30萬元,(國內)那邊又少了20萬元,一進一出就是50萬元。其實也不便宜。」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泰國的教育質量顯然無法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家長的這種選擇或許不是接受更優質的國際化教育,而是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進而也需要家長結合孩子的情況、家庭的情況,以及孩子未來的長遠學業發展、職業發展做理性的選擇。

申先生直言,不是外國人多就是國際化。在他看來,清邁就是一個泰北小城,其城市建設相當於國內五線城市,甚至略有不如。「對於還沒見過世面的孩子,這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大農村。」

申先生看到過很多葉公好龍的家庭。他覺得,只有發自內心接受這種文化和現實的家庭,才比較適合到清邁生活。「真正讓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健康成長,而不是過於糾結她(他)將來是否能出人頭地、前程遠大。」

Jing卻不覺得換一個地方就能快樂多少。「我們在國內、在家一樣可以很快樂。雖然客觀環境會影響你的生活狀態,但是,你個人或者家庭快不快樂,不是完全換一個地兒就能解決的。」

(應採訪者要求,Jing為化名)

(編輯:黃玉璐 校對:彭玉鳳)

相關焦點

  • 幼兒園都在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 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圖片來自《虎媽貓爸》劇照「內卷」,兩個字,道出了教育最大的焦慮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對極致競追,父母們期望用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儘可能掃除孩子前程中的種種障礙,但這條計劃中但穩妥之路未嘗不是風險之途。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雙十一」相關數據統計,雙11當天在某網絡平臺購買網課的人數比去年增加649%,家長花在教育上的消費同比增加1566%。家長的焦慮,已成為培訓機構最佳的成單抓手。幼兒學編程、奧數成標配,在內卷下,孩子們開始提早適應了996甚至007。1 孩子也「內卷」北京10號線海澱黃莊,是北京教育培訓機構最扎堆的高地之一。
  • 全民雞娃戰,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不過還是比不上同班的天牛,不用老母親操心就能自雞,五歲考 K 六歲考 P,原版娃就是不一樣。」這段充斥著雞、牛、蛙的對話,不是農場日記,而是一位海澱媽媽的「凡爾賽」發言。雞娃,是這群中產階級家長新興的教育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
  • 《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 「雞娃」:中國新中產階級的文化再生產
    「雞娃」的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背景下,新中產階級家長的焦慮。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加上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導致只有進了頂級中學,才更有可能考進頂尖高校。為了在這場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 「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雞娃的時間不斷提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高。
  • 「雞娃」是什麼意思?「雞娃」家長的焦慮成為減負的阻力
    在一家教育機構的小學一年級語文培訓課堂上,前兩排的孩子和後兩排的家長都專注地聽著課,家長時不時用手機對著板書拍照,鮮有進出或說話的雜音。課間,家長們彼此分享育兒經:「我們報課不算多的,就數學、語文、英語、圍棋和遊泳。」「我家鄰居給他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每周報了8個補習班。」大家都唏噓不已。一個因為課上古詩沒背下來的孩子正在被他的爸爸訓斥,爸爸緊鎖著眉頭,兒子一臉茫然,顯然心不在焉。
  • 思想界|「內卷」一詞為何贏得共鳴?
    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一文中回應了「內捲化」一詞在當下中國的流行。黃宗智指出,今天關於內捲化的論述,一方面依然適用於小農經濟,即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會形成單位土地勞動投入原來越高,邊際回報越來越低的情況。另一方面,在今天,相對於可用資源而言,中國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因此有很多領域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比如說在教育界,學生正在投入越來越高的「勞動」來應試,來提高分數。
  • 專訪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看點秉承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信念,家長們不斷為孩子的教育加碼。當教育標籤越來越多,教育的「內卷」也就更加劇烈,無限的孩子與教育軍備競賽造就了當下的「無限病」。從「寶寶常青藤」、「海澱家長」、「順義媽媽」到 「雞娃」,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詞,使得教育路上的父母從此殊途同歸。  孩子沒有出生之前,父母就要搶奪佔領優質教育資源的「學區房」;孩子出生之後,幼教、私教,無論從智力發展還是興趣培養,父母就已經開始慢慢下注,賭一個孩子的未來。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無疑是諸多父母心態的最好註解。
  • 北大教授劉雲杉:當教育被異化為戰場,焦慮與內卷只能糾纏不休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曉潼不知何時,教育的標籤越來越多,熱詞層出不窮。從「寶寶常青藤」、「海澱家長」、「順義媽媽」到 「雞娃」,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詞,使得教育路上的父母從此殊途同歸。
  • 2020年流傳的這些教育熱詞,對每個普通家庭意味著什麼?
    停課不停學,內卷、普通人、小鎮做題家、強基計劃、空心病、體育美育進中考等等,今年教育領域的熱詞把我們這些家長的小心臟一次次衝擊。 年底總結很多公號都在做,教育熱詞的解讀又一次次躍然紙上,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早就煩透了這些滿天飛的焦慮信息,更想理清楚的是這些熱詞對家長意味著什麼?
  •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教育強則國強,一個國家能否成為「超級大國」的關鍵除了科技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問題。反之,如果一個國家教育系統出現了大問題,那麼對一個國家能否良性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未來人工智慧時代需要創造性人才,雞娃沒用,自由和閱讀才有用
    在學校裡不快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業壓力大,上課進度跟不上,家長對成績要求高,睡眠不足,作業太多,或者校園霸凌,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學生呆呆的表情或者說是疲憊的表情。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去上學,最好是合理管理時間,多補充睡眠,減少嘮叨,以及把學習目標定的合理化。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原創 張瑤 外灘教育 看點 當「教育內卷」讓家長們焦慮不已,教育方式的創新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肖知興是眾多教育創新者中的一員。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
  • 「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當事單親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
    從此前的家長退出家長群,再到如今受關注的「學生作業家長改」,家校關係中脆弱的一面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作為其中的親歷者,明琍如何看待家校關係?一位單親媽媽,怎樣兼顧家庭教育與個人工作?近日,明琍向澎湃新聞講述她陪伴孩子做作業以來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了一位普通母親對於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母職的探討以及教育內卷等話題。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最近,也許沒有哪個學術用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但是,經濟學視角的內卷未能解釋內捲化背後的文化驅動力。事實上,在當下語境中,內卷指向的是更為深刻的倫理意義的維度。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觀察到,現代經濟無法僱傭毫無紀律、「隨心所欲」的勞動者。
  • 「雞娃」,「牛蛙」,「青蛙」,對照看看你家是哪種娃?
    最近,家長口中流傳著這樣一群娃。「雞娃」,「青蛙」,「牛蛙」……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娃(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雞娃」就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取得優秀的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任務,不斷激勵孩子上進。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 ...學者郭初陽:雞娃家長更多是考慮自己,把孩子視為一種攀比的客體
    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1在教育相關的公共討論中,「雞娃」和「內卷」成了近年來觸動人們神經的兩個關鍵詞。「雞娃」是一種用來形容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努力學習的新說法,多用於焦慮的城市中產家長——他們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長徵落實為從學前班到高中環環相扣的奮鬥計劃,然後滴水不漏地嚴格執行。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和產出比的較量。 「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