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是什麼意思?「雞娃」家長的焦慮成為減負的阻力

2021-01-08 閩南網

  11月9日,在北京市北三環一個被教育機構佔據半壁江山的商場裡,背著書包、帶著孩子的家長埋頭走路,身邊的孩子有的蹦蹦跳跳,有的規規矩矩。「平時的晚上,周末全天,這裡全是來上課的孩子,你看旁邊的肯德基排隊都到門口了。」商場門口的保安對記者講道。

  在一家教育機構的小學一年級語文培訓課堂上,前兩排的孩子和後兩排的家長都專注地聽著課,家長時不時用手機對著板書拍照,鮮有進出或說話的雜音。課間,家長們彼此分享育兒經:「我們報課不算多的,就數學、語文、英語、圍棋和遊泳。」「我家鄰居給他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每周報了8個補習班。」大家都唏噓不已。一個因為課上古詩沒背下來的孩子正在被他的爸爸訓斥,爸爸緊鎖著眉頭,兒子一臉茫然,顯然心不在焉。

  10月末11月初是某知名教育機構老生續報、新生報名的日子,這幾天家長們圍繞報名的話題也多起來,誰家孩子考上了創新班?哪個老師的課最難搶?這些都是家長熱議的話題。

  一位從北四環外帶著孩子來上課的家長對記者說:「我家門口也有培訓班,但是學習氛圍和這裡比差遠了,反正都是花精力和金錢來上課,寧可路上遠一點,也想讓孩子上一個好老師的課。」她這麼一說,周圍家長紛紛點頭。記者了解到,幾個孩子都是大老遠跑來上課。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有關中小學生減負的政策實施落地,北京市教委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例如小學低年級不留家庭作業、期中期末考核多以「樂考」形式進行。可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壓力有增無減。據了解,有不少低年級的家長認為,孩子沒有養成回家寫作業的習慣,等到四年級以後,學習壓力一下加上來,孩子和家長都適應不了。

  焦慮,成為時下家長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一位母親對記者說:「我最近患上了很多母親普遍患上的焦慮症。我有兩個女兒,今年一個上四年級,一個剛上一年級。為了她們的學習成績,還有課外的興趣,我需要給她們不停地報班學習。我不是在送大女兒補語文數學英語,就是在送二女兒學鋼琴舞蹈和美術。我感覺我的夢想和渴望全都被兩個孩子吞噬了。我對現在單調而麻木的生活有些失望,但是不敢輕易改變。」

  這位母親說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為了孩子,不計成本、不辭辛苦的家長們大有人在。近幾年,「雞娃」成為大城市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給孩子「打雞血」。這種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以及課外班、興趣班,不停讓孩子去拼搏的行為被家長們喊作「雞娃」。對此,有專家講道,父母對孩子有期望,有利於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前提是期望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不能因為父母的願望是「希望孩子好」就可以上不封頂。

  如今,從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門都在強調減負,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嚴格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強化政府管理監督。除此之外,家庭的作用不容忽視。這正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劉秀英所言,「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治理多年來幾經波折,反反覆覆久治不愈,說明這個問題根深蒂固,也警示我們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合力出擊才能攻克的難關,家庭責任位列其中。」

  周倩

原標題: 減負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然而卻有家長在不停給孩子增負——   「雞娃」成為家長圈流行病?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焦點

  • 全民雞娃戰,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雞娃,是這群中產階級家長新興的教育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在教育競爭愈加激烈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父母付出高昂的金錢與時間成本,陷入近乎狂熱的補習教育,用打雞血的方式養娃。「雞娃」到底是什麼所謂雞娃,不是小雞仔,而是指用打雞血的方式教育小孩。
  • 「雞娃」:中國新中產階級的文化再生產
    「雞娃」的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背景下,新中產階級家長的焦慮。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加上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導致只有進了頂級中學,才更有可能考進頂尖高校。為了在這場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 「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雞娃的時間不斷提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高。
  • 幼兒園都在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雞娃的焦慮和緊迫感溢出屏幕。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 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發展心理學的視角看,「雞娃」的利與弊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神童」,即便是不具備「神童」的天賦,很多家長會採用「雞娃」的方式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那麼,「雞娃」這種操作究竟對孩子成長是好是壞呢?先來談談什麼是「雞娃」。
  • 「雞娃」,「牛蛙」,「青蛙」,對照看看你家是哪種娃?
    最近,家長口中流傳著這樣一群娃。「雞娃」,「青蛙」,「牛蛙」……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娃(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雞娃」就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取得優秀的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任務,不斷激勵孩子上進。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 《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雞娃、葷雞、素雞、耐雞、自雞……這些不是什麼新開發的雞肉食品線,而是當今學齡兒童父母圈裡人盡皆知的育兒「黑話」。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在泰國就能實現中國家長的「教育自由」?
    但是,對於許多國內的家長而言,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校,已經成為歐美與國內國際學校的優質「平價替代」。在需求的刺激下,2014~2018年間,亞洲地區的國際學校數量增長了26%。根據研究機構ISC Research的報告,截至2019年11月,泰國已有超過250所國際學校,招收超過8萬名學生。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家長A:你們怎麼還不報名啊,這個是必須要報的,不然你們以後肯定吃虧的。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內卷」,什麼意思呢?圖片來自《虎媽貓爸》劇照「內卷」,兩個字,道出了教育最大的焦慮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對極致競追,父母們期望用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儘可能掃除孩子前程中的種種障礙,但這條計劃中但穩妥之路未嘗不是風險之途。
  • 「小謝爾頓 1」海澱人還在嘔心瀝血培養雞娃嗎?
    家長應該嘗試理解自己的孩子與自己的不同,以及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即使理解不了,但你願意支持他、相信他,這比現在的家長們嘔心瀝血輔導雞娃寫作業氣到進醫院,效果要好100倍呀!九歲就升高中的謝爾頓都還沒走雞娃之路呢,哪個海澱的雞娃比謝爾頓的未來璀璨?!庫珀家的三個娃,喬治與米西都不是學習的料。
  • 李永樂上過北大、清華,現人大附中老師,一句話說破家長焦慮
    昨晚看了李永樂老師和幾個老師的直播對話,講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其中談到「雞娃」,家長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將來有立足之地,不斷催促孩子的焦慮家長。家長為什麼焦慮孩子?我們看看周圍的家長,不管從事什麼職業,有一個普遍共同點就是對孩子教育的焦慮。
  • 雞娃、牛娃、青娃……拼娃的背後,是家長的焦慮還是培訓班的狂歡
    一到周末,這些機構門口門庭若市,都是背著書包的孩子,等待的家長。機構周圍車水馬龍,都是接送的各路家長車馬。還有一些知名的培訓機構,上下學時段交通必定擁堵,嚴重一點就是瞬間變馬路停車場。從娃上幼兒園開始,家長眼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今天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上了什麼課,明天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報了什麼班。
  •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眼睛,這個時代教育的價值是什麼?
    劉瑜演講的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認為當下教育的「軍備競賽」模式帶來焦慮與疲憊,也滋生不公與傷害;她闡釋自己的教育觀:鼓勵孩子發現自我,找到獨特亮點,而不是在流水線上隨波逐流,一頭扎進紅海競爭;家長和孩子都要學習接納失敗。她還說自己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最後一句話扎心了。
  • 上海又出減負新政有家長卻不買帳
    No.1家長對減負仍是將信將疑9月2日,減負新政出臺後,迅速在家長中引爆,各種留言和觀點也不盡一致。一位名為「熊貓」的網友在「上海發布」留言:希望這次真的有改變。一名叫「彭蘇敏」的網友在「第一教育」上留言:怎樣落地有聲,監管到位,孩子真正受益?
  • 「雞娃」方式改變、各校生源差距縮小 義務教育招生新政或帶來這些...
    「公、民」同招、民校搖號、取消特長生等一系列措施,將會給學校、家長和學生帶來哪些變化呢?記者詢問了多名家長,大部分人表示,不會因此變得「佛系」或者更「佛系」,「雞娃」還將繼續,畢竟還有中考、高考,但會從短期著眼應試,變為長遠的著眼素質和人生發展。
  • 2020年流傳的這些教育熱詞,對每個普通家庭意味著什麼?
    停課不停學,內卷、普通人、小鎮做題家、強基計劃、空心病、體育美育進中考等等,今年教育領域的熱詞把我們這些家長的小心臟一次次衝擊。 年底總結很多公號都在做,教育熱詞的解讀又一次次躍然紙上,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早就煩透了這些滿天飛的焦慮信息,更想理清楚的是這些熱詞對家長意味著什麼?
  • 一年級娃四個月背會新概念英語二、三冊,看碩士雙學位的媽媽如何雞娃
    話說我家雞娃主要靠我哈,娃爸雖然是博導,然而確實是忙到起飛,自己都搞不過來,不指望了。我是學語言出身,雖然目前工作跟語言不搭邊,然而語言還是我的最愛哈,這裡特指拼讀語言。 我家都是自雞,英西德數學全是。英語曾上過一年外教口語,效率太低,果斷停掉。
  • 智慧家長,從不給孩子「打雞血」
    如是,孩子才可能真正成為黎明報曉的雄雞,一唱天下!  葷雞、素雞、耐雞、自雞……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在酒店點菜,而是當下家長對自己寶貝娃娃的愛稱。  好好的娃娃怎麼變成了「雞」?;  「自雞」,則是指娃能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這些被打了各種各樣「雞血」的孩子,統稱為「雞娃」,這是當下家長們在一起交流育子心得時的「黑話」,也是對自己重視孩子教育的一種炫耀。
  • 報名量暴增650%,家長蹲網吧搶考位,黃牛開價6800,小學生拼完奧數拼...
    有家長在網上吐槽,自己遇到的「黃牛」最高開價6800元。魯西還聽說,有些培訓機構推出了「衝刺課+代報名」的套餐,「要多交4000塊錢,相當於4000塊錢一個考位」。而考試報名費本身,不過500元左右。  一位難求的KET/PET考試,到底是什麼?「奧數熱」猶在,英語考級要成為「拼娃」新方式了嗎?各地小升初政策改革後,搖號派位、公民同招成主流,但家長為何仍熱衷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