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透視「雞娃」潮下的精英教育

2021-01-15 中國青年報

雞娃、葷雞、素雞、耐雞、自雞……這些不是什麼新開發的雞肉食品線,而是當今學齡兒童父母圈裡人盡皆知的育兒「黑話」。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在此前一篇題為《某區孩子找家教要求,震撼一整年》的網絡熱帖中,北京市某區某名校一初一實驗班新生的家長列出了其對孩子初中三年的規劃。除了提高考試成績排名、中考考入重點學校之外,還包括:創立文學社團或記者團,學習現代舞並參加公開演出,掌握電腦程式語言python,在國內外頂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且署名為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公益社團中擔任主席並組織大型活動……而這個12歲的孩子業已取得的成績則包括:全國創新思維比賽三等獎、工信部電子學會機器人2級、中國美院速寫8級、校運動會短跑冠軍,且校內7門學科考試單科成績均不低於85分。

讀起來的確震撼。這不是在培養一個孩子,而分明像是在打造一個超能力機械戰警。

然而這樣的成績和規劃並非完全出於家長個人虛妄的狂熱。如果你讀過威廉·德雷謝維奇關於精英教育的名著《優秀的綿羊》,就會知道,這不過是一份典型的「藤校全能冠軍型履歷」。作為耶魯大學教授,德雷謝維奇曾參加過校招生辦錄取工作。早在十年前,除了超高的SAT成績,完成8門大學先修課程、參加10項課外活動並展現超凡才能,就已經是申請藤校的「標配」。「個人履歷的競賽如同兩國之間的核武器競賽」,德雷謝維奇寫道,「沒有一個國家需要2萬顆核彈,除非另一個國家擁有1萬9千顆核彈。沒有人需要11項課外活動,除非另一個學生參加了10項課外活動」。瘋狂「打雞血」並不純粹是為了獲取知識或培養能力。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超越他人,考入名校。「倘若哪天哈佛錄取要求每個人學會倒立,那麼這些高中生也會一如既往不假思索地認真去對待並達到嫻熟程度。」

在常青藤盟校學習工作24年之後,德雷謝維奇辭去了耶魯的終身教職,寫下了這本《優秀的綿羊》,揭露精英教育的問題。在書中,他追溯了常青藤盟校錄取標準演變的歷史,分析了「虎媽」式無限追求子女個人成就的育兒方式的問題,探討了我們應該期待從大學乃至整體教育中獲得什麼,並對精英教育會對國家和社會造成的毀滅性影響進行了思考。

在他看來,那些擁有最強大腦和無可挑剔的敬業精神,善於迎接挑戰、克服困難,適應「在重壓下工作」、不懼無節制的忙碌,永遠追求卓越、從不給犯錯留一絲空間的「哈耶普」藤校畢業生,只是一群極其聰明卻完全缺乏方向感的年輕人:簡歷一片繁花似錦,生命就是不斷競爭。他們習慣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目標,並不斷給自己設立更高更偉大的新目標,與此同時卻嚴重缺乏對自己的洞察力和關懷自我感受的能力,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思考和探索自我,不能從容發展真實深刻的感情,始終要依賴財富、地位等外界評價標準認定自身價值。在「超能力機械戰警」看似銳不可當、堅不可摧的強硬外殼下掩藏著既自卑又自負的弱小靈魂。這就是我們所批判的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真實面貌。

對於當下一邊傾注全部時間和心力「雞娃」、一邊又為「雞娃」造成的教育「內卷」所苦的中國家長而言,閱讀這本書的意義並不只在於它敦促我們暫時停下狂亂的腳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們回顧自身成長經歷,反思我們為什麼會對名校和精英教育一廂情願,被裹挾投身於愈演愈烈的教育軍備競賽之中,並思考兩個可能久未思考甚至從未思考過的問題:什麼是優質的生活?以及該如何擁有那樣的生活?當然,要弄清這兩個問題需要智慧。正如德雷謝維奇指出的,很多人只會說「要」,比如「要錢」「要豪宅」或「要哈佛」,卻不會說「我想要」。因為知道「我想要」什麼的前提,是要先弄明白「我是誰」。而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自我意識中找到力量和安全感,這才是每一個人終極一生需要探索的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最具難度的挑戰。

在拉丁語中,「職業」的本意是「使命」,而教育的本意是「激發」。蘇格拉底認為,教育就是幫助個體重新認識自己的真正追求。風起雲湧的「雞娃」大潮襲來,超前教育泛濫,簡歷比拼花樣百出,教育核武競賽愈演愈烈。這究竟是重視教育,通過教育「激發」孩子所具備的真正才能,幫助他們找尋內心所愛,還是在以實用性的狹隘目光來衡量教育的價值,以「達成優秀」為目的,剝奪孩子思考和探索自我的機會?這是我們在適應教育體制變革、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始終警醒的問題。而長久以來諸如「考不上好大學就得撿破爛」的恫嚇式教育所反映出的「不成功便成仁」似的教育理念,以及家長自身對於人生價值的理解,更值得我們反思。

誠然,升學壓力造成了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背後是現實社會中「贏者通吃」傾向的抬頭。但正如德雷謝維奇所說,父母在升學遊戲中力爭平衡所付出的努力,與每個青年在順從環境和探索自我道路之間的掙扎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管眼前的河流有多湍急,我們都可以選擇不再隨波逐流。」否則,當「雞娃」的潮水退去,留下的也許只是「終生競爭的集中營」裡茫然的生還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優秀的綿羊》:精英教育桎梏進步,博雅教育才是大學的真正使命
    雖然本書寫的是美國的頂尖高校精英教育反思的問題,但焦慮是全球性的、精英模式也是全球性的,《優秀的綿羊》中存在的問題同樣適用於中國的高中生、大學生、家長、高校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體制,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01精英教育系統培養出優秀的綿羊 ,既催生了社會的功利化,又擴大了社會的不平等什麼是優秀的綿羊:當前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富有天分,而且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又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老實巴交的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
  • 「雞娃」,「牛蛙」,「青蛙」,對照看看你家是哪種娃?
    「雞娃」,「青蛙」,「牛蛙」……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娃(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雞娃」就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取得優秀的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任務,不斷激勵孩子上進。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
  • 「雞娃」:中國新中產階級的文化再生產
    「雞娃」的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背景下,新中產階級家長的焦慮。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加上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導致只有進了頂級中學,才更有可能考進頂尖高校。為了在這場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 「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雞娃的時間不斷提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高。
  •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眼睛,這個時代教育的價值是什麼?
    關於教育,我們的主見到底是什麼?拋開一些漏洞和瑕疵,比如被指摘最多的那段關於學鋼琴的講述,劉瑜演講所表達的中心觀點還是值得思考的。作為一個母親,我理解在未來不確定、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家長的焦慮,或多或少彼此裹挾著加入這場教育大比拼,但是,我僅僅理解這是個體從功利角度出發對現實的某種妥協,並不認為這是教育當有的面貌。
  • 全民雞娃戰,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雞娃,是這群中產階級家長新興的教育方式。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是雞娃的實現路徑。在教育競爭愈加激烈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父母付出高昂的金錢與時間成本,陷入近乎狂熱的補習教育,用打雞血的方式養娃。「雞娃」到底是什麼所謂雞娃,不是小雞仔,而是指用打雞血的方式教育小孩。
  • 「雞娃」是什麼意思?「雞娃」家長的焦慮成為減負的阻力
    11月9日,在北京市北三環一個被教育機構佔據半壁江山的商場裡,背著書包、帶著孩子的家長埋頭走路,身邊的孩子有的蹦蹦跳跳,有的規規矩矩。「平時的晚上,周末全天,這裡全是來上課的孩子,你看旁邊的肯德基排隊都到門口了。」商場門口的保安對記者講道。
  • 全民「雞娃」,基礎教育「內卷」,教育出路何在?
    圖片來自《虎媽貓爸》劇照「內卷」,兩個字,道出了教育最大的焦慮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對極致競追,父母們期望用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儘可能掃除孩子前程中的種種障礙,但這條計劃中但穩妥之路未嘗不是風險之途。
  • 美國精英教育之殤:通道變壁壘,「白頭鷹」衰落的源頭
    我們這套精英教育制度,看似推崇種族多樣、性別平等,卻還是落入了世襲的俗套。——威廉德雷謝維奇:《優秀的綿羊》01 窮人的血液一個清冷的初冬早晨,46歲的傑奎琳站在了費城郊區一家獻血中心的門口。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來了,一切是如此的輕車熟路。每當正在服刑的兒子要求再寄一筆錢時,這裡都是她唯一的選擇。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白人精英家庭雞血體育的目的何在?他們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為美國名校的體育特長生。作為進入美國精英大學的便捷通道,體育特長生還可以享受獎學金的好處,對很多中產家庭來說也許是個向上流動的好機會。白人精英家庭不缺錢,體育特長生的獎學金顯然不構成誘惑。而且父母都是成功的專業人士居多,以優秀的學術表現進入名校應該也是不難的,為什麼非要去拼體育特長生這條道呢?
  • 幼兒園都在內卷的今天,為什麼我反對家長全力以赴地「雞娃」?
    隨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沒膽,雞娃的尺度怎麼把握,比雞娃本身更讓人焦慮和糾結。 做了7年的父親,寫了5年的教育公號,對這個話題,我現在的想法越發清晰: 我不反對雞娃,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全情投入」式雞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留一半精力用以自雞、自我提升,反而會比全情雞娃收穫更大。
  • 反對「雞娃」,逃離內卷,在泰國就能實現中國家長的「教育自由」?
    在需求的刺激下,2014~2018年間,亞洲地區的國際學校數量增長了26%。根據研究機構ISC Research的報告,截至2019年11月,泰國已有超過250所國際學校,招收超過8萬名學生。同時,根據泰國國際學校協會的數據,其國際學校的增長率達到18%~20%。經過多年教育改革後,國內的教育依舊朝著越來越「卷」的方向發展。
  • 教育到底該喝雞湯還是打雞血?或者勾兌?做父母太難了
    早幾年,「虎媽」「狼爸」這樣的家長還算爭議人物,這幾年,「雞娃」已經成了主流路線。家長以各種方式,竭盡所能「雞娃」,有力的賣力、有學問的出學問、有錢的砸錢、有權的弄權;但另一方面,「快樂教育」「天性教育」的擁躉也不少,基本上,國內的家長就分成了這兩大類了。 我對純粹的「快樂教育」當然是持質疑態度的。
  • 發展心理學的視角看,「雞娃」的利與弊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神童」,即便是不具備「神童」的天賦,很多家長會採用「雞娃」的方式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那麼,「雞娃」這種操作究竟對孩子成長是好是壞呢?先來談談什麼是「雞娃」。
  • 還在糾結養什麼品種的綿羊?一文帶你認識國內12種優秀綿羊
    綿羊是常見的飼養動物,身體豐滿,體毛綿密,頭短。雄羊有螺旋狀的大角,看起來非常有威嚴但其實主要起裝飾作用,雌羊無角或有細小的角,毛色為白色。綿羊在約11000年前在西南亞地區被最早馴化。綿羊現在世界各地均有飼養,性情既膽怯,又溫順,易馴化。
  • 哪些綿羊適合圈養?您那兒現在主要圈養哪些品種的綿羊?
    本人經營一個小農莊,主要養殖的項目有香豬、鵝,附帶的少量養殖的項目有雞、羊,羊的品種以綿羊為主,選擇綿羊的原因是,我們這兒緊挨著小尾寒羊的原產地,從記事起,印象裡我們這兒養殖綿羊的農戶就很多,所以對綿羊還是比較了解的。其實搞養殖養的就是興趣,沒有興趣就不想深入的了解動物的習性,不懂得你所養動物的習性,是很難搞好養殖的。
  • 潮創會精英成員楊植麟入選超新星科技人才TOP10和智源青年科學家
    在前段時間,由將門創投發布的將門&34;科技人才TOP10榜單以及由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公布 的2019 年度「智源青年科學家」 名單中,潮創會精英成員、循環智能聯合創始人楊植麟憑藉其突出的表現入選,其中的 2019 年度「智源青年科學家」 ,楊植麟還是名單中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一位「90 後」入選者。這兩個榜單有多牛?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在網上關於小升初的熱門話題貼的留言下,網友如此解讀:4歲學導論,5歲線代高數,6歲線性規劃離散數學,7歲電子電路數字邏輯,8歲算法數據結構,9歲編譯遠離作業系統,10歲通信原理資料庫python,11歲機器學習神經網絡,這樣小升初才有競爭力。如今,教育的搶跑已經到了難以想像的程度。海澱家長是雞娃屆的領頭羊。
  • 勝者教育隆重發布青少年精英養成系統新產品【勝者在線】
    2021年1月1日,由勝者教育主辦、國際演說學院協辦的全球首屆《少年精英·家族傳承》生態論壇在東莞虎門美思威爾頓酒店盛大開幕!論壇以「少年精英」為主題,聚焦精英教育發展,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業專家學者、近千名社會精英人士、明星嘉賓匯聚一堂,共同探討青少年精英教育的使命和未來。
  • 「雞娃」方式改變、各校生源差距縮小 義務教育招生新政或帶來這些...
    記者詢問了多名家長,大部分人表示,不會因此變得「佛系」或者更「佛系」,「雞娃」還將繼續,畢竟還有中考、高考,但會從短期著眼應試,變為長遠的著眼素質和人生發展。不用苦苦拼奧數了胡女士的女兒可可正在讀二年級,不僅成績優異,還多才多藝。
  • 不信科學信謊言,反智主義盛行,美國精英教育下的新「愚民」效果
    一、市場調節下的精英教育,實際上是將社會從認知層面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層 認為地球是平的,達爾文的」進化論」全部是騙人的,如果不提前說明這兩種看法,都是媒體在採訪當代美國年輕人時他們說的話,恐怕很多人要認為這是文藝復興運動還沒有開始之前,中世紀歐洲普通人的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