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葷雞、素雞、耐雞、自雞……這些不是什麼新開發的雞肉食品線,而是當今學齡兒童父母圈裡人盡皆知的育兒「黑話」。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在此前一篇題為《某區孩子找家教要求,震撼一整年》的網絡熱帖中,北京市某區某名校一初一實驗班新生的家長列出了其對孩子初中三年的規劃。除了提高考試成績排名、中考考入重點學校之外,還包括:創立文學社團或記者團,學習現代舞並參加公開演出,掌握電腦程式語言python,在國內外頂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且署名為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公益社團中擔任主席並組織大型活動……而這個12歲的孩子業已取得的成績則包括:全國創新思維比賽三等獎、工信部電子學會機器人2級、中國美院速寫8級、校運動會短跑冠軍,且校內7門學科考試單科成績均不低於85分。
讀起來的確震撼。這不是在培養一個孩子,而分明像是在打造一個超能力機械戰警。
然而這樣的成績和規劃並非完全出於家長個人虛妄的狂熱。如果你讀過威廉·德雷謝維奇關於精英教育的名著《優秀的綿羊》,就會知道,這不過是一份典型的「藤校全能冠軍型履歷」。作為耶魯大學教授,德雷謝維奇曾參加過校招生辦錄取工作。早在十年前,除了超高的SAT成績,完成8門大學先修課程、參加10項課外活動並展現超凡才能,就已經是申請藤校的「標配」。「個人履歷的競賽如同兩國之間的核武器競賽」,德雷謝維奇寫道,「沒有一個國家需要2萬顆核彈,除非另一個國家擁有1萬9千顆核彈。沒有人需要11項課外活動,除非另一個學生參加了10項課外活動」。瘋狂「打雞血」並不純粹是為了獲取知識或培養能力。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超越他人,考入名校。「倘若哪天哈佛錄取要求每個人學會倒立,那麼這些高中生也會一如既往不假思索地認真去對待並達到嫻熟程度。」
在常青藤盟校學習工作24年之後,德雷謝維奇辭去了耶魯的終身教職,寫下了這本《優秀的綿羊》,揭露精英教育的問題。在書中,他追溯了常青藤盟校錄取標準演變的歷史,分析了「虎媽」式無限追求子女個人成就的育兒方式的問題,探討了我們應該期待從大學乃至整體教育中獲得什麼,並對精英教育會對國家和社會造成的毀滅性影響進行了思考。
在他看來,那些擁有最強大腦和無可挑剔的敬業精神,善於迎接挑戰、克服困難,適應「在重壓下工作」、不懼無節制的忙碌,永遠追求卓越、從不給犯錯留一絲空間的「哈耶普」藤校畢業生,只是一群極其聰明卻完全缺乏方向感的年輕人:簡歷一片繁花似錦,生命就是不斷競爭。他們習慣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目標,並不斷給自己設立更高更偉大的新目標,與此同時卻嚴重缺乏對自己的洞察力和關懷自我感受的能力,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思考和探索自我,不能從容發展真實深刻的感情,始終要依賴財富、地位等外界評價標準認定自身價值。在「超能力機械戰警」看似銳不可當、堅不可摧的強硬外殼下掩藏著既自卑又自負的弱小靈魂。這就是我們所批判的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真實面貌。
對於當下一邊傾注全部時間和心力「雞娃」、一邊又為「雞娃」造成的教育「內卷」所苦的中國家長而言,閱讀這本書的意義並不只在於它敦促我們暫時停下狂亂的腳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們回顧自身成長經歷,反思我們為什麼會對名校和精英教育一廂情願,被裹挾投身於愈演愈烈的教育軍備競賽之中,並思考兩個可能久未思考甚至從未思考過的問題:什麼是優質的生活?以及該如何擁有那樣的生活?當然,要弄清這兩個問題需要智慧。正如德雷謝維奇指出的,很多人只會說「要」,比如「要錢」「要豪宅」或「要哈佛」,卻不會說「我想要」。因為知道「我想要」什麼的前提,是要先弄明白「我是誰」。而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自我意識中找到力量和安全感,這才是每一個人終極一生需要探索的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最具難度的挑戰。
在拉丁語中,「職業」的本意是「使命」,而教育的本意是「激發」。蘇格拉底認為,教育就是幫助個體重新認識自己的真正追求。風起雲湧的「雞娃」大潮襲來,超前教育泛濫,簡歷比拼花樣百出,教育核武競賽愈演愈烈。這究竟是重視教育,通過教育「激發」孩子所具備的真正才能,幫助他們找尋內心所愛,還是在以實用性的狹隘目光來衡量教育的價值,以「達成優秀」為目的,剝奪孩子思考和探索自我的機會?這是我們在適應教育體制變革、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始終警醒的問題。而長久以來諸如「考不上好大學就得撿破爛」的恫嚇式教育所反映出的「不成功便成仁」似的教育理念,以及家長自身對於人生價值的理解,更值得我們反思。
誠然,升學壓力造成了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背後是現實社會中「贏者通吃」傾向的抬頭。但正如德雷謝維奇所說,父母在升學遊戲中力爭平衡所付出的努力,與每個青年在順從環境和探索自我道路之間的掙扎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管眼前的河流有多湍急,我們都可以選擇不再隨波逐流。」否則,當「雞娃」的潮水退去,留下的也許只是「終生競爭的集中營」裡茫然的生還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