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富有天分,而且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又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老實巴交的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善於解決手頭的問題,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威廉.德雷謝維奇
提到哈佛、耶魯、斯坦福這些美國名校,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美國常春藤盟校,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出全球最優秀的頂尖人才和最雄厚的校友人脈;每一名畢業生都是光環加身,佔據各大行業食物鏈的最頂端……,總之,多少溢美之詞用上都不為過,盟校是全世界人窮盡畢生追求的精英教育的最高級別名校了。
美國常春藤盟校太遙遠,進了國內頂尖的清華北大也是非常榮幸。名校就是精英的搖籃,進了名校,就意味著畢業後的高起點、體面的工作和職業,意味著社會低收入家庭的改換門庭。這也是為什麼全社會的家庭,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都焦慮的、迫切的希望得到名校入場券的主要原因。
威廉.德雷謝維奇,原耶魯大學終身教授,2008年辭掉教職,開始到美國各大高校演講,於2015年出版《優秀的綿羊》一書,反思美國藤校精英教育的共性缺陷問題,闡述了亞裔成績再好,仍被被藤校拒絕的本質,提出了顛覆性的大學教育價值觀,更進一步探討了美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個社會基礎性問題。
雖然本書寫的是美國的頂尖高校精英教育反思的問題,但焦慮是全球性的、精英模式也是全球性的,《優秀的綿羊》中存在的問題同樣適用於中國的高中生、大學生、家長、高校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體制,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01精英教育系統培養出優秀的綿羊 ,既催生了社會的功利化,又擴大了社會的不平等
什麼是優秀的綿羊:當前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富有天分,而且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又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老實巴交的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善於解決手頭的問題,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優秀的綿羊就是指一群聰明、勤奮、無主見,被裹挾著向同一目標邁進的頂尖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優點很明顯,缺點也很明顯。現有的精英教育機制源源不斷的輸出同類型的優秀綿羊,現階段美國的統治階層和特權階層完全由這種優秀的綿羊佔據。
精英教育系統是在擴大社會不平等、妨礙社會流動性,固化階級特權,並創造了一個與社會隔離的精英階層來引領社會,並且開啟了代代相傳、打壓別人、自我封閉、自我強化的精英治理時代,滋生了精英心態。它還打著假公濟私的旗號,進一步拉大了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差距。
02為什麼說現在的精英教育培養出的人是優秀的綿羊?這種優秀綿羊的培養體制又是怎樣影響社會發展的?
首先看一下精英教育的定義:「爭取並珍惜那些能衡量的每個階段向精英邁進的指標,比如成績及獎盃」。定義的關鍵字在於「能衡量的指標」,這使教育的價值變得具體化、可量化了。因為社會的流動性停滯,競爭全球化,人們把教育的價值,用短期回報率或實用性的狹隘目光來衡量,所有努力,來源於「三駕馬車」:財富、資歷和聲譽。所謂追隨精英教育,就是信奉「資質至上」,就是追求成績、獎盃、證書,以及簡歷上各種證明自己能力的眼花繚亂的經歷。
激烈的競爭形成直升機式家長和溺愛式家長,目的都是過度保護孩子,防止孩子少犯錯。青少年在這種應試而生的魔鬼訓練下,極度自信、極度自悲。「贏者全盤皆贏,輸者全盤皆輸」,不允許失敗。
學生們會參加體育活動、藝術或領導力活動,但都是形式化,其動力並非來源於對這些活動和精神的信仰,而是一種簡化來的手段。所謂的領導力無非就是追求位高權重。而學校則是運作商業化、功利化,教授做學問、做項目、發論文的多,真正好好教學的少。
學生和學校變成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係。學生是消費者,有主動權,成績膨脹嚴重。高校是生產者,唯學生需求為上,滿足學生的短期需求,犧牲了學生們的長遠利益。從而違背了教育的本意,教育理想缺失。
這樣的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足夠聰明和功利,他們擁有最強大的大腦,無可挑剔的敬業精神,哪一個指標都追求最好的,擁有「只要想到,都能做到」的信心。但同時他們嚴重缺乏對自己的洞察力,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看到大家都在追逐同樣的東西,就判斷它不僅有價值,還是安全的(自己夠聰明,能達成目標),於是形成表面看到的從眾心理,大家都去追一致化的目標。
等到名校生畢業以後,一窩蜂的去投行、諮詢公司、華爾街,向同一方向靠攏,畢業生流向嚴重同質化。一方面源於名校生的從眾心理,害怕失敗,人生簡歷上只允許成功。另一方面這些公司招人的高門檻,滿足名校生「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思想,而且很安全,不出錯。
安全感的外衣下,是方向感的缺失及不想失去機會,都源於害怕失敗,不允許犯錯。當你的生活中沒有被允許犯錯空間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給錯誤任何機會。這一切使得人對風險極力迴避,這也是為什麼精英教育阻礙個人成長的一大原因。
為什麼亞裔進不了哈佛?「哈耶普」上位史告訴你。
南北戰爭之後,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美國地方精英變成全國精英。他們意識到要鞏固自己的階級地位,開始創建形式豐富的學府和機構,方便他們與來自全美各地的類似背景的家庭搭人脈,鞏固他們的價值體系,相互認可彼此在社會頂層的地位,並弱化書呆子形象,鼓勵競技類運動、「男子漢」形象,實施教師推薦信、校友面試、運動員或「領導素質」學生偏好等。雖然後期進化為考試和成績,但只是在原有的門檻上增加了新的條件。
這就是亞裔不被錄取的原因,因為名校設定的條件本身就是在招收精英階層內的人,一開始,百姓階層的你就被踢出局了。
蘇格拉底認為,教學就是幫助個體重新認識自己的真正追求。現在的精英教育則只剩下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追求位高權重的領導力。
03破解精英教育的桎梏,博雅教育的使命是成就一個更有意思的你。
「教育是當你忘記了所學的一切之後所存活下來的那一部分」——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詹姆斯.B.柯南特
追求大學的使命,無異於追求生命的目的,社會存在的意義及人存在的意義。
大學承擔的責任首先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大學給每位學子提供了一次真正思考的機會:遠離社會,暫時擺脫來處家庭影響和職業規劃的束縛,站在遠處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整個世界。它是為迎接成年生活特別設計的喘息時間。幫助我們生活得更警覺,更有責任感,更有自由度並更加完整。
博雅教育是為了培養每個人在民主社會裡應該具有的公民能力和技能,從而能夠為公共利益服務,為個人利益服務。博雅教育將質疑所有事物,因此它要求學生願意接受推翻先前所有認知的風險,達到徹底改變一個學生的使命。
每個人接受大學教育的使命都是要建立自我。大學就是在學子「建立自我」的過程中提供有效的工具幫助,甚至迫使個人開始「靈魂鑄造」的生命工程,成就一個更有意思的你。
建立自我是每個人必須要為自己做的一件事,過程將充滿挑戰和困難。我們與生俱來的思維,只有在經歷了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緩腳步,投入深度對話後,才能為自己創建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然後進一步的反思、內視並建立起思想和內心的交流及理想與現實的橋梁,我們才成為一個獨特的、具有靈魂的個體。
追求自我價值,成為一個更有意思的你,不代表不兼顧畢業後既將面臨的工作實際。
「教育是一種自我療傷」,不僅僅是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且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經是個什麼樣的人。即進行「自我了解」,找到自我的價值,明白自己具備什麼,並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進行自我了解,個體必須隻身作戰,以自己的精神勇氣來改變世界,歸根結底要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被外界聲音所幹擾。
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失敗的風險。前面講了,優秀的綿羊害怕失敗,因此會有從眾心理。而博雅教育強調的是,降伏「恐懼失敗」,百折不撓,坦然面對,迎難而上,這是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追求自己的夢想,以自己的精神勇氣改變世界,肯定要經歷挫折、犧牲、內心掙扎、出師不利、走彎路、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矛盾等,這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走向獨立的特徵。只有痛過,才是真實的。
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停留在個體層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博雅教育是重拾責任、榮譽、勇氣、剛毅、親和力和無私精神這些真正領導力的內涵,教會年輕人學會思考,擁有質疑能力,會審視,擁有獨立、革命、強權和自由的優秀品質。
04博雅教育的核心是以人文(藝術)為中心,好大學教師是關鍵。
創造自我、認識自我、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是現行精英教育的最大缺陷和短板。到底怎麼辦才能彌補這些短板呢?
最佳答案就是開展以人文(藝術)為中心、由敬業的教授主導小班教學的博雅教育。
哈佛校長拉裡.薩默斯說「我們所學的在10年內會被淘汰,最重要的學會如何學習」,這裡所說的10年內會被淘汰是指你在大學學到的專業技能技術,如何學習則指的是對新舊知識進行思辨的論證能力。
在大學裡,不僅要學會思考,還要學會不同的思考方式。博雅教育的終極目標並非實用主義,面是培訓你超越空間和時間來思考問題、不受工作性質所限制的能力。
為什麼人文(藝術)能通向真理呢?藝術需要我們花大量時間努力觀察對象,並且花更多的時間和氣力表達你對觀察的理解。藝術的使命是幫助我們突破政治理念和甜言密語的包圍,解決我們的靈魂問題。它帶著我們去了遠方,但讓我們感受到回到了家,以簡單的方式填補了社會科學的缺失。
學生在博雅教育中所獲得的智慧將貫穿未來的任何專業或領域,不在刻意區分工作和生活、通識和專業。它們是融合的統一體,是相互滲透的。我們在職場上所從事的工作必須是具體的、專業的,但是我們的思考方式可以是超越領域範疇的、觸類旁通的。
教師工作的本質:激發並喚醒潛伏在每個學生體內處於睡眠狀態的能量。大學的課堂與其他課堂一樣,是一個緩慢的、艱苦的過程。一位真正的教師是在教學生,並非教課,要有高度責任感和真實經歷,才能給學生好的教學體驗。
小貼士:你為什麼要上大學及如何利用好大學教育,在計劃上的大學名單以及訪問校園時,考慮的因素更應該關注學生和老師的質量,要親自到課堂試聽,親自去考察授課老師的背景、師生關係的質量,而不是看排行榜。
通過大學學會主宰自己的教育 ,教師是關鍵。選取所學專業,一定要聽從直覺、自己喜歡的能興奮四年的專業。
尾聲
精英治理國家的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美國的進步,需要社會正義來改變當前的社會形態。新的社會形態必須保證特權不能被代代相傳,每個人都應該得到人文教育所能提供的擴展視野和豐富靈魂的經歷,也就是每個人都有享受博雅教育的權利。
雖然我們不是美國人,但精英教育模式全球無處不在,你還在擠破頭進名校,想成為「優秀的綿羊」中的一員嗎?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