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套精英教育制度,看似推崇種族多樣、性別平等,卻還是落入了世襲的俗套。
——威廉德雷謝維奇:《優秀的綿羊》
01 窮人的血液
一個清冷的初冬早晨,46歲的傑奎琳站在了費城郊區一家獻血中心的門口。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來了,一切是如此的輕車熟路。
每當正在服刑的兒子要求再寄一筆錢時,這裡都是她唯一的選擇。然而,血漿的價格是隨機的,第一次是75,第二次就可能是20、30。
很明顯,他們知道你處在絕望狀態。
傑奎琳說。
事實上,美國幾乎是世界上僅有的實施有償獻血的國家,這讓他們壟斷了全球70%的血漿市場,主要出口中國、日本、德國。
2016年,美國血液製品的出口份額超過了大豆和計算機。
在大多數國家,獻血是一種增加公民責任感和社會團結的方式,所以一定是無償的。而且基於人類的道德基礎,很少有國家允許本國血漿出口。
只有世界第一強國,將人民的血液做成了一門生意。
數量驚人的窮人撐起了龐大的血液供應市場。在美國,58%的人儲蓄不到1000美元,3700萬人處在飢餓中,50萬人露宿街頭。而他們之中最絕望的那些人,成了血液中心的常客。
除了生活無以為繼的窮人,賣血大軍中還有一個更引人注目的群體。許多高校附近,你總能輕易找到血液中心的廣告:
需要書嗎?不用擔心,捐贈血漿就搞定!
年輕的血液更值錢。
02 讀書「無用」?
在美國,大學生靠獻血換錢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例如每周兩次來到血液中心的卡麗莎,過去一年掙到了3360美元。這樣的「傳奇」經歷甚至讓她成為了網紅,在youtube上大方的分享著獻血「攻略」:
你只需要喝大量的水,吃更清潔的食物……我絕對會向身無分文的人們推薦賣血。
但是,這份收益並沒有像血液中心廣告說的那樣用來買書,而是被她換成了最新款的包和蘋果手機。
你當然可以苛責卡麗莎迷失在了物慾裡。但事實上,像她這樣的工人階層的孩子,能堅持考上大學的已是鳳毛麟角。
例如大西洋月刊發表的《一個美國「新貴族」的懺悔》一文,明確寫到美國38所精英大學中,來自收入前1%家庭的孩子遠遠超過了後60%的總和。這樣一看,似乎卡麗莎的「墮落」也變得情有可原起來。
而卡麗莎從小的玩伴,那些來自小城的、工人階層的孩子,20%會在高中前輟學。全美公立大學裡,只有46%的學生能夠正常畢業,退學的基本是寒門子弟。
「寒門難出貴子」,已經成了美國社會的普遍現象,這也造成了「讀書無用論」在底層民眾中大行其道。甚至一部分藍領家庭開始出現「反智主義」的苗頭,認為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學習優秀是一件極為可恥的、娘娘腔的事。
偏遠小鎮的學校裡,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是被霸凌的對象,他們被稱為「書呆子」或是「老師的乖寶寶」。而敢於反抗學校秩序的調皮學生,則成為孩子中的明星,享受著姑娘的青眼相加。
有趣的是,這竟與我父輩的經歷不謀而合。
03 中美分野
我在一座北方城市的邊緣長大,那裡有一家規模巨大的國有企業。我的爺爺奶奶都是廠裡的職工,小叔和姑姑接了他倆的班。父親則考上了大學,進入機關工作。
事實上,當年的父親是個「異類」。身邊人無法理解他為什麼不選擇留在工廠,享受熟悉的人際關係、清晰的職業道路和遠遠高於機關的福利。在當年的國企子弟的眼中,學習成績的好壞並不會影響早已明確的未來。因為即便考上大學,也沒有比「子承父業」更好的選擇。
另一邊,工廠裡處處洋溢著的男人荷爾蒙,則讓他們更熱衷於在球場廝混,將打架留下的疤痕視作榮耀。
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藍領工人依靠美元的強勢編織了第一代美國夢。男人進廠做工,女人操持家務,就能供起一套房、一輛車,養兩個娃、一條狗。工會與資本的長期鬥爭,又形成了天然的對立。在藍領們看來,與機器為伍才是男人的驕傲,那些坐在辦公室的高學歷「娘娘腔」,只是老闆的幫兇。
半個世紀前,中國和美國的工人階級就這樣神奇的在教育理念上取得了一致。
但是,隨著90年代中國國企改革的推進,下崗潮到來。人到中年卻突然失去了工作的人們終於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開始砸鍋賣鐵培養孩子,奠定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格局。
但大洋彼岸的美國工人,卻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04 「反抗到底」
2015年,福耀玻璃掌門人曹德旺來到位於美國「鐵鏽區」的代頓市。這裡曾是福特汽車重要的生產基地,卻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黯然倒閉。老曹在福特留下的廢墟上建起了玻璃工廠,開始大量招聘當地的失業工人。
整整2000個家庭,7年沒有正式工作。起初,當地人對中國企業家的到來感恩戴德。然而真正開始工作之後,不滿開始蔓延。福耀支付的薪水遠遠低於當年的福特,而且生產環境「惡劣」、加班也是常態。
於是,一部分工人開始尋求工會的介入。在他們看來,即便福耀美國分廠仍然處在虧損狀態,但是「偉大的工人階級」絕對不能忍受這樣的待遇。
如同那些疫情中仍然喊出「不自由毋寧死」的美國人一樣,藍領們也秉持著「反抗到底」的信念。即使7年前「逼死」福特所造成的後果如此慘痛(福特倒閉後,多家媒體披露,工會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他們依然拒絕與工廠「同舟共濟」。
這種近乎「反智」的天然「恨意」,讓許多工人家庭並不希望子女成為「敵人」。而美國大學裡精英階層,同樣也在歧視來自小城的學子。
敵視,總是相互的。
05 美國的「種姓制度」
雖然美國是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新移民」國家,但早在19世紀60年代,封閉的「貴族階層」就已經隱秘的成長起來。
1860年,波士頓著名詩人、醫生、作家奧利弗在大西洋月刊發表了著名的《新英格蘭地區的婆羅門》一文,自譽為美國的「高種姓」階層(婆羅門是印度種姓制度中的最高等級),並將引領美國社會視為自身使命。
文章一經發表,很快迎來了高收入白人群體的響應。而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均為美洲早期殖民者的後裔、信奉新教、同屬盎格魯撒克遜人。
如今,「波士頓婆羅門」已經成長為美國上流社會的頂尖圈子。他們財力雄厚、詩書傳家、世代在哈佛、耶魯接受教育,並珍視血統純淨,不接受對外聯姻。
在頂尖學府,這些精英孩子對來自偏遠、底層家庭的學子有著發自內心的鄙視,他們發明了各種侮辱性的綽號,例如「紅脖子」、「白色垃圾」等等。如果說「種族歧視」這頂帽子還能讓他們對移民有所顧忌,那白人之間的歧視則更加赤裸裸,並且不被約束。
事實上,二者的交際圈、生活方式,甚至口音都完全不同。美國白人,儼然按照社會階層分化成了兩個種族。
另一邊,那些貧民子弟即使熬過了大學同學的白眼,也會在應聘時遭遇歧視。
06 貧民與亞裔的壁壘
美國有著公認的三大高薪行業——華爾街、律師、醫生,而他們在招聘時無一例外的極為看重課外活動。因為這證明你能夠適應高壓力的工作,並平衡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老闆們希望員工不僅能在一起協調工作,更能在下班時間打成一片。
當然,這是美好的工作狀態。但對貧民子弟而言,學校裡的精英圈子不可能允許他們進入。所以,他們面試時聽到最多的評語是:
你的分數很好,但僅此而已。
至此,社會上升通道被完全堵死。對於那些底層家庭來說,與其在投入巨大成本之後竹籃打水一場空,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參與這場玩不起的遊戲。
上學?上什麼學!
同樣的困境也在亞裔中蔓延。若論成績,亞裔學子在北美無出其右。數據顯示,加州學生中,亞裔佔比11%,卻拿到了60%以上的國家獎學金;各學科的奧賽,亞裔獲獎者佔據了絕對優勢,而加拿大每年公布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前五名幾乎被亞裔包攬。
然而,強勢的學業成績並沒有換來與之相符的頂尖學府入讀率。以最新一期哈佛新生為例,有11%是體育特長生,其中7成以上都是白人。另有15%的「繼承錄取」名額,更是幾乎被白人完全把持。
是的,你沒看錯——「繼承錄取」。只要你的直系親屬曾是哈佛校友,便能享受加分。
就是如此的明目張胆。
而在最新公布的美國「教育平權法案」中,所謂「平權」,就是打壓亞裔錄取率,將名額更多的分配給拉丁裔、非裔學生。
再讓我們看看這屆哈佛新生的種族比例——白人學生佔比47.2%,亞裔佔22.6%,拉丁裔佔11.1%,非裔佔10.1%。顯然,一半白人學生都是靠著「體育」、「繼承」等特權入讀,而拉丁裔和非裔破10的比例,無疑是踩著亞裔學子的腦袋上來的。
07 歧視的標籤與求職的困境
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曾說:
美國精英教育系統不僅僅是為了選拔和培養英才,更重要的是要維持盎格魯白人文化優勢,保持白人精英階層的統治身份。
所以,即便亞裔家庭在美國普遍都是中產階級,對孩子教育的投入不遺餘力。家長們會聽從「升學顧問」的指導,重點培養的孩子的體育藝術修養和領導力。但是在精英學校裡,老師會無視亞裔學生在課外的努力。重要活動的主角,永遠是自帶光環的白人小孩。
亞裔孩子,被死死的貼上了「考試機器、個性膽怯,生活無趣,不擅社交,沒有創造力」的標籤。
而到了求職環節,亞裔們面臨著與底層白人一樣的困境。HR希望得到周末陪他打馬球、下班陪他去酒吧的「兄弟」。這種人為豎起的文化壁壘,成了階級上升通道的守門惡犬。
少數族裔在掙扎,底層白人放棄了抵抗,選票成為了他們唯一可被榨取的價值。而上層的精英,也在面臨著極端的競爭壓力。
08 精英的焦慮
岡恩高中,坐落於史丹福大學旁的富人區,是全美最負盛名的私立高中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天空之城」,卻在2015年接連發生了5起學生臥軌自殺案,震驚了美國社會。
成績、友誼、睡眠,只能三選二。
這是岡恩中學的流行語。作為斯坦福教授或矽谷精英的子女,他們要在四年內達成優良的平均課業成績和統考分數,還要選修7門大學預讀課程,再加上各種奧數、體育、辯論、公益等活動。
如此壓力下,學生們只能放棄睡眠,選擇成績和友誼。但在高三學生薩拉看來,所謂的「友誼」也只是為了融入各個社團的塑料情誼:
許多人假裝晚上9點早早入睡,半夜3點又偷偷爬起來學習,就是想迷惑他的同桌……我們生活在充滿敵視和仇恨的教育系統裡。
50年前,優質私立高中的生源極少,有著驚人的升學率。盎格魯白人的家族企業掏出巨額捐贈,換取子女進入哈佛、耶魯的特權。如今,這一傳統仍在延續,而網際網路新貴和精英移民的子弟,卻不得不為了所剩不多的名額「肝腦塗地」。
壓力已經大到承受不起,但我不想混的比我父母差。
薩拉說。
09 美國衰落的本質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教育最突出的作用有二——啟發民智、促進階級流動。
而如今的美國,底層人民對教育的牴觸幾乎已無法逆轉,這讓「啟發民智」的功能接近報廢。在這個世界第一強國裡,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還相信地球是平的。再看看他們在疫情肆虐期間的反智表現,也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另一邊,教育的上升通道作用不僅被完全消解,更是充當起了階級壁壘的角色。
事實上,社會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越複雜,越有利於上層階級。但上層之上還有頂層,相比那些每年為常青藤大學捐出7位數的頂級富豪,真正扛著美國向前的新產業精英,卻被下一代內捲化競爭搞的焦頭爛額。
而教育造成的更大裂痕在於,當製造業從業者與華爾街精英的互相仇視從學生時代生根,也就必然呈現出「產業空心化」的格局。掌握話語權的權貴將製造趕出了美國,同時用各種金融產品收割著中低層的財富。整個國家從上到下,從教育到產業,開始四分五裂,鴻溝越拉越大。
回顧美國的成長史,兼容並蓄的吸納世界人才,無疑是助其稱霸世界的重要因素。而如今的美國,正在川普的帶領下關緊大門。同時,這位利用底層民眾情緒上位的總統,顯然並不想嘗試緩和階級對立。他要繼續利用這個優勢,延續自己的任期。
其實,只需要兩三代人的時間,鴻溝就會變得無可彌補。
留給美國的時間,不多了……